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大师与七塔寺(黄夏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大师与七塔寺(黄夏年)

 

  内容提要:虚云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在他一生传奇的生涯中,曾经与宁波著名寺院七塔寺有过重要的交往。本文考察了虚云与七塔寺僧人慈运老和尚的一段因缘,同时又分析了虚云法师在七塔寺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虚云法师是怎样用禅宗的义理来宣讲佛法,以及他对禅宗理论的掌握程度。

  作者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中国佛教在宗门上是最讲传承的,从东晋开始,佛教僧人就以释为姓,禅宗创立后,以祖师为传承法系的制度在宗门内一直奉行。又在中国当代佛教史上,在思想上影响最大的是太虚大师,他所提出的一系列针对当代佛教的改革思想,特别是人间佛教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但是按僧伽传承系统,虚云老和尚所传的一系,也占有一席之地。当代著名的高僧本焕法师、一诚法师、净慧法师、佛源法师等人都是虚云法师的弟子,他们或修建寺院,或传禅安业,或举扬学术,对中国当代佛教的再次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虚云大师的生平与贡献

  虚云,俗姓萧,字德清,湖南湘乡人。出家后,名古岩,又名演彻。传说他的祖上是南朝梁武帝后裔。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徒,他执政期间,兴建佛寺,广造文书,生前曾经几次舍身出家,大臣拿出巨额的金钱将其赎回。特别是梁武帝生前下诏《断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戒荤吃素,对后世的佛教影响甚大,1500余年来仍然为后世佛教徒尊奉。这是历史上至今仍然有效的最长的诏书。虚云的父亲萧玉堂,母亲颜氏夫人。清朝道光初年,萧玉堂到福建做官,全家迁到了福建永春。这时他们夫妻已经年过四十,膝下仍然无子,心里感到忧虑。一天母亲到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到寺宇破败,桥梁倾颓,于是发愿要将寺桥修复。传说当晚夫妻在梦里同时看见一位留着长髯的人骑着老虎顶礼观音,一跃登上了睡榻。两人醒来惊绝,认为这是好兆头。不久母亲有了身孕,道光二十一年(1840)母亲在泉州生下了一个肉团,全家大惊,母亲也在难产中死去。后来在一位卖药翁的帮助下,剖得一个男孩,虚云诞生,被庶母王氏养大。虚云从小就愿意吃素,不喜欢读世俗的典籍,见佛像和梵书则生欢喜心。

  由于父亲一直在福建各地做官,虚云的童年也在泉州、漳州等地渡过。道光三十年(1850)虚云11岁,父亲将他过继给叔叔,家里又为他定了二门亲。虚云13岁随父亲回家乡安葬祖母,见到来家里做法事的僧人和法器心生欢喜,翻阅家里收藏的佛教的《香山传》和观音菩萨成道故事的书,印象很深。这时他跟着叔叔去南岳烧香,见到寺庙庄严,佛像安祥,产生过遍游各地寺院的想法,但是摄于叔叔的威严,他不敢提出来。父亲看他对世外的问题有兴趣,为他聘请了道学先生,让他学习道教的书和气功等,但是虚云不喜欢这些。咸丰六年(1856),虚云已经17岁了,他偷偷地离开家到南岳去,准备出家,半途被家人截回。叔叔管不了他,就将他和弟弟富国一起送到泉州父亲处,父亲为儿子的事情伤透了心,为了能把他拴住,让他出家的念头不再产生,于是将早已订下的田、谭二位女子接来,为他举行了婚礼。但是虚云决心已定,结婚后,虽与二位夫人虽同住一处,但却不近女色。他向夫人宣说佛法,二位夫人最终也接受了佛教。他的弟弟也与他一样有出尘之心,全家上下充满了佛情。

  咸丰八年(1858),19岁的虚云下决心出家。他和弟弟暗中做好准备,打听到福州鼓山的路程,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向二位夫人告别,与弟弟一起到鼓山涌泉寺,礼拜常开老人披剃出家。第二年,兄弟二人依妙莲和尚受戒。虚云兄弟出家,引起家庭的轩然大波,父亲当时在泉州,派人四处寻找,弟弟受戒后就开始云游,最终不知所去。虚云则躲藏在鼓山后山的岩洞里,整日礼佛,不敢出山。三年以后,父亲告老回到湖南,虚云才得以出山,在涌泉寺生活。不久,父亲逝世,庶母王氏和田、谭二位夫人也一同出家。

  虚云在涌泉寺里做各种苦行,先后担任了水头(司掌汲水、烧热水供大众盥洗之职称)、园头(司掌栽培耕作菜园之职称)、行堂(每日用斋时,为大众添饭菜、渗茶水的工作,也称行堂师和碗头)、典座(料理饮食杂役等,通常推举志行高洁之僧任之)等职。他办道用功,严格要求自己,不受供养,日食一粥,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但是三年过去,他觉得虽然这种苦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是仍然不能获得开悟,这说明自己的苦行还不够,想想当年玄奘大师为了西行求法,日行百里,求学方言;自绝水草,磨励体肤。于是他效法玄奘,再次散尽衣物,携一衲一裤、一履一蓑,重新潜入后山岩洞修行三年。他不与人交往,饿则食松毛青草,渴则喝山涧的泉水,衣不遮体,只有一衲披身,长长的头发和胡须将整张脸盖住,人一见就吓得跑掉。虚云在山洞里一心观照,以念佛为务,严格的苦行,使他有过不断的小悟,最终得到了大悟,自认为这时已经“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次洒然,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后一年,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1]然而虚云虽然有所悟得,但是对“我是谁”等己身大事仍然未明,他再次出山到处参学。在温州他得到一位禅师的指点,让他到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向融镜老和尚问道。融镜告诉他:“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岩栖谷饮,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种仙之一,去道尚远。即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若菩萨发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2]虚云被老人锥到痛处,始知持心比持身更重要。佛法世间得,以前的作为与外道的做法无异,修行功夫再好,顶多做得一个延年益寿,成仙不死的自了汉而已,与作一名佛教徒,要求走菩萨正道,“上求下化,自度度人”为己任的大圆满境界相差十万八千里矣。他换下衣衫,剃发沐浴,在融镜老和尚身边,一方面作寺庙的杂务,一方面学习天台宗教观,同时认真参“拖死尸是谁”的话头,重新焕发了精神。

  同治十一年(1861)33岁的虚云奉老法师命,往国清寺参学“禅制”,至方广寺习《法华》,高明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2年后他辞别镜老法师,开始游方全国各地,过着云水生涯。他数次漫游全国各地的寺院,向一些老法师们亲近参学,在佛教名山闭关苦修,或者讲经挂职,还到国外去不丹、锡兰和缅甸等国瞻拜佛教圣地,联络佛教徒的友情。通过艰苦旅行,虚云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感到:“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又于中途所历诸名胜,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黄河,而太行,胜地名山,说之不尽,古今游记,言之甚详,然不及身历其境者之为快。若五台为清凉圣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岩,万年积雪,石桥横锁,楼阁悬空,则非他处所及。予以拜香期内,不及观赏,还愿已毕,稍为涉足,不欲灵山笑也。”[3]“心月孤悬,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古人谓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良有以也。”[4]

  晚年的虚云法师看见全国一些寺院破败凋零,有的寺院连僧人的生活都不能保证,他发心修复祖庭,“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5],光大祖业。在海内外居士的护持下,他首先恢复了云南省鸡足山大迦业道场,经过14年的努力,在鸡足山重建了祝圣禅寺、兴云寺、洋萝荃寺等寺院,同时又修复昆明等地的云栖寺、胜因寺、松隐寺、招提寺、太华寺,为云南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又发心重修了已经濒危的禅宗南宗祖庭南华寺、韶关大鉴寺,经过十年的辛苦,使六祖的香火再次旺燃,*轮再转。再次他又修复了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道场广东乳源县大觉禅寺,云门法脉得以相继,宗风光大。最后他重兴了江西禅宗曹洞宗名山云居山真如禅寺,使之成为当代佛教的模范道场。虚云法师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80余处,先后住持禅宗道场15座,但他不住现成寺院,即使是他修复的寺院,也决不据为己有,每当修好一处寺院,他就交给别人管理,自己又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背架,行脚海内外。在修建寺院时,他严格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的理论,尽可能让寺院与当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又强调遵守寺院戒规的重要性,整顿僧伽,提倡讲经弘法的文化活动,让佛教久住人间。他的高尚举动,赢得了人心。

  虚云是临济四十三代,曹洞四十七代传人,也是兼承沩仰、法眼第八代、云门十二代传人,一身肩祧五宗。在当代中国佛教只有禅宗和净土两宗传世之时,他一生以振兴禅宗为己任,生前除讲述各种经典之外,在禅宗思想的阐述上尤下功夫,留下了不少有关禅宗的论述,特别是在修禅理论上做了通俗的发挥,对传播禅宗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佛教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强调“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就是去掉自心的污染,实现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能德相。如来智能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6]“明心见性”是禅宗理论的特点,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正将自己的自性开发出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的,所以从佛教教义来讲,真正做到“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一次“去掉自心的污染”的活动,也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也是与佛一体的体证过程。他又指出:“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7]在参禅的活动中,他又主张体认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即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8] 因为“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9]所以他要众生学佛就是参透自己那颗一念未生以前的那颗心,由观心而得解脱。只要做到放下一切,即是自见佛性,即可立地成佛。虚云圆融禅净思想,认为“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亦是道。”[10]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11] 因此参禅不可离开净土,念佛也是参禅之一。虚云强调佛教戒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佛教已处于末法时代,他对佛教的未来尤为关切,指出“戒律是佛法之根本”[12],中国佛教的“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能严守戒律,则佛法不致如今之衰败。”[13]所以他告戒众人“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自可圆成”,[14]“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舍戒之外,莫有出离……故僧尼之于戒律,犹车辆之于轨道也。”[15]直到他行将离世之际,临终遗语也在围绕一个戒字,要求弟子“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16] 以戒为本的思想一直是虚云佛教思想的核心,直到现在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虚云自出家到圆寂,一共在佛门90余年,由于他对佛教的突出贡献,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崇敬,生前得戒渡者万余人。乞戒归依者百十万,并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的佛学家印顺法师在他圆寂后,撰写他的舍利塔铭时赞曰:“体道也深彻,履践也笃实,利生也过化存神。值危难之秋,行难忍之事。若和尚者,可谓不可思议者矣。”

  二、虚云法师与慈运大师

  虚云法师的百余岁生命中,曾经与宁波七塔寺有过一段重要的因缘。据虚云自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59岁的虚云“春初在阿育王寺。因宁波七塔寺铸大钟,归依老和尚、本来和尚,请默庵法师讲《法华经》来阿育王寺,请予附讲,遂往宁波七塔寺。经毕,往宜兴铜棺山,结茅蓬过年。”[17]

  虚云到阿育王寺和七塔寺之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参学20余年了,不仅遍历了全国各地的寺院,还先后亲近和会晤了天宁寺清光和尚、焦山大水和尚、金山寺观心和尚、新林大定和尚、高旻寺朗辉和尚、岐山恒志和尚、宝通寺志摩和尚、海会寺志善和尚、宝华山圣性和尚、九华山戒行精严、定力第一的宝悟和尚、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宜兴仁智和尚、句容法忍和尚、金陵松严上人、终南山东五台和南五台的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等高僧,此外还与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老居士往来,参论因明论与般若灯论。这些法师与居士都是当时中国佛教界各个山头的领袖,在佛教界里享有很高的地位。虚云与他们交往,无疑受到了深深的教益。同时虚云通过东朝南海,北礼五台,登北岳恒山,朝南北仙窟,入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登慈恩寺大雁塔,观摩大秦景教碑和碑林,礼华严寺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礼皇裕寺、青华山、净业寺、宣祖塔,至草堂寺鸠摩罗什法师道场,游汉中各处名胜遗址,拜四川梓潼县文昌庙、新都县宝光寺,成都昭觉寺文殊院、草堂寺、青羊宫,至峨嵋山伏虎寺、九老洞,到金顶进香,下万年寺礼毗庐殿。又西行经打箭炉入西藏境,在拉萨各寺进香,至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南行经不丹国,越雪山至孟加拉,再渡锡兰朝圣地,航海至缅甸朝大金塔,起程回国。至云南大理,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赴九江入庐山,游黄山,朝九华山,礼地藏王菩萨塔、百岁宫,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等,这一系列参学活动,对他一生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他自己所言,“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系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18]

  阿育王寺是宁波地区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传说释迦牟尼佛逝世后,遗体火化的舍利子被阿育王分成84000份,分装在宝塔内分送世界各地。西晋太康(280-289)年间,猎户刘萨诃受梵僧指点,请到舍利塔。舍利塔色青,似金非金,似石非石,高1.4寸,广7寸,灵盘五层,四角挺然,光明腾耀,眩人心目,释迦牟尼的“真顶”舍利就悬在塔内金钟里面。晋义熙元年(405),开始建塔亭覆护,南宋元嘉二年(425)建三级木塔,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才殿阁初备,赐寺额“阿育王寺”,宋代定为禅宗五山之一。虚云法师在35岁时曾经到过阿育王寺拜舍利二藏,又过了20多年,他马上要进入了知天命的时候了,回首往事,他心潮起伏,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里只有惭愧。欲报佛恩,报父母恩,特别是曾经在高旻寺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后来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才慢慢恢复,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又觉得自出生后就从来没有享受到亲生母亲的爱,只是在家时见到了母亲的遗像,每每想到这时,心里感到一阵阵痛楚,思母心切,他发愿要到“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

  宁波七塔寺,原为江西分宁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为寺,心镜祖师居之,初名东津禅院,奉敕改名为栖心寺。之后“历年既久,兴废叠更”,[19]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赐额崇寿寺。明洪武十九年,成为普陀山前寺,名宝陀寺,是为观音道场也。到了永乐年间,改称今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寺再度倾圯,到了光绪年间,得以重兴。“文革”期间,“寺像毁坏,法物荡然”,[20]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重告修复。崇栖榤阁,焕然一新。”[21] 这座至今已经有了1000多年历史的寺院,中经几颓几兴,最终还是保存下来,在当代中国焕发出青春。

  七塔寺历史上有过几只钟。最早的钟是宋代宋绍兴四年(1134)铸造的。据志寺载:“悬于钟楼。上下较直,呈竹筒形。双首龙钮,沿、波纹状,钟高二公尺。口、直径一公尺三十五,壁厚十公分,重八千斤。周刻楷书大字曰‘皇帝万岁’‘人民丰乐’‘国界晏安’‘文武千秋’,钟有小字铭识,浅刻,磨灭难辨,惟‘宋绍兴四年岁在甲寅孟夏已巳十二日铸就,住持比丘善方谨志’廿六字犹依稀可辨。”[22]其次是宋嘉定十一年(1218)铸造,寺志载:“悬于圆通宝殿,钟呈喇叭形。钮、双首龙纹。沿、波纹状。钟高二公尺二十,口直径一公尺三十,壁厚九公分,重七千斤。不著年月。从钟铭有‘戊寅夏五朔旦,修治洪钟’,推算,知铸于宋嘉定十一年。钟两边刻‘皇帝万岁’、‘国泰民安’八字,楷书而大,并镌细楷铭文一篇,文曰:‘翠山宝积移忠资福禅寺,以戊寅夏五朔旦,修治洪钟,菩萨戒弟子曹说,为之铭。铭曰:‘阳五经,阴一纬。集众志,成伟器。宝惟金,积乃备。水土和,火房沸,鲸坚以木五行会。端而(月+庸),虚而不匮。在五天,曰犍椎。一击圣贤萃;二击鬼神罢;对三击,万物育、天地位。示有节于城中;廓无明于界外。成就不思议,无量佛事,岂直清韵度山翠’。沿海制置司,兼知庆元府赵孟传,朝散大夫,张倬恭愉史氏,百九八娘。将仕郎张初倩。安人郑氏,冉三十娘,安人张氏,重十一娘、安人周氏净坚,判县罗季庄。比丘文靖、可止。钟内壁有小楷款识:‘太师大资参政,张六三相公,秦国夫人,徐四六娘子,魏国夫人,韩五九娘子,秘阁寺丞,张百十七正议,硕人汤七娘子,硕人杨一娘子,奏院张百十九府君,太君周氏,中奉大夫郑万十六致政,令人楼九五娘子,周氏千四娘子,赵氏百七县主,恭公翁氏三三娘子,宝章大监史,千七九府君,孺人俞氏二娘子,安人徐三七娘子,支使文林张小四府君,安人高氏七娘子,提干通直张百九府君,楼千十四提总’,上列款识,皆宋时官职、辈行。录之聊备格古之士参考。”[23] 明代天顺六年(1462)七塔寺也铸过钟,寺志转载“《鄞县志》卷六十页十一云:‘补陀寺钟题字,在七塔寺·二月十九日造’。今已无存。”[24]

  清初战火让七塔寺已经凋零,顺治年间,重建方丈楼。康熙年间,重修佛殿及钟楼和大悲殿。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攻入宁波城,宁波佛教遭到最重创,宁波城区,旧有七塔、观宗、延庆、白衣、观音、万寿、寿昌、天宁、天封、宝云、施洋、西方等寺均废弃,惟七塔独存。残存的七塔寺已经破败不堪,仅剩有一个大殿。曾经有热心人周氏母子昼夜打更募集建寺资金,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将寺院恢复。光绪十六年(1890)慈运大师受请来七塔寺主院事,历二十余载,建佛殿、造钟楼、建两廊、立禅堂、请龙藏、树法堂、造经楼、后又募建华严阁、云水堂,寺之规模,灿然大备,蔚为浙东巨刹,甬上名蓝。七塔古刹得以中兴。慈运大师在建好钟楼后,即开始着手铸钟的工作。当代名僧谛闲大师撰《七塔寺大钟记》云:“甬东七塔寺,兴而废,废而兴,不知凡几。于前清光绪十六年,慈运长老受诸绅请,矢志重兴。从此鸠工庀材,运斤伐木,不十年,宝殿巍峨,光辉金碧。兼之龙象济济,辅弼得人,顿与太白天童、育王广利,并驾齐驱矣。乃于二十一年北上,奏请龙藏,渥蒙颁赐,奉旨回山。复念兴工动土,累及枯骸,并怜远近孤魂,超升乏术,爰是铸造钜钟,扬声息苦,无如造经二次,响未远闻。於是诸哲嗣流,集众建议,易铁为铜,重新建造。于民国十一年为始,逐渐集资,经五载,竟称告成。洵知山河大地,无一处非道场;鳞甲羽毛,非一物无佛性。矧兹甬江,为两间之钜丽,顾斯人道,为万物之最灵。讵不顿现净土,而见大士法身者乎。惟斯钟也,宏声巨扣,响震重泉,将见夕梵晨钟,松风水月,皆演无尽法音,必能惊醒尘寰,奚独超拔冥界已也。是为记。”[25]

  从《《七塔寺大钟记》可知,慈运大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7)到北京向朝廷求颁龙藏,朝廷对奖励有加,赐寺额“报恩”。第二年慈运大师七十大寿,他为感谢浩浩皇恩和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特地在寺里传授三坛戒法。第三年建藏经阁,安龙藏,重修开山祖师心镜祖塔。到了第四年,他怜及远近孤魂,超升众生,扬声息苦,在湖南订做大钟一只,重18000余斤。七塔寺是宁波城里湖南籍僧人集中居住的寺院,慈运大师是湖南湘潭人,所以七塔寺与湖南佛教一直有着密切地联系。在铸钟之前,慈运大师曾以南岳祝圣寺著名的五百罗汉像为粉本,塑罗汉像在观音殿周围,钟楼建立以后,他再度在湖南订做大钟一只。这只重18000余年的大钟是用生铁铸造的,悬挂在大殿东大钟楼上,钟楼三层躐角式,大钟悬于最高层,现已不存。民国十一年(1922),七塔寺住持觉圆,监院溥常暨两序再度募资铸铜钟,经过5年的努力,1927年最终完成。铜钟是由上海南市董家渡、浦东沈元吉冶坊铸造的,可惜的是它后来被毁坏了,现亦荡然无存。

  虚云法师到七塔寺,正是七塔寺准备铸钟的时候,这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也就是慈运法师刚过七十大寿之后的时间。慈运法师生前在宁波地区德高望重,在到七塔寺之前,他曾经主持过永宁寺、万寿寺、云龙寺、天童寺的寺务,是一个一方行化的重要高僧。慈运法师法号是皈依,虚云自传里谈到的受皈依老和尚和本来和尚之请,到七塔寺讲经,即是受到了慈运法师及其弟子本来的邀请,说明虚云曾经亲近过慈运法师。但是这是虚云第二次到宁波的事情。虚云似乎与阿育王寺的关系较多。第一次到宁波主要是参拜阿育王寺的舍利二藏,到天童寺则是听经,这是在光绪二年(1876)37岁时刚出外参学的时候,他自述:“由普陀回宁波,至阿育王寺,寄火食,三元一月。拜舍利二藏,以报父母劬劳之恩。至天童,听讲《楞严宗通》。”[26]而这时慈运法师正在天童寺做主持,第二年他就退居离开天童寺到万寿寺了。慈运作为一寺之主,大概没有闲暇参加讲经的活动,虚云只是一介外来僧人,到寺院只是听经,所以可能没有亲近到慈运法师。虚云第二次到宁波,仍然住在阿育王寺,到七塔寺是因为作为讲经僧受请去的,于是他和慈运法师见了面。

  慈运法师德高望重,但是却从不愿担任寺里的领导职务,即虽作住持之事,却不挂住持之职。慈运在世时,曾经让七位弟子担任过七塔寺的代理住持,每位任期三年。本来法师是慈运在七塔寺的大弟子,归依皈慈运法师后,取名宏淳,为第十支报恩堂上第二代正宗四十世传人。本来也是湖南宁乡人,生于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九日,圆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四,世寿五十。传法嗣于雪峰戒慧。他是在光绪十六年即43岁开始任七塔寺代理住持之职三年。[27]这一年正是慈运法师开始到七塔寺主事的时候,所以他是慈运法师接手七塔寺之后的第一位住持。按惯例他也应是慈运法师带去的人,是慈运法师最相信的人之一,不然慈运法师不会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他。慈运法师在七塔寺的头三年里,解决了全寺僧人的吃饭问题,又使重修寺院的工程全面开工,寺院开始进入良性运转,而这些成就肯定与本来法师等人的协助是分不开的。本来法师退居后,并没有离开慈运法师,一直在协助慈运法师的工作。七塔寺铸大钟需要办讲经法会,筹措资金和扩大影响,讲经说法是重要的佛事活动内容之一,慈运法师已经七十多岁,本来法师只有40多岁,他应是这次讲经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之一。

  此外,在七塔寺做过主持,对七塔寺做出过贡献的溥常法师,曾于光绪十九年(1893),在涌泉寺妙莲律师座下受具足戒,与虚云法师同出一个师门。这是虚云法师与七塔寺的另一因缘。不过,溥常法师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6),到七塔寺接了慈运法师的法,取法名宏鉌。他比虚云小26岁,虚云到七塔寺讲经时,溥常法师正在南方各地的寺院参学,两人虽然没有在七塔寺见过面,但是极有可能在其它地方相识过,因为虚云在南方参学时曾经亲近过南京毗卢寺的法忍老人,而这段时间溥常就在法忍老人身边学习,所以他们之间见过面也是顺理成章的了。民国初年,虚云法师邀请溥常法师到云南讲经办学。溥常法师在云南住了五六年,创办僧学校与演说团,成立佛教滇藏支部,在大理观音寺、昆明筇竹寺,举办了传戒活动,与虚云共事,收到很好的影响。之后,溥常到了七塔寺,主持七塔寺的工作,溥常和虚云之间的法谊,使虚云法师与七塔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三、虚云在七塔寺说法

  虚云法师到七塔寺是光绪二十四年的春天,具体的日子是在旧历四月初这段时间。他的自传里记载他曾在四月初八佛诞日被七塔寺请上堂开示曰:

  升座。拈香毕。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执拂子云:年 年有个四月八,人人尽道生悉达。惹得云门不肖儿,白棒无情要打杀。且道释迦老子过在什么处,云门意作么生?众中还有检点分明者么?僧问:世尊画蛇添足,云门雪上加霜,未审和尚如何?师便打。进云:正是雪上加霜。师云:担枷过状。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云:一镞撩天。进云:出世时如何?师云:四楞著地。僧拟议,师打。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随云:觌面风雷白浪翻,满盘璀璨宝珍珠。当机托出难酬价,终不和沙卖与人。上首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28]

  上首白椎所言,是开场白,道出了佛诞日这天七塔寺举行庆典的气氛,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在此,这难道不是一场法味极浓的法筵吗。但是既使是龙象聚会,仍然奉行的是平等的原则,大家所要遵循的并不是以某人所说为准,而是要以佛法为准。因为释迦牟尼在圆寂前就已经说过了,我死之后,你们要依法不依人,以此作为标准,就是“当观第一义”。虚云法师肩祧五宗,在这里他继续用云门宗的禅法来进行说法。云门宗祖文偃禅师曾经有一著名公案:“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文偃)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29]这里文偃并不是有意贬低佛祖,而是按照禅宗的说法来讲,重要的是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要求众人不要去执著外在的表相,重要的是开发自心,即心即佛,所以这个公案被除数后人称为“格外玄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虚云单单掂出这个公案来作为开示的切入,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在于“世尊画蛇添足”,所以“云门雪上加霜”。弟子不明道理,正如已经有罪在公堂上“担枷过状”一样,被人审来审去。史载:“(云门文偃)师示众云:‘涵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对。师云:‘一镞破三关’。”[30]“涵盖乾坤”是讲天地广大,有一种硕大的气势。“目机铢两”是指丝毫不爽,有一种细微的氖围。“不涉万缘”是说专注一处,为具体的定势。因为云门宗禅法的特点是云门三句,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目机铢两”是随波逐浪,“不涉万缘”是截断众流,因此文偃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此三者融为一体,尤如一箭射出去连续穿透三处(关),众生的心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虚云法师发挥了这个公案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众生心识未明,执著有相。佛未出世,无有遮碍,佛已出世,反有外相。所以眼见四海翻腾和风雷电闪与见到满盘珍珠宝贝,皆为幻相。最珍贵的东西是无价的,掺不点半点假予人。这才是最重要的。释迦牟尼是大法王,他的法是法王法,我们要谛观的就是释迦所说的直指人心,不著外相的法王法。

  七塔寺讲经期间举行斋僧法会,斋主请虚云上堂。虚云开示:

  释迦如来,此时此刻在柱杖头,放光动地,宣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即今诸仁者还见闻么?若道有见有闻,未离常情。若道不见不闻,又成断灭。且道如何出此断常二见去?若会得此事,随缘度日,任运逍遥。若其不然,借柱杖子通个消息。门前七塔,元是楞严。千手观音,全身佛顶。三圣妙相,岂离密因。正恁么时作恁么生?若道有见,楞严佛顶密因,是何相貌?若道无见,七塔观音三圣,俱在目前,将恁么出得有无二见去?会得即今讲经期,主伴交参,尽是修证了义。崇寿寺中,经行坐卧,无非万行真因,方能上报不报之恩,下化不化之德。今有三宝弟子某来寺进香,遇此开经良辰,植福延龄,请法饭僧,且道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梆声高唱三轮寂,钵色全含五观心。[31]

  “首楞严”是梵语的音译,为佛教禅定达到的一个最高的境界三昧之名称,在中国意译为勇健定、健行定、健相定。其意思是像军队的幢旗坚固不倒,由此来比喻佛的德性坚固无比,任何魔鬼都不能破坏。据说修行的菩萨得此三昧时,诸种烦恼和恶魔皆奈何不了,尤如将军率领士兵,所到之处所相披糜。“佛顶”系佛教中密宗的用语,原指无人能见的佛之顶相,因为佛是尊贵的,又是至尊中的最上者,故称为“无顶尊”。《大佛顶首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由唐中宗时来华的印度僧人般剌密帝在华译出,一共十卷。全经的中心内容是佛陀放光,遣文殊师利以神咒保护阿难免受摩登伽女诱惑破戒,同时又回答波斯匿王、富楼那等的提问,强调修禅定能断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等。众生通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等由低至高的种种修行阶次,即可到达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的境界。经里特别强调了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心的重要性,而且除了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外,第七大“见大”也是烦恼无明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抉择真妄,认识到五阴身心为假,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才能显本觉真如,开发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由于《楞严经》内容广泛,既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天台和华严宗的教义相合,又说了禅定的理论,对修禅者有帮助,禅宗也重视它。经中还谈到了念佛的理论,对净土宗也有重要的补益。经中的楞严咒成为寺院里的早课之一,在一些法会上也作为重要咒语施念。所以它受到了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重视,称为“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32]从宋代以后,开始盛行于中国佛教。

  虚云法师在斋会开示《楞严经》,其主旨是强调破除邪见,树立正见的必要性。不管见闻如何,世人都跳不出有或无之断见与常见的巢厩,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执著于断常二见,才能“随缘度日,任运逍遥”,得大自在。他进一步举例,就像七塔寺门前的七塔,它代表了楞严三昧,代表了千手观音,代表了全身佛顶。这三种圣物之所以能够结为一体,具有不可思议的妙相,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们之间通过了密因而达到的。所谓的“密因”,是指佛具有一种秘密藏的德相,有因必有果,秘密藏是果,能够获得这种秘密藏之因就是密因。又因为楞严咒语是通过特殊的秘密途径获得,并非一般人都能掌握,既是秘密,也就具有一种因的作用了。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执有为常见,那么楞严和佛顶的密因应该存在,可是它们的真正相貌是什么样呢?如果执无为断见,那么七塔寺的观音就在眼前,这也不合认识。怎样才能将有无二种见破除呢?只能开发原有的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心,认识世界本空是假之虚幻性,不要有任何执著,就像崇寿寺(即七塔寺)里,所有的活动都是首楞严三昧的真正之因,在此前提下,才有报恩与化德的高尚的行为。今天有居士办斋会,斋请众位僧人,打梆声是佛以身口意三业碾摧众生的惑业苦,引领人们趣向寂净之道,一钵之食无不含受了计功多少、己身德行、防心显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五种观想,[33]难道不应该赞叹吗。

  虚云又在七塔寺讲律听众设斋请上堂时云:

  拈柱杖云:佛慈垂化示三身,开权显实露天真,若能言下契斯旨,何必添泉月入瓶。 所以昔日卢行者薙发,受智光律师满分戒,正谓富嫌千口少;高沙弥知这般事便休,所谓贫恨一身多。今日崇寿七塔寺,四众云集,听讲戒经,须知戒性如虚空,持犯非言道,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富者得之而不骄,贫者得之而无乏,向这里直下知归,稳坐没底船,直达菩提岸。如或不然,五篇三聚从头说,黄叶金钱君自看。今诸学戒上座等,设斋请法,为祈戒根清净,且道即今庆赞一句作恁么道?良久云:清净本然,周遍法界。[34]

  这是虚云法师用六祖慧能禅宗自性佛和自性戒的理论来宣讲佛法。他说佛祖慈悲,以应身、法身、报身三身来显示他的存在,又采用方便说法来显示佛法的真谛,众生在佛下即刻应机契得佛之旨意,与佛证同,即得解脱。其它的过程无异于在瓶内装水看月多此一举。所以昔日六祖慧能剃发出家时,智光法师为他授具足戒,此正是精神富裕者说得再多也不嫌少。襄阳高氏子神会大师见慧能,不知自见本性之理,慧能多方启发,才最后悟得。这是精神贫乏者,恨自己一身悟性太少。[35] 今天大家在七塔寺听经,就是要知道戒的本性还是虚空,持戒或犯戒并不是真正之道。对众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持自性戒。此戒广大,无处不在,无处不得,如天普盖,似地普擎。自性戒对富者来说,得到了也不会有贡高骄慢,对贫者来说,得到了也不觉得缺少什么。所以得自性戒者勇往直下即知归路,既使坐在没有底的船上,也不会下沉,直达觉悟的彼岸。如果得不到,那么当犯五种重戒(五篇)[36]和大乘三聚净戒[37]只能重头说起,是黄叶还是金钱由在座的各位自己体会吧。因为众生“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38]总之,虚云强调学戒者当知,佛性本有,自性清净,本来存在,无处不在。这是典型的六祖禅的理论。

  最后,虚云在七塔寺惟一请上堂法语云:

  寒食来三天,清明去二日,去时为万有,归来复唯一。万有斯支蔓,唯一乃真实。宁波桥报恩七塔僧堂前,都与上座相见了也。宾头卢老比丘,往北俱卢洲抄化,也趋回应斋。没尾猢狲、无位真人,各受一分馒嚫。适来双角麒麟,趁个五蹄白马,在法堂走一赵(遭)。汝等诸人若不见信,问取惟一大师,自然与汝道破去也。良久击拂子云:谁料金毛狮子子,爪牙不灵甚希奇。[39]

  “寒食来”、“清明去”只是开题语,重要的是去时万有,归时唯一。“万有”是世界纷纭复杂的万象,有各种支蔓缠藤,正因为此,去时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事情,一矣归来,这时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所有的支蔓缠藤也被清理掉了,只剩下了不再有任何牵挂的唯一真实。虚云法师之所以要举出这一点,就是想说明众人不要被眼花缭乱的万有所遮蔽,那些只是假像,去掉各种假像,剩下的不就是那唯一真实不变的空性吗。宾头卢是佛弟子,十六罗汉之一,在庙里通常被塑成白头长眉相。据说他曾以神通在世间表现,受到佛陀的批评,罚他不许住阎浮提,到西瞿耶尼洲施化,后来他回来,但是佛祖并没有原谅他,不准他入涅槃,他只能永远住在南天摩梨山度化众生。另一种说法是他被佛祖敕免,来到世上为末法之人作福田,天竺优婆塞国王和长者等人,设法会时常请他来,以食物等供养他。无位真人是禅宗特指的彻见本来面目者,转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能达到这一境界者,不堕于菩萨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并超越凡圣、迷悟、上下、贵贱等分别,无所滞碍,已得解脱。在七塔寺法会上,宾头卢、没尾猢狲、无位真人等都来法会上回斋,接受供养,双角麒麟、五蹄白马也来会上走一遭,宾头卢、没尾猢狲、无位真人、角麒麟、五蹄白马都是万有,也为`支蔓缠藤,甚而虚幻(如麒麟无角、白马四蹄无五蹄),众人在法会上自然不能得见,所见也只能是唯一真实之虚空大师。谁也没有想到,金毛狮子勇猛,但是爪牙不灵无用,人世间不也是这样吗,表面现象并不等于真实之唯一!

  虚云大师59岁在七塔寺讲经,这段经历应该说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以至于他在晚年116岁时还念念不忘地提到:“少年时候。曾在宁波七塔寺讲《法华经》。”[40]但是虚云是禅门中的修行人,在解行双修中,他把修看得比解更重要,这种情结到了老年日愈突显,正如他自己所云:“我十九岁出家,到今百多岁,空过一生。少时不知死活,东飘西荡,学道悠悠忽忽,未曾脚踏实地,生死到来就苦了。”[41] 七塔寺这段经历在他晚年看来,也不过是“我空口讲白话,说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意味。”[42]一生的曲折经历,使他最后认识到,只有“老实修行,就是参死话头,抱定一句‘念佛是谁’,作为根据,勿弄巧妙。”[43]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黄金。

  四、结 语

  作为一代大师虚云法师,他一身肩祧五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后人的景仰。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切,皆与他行脚各地,苦心清修,努力参学是分不开的。他亲近各地的高僧大德,到各个寺院参拜佛菩萨,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在宗教修行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虚云法师与七塔寺因缘殊胜,这段经历到了他的晚年还不能忘怀,促使他去更加努力地修行。他在七塔寺不仅亲近了高僧慈运大师,而且还在七塔寺的法会上宣讲佛经,开示法语。他所开示的法语,生动活泼,寓意深长,出典有据,哲理性强,将禅宗的理论发挥淋漓尽致,为后人作出了一个榜样。今天我们重新温习这些法语,仍然感到十分亲切,蕴味回长!

  --------------------------------------------------------------------------------

  [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二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九至四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五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5]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七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7]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七至六二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9]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六二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0]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一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2]。《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九七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4]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5] 《虚云和尚法汇》

  [1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四八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7]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五一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四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19] 《七塔寺志》第十二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0] 《七塔寺志》第十二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1] 《七塔寺志》第十三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2] 《七塔寺志》第三五至三六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3] 《七塔寺志》第三六至三七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4] 《七塔寺志》第二一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5] 《七塔寺志》第三七至三八页,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

  [26]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二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27] 参见《七塔寺志》,张秉全主编,1994年七塔寺出版。《七塔报恩寺宗谱》第十八页,溥常长老发起编辑,民国二十五年九月出版。镇海陈修榆题写书名。

  [28] 《虚云法汇》。

  [29] 《云门广录》。

  [30] 《云门广录》。

  [31] 《虚云法汇》。

  [32]明智旭《阅藏知津》。

  [33] 佛教认为,僧侣在用餐时应起的五种观想,即“食存五观”。此五观是: (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34] 《虚云法汇》。

  [35]《坛经》云: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

  [36]“五篇”是佛戒比丘犯戒之五种重戒。它们是:(一)波罗夷,戒律中最重之罪,犯者如断头,永远摈弃僧团之列。(二)僧残,次于波罗夷重罪,犯者如被他人所残,仅存咽喉,只有残命,得赖僧众为其行忏悔以除其罪。(三)波逸提,犯者堕于寒热地狱。(四)波罗提提舍尼,犯者须向其他比丘忏悔。 (五)突吉罗,犯者身口二业所犯过错。

  [37] “三聚”是佛教“三聚净戒”的简称,为大乘佛教僧俗的通行戒。主要内容有(一)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这是舍断一切诸恶的止恶门。(二)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这是趣向一切菩提道的戒。 (三)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的戒。

  [38]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39] 《虚云法汇》。

  [40]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1]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0九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2]《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43] 《虚云老和尚法汇年谱增订本》第三一0页,岑学吕、宽贤等编,台湾渊明电脑排版公司,1997年2月。

 
 
 
前五篇文章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法师与昆明华亭寺(郑筱筠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比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及其门下十比丘(惟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和尚诗偈》选读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禅茶诗歌十四首

 

后五篇文章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意在诗外——虚云峨眉山诗臆释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老和尚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论虚云和尚的殉教意识(刘建平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虚云和尚的道场建设思想(明尧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论虚云善巧用佛法于世法的智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