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七)

 

  顶加行八法之七·无间道顶加行

  庚四、无间道顶加行分二:辛一、正说;辛二、除邪执。

  辛一、正说分二:壬一、多福喻显;壬二、释所缘行相。

  壬一、多福喻显

  无间道顶加行分三:一体性;二因;三所断。

  一、体性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以上功德处,由自己发心,复次如是生起所说之余,“具寿善现白佛言,若诸菩萨摩诃萨,普为饶益一切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得几所福。佛告善现,假使充满小千世界一切有情(藏文:三千大千世界),皆趣声闻或独觉地,于意云何,是诸有情其福多不,善现对曰,甚多世尊,彼所获福,无量无边。”是说无间道顶加行获福甚多,以显一切相智的性相。(是说菩萨初发菩提心,胜声闻独觉地,所获福聚百分不及一等。)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释修道顶加行后,释无间道顶加行的因由者,谓修道顶加行随顺自果生起无间道顶加行,如是说故,名结合。是说于修道之后即是无间道,无间三摩地。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安立三千生,声闻麟喻德,及离生菩萨,众善为譬喻,

  经以无量福,明佛无间道,无间三摩地,证一切相智。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初说经第一段义即“安立三千生,声闻麟喻德”是说将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皆安立于声闻地、独觉地、菩萨正性离生地,所生众多福德为喻,由此超胜福德甚多。释经第二段义即“明佛无间道”等。是说一切相智即是佛,佛得的无间三摩地,即是此中所说名为无间三摩地。

  论义是说:最后心无间道(有法),是无间顶加行者,谓三智所摄修行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究竟瑜伽,是能亲生自果一切相智故,显彼状相即是彼的定相。即是经中所显无间道顶加行福德甚多,因为三千大千世界诸有情,皆安立于声闻及独觉地作为喻,以此亦表福德广大故。如是以表彼之自果一切相智福德更多故。

  壬二、释所缘行相

  二、因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具寿善现白佛言,一切智智,以何为性,何所缘,何增上,何行相,何为相,佛告善现,一切智智,无性为性,无相为因,无所警觉,无生现故。又汝所问一切智智,何所缘,何增上,何行相,何为相者,善现,一切智智,无性为所缘,正念为增上,寂静为行相,以法界为相。”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此处说一颂(有法),有所为者,谓无间道三摩地,彼的所缘境、增上和行相如何?所显答彼之问是所为故,名为结合彼的所缘等如何,即以颂说所缘等。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无性为所缘,正念为增上,寂静为行相,爱说者常难。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无间道三摩地,此之所缘缘,是缘一切法无相,增上缘是正念。行相者是由自性寂静。于此处者难测量故,颇有诸未通达方便善巧者常发攻难,故以方便善巧遣除彼等,是说此甚深性显示密意。

  论义是说:无间道顶加行(有法),汝具三差别法者,谓所缘差别,增上差别,行相差别三种故。蕴无谛实(有法),是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者,是所断彼之增益所依事故。无间道顶加行有彼等无间缘的大乘发心(有法),是无间道顶加行的增上缘者,谓无间道顶加行是能自在(自主)生起故。无间道顶加行(有法),是能寂灭二现(内心外境存在的感觉)戏论者,谓是现证蕴等无谛实的菩萨究竟瑜伽故。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有法),于汝有实事师攻难之因由者,谓于汝二谛差别由不善巧的实事师,是难通达甚深义故。

  顶加行八法之八·遣除邪执

  辛二、除邪执

  三、所断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具寿善现白佛言,为但一切智智无性为性。”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无间道顶加行之后,说遣除邪执分别之因由者,谓如理抉择二谛之心,于般若慧有错乱,诸菩萨由遣除如是邪分别,则应生起三摩地是所为故,名结合。由于遣除心错乱邪执分别,则应生起三摩地。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一切相智智,胜义世俗谛,

  加行与三宝,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性相并修习,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说为十六种。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分二:一说有为等;二如《金鬘论》遣除邪分别。

  [一]说有为等:是说“爱说者常难”即是于此处根本解释等。

  [二]如《金鬘论》遣除邪分别:是说所缘证成。此中分:一所遣除邪分别,谓说有为等;二能遣除之答难,是故于世俗胜义门攻难,如其次第,需从胜义世俗门答。三遣除后生起三摩地理趣,菩萨善于许依二谛方便善巧,遣除空执为前行,决定生起一切真实行相已,所生无间三摩地。初中分四:

  1、所遣除邪分别之差别事:即“依一切相智”及一切相智之所依。

  2、差别体有十六:即“说为十六种”是说十六种邪分别。

  3、辨十六种因由:即如是所说之有境。

  4、各各体性:有十六种:

  (1)明于所缘证成起邪分别:“具寿善现白佛言,为但一切智智无性为性,为色受想行识亦无性为性”“如是乃至有为界无为界,亦无性为性。”谓彼之义谓“于所缘证成”及有为法。此中亦分四:1分别何境,即“于所缘证成”;2如何分别法:谓由成立相互相违义,以为不应道理,说名怀疑为体;3如是分别之因由:以有为无为界皆无性;4诸邪分别师补特伽罗:谓诸说者邪分别。诸异生菩萨不了知方便善巧,爱说一切邪执分别。分别规则及分别师,二者以后类推。

  (2)于所缘体性起邪分别:“复次善现,一切法,皆以空为自性。”“应知一切法皆无性为性。”释彼之义谓分别何境,彼者即“及明所缘性”是说审观所缘境的体性,如是分别的因由者,谓一切相无有故,以下如是类推。

  (3)于一切相智起邪分别:“复以无障清净佛眼,遍观十方三世等法(藏文为: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得无,况当得有。”释彼之义谓“一切相智智”是说有法无法皆不可得,即名一切相智之智。

  (4)于二谛起邪分别:“善现复问,世俗胜义为有异不,佛告善现,非异世俗别有胜义,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胜义。”释彼之义谓“胜义世俗谛”是说由真如体性,即是世俗胜义二谛。

  (5)于加行体性起邪分别:“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行菩萨行者,何法名为菩萨行耶,佛告善现,菩萨行菩萨行者,谓为无上正等菩提行生死故,名菩萨行”乃至“当于色受想行识空,行菩萨行。”于诸法中,不作二相。释彼之义谓“加行”是说于施等不可得加行。

  (6)于佛宝起邪分别。

  (7)于法宝起邪分别。

  (8)于僧宝起邪分别:有三种:“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所说佛陀佛陀者,依何义故,名为佛陀,佛告善现,觉义,实义,薄伽梵义,故名佛陀。”乃至“通达实法,故名佛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所说菩提菩提者(藏文为菩萨),依何义故,名为菩提。佛告善现,菩提者,是空义,是真如义,是实际义,是法性义,是法界义”乃至“唯假名相,无实可得”。“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修行六波罗蜜多”乃至“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修行六波罗蜜多,乃至一切智智时,于一切法,无益无损,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染无净。”释彼之义谓“与三宝”是说由所通达无,名为佛宝;但唯假名施设,名为法宝;由破除缘色等实执,名为僧宝。

  (9)于差别行方便善巧起邪分别:“具寿善现白佛言,何等名为方便善巧,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诸有所为,定能证得一切智智。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乃至“如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虽行布施,而无施想,无受者想,亦无一切我我所想。”释彼之义谓“巧便”是说由施等皆不可得,以为方便善巧。

  (10)于如来现观起邪分别:“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有性法为能现观有性不,佛言不尔”乃至“若尔,每应有性不能现观有性,无性不能现观有性”等。释彼之义谓“佛现观”,是说破除有性无性通达二俱体性,则是如来现观。

  (11)于颠倒起邪分别:“具寿善现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戏论。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观色乃至识,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是为戏论。”释彼之义谓“颠倒”,是说由安立戏论无常等,即是颠倒执常等。

  (12)于道体起邪分别:“具寿善现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先于诸道遍学满已,后由自道,得入菩萨正性离生,世尊,岂不第八、预流”乃至“若菩萨摩诃萨,成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已,能入菩萨正性离生,必无是处。”释彼之义谓“及道性”是说修习道相,以不作证果即是道性。

  (13)于对治起邪分别。

  (14)于所断所治品起邪分别:“何谓圣法毗奈耶,佛告善现,若诸声闻,若诸独觉,若诸菩萨,若诸如来,与贪瞋痴非合非离。”释彼之义谓“能治所治品”是说由无舍无取,即是所治品与能治品。

  (15)于诸法自共相起邪分别:“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无色无见无对一相无相,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常应修学,学已不取一切法相。”释彼之义谓“性相”,是说由无(有法)(前陈,宗法之主词),即是法的性相。

  (16)于诸法自共相修道起邪分别:“善现即白佛言,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乃至“以佛妙智,安立有情三聚差别(正性、邪性、不定聚,别:藏文为记别)。”释彼之义可分为四:1分别何境,谓“修习”,即是修;2如何分别法:谓成立彼此相违之义,即以为不应道理而生怀疑体性;3如是分别之因由:谓由自共相不应道理;4邪分别师补特伽罗:谓“说者邪分别”,异生菩萨不知方便善巧,即爱说一切邪分别。

  论义是说:此处所说应遣除邪执分别(有法),有十六种者,谓就境门分有如是故。有说一切相智所缘或至顶的所缘皆不应理,有为无为界胜义中无故,名应成(有法),是说于汝中观师能作损害之应成应非真实,汝中观师所说悉不能成立之答复其义相同故。希求自他二利圆满的菩萨(有法),于二谛之差别善巧为先,是应生起无间顶加行三摩地者,因遣除十六种邪执分别已,当生起无间三摩地故。若是总说:彼(有法),应需要善巧二谛差别者,谓于世俗门攻难,需从胜义门答,于胜义门攻难,需从世俗门答故。

  是故,执二谛不能摄为同一性,或由种子与现行随类所摄,即是此处所说所遣除邪执的定相。若分有十六种:1于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起邪执;2于无间道顶加行的自性或行相起邪执;3于果起邪执;4于二谛起邪执;5于加行的体性起邪执;678于修行所依皈依境三宝起邪执;9于修行的差别法起邪执;10于现观起邪执;11于所断起邪执;12于道性起邪执;1314于断与对治差别起邪分别;15于诸法自共相起邪执;16于修习自共相起邪执。有十六种。

  戊二、坚固因果分二:已一、为得坚固修渐次加行;已二、已得坚固刹那加行。

  已一、为得坚固修渐次加行

  渐次加行品第六

  释能表渐次加行十三法

  第二、广释坚固因果支分二:一广释坚固因渐次加行支;二广释坚固果刹那加行支。

  一、广释坚固因渐次加行支分二:

  (一)由安立系属结合:论身建立:“渐次现观中”是说顶加行后说渐次加行的因由者,谓由得顶加行,如其次第决定需修三智行相,应当了知即是所为故。如是修习(有法),有所为者,谓于三智行相应得坚固是所为故。名结合获得顶现观通达各各及略摄诸义,如其次第则易于坚固,由能修行相即名渐次现观。

  (二)广释能表渐次加行之法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经说通达一切法无性为性,即当成佛所余。“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性性中,起四静虑,发五神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云何初发心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性性中,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此为略显渐次加行。

  {二}论释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一]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布施至般若,随念于佛等,法无性自性,许为渐次行。

  [二]解释:就词义门释,经说六波罗蜜多者,若略摄此经、根本、解释等义分:一道渐次;二道殊胜作用渐次;三能作清净道渐次。

  一道渐次:施等六波罗蜜多渐次加行,如其次第有六种:一“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布施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布施”;二“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净戒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净戒”;三“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安忍波罗蜜多时,应自行安忍”;四“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精进波罗蜜多时,应自于诸法发勤精进”;五“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静虑波罗蜜多时,就自入四静虑”;六“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自行六波罗蜜多。”释彼之义谓“布施至般若”是说五波罗蜜多者,皆摄入般若波罗蜜多中故,由施波罗蜜多等三轮清净,分为六种一切皆能圆满,则能真实成办十地。

  二道殊胜作用渐次分: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的渐次加行如其次第有六种:一“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从初发心,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信解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先应修学佛随念”;二“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时,不应思惟善法非善法,不应思惟有记法无记法”;三“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僧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僧随念时,应作是念,佛弟子众,具净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四双八支,补特伽罗,一切皆是无为所显,皆以无性而为自性”;四“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戒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戒随念时,从初发心,应念圣戒无缺无隙,无瑕无秽,无所取着,应受供养,智者所赞”;五“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舍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舍随念时,从初发心,常应念舍”;六“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天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天随时,从初发心,应作是念,四大王众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由有净信戒闻舍慧,从此命终,生彼天处。”

  释彼经义谓“随念于佛等”,是说念住等;菩提支,八圣道支,在胜义中无念相是佛随念,三种如其次第能诠四顺抉择分,见道、修道,如是善不善及无记法随念,如前菩萨圣者不退转僧随念,如是净戒,舍及天随念。

  三能作清净道渐次:“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欲圆满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应学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乃至“一切恶魔及魔眷属,皆不能坏。”释彼之义谓“法无性自性,许为渐次行”,是说由了知色等一切法无性为性,若通达彼者,即是此中所许渐次行。

  渐次加行的修法者,谓事业圆满边际一刹那顷,于三智行相一百七十三法,如其次第决定修习,为得坚固,贯串修习彼等,即是彼之义故。如是修习亦就十三法任持门说,在资粮道处为修渐次行,在加行道处为修渐次学,在见道处为行渐次精进。

  是故,修三智行相为得坚固,能修三智行相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由最后心以前所摄,是渐次加行的定相。若分有:六波罗蜜多渐次加行六种,六随念渐次加行六种,及无性自性渐次加行,共有十三种。由修施业任持,为得坚固三智行相,渐次修三智行相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由最后心以前所摄,是布施渐次加行的定相。其余五波罗蜜多类推。由修佛随念业任持等,是佛随念渐次加行的定相。如是法、僧、戒、舍、天随念类推。

  界限: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心之前。

  刹那加行品第七

  已二、已得坚固刹那加行

  释能表刹那加行四法

  二、广释坚固果刹那加行分二:

  (一)联系结合:论身建立,渐次,即:“刹那证菩提”,是说渐次加行后,随即释刹那加行的因由者,谓修三智行相,由渐次加行修,于修三智行相获得坚固,由此生起刹那加行,如是说故。修渐次现观者,谓所修最极故,彼等以一刹那修习,即是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广释能表刹那法:问:能表刹那加行法有几种?答:有四种。以性相退还分有四种故,即由性相有四种。何为四种?此中分:作证功德刹那加行,及通达境的自性为增上之刹那加行二种。

  《一》作证功德刹那加行分二:〈一〉非异熟刹那加行;〈二〉异熟刹那加行。

  〈一〉非异熟刹那加行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渐次加行第十三法处,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修六波罗蜜多皆不可得,所说之余。“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心现起,则能摄受六波罗蜜多,亦能摄受四静虑”乃至“亦能摄受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这是略标刹那加行。“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皆为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乃至“于一切法无相,以离相心三摩地能圆满六波罗蜜多。”

  {二}论释分二:一结合:二释义。

  [一]结合:从四刹那加行之内:第一非异熟之一切无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之刹那加行。名结合第一非异熟一切无漏法,以一刹那之性相,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释义分二:法义及释彼所表之喻。

  一法义分:根本与解释二种

  1、根本:就释彼经义门,明非异熟刹那加行

  颂曰:施等一一中,摄诸无漏法,当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动一处水轮,一切顿转动,刹那智亦尔。

  若时起异熟,一切白净法,般若波罗蜜,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诸法如梦住,一刹那能证,诸法无相性。

  如梦与能见,不见有二相,一刹那能见,诸法无二性。

  2、解释:就词义门释,如云:“法界自体性,一法诸法性,诸法一法性,谁见一法如,彼见诸法如”。是说不但以多摄一,然于施等智所缘一刹那,了知各个法远离颠倒之体性,从施等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摄一切法故得菩萨所证者,谓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应当了知。

  二释彼所表之喻分三:

  1、结合:若一无漏智所缘,与彼同类所摄一切无漏境,如是世间共许之喻。问:如是若一无漏智所缘,如何摄一切无漏。答:以世间譬喻,即可明了。

  2、根本:正明譬喻即:“犹如诸士夫”一颂。

  3、解释:就词义门释,譬如士夫摇水车轮,但动一处其余一切处皆同时顿动故。是说由往昔愿力引发,及由法界力,唯于一刹那一无漏智所缘,皆能现证同类诸法。

  〈二〉异熟刹那加行分二:

  {一}经说:“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无相法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少法实有成就,谓不见色实有成就”乃至“圆满佛十八佛不共法。”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自己明第一刹那加行,第二异熟法性分位之一切无漏法,就一刹那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加行。如是已说第一刹那,当说第二异熟法性分位的一切无漏法,以一刹那性相,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

  [二]根本:释彼经义谓“若时起异熟,一切白净法”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若时菩萨由修对治,若远离一切所治品,成熟清净品异熟法性分位,远离一切垢障,犹如秋月光明发出白净体性,尔时唯一刹那通达异熟分位无漏智者,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一刹那圆满现证菩提。

  《二》通达境的自性为增上之刹那加行分二:一、无相刹那加行;二、无二刹那加行。

  〈一〉无相刹那加行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于一切法无杂无相自相空法中能圆满六波罗蜜多”。“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安住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如化五取蕴中,为诸有情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修定学慧,如实了知如梦乃至如化五蕴,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所以者何?梦乃至化,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则无相。”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已明第二刹那加行,当明第三无相刹那加行,就一切法一刹那性相门通达,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加行。如是已明第二、第三一切法无相,以一刹那之性相门通达,说为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根本:就释彼经义门,明无相刹那加行,即:“由布施等行”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由往昔修一切法如梦,受用二资粮所证分位,于五取蕴等皆如梦性,是说于一切法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而安住者,决定通达施等自性,一切法唯由一刹那者说名无相,若了知杂染及清净性,诸法无相,即是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无二刹那加行分:经说与论释二种。

  {一}经说:“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了知诸法性相,一切如梦乃至如化。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相而为方便,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如是已明第三刹那加行,当就第四一切法无二相一刹那性相门所证,现证圆满菩提的刹那加行,名结合。如是已明第三,当说第四一切法无二相,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二]根本:释彼经义谓“如梦与能见”一颂。

  [三]解释:就词义门释,从长久无间修习任运断除二现,拔除二现习气之菩萨,何时于能取所取之理,不见所取梦及执为见梦,尔时一切法亦如法性,若时唯以一刹那通达诸法真如无二,即是一刹那现证圆满菩提。

  论义是说:刹那加行(有法),汝有多种者,谓于汝有:非异熟刹那加行;异熟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行故。

  是故,已得三智行相坚固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刹那加行的定相。若分有:非异熟刹那加行;异熟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行四种。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作证无漏非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法之功能,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一非异熟刹那加行的定相;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作证无漏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法之功能,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二异熟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现证空性般若慧任持门,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三无相刹那加行的定相;就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般若慧任持门,能亲对治所知障住种类的菩萨究竟瑜伽者,是第四无二刹那加行的定相。

  最后心无间道(有法),是非异熟刹那加行者,谓智所缘施等体性一刹那,以各个体性境为缘,从施等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性,无漏诸法事业圆满边际一刹那顷为境,即是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事业圆满于边际一刹那顷,若证无漏非异熟一法,皆能证得与彼同类一切无漏法之因由者,谓先由事业圆满刹那具足的般若慧智,愿证一切法名发愿的愿义成就,而与一切法法界不异故,譬如先有艺人善造水车,士夫摇水车轮,但动一处其余一切处皆同时顿转动故。最后心无间道(有法),是异熟刹那加行者,谓边际一刹那于自身中异熟分位,是通达一切无漏法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无相刹那加行者,谓于边际一刹那,是现证染净一切法,在胜义中无相的菩萨究竟瑜伽故。彼(有法),是无二刹那加行者,谓是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以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究竟瑜伽故。

  此非异熟是何义?《明句论》云:“异熟者有三,谓于初地出世间,第八地无相,佛地不可思议任运而成异熟。非异熟者,谓未生起见道身中由能取所取所摄的所有法。无漏者彼等虽非无漏,但彼等自性是无漏者,谓凡夫虽不了知菩提,但彼善于安住于彼。”

 
 
 
前五篇文章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十)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后五篇文章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五)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四)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三)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