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6-157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6-15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6卷 A面

  总摄修要(参考华严经及法华经)

  前面我们讲到北宋灵芝寺元照律师的事情,那么自从他以后就是南宋以后啊!这个律学慢慢、慢慢地就衰退式微了,虽然清朝,譬如月见月老人、藕益大师,两位大德啊!一心努地振兴律宗,可是因为祖师的那个很多著作,譬如说南山道宣律祖的六大部,统统损失掉了,所以他没有依据,再加上客观环境使然,一直到这个清末民初啊那个时候,南山三部又回来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几位大德,譬如说,我们常熟悉的弘一大师,那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所以经过弘一大师继起重新以后啊,近代啊这个又有一点点这个他大家相应,大家又开始重视起来了。现在呢?我特别将他们这个三位的遗着当中,而最主要的,应该说南山道宣律祖跟灵芝元照律师,而弘一大师则是根据他们的把它编辑摘录,然后呢?再继续地弘广啊,使我们认识这个的重要。

  这个说到这个南山一宗!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这个地方说一下。第一个呢?就是呃戒本身哪是三乘的共基,而一般说起来,它只是限在这个小的部份,比如我们现在来说,不管你最后完成的教育是如何,必定是从小学开始,一定从小学开始,所以戒本身哪就等于是小学的部分,可是那个时候,因为一般人的根性的问题,所以他从小的地方就没办法体会到上面深远的特质啊,那么后来呢?经过了南山道宣律祖以法华涅槃这个真正的精义啊,所谓开权显实来融通这个律学以后啊,才使得这个整个的这个戒基啊,能够稳固下来,说,喔!原来这是三乘共基啊,那么在南山的这个著作当中啊,这一点,有很重要的说明啊,不但这个说明,而且啊再把所引的经义,譬如说:无量义经啦、胜鬘经啦、大集经啦呃这是佛说的,乃至于祖师说的,像大智度论上面的等等啊,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明这个道理,这个是第一点,所以这个南山一宗的殊胜的地方。当初弘一大师刚开始学的时候啊,他广学各部的律,最后他发现哪说一切有部啊最完整,所以他很欢喜一心想学,一直等到后来他见到了这个南山,所谓一宗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以后啊,他才深深感觉地这个忏悔,所以他自己说啊,后来他很忏悔这个事情,而且发誓发愿生生学习弘广这一宗。

  另外一点就是正知见。这个因为以律来谈律,比如说戒学来谈戒学,戒学是特别重在行持的,通常我们总说这个毗尼一桩就是戒啦,不外乎是开遮持犯以及轻重因缘等等,而平常人哪是往往只从那个形相上面来判断它的持犯,因此不大容易了解这个义解的重要,而忽视这个义解,却不知道没有义解,根本就谈不到这个律,就以律来谈律,那么真正说起来,这个律当中啊真正完整的说,戒,一定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内涵,换句话说,完整的这个戒,一定具足法体行相,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在这个弘一大师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他把这个南山历代这个祖师也就是说道宣律祖跟元照律师的重要的著作里面,一开头特别说明这一点,必定要把这个如理如量地了解了这个,那么这个所谓先了解这个戒的法,因为这了解了依的法,然后呢再授受,啊这个必定要有够条件的老师,所谓善知识,所谓具相善知识,这样的师长的授与,那么说明,而也同样要有条件的经过如理如量的学习,能够肯行持的具相的者,如法地受纳于心,那个所受纳的法体啊,才叫做戒体,得到了这个戒体以后,那么然后呢依体起护,所谓戒体就是防非上恶的这个心种,那个时候怎么样去保护它,所以才能够依体起护啊,才能够产生防非止恶的三业行为,由于这个三业的行为,这行为就是我们的业行,说这个业行则是在我们生死当中的善恶的业行,将来感得上升堕落的善恶业,乃至于念佛往生的净业的业行,就是这个上头,这个时候才谈得到喔由于这样的行,那么行一定有相,这个才是戒相,所以平常我们往往不了解。

  所以在这个南山行事钞以及资持记当中啊,特别重要的说,很多地方说:现在很多学戒的人,实际上并不了解这个的内容,等到临时上坛的时候,老师就照着文念一遍,学生也跟着一遍,到底说些什么?受的戒,戒是什么也不知道,一生啊!就往往空过,所以,就实说来,你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受戒?戒是什么?一一应该很具体明白的了解,结果呢?由于现在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是虽然做了这个行相,得不到真正的好处。这个是很容易很容易犯的一种状态啊!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也摘录出来在这个资持记当中的一段话,这个在南山律在家备览当中,刚开始它就说

  【所以别解脱戒人并受之】

  所以说这个别解脱戒啊很多人去受,

  【及论明识,上可三五】

  真正谈到了解而认识所受的内涵的啊。那只是三个五个,原因呢它就说

  【皆由先无通敏,不广咨询致令正受多昏体相。】

  都是因为啊先头啊并没有真正地如理的学,然后了解这个内涵,也不去广泛地多方面地去参访咨询,因此受的时候,不晓得受些什么?所以他讲,下面说:

  【盲梦心中,缘成而已】

  第一个盲就是瞎眼的盲眼,第二个梦就是在做梦当中,或者像根本眼晴瞎了一样,或者梦当中一样,那只是结一点缘啊!

  【及论得否,渺同河汉】

  至于真正说是不是得到求戒受戒,应有的戒体啊!他根本不晓得说些什么?于是他下面说:

  【故次随相之首,诸明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后持犯方可修离。】

  所以真正说起来,在你刚开始的时候啊,一定要多方面的说明认识,那么才晓得自己啊受戒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戒体与否?得到了那么然后呢根据这个啊才谈修持,这样才说啊!戒定慧,现在前面的这个基础也没有喔,所以现在的人,往往说,哎呀五年学戒,要学的这个才是很重要的一点啊!平常我们哪一般人根本不谈,就算是有少数人喔!说这个佛法呀一定要依照这个戒定慧的次序来学,他也很重视,可是往往也不明白这个意思,还在戒相上面耽在戒相,戒相不是不重要,一定要由得戒体以后那么得戒体一定了解这个戒法,而这个戒法本身的话,那就是完整的佛法,所以要这样的根本原因,就这样,那么这个里边哪我们通常说起来啊。以戒来说的话,佛所说的法有他的一个特别的分类方法,所谓化教、制教,化教是一般的,制教是特别讲律,那个化教应该是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因,你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然后你如法行持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要进一步啊!照着他的次第去做,那个就是制教,所以它前面一定有它的一个次第的,这样的因,那么进一步呢?达到这样的一个原则,所以前面这个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认识的话,后面那个啊也就没办法完整地真正地这个实践啊、真正的实钱。

  说到这里我再一段弘一大师的话,弘一大师啊!在含注戒本的随讲别录当中,有这么一段有这么一段,他是一开头一开头啊就特别指出这个正知见的重要,为了避免人家有这个误解,上面说的,啊那么他怎么说呢?他是自说问答啊,自说问答,就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说明遣除人家不了解乃至于怀疑,他这个问答是怎么说呢?

  【问:常人皆谓学律者应偏重行持,未审然否?】

  意思是说,普通人哪大家都说学律的人哪只要努力行嘛,就好了,这个道理,不必啊!是不是对呢?答他下面就答说

  【答: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也】

  他的回答当中说:「了解啊!像眼睛一样,行持呢?像脚一样,你眼睛如果看不见、你怎么走?所以他下面说行持是固然重要,因为你不走的话,单单看见也没用啊!但是啊要不得啊!了解这个内涵是尤其重要啊」他下面继续说:

  【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故认为恶紫夺朱即此意也。】

  那个意思是说,假定你对这个律学的这个道理啊!不十分清楚的话,这个十分清楚一定要有传承,如理地学习,否则你单单凭这个条文,以自己的这种臆见,所谓依文解义啊!呃乃至于自己妄加忖度啊!随随便便照着去做,那个时候!你没有辨别的清楚他真正的是非内涵,于是往往会产那所谓执非为是,实际上它那个不一定对,你就把它看成对的了,乃至于呢?它是对的,你看错了,你以为这个不对,那么你学的人是这样,别人不晓得呢也跟着你走,这个结果是坏乱正法啊!就因为你这么一来啊,把那个正法啊就败坏了,罪过非常大非常大啊,所以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恶紫,紫颜色啊,所谓紫能乱朱,别的颜色不会,可是那个紫颜色看起来好象是跟那个红颜色一样,以为它对,实际上呢?它那个错掉了,所以,佛呀在世的时候也,佛法真正的损害的,不是外道天魔能破,而是什么?说一个佛弟子啊说相似法,前面这个是这一类,你说他不懂嘛,他好象很认真,他说他懂嘛,那就上面这个,这个是非常坏非常坏的,这个前面呢一段就说明了这个,那不了解内涵不可以,反过来呢?下面说:

  【若于律仪固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然其学者或能行也。】

  下面是说,反过来假定你对戒律的这个内涵意义,固然能够了解得十分清楚,只是你的行持不够,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行持不够啊,你还是可以啊给大家去讲,而这样的说法,却是在续佛慧命,能够把佛真正地弘扬开来,为什么呢?他因为啊你拿正知正是来接引那些后学,虽然自己不能做啊,但是啊人家学的人,因为学到的是正确的知见,没有错,他或者能行啊!这样地展转地弘传开,只要听见的人肯学,都对啊!这个他下面又举一个例子啦,说以前哪鸠摩罗什大师啊,他为他那个时候的姚秦的王所逼啊!逼着他啊,说因为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公案,鸠摩罗什大师很了不起聪明人,那个时候,那个南北朝,乃至于北朝的那些啊这个君王啊!那都是啊那个这个出身啊!所谓不一定是有很高水平的人哪,因为他说,这么聪明的人,哪要把一个种留下,所以强逼他要收很多美女,鸠摩罗什大师为了弘扬佛法,他就接受下来了,结果呢?他却是给那些当时的很多大德,他自己怎么说呀?他说他说一个比喻!譬如说,污泥当中出莲花啦!你们只要看那个莲花不要看那个污泥!他特别说是依法不依人,哪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结果下面弘一大师有一个结论,说:

  【由是观之,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

  由上面这个说明跟这个例子来看,你了解了正确的内涵,在这种状态当中,你有正知见,虽然自己的行持不够啊,你还是可以弘法的,还是可以弘法的,

  【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岐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下面?就是说虽然你去行,好象看起来啊很认真地做,但是呀!你意义内涵不彻底的话,不免啊反而走到错路上面,乃至于啊以盲引盲啊!这个很糟糕,所以他特别说啊,这个解义是尤其重要,啊这个是说明这个正知见的重要,不过这里顺便一提哟,我们也不要说啊!那我得到正知见,这个不管了,那完全错了,这正知见二个字不容易啊,在这个本论前面所一再强调说明,我这个地方只是说明了以律言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这样的这个重心,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能够这样地一步一步的深入的话,自行化他等等啊,都会产生正面的功效,这个地方呢就特别说明。

  啊那么前面那个关于第一段文啊,说南山啊它这个开权显实,这一点这个内涵来说,因为下面回头我们还要讲法华、华严,这个开权显实根本论的关系,所以这一点留在下面啊!与法华、华严融通的时候,再来讲,所以,这个以上这个二点啊!广论当中都有圆满详细的说明,这个我想我这里不多讲,如果诸位仔细地一回味的话,那个时候自然会晓得,啊就是这样,以我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啊学律,也是好认真好认真,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了,实际上真的了解吗?说实在不了解,就是以南山律在家备览来说,我刚开始就得到这样的一本,很认真地看,看了半天也不懂,一直等到后来把广论有一个基础大概的认识以后,回过头来再去看那个在家备览,哇!那时候看得非常高兴,它这个妙义啊!真正的内涵都一一都了解,所以,这个精义,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正知见的,这个义解,你了解,然后你运用这个义解的话,要深就深、要浅就浅,在行持方面等等的,都能够把握这个原则,所以说,如果在学律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跟这个本论合的话,那时候真是如虎添翼啊!上面所说的这种隔碍,或者是偏重于行持,或者是偏重于义解,而忽视行持啊!这些问题啊都迎刃而解,乃至于啊这个律典当中啊,许多啊隔碍的地方,啊以及他的精神重要的地方,你都能够了解,因为你对这个了解了,所以你能够如理行持,因为你能够如理行持了,那个时候,那你所要求的是无往不利啊是无住不利,平常我们来说,这个持戒,那个是啊最好的保持,啊所谓人身也好,要求得什么东西也好,啊所以啊你要求人天,一定得到人天,然后学净土的话那是肯定生肯定往生,所以,我们也不妨在这个地方啊,用十六观经上头的一段话说一下,十六观经开出往生净土的所谓三辈九品,那上品主要的是要发菩提心的,还要发了心以后,还要如理如量地行持,那个中品啊!中品的上生,中品的中生,都是说,你只要持戒乃至于一日一夜,然后以这个持戒的功德去回向的话,就可以得到中品中生,在这一点上面哪,我们也不妨说,现在有这么多人持戒,为什么念了半天啊,到后来啊!这个到底能不能去都不知道,哎呀!还要人助念,还要人怎么样啊!而这个观经上面说,只要持一旦一夜,就能中品中生,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上说过的上面说过的,我们根本并没有了解这个戒的特质,啊只是说啊!依样画葫芦,这个老师嘛,上面念一遍,我们后面跟着也如此这般的学一遍,自己以为得到了这样,实际上呢?没有得到这个真实的内涵,那么假定我们现在以广论配合的,把这个道理这么一融贯的话,那的的确确,你再继续下去的去话,这个两个问题呀,整个都可以解决,整个都可以解决,那么这一部份呢,就是特别说明了啊我们这个,跟律当中的这个内涵。

  那么再下面?我要特别的说明一下,它跟法华、华严二个的关系,首先我们来说,通常我们一般来说,在我们们中国,所谓这个大乘教法弘传的时候,这是经过祖师们的这个多少年代,多少的心血的弘传以后,大概有一个共识,这个佛说的那么多经典,乃至于菩萨祖师造的论典,千差万别,但是它有个原则可循,什么呢?就是随顺各个根性不同,所以判为它,或者刚开始的根基上头,一步一步上来,乃至于经过中间,达到最后圆满的程度,所以或者判三时,或者是判四教,或者是五教,而我们目前的状态当中,经常一般采用的,而也流传最广的,是莫过于天台、贤首,天台所谓有藏通别圆四教之分,那么贤首呢?有小始终顿圆,它就能够把整个的佛法,根据这个不同的根性,依着层次啊来这样的分类,使得我们学的人哪,对这个内涵次第不紊,不会说,到底这个上头说些什么?好象他说他的,你说你的,那时候我们晓得清楚,不是的,它有它的必然的层次的,就像学校一样,虽然同样的学校,可是对那些初机来说,说这是幼儿园,然后上面嘛!小学,然后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所等等,正因为有这样的完完整整的次第,所以才能够把一个小孩子,从无知无识,教育到最彻底圆满丰富的,能够产生最大功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一个凡夫从一无所知开始,一直到圆满成佛,在这个里边,特别我们通常说,说有二部经最高明,哪两部呢?所谓法华跟华严,而佛自己也在这个经里面说,这个法华经当中,佛一再说,说这个以所的经典当中,比较起来,这一本经是最好,也假定说法华是说在很早的话,那么后面还有很多继续说的,那个好就不一定了,而法华是到佛临涅槃那个时候才说的,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我所说的,换句话说,我就是佛啦,佛所说的这个最好的话,的的确确是包含了佛所有的,那么在这个里边,我们现在也不妨引用法华的内容,当然法华跟华严啦,我们掺杂了,大家在这个地方比较一下比较下,这个先说一个大概,这里先说一个大概,先说大概是指什么呢?法华,平常我们说它最好,纯圆独妙,它妙在哪里?妙在哪里?在这个上头说-开权显实,它,我们释迦世尊前面说法,说了所谓四十九年,说的种种都是权巧方便,由于各各根性的不同,适应他们起见,以他们的适应的条件而说的,关于佛出世真正的内涵,他想要说明的,完整的内容,却始终没办法说明,一直等到最后说法华经的时候,说出来了,说出来什么啊?原来你们最后都成佛的,这不但是你们在这个地方,将来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接触到佛法,最后也是,为什么?佛他出世的中心目标什么?就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6卷 B面

  菩总摄修要(参考华严经及法华经)

  这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引导的原则,就是把一切众生哪都能够引导到成佛,成就无上菩提,现在我们就引那个法华经,引那个法华经,这里我们没办法广引这个两本经典,因为两本经典,内容是非常丰富,我们只是捡它重要的内涵,有一些地方呢?只是把经文把它引出来,有些地方把它的内涵来说一下,如果诸位真正有兴趣的话,可以好好地看,实际上啊?非常值得我们哪把法华跟华严哪同时在这个地方啊好好地趁此机会啊,这个或者是读诵或者是学习一下。那个法华经一开头的时候啊,佛啊先说一个叫无量义经,说完了以后呢,入这个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呢经过这个时候啊他就放种种的光明,啊这个光明是非常的殊胜,那个时候!有无量无边的菩萨以及声闻一切世间天龙八部的大众,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那个时候,他放了这个光明以后,大家看见这个光明,非常的殊胜,里边有种种的不可思议的很多的这个殊胜的现象,那么平常碰到种情况的话,也人天大众不知道,小乘的这个圣者不知道,可是那个大菩萨们都会知道的,可是那次放的光啊!乃至于我们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也不能太究竟,不是说他完全不知道喔!只是他只是说关于这个究竟的因缘,他就不太清楚了,所以他看见了这个光以后,他自己也心里想,嗯有一点怀疑?可是他同时也就想,下面那些人他不了解都在看我,这我不了解,那怎么办呢?那只有问文殊师利菩萨,通常这文殊菩萨的确祂是了解一切,弥勒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就说,嗯!据我知!佛这样的情况!他要说一个这个大乘经,最了不起的,那么他就说起这个因缘,他就说,以前哪有无量无边劫以前,通常说这个以前,那个时间啊是不晓得多长以前,那么那个时呢有一位啊佛出世,那位佛是什么佛呢?叫日月灯明佛,那么这个日月灯明佛出世了以后啊,然后呢?像普通一般的情况,他是啊转*轮,刚开始的时候是转四谛法转,然后呢继续的是转十二因缘*轮,然后呢为那些上根利智的菩萨嘛说大乘六波罗蜜法门,这样这么一个佛过去了,然后下面一个佛紧跟着来,也叫日月灯明,这样的日月灯明佛,一个接着一个,有二万个佛,那么最后一个日月灯明佛,那个时候出世的时候啊,这个时候啊,这个他有这个日月灯明佛没有出家的时候,有八个王子,那么这八个王子也都有名字,后来嘛他出了家,他成了佛,成了佛以后,也同样地像前面一个一个转种种*轮,转完了*轮以后,那个时候,那个时候!这个佛最后说了,说什么呢?也像现在一样,先说一个无量义经,说完了无量义经,然后就入无量义处三昧,放这个光,放完了光以后,下面说一部经叫大乘经。那个时候,佛在这个这样的过程,现在我们释迦世尊亦复如是,先说无量义经,说完了以后入这个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在无量义处三昧当中,放这样种种的光明,我以前看见的就是这样,现在看见的,因为同样的,所以晓得,佛要说一个殊胜的大法叫做妙法莲华经,就这样,当时他继续地还说,说完了妙法莲华经!佛就涅槃了,佛就就涅槃了。佛涅槃了以后,那个时候下面,那个时候在像法当中,他佛走了以后,那个时候有一个菩萨叫做妙光,专门是弘扬这个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个时候他有很多弟子,所谓八百个弟子。八百个弟子,都由妙光这位大菩萨来教导,教导了以后,现在都已经成了佛了,都已经成了佛了,其中尤其是,这个最后那一个日月灯明佛的八个王子,那个八个王子,最后成佛的一个就是燃灯佛,而这个燃灯佛就是我们释迦世尊,以前授记的,二大阿僧祇劫圆满授记,我们本师释迦世尊的那尊佛,除了这个以外,还有这个妙光菩萨教这个八百弟子当中,现在其中有一个人叫做求名,为什么叫做求名呢?因为他对这个世俗的利养放不下,对这个真正重要的该学的东西,常常学不好,因为这样所以叫做求名,就是这样,现在这个所谓当初的那个求名,八百弟子当中的求名!现在也要成佛了,虽然还没成佛,那么当初的因缘,他就说出来了,那个时候这个求名,就是你啊!弥勒!那么妙光呢?就是我,以前的这个因缘是这样的!所以我现在看见了一想,我们释迦世尊也要说这个妙法莲华经,那么再继续下去之前,有一点事情我随便一提,避免大家误会,我们不要看了这个经,说弥勒菩萨是个求名,这个是千千万万不可以!万万不可以!当年我以前就在这个上面自己,害了很大的错误,害了很大的错误,我们不管是哪一个佛菩萨,对他要无比的恭敬,我必定要时时反照我们自己,反照我们自己,我们不要看那个佛的因地当中,这样!我们只有观照我们自己,这个是随便一提的啊!避免我们学了佛法,得不到好处,反而产生反效果。

  这个序以后呢,下面紧跟着正式的,佛就从无量义处三昧当中!就起来了,起来了以后他不是直截了当的就说,赞欢诸佛的甚深无量法门,佛从这个三昧当中起来了以后,就告诉我们大智舍利弗尊者,说,怎么说啊!他说唉呀!这个诸佛的智慧真了不起啊!胜妙是无啊!在任何人所没办法解决了解的啊!他一再的说,然后呢?说,这个佛胜妙到极点,也是没好说的,好了,这样地难说啊!不必讲了,这样他自己这个舍利弗也就奇怪啦,嗯……这个佛为什么一再这样地赞叹这个,这样地深奥的内容,而又说,唉呀,这个佛陀的大法是这么深奥地难懂呀!他自己,怀疑,然后另外同样地因为在坐的是有人天百万大众,以及诸大弟子乃至于大菩萨众,那个时候在大众当中,也是经上面说啦,这个在这个方便品当中说,这些大众当中,有很多个大阿罗汉,譬如说像阿若憍陈如等,一千二百个常随众,大家都心里面就是想,嗯!那个我们世尊,为什么这样的认真认真地一再赞叹,说这个佛法这么深奥难懂!要是说出来没人懂,他不是我们一样地也了解了佛法,乃至于照这个佛法,得到了解脱,已经得到了涅槃吗?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个并不是这么难呀!他始终觉得不了解这一点,而这样地一再地说明,一再地说明,那么,所以这个这样一来的话,他,舍利弗尊者就再向佛请问,但是佛不说,说,你不必说啦,不必说啦,这样深奥的啊!说也没有用啦!那么舍利弗尊者呢?一再地请,这样地殷勤地,佛自己的赞叹,舍利弗嘛这样认真殷勤地去启请那佛陀,他老人家说,说三趟请,前面二趟都说啊!不,不,不,这个跟你们讲也没有用,不,不,不,跟你们讲了没用,最后一直经过了这样地认真地劝请,佛就说了,你已经一再地殷勤,我也不能不说啰,这个时候,妙了!这个前面我们说,先啊,佛讲的时候,大家不懂,乃至于阿若憍陈如嗯也觉得,这个佛讲的这个,我们不但不但懂,而且也证得了,他为什么这样呢?他们虽然证得了,还只是,自己只是怀疑,却是那个时候,所谓有五千退席,他自己这个五千人怎么退席呢?嗯,他自己也是这样想,嗯,这个?通常我们来说的,好象他这么说这么多重要的,卖什么关子?这个东西我们也懂啊!就退席了,退席了,那时候佛就说了,好了,这五千人退啊也好啊,他们是啊条件不够啊,都是增上慢人啊!啊,根本没有得到自以为得到啦!现在剩下来的那个,都是条件具足的,好了好了,现在跟你们讲,这里边有一个特别的关键所在,我后面慢慢的来说明为什么说佛一再赞叹,然后呢?大家这个这个会中有这样的一个关键,这也是个事实,那个时候,就佛就开始说了,你要晓得,佛出现在世间,只有一个最最重要的目标,最最重要的目标,所谓诸佛世尊唯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地方,不单单是我们释迦世尊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在这个世间出现,只有一件事情,只有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只有这样的重大的因缘才出现在世间,这是什么呢?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把成佛的这个完整的内容和盘托出,他下面紧跟着又说,下面紧跟着又说,要晓得这个佛,一切十方三世诸佛啊!

  【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

  只有为了这个,

  【若二若三】

  根本没有其它的二乘三乘,所以这个文上面啦,在方便品上面特别说,说:

  【佛告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这个在方便品上面,如果你们有法华经可以翻开来看,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我现在继续地把这个文,我们的经文念一下,说: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十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总之说,不但我,这个经文,这一段文意思就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啊以种种的方式给一切众生说啊不管说的什么样的内容,所谓种种的譬喻言辞、种种的因缘,他的究竟的目标,都是这个一佛乘,那么那些众生不管他听见的什么?怎么样的因缘,他就听见什么样的内容,但是究竟呢他都从这个上面引导而得到,所谓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多种种不同的法门呢?那是因为啊那个众生不同的根性,啊众生不同根性,所以他经上面又说啦!说因为知道众生哪种种的欲,种种的欲望,就是根性啦,种种的知见,而偏偏又非常执着,所以啊随着个人的根性,个人的好乐,那至少先要配他的味口,那么,这样的话,跟他一步一步地引导上来,所以,只是随宜说法,随宜说法,他这个里边,这个里边,下面把那个方便品里边的这个偈子,稍微引一点,引一点,所谓: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十方三世一切佛!真正说起来,只有一乘大法,没有什么二乘三乘,只有一个例外,什么呢?佛方便说法,只是接引不同众生随宜所用的方法,是有差别的,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假借一个名字引导众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正出现的目的就是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下面又说: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那要晓得呀,我当年所以成佛,这个成佛是果喔,因地当中是什么呢?我发大愿,所谓大菩提愿心,不但我们释迦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菩提愿心是一样的,而且没有菩提大愿做为因,然后呢根据这个因而行这个菩萨的大行,不可能感果,没有一个例外,既然如此的话呢,现在啊,由于这个心而按照着他发的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现在呢?满愿了,行成了,证了果了,怎么可能不把这个圆满的教法来教导众生,使得众生成佛呢?假如不这样的话,他怎么算是佛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吗?这样,但是他为什么一开头的时候不说呢?那是因为啊!众生的根性,种种的乐着,所以,佛在菩提树下证了果以后啊,他就有这么一段的公案,唉呀,说这个佛法啊!深奥广大呀!假定要想给那些现在一般众生又这么愚痴,又这么执着,给他讲啊!根本是啊!对牛弹琴啊,唉你根本没办法讲啊!无从讲起,啊他就觉得啊,这无从讲起,只好涅槃了,那时候啊大梵天王以及很多诸天就劝请啦,说佛陀呀!你老人家啊不是无量无边难行苦行,你的目的为什么呀?无非是发了这个大愿要救渡众生,现在你成就了,你正好救渡众生,你怎么可以不救渡呢?那么那个时候!经过了这个劝请以后啊,佛啊!才开始救渡,但是他既然晓得一切众生条件不足,不可能一口气说最圆满的,所以才一步一步地说三乘的教法,这个在经典上面是很明白交代,啊所以,在这个方便品上面他又说啦!说因为这样关系啊!所以总括起来说说三乘,实际上真正说的内容是无量无边,乃至于我们平常常常说的,说佛啊!四十九年说得不晓得多少经典,可是佛自己怎么说?说我已经说的经典少得一点点,少得一点点,没有说的还多得很,有这么一次,他曾经对着阿难,对那阿难尊者,他在地上用指甲挑一点土,他问阿难,你看哪!这个我爪上,指甲上那个土,比之于大地的土那一个多呀?阿难尊者说,世尊啊!指甲上那么一点点怎么能跟大地比啊!世尊就说,我已经说的经法呀!这个数量就像指甲上面一点点,而没有说的,还剩下来没有讲的,像大地这么多!换句话说,他有不晓得无量无边的教法,这个教法是适应种种不同根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涵,在这个地方,有深有浅,深的,那么告诉他深的,浅的,告诉他浅的,乃至于说,你只要以任何方式跟佛法有一个缘结种下来了以后,最后,终因这个因缘而成就的,所以,方便品上面说啦: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乃至于像小孩子啊!趴在地上弄那个沙!噢……说这个做一个庙,像子孩子扮家家酒一样的,这样一个因缘,他最后也成佛道,或者说: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一举手,或复小低头。】

  这样等等的话到最后也成佛道,平常我们最常运用的,也是在方便品上的一个偈子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啊你到的寺庙当中去啦,心里面哪就这么浮浮散散的,唉呀!阿弥陀佛,啊南无本师释迦尼佛,随便你这么称一下,这个因缘,最后也成佛,总之,佛陀呀,他以种种方便法门,引导我们哪走上这条路去,这个是说佛陀说法的方便,这是以个人的根性而这样的次第方便的接引他这样走上去,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主要的原因,说来说去就是这个原则的,就是由于众生的执着,根性的暗钝,智慧的狭小,所以方便品上也有一个偈子说: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就因为啊!一般人的根性不够,智慧狭小,在行相上面执着,在加上自己的骄慢之心,所以深广的大法没办法信!所以只好慢慢地一点地来,而现在经过了我们世尊四十九年说法教化,大家的善根条件成熟了,所以今天有机会把最究竟圆满的说出来。所以刚才这个偈子,下面就紧跟着又说:

  【我今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我到现在好欢喜啊!不再有所担心,是担心他们条件不够!说怕不能接受啊!而已经在这些成熟的大众当中,不再用委曲婉转的方法,而是能够直接了当把我要说的内涵!能够如实地一一表达出来,而你要晓得这样的方式,是什么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所以最后他又说: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这样的说法的方式,以及他最后教化,那个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使用的精要的法门,精要的法门,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说原来我们释迦世尊真正说法的,要讲的什么?原来是圆满一乘的大法,前面只是接引我们的方便,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说这一段文字跟我们广论有什么关系呢?对!关系就在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关系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说以我们先再看一看法华的内容,法华他下面继续说的,无非是把刚才这个话,再把它推展深广一步一步地说下去,下面是说,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后来那些舍利弗也授记成佛,那个也授记成佛,那个也授记成佛,就这样这个关于授记成佛那一点,我也简单地说明一下,最后来总共地说明他为什么原因?以及这个跟我们广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何在?经过了前面这个佛陀,这样地一个说明对答以后!舍利弗第一个,了解了,心里好欢喜,他说,唉呀!以前我听佛说法的时候,那个时候因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所以尽管佛有在那儿讲大乘法门,授记菩萨,可是我总觉得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来味道,唉!觉得佛为什么不把这个最完整法门教我们呢?让我们只证那个小果呢?我现在了解,不是佛不济度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条件不够,很着急,不能一步一步地,能够等待着佛这个说法的次第,急急的忙着去取证了,最后呢,佛原来还是会把这个最圆满法门告诉我们的,这个在法华经的譬喻品第三当中,他就说明这个事情,他说我到今天才了解啊!原来我也是一样地能够究竟成就这个佛道,到这个无上法门当中去的,那么,佛也这样说,一点都没错,何况你已经跟了我多生多劫了,无始以来,我就教你这个法门,可是因为你这个志趣就是这样,又着急,又不能那样地发广大的心思,所以总是急急忙忙!哎哟!听见了这个,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急急忙忙地求证!所以取这个灭度!现在我正式的告诉你,最后也会成佛,而且给他授记,而且给他授记,这个在这个譬喻品当中,最后说授记舍利弗,你在将来再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劫,然后呢?供养若干千万亿佛以后,最后具行菩萨道,成佛叫做华光如来,那个时候,就像平常一般授记的,说噢……他这个佛吗?这个国土是什么?然后说法状态又是如何?然后呢正法,像法,然后最后下面下面一个佛又是谁?就像最珍贵授记那样地授记他,那舍利弗就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于是那个时候,同时除了舍利弗尊者,其它的人大家觉得,啊……那真是不可思议,平常授记,一向都是授记这个大乘行者,这一次居然一个这个小乘的罗汉,得到了授记了!大家说不出来的高兴,这样,那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当然授了个记以后觉得非常高兴了,但是这个地方,他就有一点问题了,他怎么说呢?他说呃舍利弗尊者就跟佛说,世尊啊!我今天亲自从您老人家前面得到了授记,当然心里面一点怀疑都没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7卷 A面

  前面我们说,舍利弗尊者亲自在佛前得到了授记,他就说,是啊,我现在亲自从佛得到授记,那么,这个对他是毫无怀疑。可是,眼前有其它的跟我一样的,跟佛学的那个很多这个声闻弟子等等。嗯!也是一样,总觉得以前得到了涅槃,现在佛又说不是,这个情况,大家就怀疑了,就希望你老人家给大家这么解释一下吧!这样好。因为这样的请求以后,佛就告诉说,不是吗?以前跟你们说很多,怕你们不懂,说很多因缘比喻,比喻给你们听,现在我仍旧这样,给你们说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事情。他就说了,譬如有一个大富长者,非常有钱,财富无量,家里不晓得多多少少的人。他家里有很多小孩子,那个孩子出去玩了,跑到一个老的,一个朽败的,一个老宅边,那个宅大的不得了,大的不得了,结果进去以后,玩的很痛快,小孩子不知道那个大宅只有一个门,只有一个门,进入玩了以后,里边起起火来了,起火了,大家非常的惊慌,惊慌了以后,大富长者一看,那些小孩子都在大宅当中烧火,不得了,跑去要叫他们出来,可是那小孩子一看见父亲来了很高兴,觉得跟他逗逗玩,外面他一点都不晓得那个火的恐怖。尽管他父亲告诉他,你出去,出去呀!他还以为那父亲跟他两个一起好玩,就是不出去。老人家就着急起来了,万一勉强这么这么弄得话,说不定要有人受伤,他就跟孩子说,你们平常不是欢喜那个什么车吗?譬如说羊车,鹿车,牛车,现在这门口,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很多那各式各样的车,摆在门口,都等着你们去,你们赶快去拿呀!先头那个小孩子都不肯出去,结果一听见那个父亲说,外面门外等着,大家就争先恐后夺门而出,就这样。跑到外面去,一看,是不是羊车、鹿车,牛车队?没有。只有一种车,大白牛车。这个公案,我想平常修学佛法的佛弟子都耳熟能详,这说明什么呢?普通的人爱好执着,不晓得这三界像火宅样的可怕,尽管佛一再的说明,大家不一定真正能够接受,这个时候,佛陀也就在这个比喻当中那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就像我们的佛陀一样,痛爱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像自己最痛心的儿子一样,眼看见他们为这个轮回生死,无常大火所烧,要想最圆满的方法告诉他们,你不听,就各就他们所好,就说外面有这些好玩的东西,让他们引出来,就出来了以后,嗯!原来只有一样东西,这个比喻当中也就是说,真正要接引你们的,不是那个羊车,鹿车,而是大白牛车,羊车很小的就装一个人,鹿车比较大一点,只有牛车,最高广。以我们现在来说当然不是牛车,可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的话,牛车最大。换句话说,佛也是一样,以最大的方法来济度一切,这样的因缘,那么经过了这样的说法了以后其它的这个声闻等等,也一一了解了。刚开始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了解了,那么因为他请求佛这么一说,其它的人大家了解了。于是啊下面啊,大家了解的那个时候,下面像以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人带的头,他自己也说,听了这个好高兴哦,自己就跑到佛前面啊,跑到佛前面啊,嗯!说唉呀我现在啊,真正的听见见了这个事情,先是看见舍利弗尊者得到授记,现在呢?又听见佛说明这个道理。以前啊!我们年事嘛!居高。然后呢,总是在那个所谓众中的上座,所谓大长老们,自己觉得已经得到了涅槃了。不管佛再怎么说这个无上菩提等等啊,我们根本没有兴趣,自己安住在自己的这个解脱法门当中。那今天听见这么佛这么一讲的话,了解了。哦!自己我也想起一个愿意把他自己的领解,在佛前面说。那个时候也就说什么呢?说粪子喻这个公案,我就不详细说明了,总之,因为那些其它的声闻弟子,透过了佛说了这个比喻以后,他也了解了,佛也给他们一一授记。那个授记呢?在法华经的授记品当中,他从舍利弗尊者第一个开始,下面紧跟着再授记迦叶尊者,然后再授记须菩提尊者,在授记目犍连尊者,一个一个大尊者,一一授记,他们一一成佛。然后授记迦叶尊者成佛的时候,怎么说呢?他说我这个弟子摩诃迦叶在将来还要继续的供养三百万亿诸佛世尊,恭敬供养等等,广修无量法门以后,然后成佛了,成如此如此,像平常一般的,那个正规完整的授记一样。下面须菩提呢,也是一样,也同样的要再奉敬供养三百万,不、还要多,三百万亿那由它诸佛,然后成佛!其它的一个一个虽然大家都成佛,但是呢?他还要经过很长很长一段时候,很长很长一段时候,他最后都是成佛的,都是成佛的。这个里边,我们要说明一个事情,虽然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无非指向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成佛。使令一切众生,最后走上这条成佛之路。但是成佛的快速,以及所经过的时间啊,里边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了。比如说我们前面已经说的,在法华经上面从舍利弗尊者开始,这个大迦叶尊者,须菩提、大目犍连,所有的这样的佛,乃至于佛在法华经上面最后授记啊,学人,那就是没有证阿罗汉果的,乃至于他最后说,随便的念一声佛等等啊,都最后可以成佛,可是这个时间却是很久远、很久远、很久远、很久远,就这样。所以在这个里边,真正重要的,假如说这个久远的时间啊!说反正你在那个地方等者,慢慢安安心心的以后,到那时候,那么好了自然而然的佛果掉在你的头上来了,那倒说不定啊!大家还有人说,真正去修行很辛苦的,那我就慢慢的来吧!实际上,你经过那段时候的话,要很努力的,要很努力的。同样的,一样的成佛,一个要经过这么长时而成,另外一个就可以很快速的成佛,这个时候,当然我们会选快速的,快速的怎么讲呢?快速的那就是华严上面,华严上面佛出世,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华严大经,华严大经。那个时候,他在这个里边说的是最圆满的教法,结果这个成佛的,却不是像我们现在法华经上面,还要经过这么样长远的时间,而是什么?很快速的,很快速的,这个在华严上面啊,我们也可以找到实际上的一个经文,来作证明。华严在最后入法界品,那一品当中,说善财童子啊,最后成佛的时候,它有这么一段话,这个是在唐译的八十华严,大概是七十九卷或者是八十卷,那个我记不住了,没有什么关系,将来诸位,你们认真的去看,一看就了解。他说不但是比起声闻来,要快这么多,而且他这个善财童子,最后成佛的时候,在普贤菩萨告诉他,你现在这样,能够以很快速的方式成佛,比之于很多菩萨,很多极大部份的菩萨要经过很长的时候,无量阿僧祇劫修习善法而成就。现在呢?你在很短短的时间之内,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满的证得,所证的内涵,跟那些菩萨是无二无别,跟我也一样,我是普贤菩萨自己,那个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证得,这样哦!他也成了佛了。他也成了佛。所以法华、华严两个究竟一样的成佛,可是两个时间却是差的天差地远,这个关键在哪里?这个关键在哪里?这个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其实你说法华真的是一定这样,走的这么长远吗?不,实际上,并不如此。并不如此。就是以法华来讲法华,这个法华前面除了受那各弟子等等,一品一品下去的时候,下面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个提婆达多啊,提婆达多我们晓得,就是啊,生生专门跟佛作对的,专门跟佛作对要害他的,他最后也得到佛陀的授记。在法华经上面提婆达多一品当中,佛陀就授记他说,欸,我以前啊,因为得到了这个提婆达多的好处,提婆达多我那个时候,我要求那个大乘经典,那个时候就有一个阿斯陀仙,就是印度当年的所谓外道婆罗门,就供应给他妙法莲华经,但是不是无条件的哦!这个释迦世尊,也是用种种的方法,恭敬老供养那个婆罗门,然后这个婆罗门阿斯陀仙,就把这个妙法莲华经给我们释迦世尊,因为这个关系,所以释迦世尊说,因为提婆达多往昔的这个善知识的因缘使他成佛!所以他非常感激。同样呢?他提婆达多将来也成佛。过了什么什么时候,多少时候他会成佛的。这个里边,除了这个里边下面还有这么一段很有趣的公案:龙女成佛,这个龙女成佛,却没有这样显明,所说那个罗汉转了一个大圈子,她却是很快速的这样成佛的哦。所以这个里边就说明了,佛出世最究竟的意趣是引导一切众生成佛,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啊有两类:有一种呢,要经过很长远的时间;有一类却很快速的。所以善财、龙女是通常代表了快速的,那么其它的呢代表了比较慢的一类。这个慢的程度啊不要说一个凡夫,说我们经常说佛的那些常随众当中,舍利佛尊者是智慧第一最了不起的。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最了不起的。而大迦叶尊者的话,不但是头陀第一而且又是传佛法藏的啊,所谓这个第一,处处他们每一位大尊者,有这么高的条件,结果还要经过供养啊,不晓得多多少少的,动不动说三百万亿。舍利佛尊者,说要无量无数的。大迦叶尊者,说要三百万亿。而须菩提尊者,说要三百万亿恒河沙等等的这么多佛。还要经过这么长远的一段时候,这个中间的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个在法华经当中单独看的话,我们不容易了解,而假定说我们能够透过这个广论的说明,然后在这个里边一体会的话,懂得了。这个佛说法都有一定的次第,一定的次第,从这个次第上面,一步一步接引带我们走上去,带我们走上去。假定说我们能一开头的时候,能够听信佛陀的这样的指授,而依此那么按部就班的,这样的从基础上面一步一步的走上去的话,我们就会走这条快速的路子。否则的话就不一定,就不一定。这个道理在我们广论的前面也简单说过,因为广论当中前面曾经把那个次第说,前面是共下士,中间经过共中士,到最后进入上士所以不共,进入上士以后,还最后又分出来,如果你条件真正够,把这个上士基础建立稳固了以后,最后要想快速成佛,还要进入最后的密乘。如果你条件不够,就从这地方就到此为止。而这个彼此之间,前后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前面已经得很清楚,很清楚。如果我们现在仔细的回忆一下,那时候就了解了,那时候了解了。说所以为什么广论当中说,把这个人天乘法,以及中间这个的声闻、缘觉的中士道,在很短的一个几个章当中,大概七章还是八啊,是一共有七章,到七章为止。不是七章,七卷为止,那个是包含了前面的道前基础共下,然后呢?共中。而这个总共七卷的文字,包含了佛前面所说的,所谓阿含等等,说的很多的经典的内容,通通包含在里面。这个原则是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他先把这个重要的内涵,指出一个一步一步走上去必要的过程。在修学过程当中,假定说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个几个原则,或者你已经对佛法有整个的圆满了解,对整个的纲要有个了解,你晓得,从什么地方一步一步上去,这是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方式,你完全信得过善知识的引导,说他只要引导你怎么,你全心全意听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走前面这个路子的时候,大概走到什么时候,要继续的深入了,继续的一步一步的深入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快的,不会有很多的停滞。反过来假定我们没有这个认识的话,我们自然会碰到那里执到那里,执到那里就停到那里,这样。所以这样的走上去,就比较辛苦、比较慢了。在我以前讲广论的时候,曾经说过一个比喻,大家还记得,就像我们现在,一般世间的人,大家要找一个比较理想的职业,最后找到一个大的企业部门去,这样。找到大的企业部门去,这个时候,就说平常一般人的话,都说,唉呀,进去那个大企业部门去的时候,进到一个部门,觉得做的得心应手,他越做越是停在那里了,你要叫他换一个,他实在是不愿意,他实在是不愿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以在那一部份当中,做为一个很专门的一个技术人员,但是他不可能把握得住,这个全部的这个细节的真正的这个企业王国,我这个比喻是这样说的。而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内容是什么呢?这我们晓得,同样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将来真正究竟圆满达到的,不是说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好处,要想你彻底圆满解决的话,应真该要得到的话,应该什么?一个圆满的,说佛的报身报土。那个时候,就相当于这个事业王国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你在一部门当中作业的圆圆满满,到那时候你发现!你所要的不是。你重新在另外一个地方换,等到你摸熟了以后,到那时候你又习性所使,你又在这个地方停在那里,那个地方停在那里。所以你一步一步摸过来,不晓得摸到什么时候。另外一个呢?譬如说,我们这个比喻当中来说,有一个是董事长的儿子,他一开始就晓得,欸原来我将来要接掌那个董事长的位子。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我的整个的事业王国,他同样的对于各部门当中都应该有圆满的了解,可是他进入的次第方式不会像前者一样。他只晓得从我整个的事业,从哪里开始,怎么一步一步上来,他对每一部分大概一个了解,了解了马上上去。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的话,结果他每一个部分的运作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怎么配合,最后呢,很快的就跟到了,跟到那个董事长身边,等到那个董事长下来了,交给他,他就行了。这个两种情况,就是在广论当中我特别说明,说它广论的究竟意趣在什么地方?引导我们走上最究竟圆满这个路。但是中间要经过什么样的次第步骤,是这样的来。这个基本的概念,跟法华上面是完全一样,那么不同的呢?不同的在哪里呢?这个法华经,像我们刚才看,说这是法华短短的一部经。就实说来,我们应该从一个圆满的立场,去看这件事情。所谓的圆满的立场,晓得是什么?就是佛出世开始,从他证果那一天,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开始一直到最后临涅槃,整个的说这个过程当中,做为一个完整的纲要,在那个上头一步一步一步,到最后指出这个法华来。这样的。那么,所以他前面所以讲的那些道理是什么等等,完整的来说都是含摄在这个法华里面。而不应该说法华啦,用另外一个方式也许大家更容易了解这个意趣,就是说佛说的整个的内涵,说完了整个的内涵以后,他才说,我出世的目的何在?是引导你们最后成佛的。既然这样的话,当然他前面所有的这些,无非都是引导我们成佛的方便。所以必然是从鹿野苑为五比丘转四谛*轮开始的内容,真正说起来,这样的一个广博的一个内容。到那个时候呢?是最后指向法华,所以法华它里边并没有说什么修行的内涵,细部一步一步,它不讲。不是它没有有讲,它是讲了,可是在这个上面我们了解这个意趣,那么才知道这个必然的特质,必然的特质。所以我们单单从那个法华上面去看的话,嗯,它前面那个道理好象没有讲。实际上呢?这个道理是这样说明的,哦!从佛开始转四谛*轮,到最后的圆满的,都含摄在这个法华里头,而这个里边它只要提纲挈领指出来,我告诉你们的究竟意趣何在?就这样。那么,所以在这个情况当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把佛说的整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把每一部分,就是按照着佛陀的真实的意趣,它最重要的内涵哪决择出来,分成几个必然的次第步骤。从大的地方来说,最前面是最基础应该怎么样?有了这个基础,进去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做些什么?那是共下士。平常我们相当于说这个基础,就是幼儿园啦!先对于上学这件事产生一个好感,了解怎么去,这样的有了事先的准备,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就去开始学的时候,就高高兴兴的能够学。如果你前面没有一个准备,一开始到学校里的话,他不晓得怎么办?说不定会哭呀,闹呀,尽管老师教他,他不一定能接受,诸如此类这样的,当然这是个比喻!来说明让我们了解,这个叫道前基础。

  进去了以后呢?所谓共下士。说我们比喻当中不妨说,这是小学吧!这还有共中士,那么是中学,然后上士,就是不共了,那是大学。大学的时候,才是把我们真正修学的内涵来告诉我们,那么大学,然后呢,这个里边如果你还要特别的,还有它的不同的内涵。就这样。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从这个上面我们才了解,原来它把整个的圆满的这个佛法的内涵分成这样,使得我们从凡夫第一步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你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很快的就通过我们必须要走的这个次第,关于这个次第,我想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必再谈。但是在前面我们学习广论的时候,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我这样随便提一个,譬如中士,中士它正规的说起来,这个中士讲的什么?就是引导一般人,说你前面已经有了下士,下士是告诉我们,说你得到这个快乐,虽然暂时,好象快乐升了天,但是最后天福尽了以后要堕落,还是不究竟!所以要得到解脱,对啊,那么要解脱!要解脱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它有一个特别的,说先要发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三学所共的,这个是佛出世最重要起步的地方。你要得到那个出离的果的话,应该要学的所谓三无漏学,是戒定慧,所以正规的来说,中士的内容应该说戒定慧的三学,可是在中士当中它说了一个戒,而戒也是大概的纲要,定慧它没有学,它为什么不学呢?这里就说了,这个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引导的过程,它真正的目的,不是让你真正感得一个声闻果,脱离生死就了的。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的增上生,这个是重要的,所以这个戒学在那个地方说一下。因为你如果不持戒的话,尽管说你有很高的目标,向一步一步走上去,你的目标是不错,如果行持不相应的话,到那时候的话,你人身都得不到,乃至于堕落,你怎么能修行呢?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明白的清楚看得出来,原来广论正是把法华经当中佛出世究竟圆满引导我们的次第,这样的。哪一步一步的说的清清楚楚。所以如果我们单单看法华经的话,是不大能够了解,尽管佛说一个一个众生都最后成佛,可是怎么成法呢?这个道理可是没有,耶,现在我们学了广论以后的话,对整个的这个道理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你从这个眼光去一看的话,那你才发现,哦!原来菩提道次第广论真正的内容,却实实在在就是法华、华严的精神。刚才我们引的都是法华的,为什么?这个华严的精神又在里头呢?这个等一下,下面我们再来说它。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7卷 B面

  总摄修要

  关于那个引证华严部分,现在这个地方,我先用华严经上面的这一个内容来说明一下,来说明一下,这个华严经,它纯粹是所谓为大乘行者而说的,这是我们哪我们通常都这么说,我们也了解,现在我们看那个经文,我们引最后入法界品,华严通常分为四大部份,所谓信、解、行、证,前面的说明这个道理启发他的信心,然后了解他的那个内容,以及怎么样的修持等等,由于这样的话,照着他去行持,最后感果,所谓这个证果部份,这个证果部份的内容,就是在入法界品当中,这个我大概的也这么说一下,这个佛说这一个法是在哪里呢?是在舍卫国,也是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大庄严重阁,在八十华严是唐译,华严传到中国来一共三个,所谓晋译跟唐译,晋译就是六十华严,唐译有二部份,一部份是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华严」,到后来唐朝又有一个所译的所谓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就是唐译的后面最后那入法界品的详细一点,详细一点。这个最后的入法界品最主要的,刚才说的那个现在我们来引证一下,那个入法界品当中,说佛陀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个大庄严重阁之上有许多大菩萨,那个大菩萨有五百个诸大菩萨,以普贤文殊菩萨为上首,其它的还有很多菩萨,然后还有说五百个声闻弟子众,这个五百个声闻弟子众都是什么?都是已经啊证得了涅槃的,而且都不是普通的这种大阿罗汉,这个文字上面说:

  【五百声闻众俱,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这段文在这个唐译八十华严第六十卷,入法界品一开头的时候,除了这个声闻以外,还有无量的世间主,无量的世间主,换句话说,包括了所有的这样,那个时候,所有的那些人大家都这么想啦,说这个如来的境界是,高妙深广极了,在世间任何人是没有办法所了解的,只有一种情况,说佛的诸佛的加持威神的力量,还要加上什么,加上自己的善根的力量,还要善知识摄持的力量,很多这种力量,才能够跟佛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只有唯一的祈求我们世尊,所以希望世尊能够随顺我们,能够显示出如来的境界,那个时候,说这个佛是了解大家的心念,所以他就显示他的神力,他那个时候特别的说叫「狮子频申三昧」,关于这个方面我们不在这儿说法华经,我就不详细说明他了。然后呢?这个地方的显露出来,开展出来这个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神通,那是不得了!就在那个小小的,平常我们说: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把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的整个的境界,全在这个里边开展出来,开展出来,这个境界之妙,单单它描述这一部份,就是用了好几张纸,那么用了好几张纸,可是这个时候妙了,有一件事情有意思的很,那个诸大菩萨,乃至于很多世间主、天龙八部等等,同样都感觉到,都看到跟听到、感觉到,不可思议的威神,但是那些声闻弟子,不要说普通的那一些,有学的声闻弟子,最了不起的上首大声闻,像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婆多、须菩提他上面举了一大堆,这一些五百个声闻,虽然同样在那个地方,却不看见,根本不看见,佛到底在那里做什么?说是如来的一切的境界,如来的神变,一切的威神,以及那些菩萨的境界,他同样的也不看见,根本不看见,那么有什么呢?为什么呢?要说明这个理由了,说明这个理由了,这个理由,还是在华严第呃这个六十卷上面,为什么?因为善根不同,他本来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没有修习佛道,没有修见佛自在的这种善根,他也并没有像普通一切菩萨佛陀,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他并没有发那个心,广集福智资粮,而是急急求得自己解决,就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没办法了解,所以没办法了解,而菩萨之所以菩萨他行的,他那个特别的叫做菩萨道,是不同不共不与二乘所共的,这就是广论上面所讲的,前面是共道,他声闻只走那个共道,解决了,那个菩萨的上士的不共道,他并没走,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他见不到,尽管同样地坐在这个地方,没办法见到,在这个上头他说明了,不但说明,然后呢?他有举很多比喻,这个比喻当中,第一个他譬如说,他说在恒河边上面,有无量不晓得多处多多少少、无量无边的饿鬼,那个饿鬼是苦不堪言,长劫以来,乃至不闻江水之名,妙了!那些饿鬼在哪里啊?在恒河边上,恒河是印度一条最大的大河,在河边上就水都看不见,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口的业障,他的业力所惑,他虽然看见河跑得去,不是干掉了,乃至于看见这个地方都变成功火,或者什么等等的,现在他说这个声闻一样,尽管在那个诸佛的大海当中,他就看不见佛的这种甘露的法水,他举了很多很多比喻说明,说这个,菩萨呢,这个菩萨以及世间之主,那个世间主不是普通,就是那,就是正在行菩萨行在生死流转当中的,他以往就已积集,那些福智资粮,当然这个重要的就是发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当中积聚这个,所以他才能够看得见,因为这样的关系,尽管今天佛在那个地方,现种种的神力,他就是看不见,这第一个。以后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以后,他一步一步的下面,我就这个简单的情况先说一下,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就在这个尸陀林当中就离开,离开了以后,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另外一个地方去,那先还有舍利弗尊者跟着一起去,到哪里呢?到福城!福城东边有一个叫大塔庙,大塔庙就是以前这个佛陀、很多诸佛在那个地方行菩萨道的地方,就跟大众敷衍,换句话说,弘扬这个大乘法门,那个时候那个福城里边,这个福城是地方,这个城也叫福,福德的福,就有很多大长者说五百的长者、五百个优婆塞、优婆夷以及童男童女等等,来了,这个时候,这些人都是久种善根的人,来听文殊师利菩萨教化他们这个圆满的教法、圆满的教授,在这个里头,就特别是说,善财童子,特别把那个善财童子,前面当然也是说其它的那个,优婆塞、优婆夷,特别说这个善财童子,以前往生已经种了很深厚的善根,已发了这个菩提心,现在又跑到这个地方来,跑到这个地方来,所以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就看见了他以后,就非常欢喜而赞叹他、赞叹他,那个善财童子呢?也看见文殊师利菩萨以后,一心恭敬的跟他学习,跟他学习,这段公案,这是在这个华严经当中第六十二卷当中,在华严经是八十华严的六十二卷当中,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教化详细的说明,然而呢?他那个听法求法以后,最后那个时候,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就给这个善财童子说,好极了,你是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大菩提心,还更进一步要亲近善知识,去问菩萨怎么修、怎么作?所谓问菩萨的行,修菩萨道,现在我告诉你,那么下面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指导善财童子的一段话,这段话我在这里念一下,华严经六十二卷八十华严的,就是唐译的这个入法界品,六十二卷当中,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男子,那个善男子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提醒教示善财童子的话,说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这第一句话,这个要解释一下,说善男子,你要晓得,亲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而且不是一个喔!诸善知识,你要去亲近他,第一个要亲近他要供养他,要晓得这个不是一个喔!很多善知识,这个什么?具足圆满一切智,一切智佛智,换句话说,您要想求佛道,第一件事情,重要的什么?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所以您对这件事情,亲近供养善知识,不可以疲厌、不可以疲厌,再麻烦再难要努力去做,下面是善财童子说:

  【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

  等等……一大串、一大串,善财童子说了,哎呀,请求您,老人家您圣者!详细的广说喔!详细的告诉我,修学菩萨的行者应该怎么样去学,应该怎么样去行,乃至于下面,怎么样的深入深入等等,种种的说明,这样,下面,他们这个是问答,这个问答里边是包含非常重要,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大概的介绍出来,前面还有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完了以后,下面文殊师利菩萨又说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

  这个事情很难很难喔!

  【能发心已求菩萨行欧,倍更为难】

  发心已经不容易了,你发了心以后,还要求菩萨行是加倍的困难哦!下面文殊师利菩萨继续指导对善财童子说:说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这是第一句话,这个就是整个的总纲,他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又提,说你假定想要想成就这个佛的无上智慧,达到佛的究竟圆满的果位的话,下面说应该决定,这个都是很肯定的,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要求什么?求真善知识。这个地方,善知识还要真善知识,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广论一开头的时候,特别说明的什么?没错!这个善知识非常重要,不但一开头,而且到最后他又说明,说你把前面那个基础通通建立好了以后,然后你决定要走这个路,那是金刚乘,那个时候真正要去走的话,那个善知识尤其重要,比前面还要重要。这两个都是以善知识带头的哦!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先提醒一下,回头我们比较一下,那个内容说明一下,我们就了解了,继续看那个华严经的经文,华严经的经文,仍旧是唐译八十华严,入法界品第六十二卷接下去,前面已经说,总纲说出来了,说

  【善男子啊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下面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厌这个第一个,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这第二个。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

  这第三点。

  【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第四点。说了这个四点下面就告诉他了,善男子呀!下面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有个山叫妙峰,那个山上有一个叫比丘,叫德云比丘,到那个地方去请教他去,那么这个是第一位」善财童子所谓五十三参,所参的大善知识的第一位,下面我们先暂时停在那里,去看看那个地方,文殊菩萨开始指导善财童子,告诉他说:你要想求一切智智,决定要求真善知识,这是一个总纲。下面告诉他,求善知识,求善知识不是容易的事情哦!非常麻烦哦!要种种的方式去找!这个时候不要疲厌啊!这是还没有见到的时候。那么见到了善知识以后呢?跟他学,然后勿生厌足,千万不可以觉得厌烦,不要说,哎呀,修学不对,乃至于不要得到感到满足。这个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我们现在真正一般说起来,说起来真可怜啊!也可以说这是末法,就实说来的,就是我们善根实在不够!不要说叫我们去这就千辛万苦的去找善知识,而现在善知识送上门来,我们还不一定的愿意。这个慢心是特别的强,这样,然后对于接近善知识这件事情的话,真正能够勿生厌足的是很少,就是叫我们亲近善知识,随便做一点,哎呀,觉得麻烦的要命,听懂了一点就觉得够了够了!既易厌恶又容易得少为足,所以平常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前面这些障碍就算冲过了,最后有一关很难突破的,叫做得少为足。关于这一点,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是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特别告诉我们,说我们修学佛法有几个障碍,说五重障碍。前面这个几重,都是对世间放不下,最后一个,我们能够把世间放下了,真正去修学佛法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什么啊?得少为足,碰到一点,觉得,哎呀,够了够了,以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就是我们如果学戒的人,哎呀,觉得这个就是这样,好了好了,听到了一点点就好了好了,乃至于很多人说,只要求一经一论,就是这样状态。这样不行,实际上这样不行,下面经文还会有详细的说明,那么所以这个说对善知识不可以生厌足,然后呢?接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干什么?要向他求学,要从他那个地方,得到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对这个圆满的教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于善知识所有的教诲,皆应随顺,你都应该随着善知识的教诫,顺从这个教诫,认真的从了解而去行持,这样的一步一步上升,这才是达到一切智智,求佛果的必须要的条件,而末了再补充一句,他说:要晓得这个善知识接引我们,是根据我们特殊不同的根性,把我们引导上去,反过来呢,要净除我们个别的障碍,帮助我们解除,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那个善巧方便可不是我们了解的,在我们看起来,说不定以为他是问题,那个时候,你千千万万不要觉得这是个过失,不要这是过失」。这个回头我们,再会详细的讲,所以总结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原因,然后呢?善财童子听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就去找那个大善知识,一个一个,经过百城烟水,那不晓得多少辛苦,这个地方注意,有一件事情哦,他不是说善财童子一开始就这个哦!善财童子是在这个福城东,大塔庙处,刚开始听文殊师利菩萨的时候,已经介绍出来说:这个善财童子,说往昔已经多生多劫,积了很多的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这个福智的资粮,已经有了相当的积聚,障碍是已经是完全净除,以我们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说,他的道前基础、下士、中士、上士乃至于,都已经圆满具足,都已经圆满具足。这个不但是下面的,说共下的、共中的、乃至于共上士,我们这个共上士说的是什么?第一个说入大乘之门,先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还要先发菩提愿心,然后愿心有了一点的样子了,马上要发行心。所谓行心的话,就是开始学菩萨行、受菩萨戒,然后呢?随分的努力的去广行这个六波罗蜜、积聚这个资粮。通常在我们判那个位次的时候,判位次的时候,当然各宗各派有不同的判法,他们印度人,当年所谓西天判的时候,所谓资粮加行,然后见道,然后修道入无学道,那么在我们中国判位的时候,有不同的,所谓圆教判通常所谓信、住、行、向、地。在之前面这个资粮加行,那就是信位,而我们善财童子所处的地位,那个时候他是什么?叫十信满心。这个不简单,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具足这个条件的没有几个,没有几个,他已经有了这个条件了,然后再去,那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你真正要学这个的话,还须要亲近善知识哦!我们再进一步深入之前,在这个地方稍微停一下,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自己想一想,我们现在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我们说要修学佛法,假定我们自己想我们具足了这个条件以后,会不会再低声下气地,千辛万苦的去找那些善知识,恐怕不一定,不要说达到那高,眼前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哎呀,叫我们去找善知识呀!恐怕都不行吧!这个就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上进的真正原因,这个地方也只是随便简单的一提,现在我们继续的把华严的内容,一个纲要先有一个认识,完了以后呢?我们可以说明,介绍我们要学的这个东西,善财童子经过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指导,然后去求见那个大善知识,先开始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完了以后呢?下面再来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经过所谓百城烟水,五十几员大善知识,真正说起来不止五十几员呢!因为有很多地方有好几个同时出现的善知识的,那么在这个里边,真正的出家人很少,头上那个三位是出家人,到最后那个弥勒菩萨出家人,中间还有一个比丘尼也是一个出家人,其它的中间的,都是在家人哦!而这个在家人还妙了,是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的,不但的世间一般的规规矩矩的人,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乃至于我们说很莫名其妙的人,平常我们说的,说有一个大暴君--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他专门杀人放火的,这个善财童子去参他的时候,看见他那个地方,杀了很多人,那个头啊腿啊,是挂得到处都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有呢,这大外道--胜热婆罗门,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印度。我们当年,现在可能还有,是个就是什么啊?苦行外道,各式各样的,事火婆罗门等等……。那么胜热婆罗门就这么一个人,而这是个大外道,他也在善知识当中。还有一个妙了,叫婆须蜜女,这个婆须蜜女是什么人?婆须蜜女,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是个妓女,或者是个绿灯户,这个里边就有问题了,要我们现在想起来的话,是道貌岸然,这怎么可能呢?但是他因为受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教诫,他所以照样的去参,这个里边除了这一点以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哦!他可以去参我们可不行哦,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不是说:你要想去就可以喔,还须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辨别他?假定你没这个能力去辨别他的话,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呢?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们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说得很详细了,所以修学佛法他不但要有这个好乐的心,还要有正确的正知见,关于这个,在我们这里不去谈他!现在呢,这个善财童子,经过了前面的这样的一个一个,最后找到了两位大善知识,在真正进入这个弥勒楼阁之前,下面那两位善知识,就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个是在弥勒楼阁之前的两位大善知识。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8-15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60卷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4-15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2-15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15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8-14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46-147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