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九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九讲

 

  修心七义教授    第九讲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于境无偏党 遍深研众善

  于境无偏党,是对有情或非有情的慈悲,不可以有分别,应思惟都是往昔所造的因缘,一切如幻化。对有情如怨亲中庸,应持以平等心,特别对怨仇要有慈悲心,应该思惟,遇到一切境都与夙业有关。如看到山明水秀,一切好风光,美妙的花园等,也同样与夙业关联;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思惟因果丝毫不爽,生起欢喜心。对一切可意境,都是善的势力所感,努力培植一切善因,不受时空所限。

  勿作颠倒知

  勿作颠倒知分六:一、忍辱颠倒。二、求心颠倒。三、味着颠倒。四、悲人颠倒。五、欲心颠倒。六、随喜颠倒。

  一、忍辱颠倒。该忍不肯忍,不该忍而强忍,这是忍辱颠倒。如许多无意义的事,能忍受多大的痛苦去做,而真正有意义的事,反而不能忍辱,这是颠倒。为名利、为生活,忍受许多的痛苦,在所不惜想获得它,而乐此不疲,都能忍受;而修持佛法,真正有意义,而能得到解脱之乐,化短暂时间,无法忍受,舍弃不为。游乐嬉戏,再辛苦也不觉得是苦事;好勇斗狠虽受痛苦,甚至生命危险,只为赢得对方,或得更多名声或钱财,而能忍受。有时为了一件芝麻小事而大发雷霆,争得脸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忍辱。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化费很多时间,忍受痛苦去做,都是颠倒。又如学徒不学习而放逸,或有人做违法之事,自己有能力阻止而不阻止修忍。同样地,小偷强盗横行乡里,损害民众,政府置之不理,也是忍辱颠倒。

  二、求心颠倒。例如修学佛法,可以得到解脱之乐,而不生希求心,然而对无常的名闻利养,金银财宝,努力不计多大辛苦,希求取得。经商为了赚钱,可以不眠不休,要是教他好好修学佛法,不生希求心,一下睡着了,这是求心颠倒。

  三、味着颠倒。在世间上曾经历过的,自认为是好的,一直念念不忘,希望继续得到那些好处,这是味着颠倒。如喝酒的人,他想到喝酒是快乐,一直想喝,许多不良嗜好,皆由味着颠倒而来的。对一切经历的快乐与痛苦,快乐的希望永恒,痛苦的希望尽速远离,永远不要降临在自已身上,一直如此作意。

  四、悲人颠倒。对该悲悯的人而不悲悯,不该悲悯的反而去悲悯。譬如一位修行者,他修苦行,对食衣住行并不重视,他希求的是解脱,而却去轻视他、悲悯他,这是悲人颠倒。

  有位修行人,他要去拉萨,因为包袱太重,当他坐下休息,无法站起来。当时有位贵族夫人骑马经过,看到这种情况,说他很可怜,就走开了。但又回来给他一些饼。后来这位和尚,修持到最高位加登志巴,那位贵族夫人转世为和尚房中的狗,和尚知道他的前世,常常喂饼。因为供养和尚饼,所以今生有饼吃。隆独喇嘛年青时,有一次走了远路,就在路边休息,有位贵族走过,看到这幅情形说:「愿我不要成为这种地步!」。隆独喇嘛回答:「你不需发此愿,你不可能成为像我一样,我是为法而辛苦,你们郄为世间八法而忙碌,才是真正可怜。」因此对修行者过俭朴生活,应该赞叹欢喜,不要觉得可怜;如果对不该可怜的境,而生可怜的心,那就是悲人颠倒。

  所以,对境时要观察,该起悲心时悲心,不该悲心时生悲心,就是颠倒。若为世人的病痛而起悲心,而真正的生死轮回痛苦,而不生悲心,也是悲人颠倒。我们不可能除尽苦苦,如果能断所依的行苦,苦苦坏苦自然消失了。众生真正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苦苦,而真正的因是行苦,行苦是苦苦坏苦的根源。而行苦的因是烦恼,应该令他了知烦恼,断除烦恼,而自然而然的行苦、坏苦、苦苦都消失了。苦苦只有欲界有,光对苦苦起悲心,就无法对色界无色界众生起悲心;能帮助脱离行苦,就能对六道众生起悲心。三界都受行苦逼迫,行苦不断,苦苦无法断,大修行者也要承担苦苦,希望修行者离开苦苦,那就是悲人颠倒。对不需要生悲心而生悲心,那种悲心是没有力量登往上上道。

  五、欲心颠倒。贪求世间的五欲,往往付出很多代价,护亲灭敌。而对正法,却不能生起好乐心,这是欲心颠倒。父母希望儿女出人头地,并不希望他们好好学佛;对亲人特别照顾,非亲则置之不理;老师对自己学生,另眼看待,不是自己学生,漠不关心,这也是欲心颠倒。上师对自己该护的弟子法友漠不关心,而照顾自己的亲友。

  六、随喜颠倒。不该随喜而随喜,该随喜而不随喜,就是颠倒。父母对儿女同别人打架,胜利回来,称赞他很了不起,输了骂一顿;看人家打架,打的很剧烈就随喜:「打得精彩。」看到他人努力世间八法上就随喜,但对修学佛法非常精进,应该随喜而不随喜。仇人或他人遇到苦难,就会随喜苦难,而自己或亲人有苦难不忍心。对有财势的人随喜,修行人不随喜。这都是颠倒。

  别人行善,不论大小,我们都应该随喜,能使他们生欢喜心,继续造善业,善业增长,自己也会得到利益。如果别人造恶业而随喜,不但增长他的恶业,自己不当的随喜,自己也会得到障碍。不该随喜而随喜,将会造成自己痛苦的因。我们要随喜的是上从诸佛的功德下至他人最微小的善根,令我们功德增长,对修心也有益处。

  不可以轻急

  轻急就是朝三暮四,想到那里就做,过一下又改变,终无成就。如修某一法门修不下去,就去拜佛,拜佛也拜不下去,又开始念咒,最后什么都学不下去,好象大象洗澡,天气炎热时急忙跑到河中洗,上岸后又在地上打滚,弄脏了又下去洗,永远洗不净。如此修行不会有进长,也就是轻急。

  那末自己所修法一直不能换新吗?也不对。经上说除般若度,其他都如船筏,已到达彼岸,可以直往前走,不必背着船了。如是初学者,开始念佛,后来着重闻思,念佛等为次要,专心思惟观修。修学到某一程度后,就可以把重要的和利益较大的保持,其他就可以慢慢放弃。那末以前所学就无用了吗?也不是。那些都成了修持增广增上的顺缘,并不是以前的修学错误,这也是佛法不共的殊胜。

  修学佛法是为了解脱,但是求解脱不是一生的事,必须生生增上,所以不能从某一部分修持就足够,修行过程是要不断改进;譬如以前只求自我解脱,现在看到一切如母有情受苦,而发心成正等觉;初学比较粗浅,渐渐越深越广,改变全看我们修心的需要而定。若自已成了一位能修持般若度的人,从现在起一切修持都要涵盖在内,直到成佛不可懈怠。同样,此处所讲修心七义修持也渐渐配合智慧波罗蜜的修持,直到成佛都需要的修持。

  彻底善修习

  修心时不要有怀疑心,修这些是不是有益处?我能不能修?绝不可有此心态;对一个法门必须毫无怀疑,才决定去修。首先我们可能无法决定,应修何种法门,必须多读经论,了解应该如何修行,这时就能知道正磪方向,不会有怀疑了。一个法不只眼前有用,而在未成佛之前都需要的,自己对这一个法,要有不共的信心。如果对一种法,不知道有没有用,猛然立即修习,可能怀疑到底有没有益处,信心不够强,也不晓得对不对,不会有兴趣修行,所以先要知道方法,然后彻底善修习。如学辩论,有的先下很大决心去学,有些辩论后才学,有些怕师长指责勉强学,这样就会怀疑,「学了到底有没有用。」信心退失,就想找工作,或者到国外去等等。这种人抱两种心态,连书也读不好,还谈什么修行。

  真的想修心的人,会把世间杂事渐渐拋弃,以佛法为前题,这种修心才能不断增长;修心时对小事不必太执着,只要认为初中后都有益的,认真实行,即使饿死,甚至仇人伤害,亦毫无后悔之心。修学佛学不是短期即能感果,是需要生生世世修的,直到果报显现,均能善巧修心,这就是彻底善修习。

  观察令解脱

  经过不断修心,以寻伺观察,先对治重烦恼,烦恼慢慢减轻不生了,但要仔细观察,烦恼果真是断了,或者只是暂时不生而已,或是断一分烦恼。这时要经过考验,面对或作意贪境、瞋境时,心中是如何反应;未经考验,有时烦恼不生时,以为烦恼断了,证得阿罗汉果,我慢心生起,以前的修心,慢慢退失。如果知道只是烦恼暂时不生,那么要小心防护,不令生起。

  经过一段时间修心,观察自己行为,是不是同以前有差别,发现以往错误的行为改了,做得比从前好,应该生随喜心;若是依然如故,则可能方法未入要。修心前观察自己的心态,修心后再观察心的动向,两者有何不同。有的本来心地善良,结果修心后起了我慢,这是方法错误,应该更正。有的人稍有一点修持,就生起我慢,应该思惟:我的烦恼未断,只是暂时不生,同一般人一样呀!就不会生我慢心。曾经有位出离心很强,但不知修行方法的人,到了达隆沙拉山上修行。过了三年下山,他说:「弥勒日巴可能也不过如此,他一辈子修行,可能比我好不到那里。」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弥勒日巴。过了几年生了一场大病,住进医院,病好了又上山,这样医院进出两三次,最后还俗了,再也不敢到达隆沙拉。起了我慢心,修行立即退失,可惜他有一颗想修行的心,但不知修行方法。

  另外一句是「寻伺令解脱」,依寻伺二心所得到解脱,意思差不多。寻是观察粗心所,伺是观察较细微境的心所。修心时观察心念(意乐)是不是掺杂我爱执,是不是烦恼干扰,回向时是不是为世间八法,抑或出世法,或者无上菩提。常常寻伺,就能不被烦恼干扰;不但佛法要寻伺,一般事也要寻伺。

  一般人在修行时,称自己没有起烦恼,只是散乱心。例如我们修习修心七义,若无正知正念修持就成一片空白;静坐时内心散乱,他想自己在修行,但事实散乱心就是烦恼;有许多人好象在修行,内心则相反,胡思乱想。这些不加以观察,均成为修心的障碍。以前西藏有位修行人,名竹巴滚列,他的外表穿著像乞丐。有一天到一户贵族家借住,仆人对他说没有特别的住处,要住只有那边牛棚,他就去住,外表似睡,内心在修行。主人则在高楼中静坐,因为他有神通,注意主人到底在想什么。那位主人有位女儿,他想招一位女婿,不晓得该招谁,招甲人品不错,可是没有财产,招乙虽然有钱,但没有学问;后来想到有一富有人家,儿子也不错,将来一定可以协助他。对象找到了,不知请谁去说媒,最后想到家中老仆人,他认得他们,这是最适当的,就叫去说媒。如果说定了,要把女婿接回来,那应该办个大喜事,他又想到牛棚中两只牦牛,一只壮的肉比较多,就杀那只吧!看起来在修行,心中却想杀牦牛。竹巴滚列就到他关房外敲门,主人很生气的说:「你没有看到门外写我在闭关吗?」他问:「你真的闭关修行吗?」主人答:「当然,我在修行。」他说:「你不在修行,你想招女婿,请人说媒,并且想杀牦牛宴客。」主人不好意思说:「你就是闻名的竹巴滚列吗?」他回答:「一般人都这样叫我。」看起来像修行样子,心中胡思乱想。五世法王正在闭关,房中有尊佛像未穿衣,他想拉萨那一家店买绸缎,替佛像做衣服,巴古浅疆就到五世法王房外敲门。法王说:「你没有看到门外写闭关吗?」他说:「法王!你是怎么闭关的,你刚才到拉萨市场买绸缎!」所以我们修心时别胡思乱想,要当心呀!有人会知道的。

  勿作矜夸念

  一位修心者,本身并无修持,外表似是很有修行,夸赞自己;有的人并无本领,而自吹可以替人驱除魔障,骗取财物;有的自己并无实学,假藉他人声望,抬高自己身份,称扬自己了不起,夸耀自己功德。特别是服务大众的,就会想到自己最好;如果持戒严谨,就想到别人应该对他恭敬;读了一些经书,就自称智识广博,这都是矜夸念。有些为了坐位的排列而争吵,认为自己被贬低身份;也有因为坐位高低而争吵,认为不以他的功德身份布置。争吵座位排列前后高低,都是认为自己很有成就,其实前后高低,有何不同。

  仲登巴邀请阿底峡尊者到卫藏。尊者本来要回印度,因为尼泊尔边界战争,无法回去,仲登巴写信到卫藏,请他们迎接。信中写迎接人某某等等,当时有位有名望的堪布若顿尊珠央中,请他也去迎接,但是信中没有他的名字,他虽很生气,可是他仍旧去了。他想不管如何,我绝不能在「等等」中,仲登巴那班人有什么了不起。他并未把尊者请到卫藏,却把他带到南方,自认佛法精通,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自己讲经,让尊者住在简陋的屋内。过了两个月,尊者写了封信给仲登巴,说这位堪布像转轮王,势力非常大,他像这国土中的饿鬼,赶快来接他。仲登巴失去尊者的讯息,收到信后立刻赶去,知道堪布气量狭窄,如果直接迎接,必然受到堪布的阻挠,就偷偷去拜见尊者,他在河的那边准备马匹。尊者临晨逃走,堪布发现了骑马追到河边,尊者已经上船,堪布请他不要走。尊者说:「我住了两个多月,并未利益到什么,你要的话,我把帽子给你。」说完就把帽子丢给他,后来这位堪布很尊敬尊者。

  这是因为名字被列在「等等」中,酿成一场风波,所以你们以后请大人物时,不要把名字列在「等等」中。有许多人从外表看,似乎很有修持,内心我慢却很重,当你说话稍不小心,就生起气来;有的外表似乎很谦虚,说话时更要小心;有的觉得自己戒持的很好,一切都做的很好。对这种说话要特别慎重,很多人有矜夸念。

  在三大寺有一类人会被称为"有肉髻者",是指内心不调,而外表装做很谦虚、很有修持的样子。我刚到哲蚌寺时,出离心很强,持戒也严格,大家都说我头上有肉髻,上课时同学说话或说错,我会立刻生气,许多本来要好的同学,就慢慢疏远;他们说我变了,我想以前常跟他们说笑,现在为何如此,这是好或是坏?我的谦虚好象装出自己有肉髻?于是我想摘肉髻,我立刻改变了,同他们一起走走谈谈,这样肉髻就不见了。有的认为自己是修心者,自己是出家众,慢心立刻生起。

  一切痛苦和快乐都由分别而来,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痛苦与快乐,都是无自性的。我们遇到痛苦时,想到那是痛苦的,就会感觉到很痛苦。心里想这辈子不晓得将如何,忧心忡忡,结果受不了就发疯了;因为痛苦起分别心,由分别心受痛起苦。例如有位好友,当你发现跟别人很接近,你就会怀疑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由于分别心,所以生起疑心。

  有一对年青夫妇,看来很亲密。有人就对修行者阿古顿巴说:「你看他们多么亲蜜!」阿古顿巴说:「他们马上就要吵架,我可以让他们立刻吵架。」阿古顿巴站起来,向年青妇人招手,请她过来,阿古顿巴在她耳边嘀嘀咕咕,装作说话的样子,然后叫他回去。丈夫问她说什么,妻子回答不知道说什么,听不清楚,丈夫有点怀疑。阿古顿巴又招手请男的过来,同样地在他耳边嘀咕一下,叫他回去。妻子问丈夫说什么,丈夫回答不清楚他说什么,反正就是没有听到,妻子说:「你们之间一定有秘密不让我知道」。丈夫也同样说他们之间有秘密,两人由吵架而打架。阿古顿巴说:「你看现在他们打架了。」这都是由怀疑心而来的。

 
 
 
前五篇文章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十讲

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圆春法师:随念三宝经释 第1课

圆春法师:随念三宝经释 第2课

圆春法师:随念三宝经释 第3课

 

后五篇文章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八讲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七讲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六讲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五讲

大般若经:37-3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