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说法轨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说法轨理

 

  ※﹝第二、说法轨理分四:①思惟说法所有胜利,②发起承事大师及法,③以何意乐加行而说,④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今初﹞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思惟说法的殊胜利益有一点非常重要──不是为了利养、名闻而说,这种动机都是错误的、染污的。真正正确、清净的是要发大菩提心,依法自利利他,也就是前面说的,我们真正要自利利他必须成佛,要成佛必须要发菩提心,不管听、讲都以这样的意乐去做,好处就很大。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世尊特别对弥勒菩萨说:真正纯净的、没有染污的法施,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怎么样才是不染污的呢?就是不是希望得到利养、恭敬,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为了佛法流传在世间。如果这样做,就能得到二十种殊胜利益。第一是成就念,说法者透由一再讲述法,能将法的内涵牢牢地记在心里,比较不容易忘记法的内涵。第二成就胜慧、第三成就觉慧、第四成就坚固,也可以说是闻慧、思慧、修慧。说法者透由说法,能在内心生起闻思修三慧。第五成就智慧,智慧是烦恼的正对治;智慧有两种,世间的及出世间的。前面这些就是从集聚资粮到加行。成就智慧是指资粮道、加行道时之世间慧。最后能够随顺证达出世间慧,那是真正见道。这样真正做到的话,对生死的根本人法二种我执认识了,也能够把握得住,那由它生起的贪瞋痴三毒慢慢地就减轻了;所以下面说贪欲、瞋恚、愚痴渐渐地减少,要顺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来。其中「成就坚固」这一项,新旧翻译的名词不同。除了《劝发增上意乐》外,其它很多经典也都提到说法的殊胜利益,我们对这一些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思惟听闻所有的胜利跟思惟说法所有的胜利,诸位好好去思惟、观察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各位同学自己来体验。当初我看这部分的时候有一个错误的感觉,好像听闻难,说法比较容易,这是绝大的错误。其实听闻容易,说法非常难;原因是假定我们听法不是为了净化烦恼,那么的确听闻难,讲容易,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习惯就是这样;假定我们要以佛法净化自己,那么听闻容易,讲法是非常难的,但愿各位同学把这件事情好好地放在心上。我们现在好像是属于学教的,其实不是;真正的学佛要教、证具足,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修行,因为要修行所以要听闻。可是我们常常听闻了懂得很多的道理以后,增长我慢,然后到处讲给别人听;若是没有机会讲,就拿那个法当照妖镜照别人,因此感觉上好像讲很容易,因为我们随顺着习气都看别人的不是,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把这两样在这里比较一下,当然也没有一定的定则,只能说是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惭愧、忏悔,将它供养各位同学,但愿你们不要走上这个错路,跌这个筋斗。下面第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薄伽梵就是世尊,佛是从法生的,因为一定要听闻了佛法如理修学才能够证得佛果,所以法是佛之母,因此称「般若」(也就是《大般若经》)为佛母。这里说世尊讲法亲自设座位,就是出于对法的尊敬。诸佛尚且恭敬法,何况现在我们是凡夫,请问我们除了恭敬以外,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好做?这是我们务必要注意的。前面讲听闻轨理时,说到要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要恭敬听闻法,你内心真正很恭敬地去学一件事,跟马马虎虎去学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这一点,自然会生起最相应的恭敬心。所以为什么要不断地多去听闻、思惟、观察、决择,原因即在此。观察跟决择很重要,必须拿这个道理在自己身心上去看,那时我们才能够分辨得出来。决择之后还要进一步去努力做,不努力的话,无始的习气非常重,还是不能改善。前面虽然如理听闻了,若不能改过,还是很可惜,等于前功尽弃。所以我们对法应该生起非常大的敬重。而法是从说法师而来,一层一层向上推则是大师、佛,所以他们对我们有最重的恩,我们要思念这个恩德。藏系佛法很重视这个,平常我们觉得好像要恭敬、供养的只有佛,说法的法师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恭敬佛是为了法,法是使我们受用的,那么请问法哪来的?是不是透过师长传递下来的?这是它的特点。这里边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意义,我们称为加持。等到把《广论》学完再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对我们会有更深切的影响。在我们集资净罪的过程当中,这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听法的时候对师长要念恩生敬,说法的时候要忆念大师的功德。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

  正讲的时候,心情应该怎么样,讲的方式又应该怎么样呢?内心应该安住在《海慧问经》当中所说的五种想上。实际上这五想跟前面的六想内容是相应的,只不过前面的六想第一个是于自作病想,因为自己是听法者,所以要把自己看成是病人,现在讲给别人听,则应把自己看成是医生。这个医生治的是心病,所以用的是法药,对象就是听法的那些人。后面两个跟听闻轨理时所说的一样。

  另外,还要「于徒众修习慈心」,这点很重要。一般世间的医生为人看病有两种心情:一种是觉得病人可怜,要把他的病治好;还有一种心情可能是为了赚钱。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医生,虽然他也一样要维持生活,可是非常重视医德。医德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怜悯别人的病苦,还有一个是他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尽其所能地把病治好,这两种都是医德。有一类医生他不一定有慈悲心,他的目标也不是赚你的钱,而是希望他所学这个技术要产生效果,把病人治好,虽然并没有慈心,可是这种敬业的心情也是令人尊敬的。现在我们把佛法讲给别人听,同样地应该是看见那些人很可怜,所以以慈悲心去讲。前面说过为什么平常我们会讲法讲得很起劲,而听法却不那么来劲,假定自己是用慈悲心去讲,那讲再多都是好事,可是我们现在却很少能有这种心。以我个人来说,我很清楚明白,认真地思惟一下,好像有一点慈悲的影子,可是像佛菩萨那样的慈悲心,我是绝对没有,但我想学佛菩萨,这个心是有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愿每一位同学学会了这个道理以后,记住这个重点!我之所以一再强调,把我自己犯的错误提出来供养诸位,就是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从切磋琢磨当中,以我这些失败的经验来改善自己。所以千万不可以犯时下的这种错误,只看在别人的钱上,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或者讲法时拿这个照妖镜去照别人,自己觉得懂得很多,这个也是千万不可以的。应该是为了众生不知道法,不能如法地净化自己,因此枉受生死的痛苦,而策发起悲心,这样才真正称得上以佛法来医人。

  世尊又称为大医王,他完全是因为大慈悲心,看见大家患了三毒之病,他不但有最无上、究竟的菩提心,而且懂得怎么下正确的药,帮别人治好。我们现在既然向大医王看齐,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上面努力?听说以前的中医,在学习的时候自己要吃很多药,亲自试试看会有什么反应。这是治身病,现在我们学的是能治心病的大医王,要不要自己先吃药啊?当然要吃,每样药都应该尝过,不但知道这个药是什么味道,而且先要把自己的病彻底圆满地治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着财物谓衣食等。】

  我们若是觉得自己懂得很多,我慢高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会批评别人;如果别人比你强,你心里难免就会嫉妒。假定你真的是为了怜悯众生,那这种毛病自然不会有。还有「推延懈怠」,因为讲了法以后会很疲倦。还有讲的时候,很容易自赞、举他人过,总觉得自己很好,专门看别人的错误。然后真正有人来求法时,却又很悭吝,觉得讲给别人听,人家知道了,就会强过我了,这种心情万万要不得。为了衣食、名闻等而说,这都是不清净的、染污的。只要内心一染污,就谈不到法施了,这一点很重要。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应该这样想:「我是为了自己和他人都能成佛而说法的,这个功德正是我要的资粮。」这样的发心才对。因为看见大家轮回生死的痛苦,所以要成佛,要以这样的心情说法,而不可以以前面所说应断的那种心情。以上是意乐,下面是加行。

  【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

  加行就是在讲说之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是要先沐浴净身,这是恭敬法。然后着比较干净的、好的衣服,当然如果没有新的、好的,那么旧的洗干净也可以,这是对自己而言。讲说的地方应该清理干净,这个是事前的准备。上了法座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诵伏魔真言,也就是伏魔的咒。「逾缮那」是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也叫「由旬」,念了伏魔咒之后,在一百由旬之内,魔跟魔众就不能来,即使来了也不能障碍我们。由旬有大、中、小三种差别,小的一由旬是二十里,中的四十里,大的是六十里。我们现在取中的来说,一由旬是四十里,一百由旬就是四千里。那我们在这里一念的话,全台湾魔都不能来了。即使来,也没办法障碍我们。一般来说真的要念,自己要有相当的功力。不过即使是我们凡夫,只要很至诚恭敬地念,它就有这个力量,经咒本身就有无限的威力,真正重要的是至少我们要以恭敬至诚的心念。如果嘴巴上念而心里却胡思乱想,那是没有用的!其实就像我们做早晚课一样,别小看早晚课哦!平常我们对它好像没什么兴趣,可是如果内心专一去念的话,早晚课是有非常大的功德的。

  【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前面是正讲之前必要的作法。正讲的时候要「舒颜」,心情很宽敞很高兴。讲的内涵是「具足审定义理」(就是内容要很明确无误)的宗、因、喻--你要提出来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再举出很多比喻来说明。除了这些之外还要用「至教」(就是佛说的经教)来印证。也就是先把重要的中心概念、义理,以及它的因跟喻提出来,然后以经教(包括经、律、论三藏)来印证它。下面大师也以三藏或祖师的语录来证明:

  【《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最后用《妙法莲华经》来印证前面所说的那些内涵。「智以俱胝阿庾喻」中的俱胝和阿庾都是印度的数目。印度的数目有小、中、大三种,小数就是一、二、三、四,到十,十到百,百到千,都是每十进一个位;但中数不是十进制,而是百进位;大数的进位就非常大、非常大了。在《华严经》里有讲数字的进位方法。俱胝、阿庾都是属于大数,拿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有两种意义:第一种就是多得让你没办法去数它;另外一种无量无数是印度数目当中的两种大数。实际上在佛经里面有所谓的「十大数」,最后那一个大数就叫「不可说不可说转」,就是把不可说再乘上不可说倍。比如我们把一千乘一千就是一百万;假定说是百万,就是百万乘百万;这个最大的大数就是不可说再乘一个不可说,不可说已经是大得无法想像了,然后这一个「不可说」再自乘一次叫「不可说不可说转」,那都是非常大的数字。我曾经请一位同学用计算机算,结果算出来他告诉我,那是一个天文数字还要再乘上十的一百多少次方。当然用数字很容易表达,可是假定我们要把那个数字的大小想出来,根本无法想像。我当时觉得好玩就试试看,平常写个壹,后面多画几个零,就很大了,那个数字,你画零画了个半天还差一大截。这种境界只有佛用佛眼才能看得到,非我们凡夫心量所能体会。「智以俱胝阿庾喻」,真正的智者说法,会用各式各样不同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容易说,说完了以后怎么使我们内心当中真正相应,这就比较不容易。于是他用各式各样的比喻(就是我们周围能够遇得见的这些事情),让我们领会它的内涵。以上就是说法轨理当中的「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下面是第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讲法的法师对于所对的境(也就是听众),哪一些人应该对他讲,哪一些人不应该对他讲,这还要观察。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毘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

  「未请不应说」是一个轨则。毗奈耶就是律藏,律藏里面主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轨则。「经」主要是讲宗,以道理为主,「论」是详细地说明原因,「律」主要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行持。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只有律刚开始不必谈很多道理,因为真正的道理要做了才能体会。如果我们信心够的话,就应该遵照着规矩去做才重要。戒经上面特别说,讲法一定先要有人请,如果没有人请就不应该讲。进一步来说,就是有人来请求了,还是要观察他够不够条件。如果不够条件,就算他来请求,也不应该说。反过来,如果他条件够了,是个法器,就是没有来劝请,也可以说。这样看来好像没有一个定则可循了,实际上,宣讲佛法并不是听懂了随便就可以讲,即使没有高深的证量,至少理论上面要有相当的经验,那才能够判断。这个情况也可以用世间的一个常态来说明,我们可以回想自己小的时候,或者看见弟妹或幼辈的小孩,通常都很欢喜学大人,实际上够不够条件?不够,像这种情况是世间我们看得见的。佛法更是深远,但我们同样有这种心情,总希望很快地要学高深的道理。所以很多情况下,虽然很好乐,可是实际上条件不够,这是一般的状态。所以应不应说的判断,完全在讲的人自己的体验。

  【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

  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个原则。前面说过,说法纯粹是为了法施而讲,但是要说法之前应该先这样说:「我学得不广博,实际上你们才是真正善巧的大师、大菩萨,我怎么能够在你们面前班门弄斧呢!」表示自己很谦虚、很客气。你应该这样说,不可以马马虎虎、不仔细观察就说。要先观察他是不是法器,如果是法器,就是他没有请法也要说。这一段是引经告诉我们道理,下面再用律告诉我们仪轨。先决定对象该讲不该讲,讲的时候还有一个规矩应该照着做。

  【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着帽、着冠、着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着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返是应说,依无病也。】

  你站着,听法的人坐着,那不可以为他说法;你坐着,听法的人躺着,也不可以说;同样地坐着,你坐得低,听法的人坐得高,也不可以为他说。总之,讲的人应该比听的人来得好,为什么?尊重法。前面所讲的道理,都是我们内心中对法的尊重。单单内心还不够,外面的形象也要依这样去做。实际上外在也就是内心的表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内外应该一致。除了讲法者跟听法者之间应该有高下之别以外,覆头、抄衣、抱项,那都是不恭敬。平常在家人走路的时候勾肩搭背,我们出家人不可以;就算是跟在家人讲法,如果对方这样的话,那表示很轻浮不敬法,就不应讲。还有,手执器、杖、剑、钺,这是武器,这也不应讲。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那就应该讲。前面讲的有个条件──「依无病也」,就是在正常状态是这样。可是假定你去为一位病人开示,他躺在床上,他的确非常需要你,那个时候不受此限,这在戒经都有很明确的说明。所以,真正要认真地依正法住世时最严密地去做的话,内心固然要相应,外面的形象也一样要做得恰到好处。以上是讲法者应该具足的几个条件。最后讲完了、听完了,结束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暇满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教授殊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归敬颂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前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