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一、见地开示

  〔一、标真〕

  问:我们当以何种心学佛?

  师:应当以清净心学佛。清净心即心契般若波罗蜜多,亦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应以无住心而修心。如此学佛,方能成就。若以世间之追逐心和谋求心学佛,则离佛远之又远。

  问:何谓修法不修心?

  师:修法不修心,即是仅修事相仪轨,着相而向外觅求,却不知返闻自性、依菩提心而修,如此即难以成就。华藏祖师有一偈说:「修法不修心,犹如沙蒸饭。」即是勉弟子修法当以修菩提心为主。

  所谓事相仪轨,如摇铃打鼓、供灯、磕头等,皆谓之事相。修大密宗,不执事相,但亦不废事相,唯于事相中,须了知其究竟义理,借事相而修心体,则任一事相法门皆转为心地法门,如此方是大密宗之本义。否则,若不了修心,唯随仪轨唱念、手印赞诵、迎送供养、摆设法器等,即谓之修事相仪轨。又下三部密法,事相仪轨极其繁复,法器供品必须样样齐备;无上密则着重观修

  ,故一切事相从简,仪轨扼要。其目的即欲令行者勿耗时光,不着于相,径修自性菩提心,一超直入,彻证心源。

  问:诺那祖师开示:用凤眼菩提子持咒功德最大,其原因为何?

  师:若了义地解祖师之开示,乃指安住菩提心体,若持咒、甚或不持咒,皆具最大功德。

  问:中观见是什么?

  师:中观见即是不着空、亦不着有,直证第一义谛,彻证法性,亦即佛性。有些证是剎那瞥见,那只是初证。

  问:佛与凡夫差多少?

  师:只差一字:佛「觉者」,众生「不觉」。

  问:本宗弟子有那些基本应了解的经论?

  师:诺那祖师开示《金刚经》为大密宗境界之经典。其他如《般若心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心地观经》、达摩诸论、六祖《坛经》、及历代祖师开示等经论,本宗弟子皆应修持。但是千经万论,所欲令众生悟入者,无非是体性,欲令众生明白世间情器皆是梦幻。真实体性无形无相,遍满虚空,而能幻显万象。明了此点,则读一切经、一切论,均能了然于心,明见诸佛出世之本怀。

  〔二、了妄〕

  问:何谓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师:浅略而言,即执我念坚固、人我分别、众生种类、寿命长短。然四相之根本在着「我」:或以色身、幻影为我,或以思想、神识为我,或以虚空、光明为我。凡此种种「我相」皆除,方为真实除四相。

  问:佛教讲「无我」,是指那一个我?

  师:一切的我。既无色相上之我、亦无意识上之我,一切我执皆应舍下。行者处欲界中,有质碍色相;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仍有光相;超色界而至无色界,犹有微细意识。此等皆须舍去,方能出三界。

  问:《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否我们从现在起、尽未来际,所见一切相,均属妄相?

  师:对的,均属虚妄。

  问:那什么是真的?如何分辨真假?

  师:真的无相,假的有相。真的乃是无形无相,不可形容,超过人类思想心念,唯证方知。若以思想穷加觅求,愈想离它愈远。证悟之后,则一切尘尘色色,皆是真相,皆由自性所现。

  问:当一切皆空寂,还有知觉吗?

  师:若在空寂当中明明了了,惺惺不昧,即是觉性。若在空寂当中,什么都无,自己亦无,则是顽空。

  问:是否只要有色、有形态者,皆是虚妄?那众生岂不也是虚妄?

  师:众生也是虚妄,如幻存在。凡能取、能思、能见、能闻、能触、能受之一切事物,皆属于「所」;「我」即为「能」。凡有「能、所」,即成对待。凡有形相、有能所、有对待之事物,均属虚妄,皆非真实究竟。故众生亦是虚妄。然如幻众生一旦成证之后,则一切事事物物皆成妙相。

  问:那真相和妄相是成对立的吗?真相是否亦依赖妄相而成?

  师:真相乃是超越妄相,泯绝对待,故名之为真。故看似对立,实则无所对立,亦无所依附。对立与相依,皆是众生概念分别,即是虚妄之境。

  而于实证者言之,则是真妄圆融,一切幻相皆由真相所显,真相亦非离于幻相而别有其真,此乃已证行者之觉受。至于初修行人,绝不可借口幻相即是真相而造业。

  问:一切色相,皆由五大构成,但不知五大空不空?

  师:究竟而言,五大亦空。对初机,于比较上说为五大,若于了义,则五大本空。

  问: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

  师:是「体则如如不动、用则周遍法界」之空。真空中有不空之妙有,妙有亦不离真空。

  问:是否即如《圆觉经》所讲:将本来不有之虚妄空华看破之空?

  师:真空应无空相,亦无是无非。倘有丝毫对待分别,即落能所。

  问:观想之空,是否亦是妄执?

  师:是妄执。凡有空之观、空之想、空之悟、空之证者,皆非究竟。所观之虚空,亦是本体所显。观想为初修之方便;究竟则能空、所空,皆与本体无二。

  〔三、征心〕

  问:既然学佛重在修心,然而心在何处?如何修心?

  师:心分体大、相大、用大。简而言之,心便是念;只要不住空有、不随妄念流转,便是修心。

  至于心在何处?你可自观:念由何起?观到最后,即可了知一切皆是由自心本体所显,如此可证心体,即根本智。由此起用,广度众生,而证差别智。

  问:何谓「根本智」与「后得智」?

  师:根本智又称无师智,即是一切佛与众生本具之不动不乱、不垢不净之自性本体;后得智即是运用此本体智,在法界广度众生。根本智须保任、成片;后得智即是在根本智成片之后,于不动之本体上,起法界大用。

  问:如何证「差别智」?

  师:密乘心要,能令行者直证与佛不二之本体,即是「根本智」;尚须六度万行,圆满法界,「差别智」才能圆具。

  问:《楞严经》中,演若达多发狂,以为头失去了而觅头,此头是否即指我们的佛性?

  师:对的。众生之佛性,本在自心,从未失去。众生觅佛,即如演若达多觅头。经释尊一摸其头,才发现头是他本有,本来不失,又觅什么?向外觅求,转增迷惘。佛在自心,一经指出,霍尔觉知虚妄,心病即愈,做一无事之人,何苦之有?

  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则我们的自性,是否即是虚空呢?

  师:不应说「是」虚空,因为说「是」或「不是」时,即已离开本体。若有「是」,就有「非」;而本体是离能所、泯对待的。虽不能说是或不是,但可应用标月之指,说它像虚空。虽像虚空,整个宇宙却在其中。

  但若只想到其空,又会掉入顽空中。故当观此无尽之虚空中,还有许多星球,及其上之人物、山河大地,都安住此虚空之中,如此才能色空圆融。

  虚空之特性:永恒不动、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被染污、本来清净。比如虚空中之星球,终会毁灭,世间亦是成住坏空,不断变异;但虚空本身不失不坏、不生不灭。虚空中之空气会被污染,若将空气抽离,虚空还是它本来的清净,无能污染。世间任何物质都在动,人要生老病死,树要生长枯萎,乃至其中组织皆时刻变化;但虚空本身,无可迁动。若以此等特性而言,则可谓自

  性有如虚空。

  但自性并非「是虚空」,亦非「非虚空」,应在是非两者之间去悟,且要证到才算。若欲见到自性,须将自己的念,恒时观想法界的空,此为明心见性第一步之修法。若能心心念念,都住心于法界大空,乃至发心度虚空中之所有众生,自己心量既是如此广大,则世间之六尘、人我得失,即不执着,不执着即远离尘牵,一离尘牵,则自性剎那之间自然显现。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意思是否一样?

  师:不可得之心,与无所住之心,同为真心。唯不可得,方无所住,亦无所不住。

  问:六道众生心内之自性,是否亦遍法界一切处?

  师:不应言「众生心内」,因心内即是心外。此心非指肉团心而言,乃指此法界谓之为心,亦即众生之自性。众生心性,亦遍法界,不过被尘所障,不得自在。

  问:何谓「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师:「前念不生」,即无语言文字可描述之自性本体。凡落入语言文字,即为戏论。「后念不灭」,即由本体所起之自性大用,以清净心广利有情。

  问:住于体性之状态,是可看到体性、感觉到体性、还是体会到体性?

  师:体性在体,泯一切相、一切念,不可见、不可闻,无「能觉」之「我」、无「所觉」之「所」,了了明明,唯显觉体。此即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体性在用,却能幻现一切相、一切念。如净念、染念、四圣、六凡、星球剎土、以及岁月年劫之迁流。故体性之修持,在体恒寂,在用则大悲遍满,广度有情。倘以无住之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如幻思维:以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悉

  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体用不二甚深修持法。

  问:何谓禅体密用?

  师:所谓「体」,即诸佛与众生本有之佛性,亦称自性,又名本体。如人须有身,才能为种种事业之用。所谓「禅体」,即修禅所悟到之「本来面目」,彻证自己之佛性。

  三乘圣人,证此本体,即安住于本体中,不再入世广度众生,如人有身,却不作用,至为可惜。而密宗弟子,一旦证到本来,不能只住于常寂光明中享乐,应再入世间,广度众生,此即「用」,乃就「度」门而言。

  此外,若未证者,亦可起用,即用于世间之息、增、怀、诛。息,可息灭一切灾难;增,可增长一切利益;怀,可令众生见我皆生欢喜;诛,可降伏顽恶众生,令他成就,而了义而言,则是诛自身之惑业与习性。再者,须知一切众生,皆不离我等之自性。降伏之顽恶众生,看似降伏他人,实则都在我等自性之内。修无上密法之行人,是以法界为身、为心,法界中所有众生,皆是自性中之众生,有如自身之一细胞。故真正所诛者,乃自己之五毒,及惑业习气。

  问:为何体上要加上一「禅」字、用上加一「密」字?

  师:因禅即是体、体即是禅。而密法之真正大用,是在发心之初,即立愿修持成佛之后,不在法界独享寂灭清净光明之乐,而要遍至恒沙世界,广度众生,故为「密用」。

  诸位发心,要证到本体更起密用,就必须把握此生,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已传简修者,就照简修而修;传专修者,就照专修而修;若已传心要者,就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返闻自性本体。

  众生之成佛或轮回,皆由自己选择。若思想总是在六尘、人我得失、或名利事业上打转,则必入六道轮回。若将思想、心力,不断返闻本来寂灭、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之本体,则必可成就。此亦非难事,只要诸位有恒心、有毅力,又坚信我此语,如实修行,必然成就。唯有日夕精进不懈,才能上契传承诸佛之悲愿,下拯六道众生之苦厄,此方为起密乘之大用。愿与诸位共勉之!

  问:仅修「一念空」可否?

  师:小乘之空为「一念空」,无上乘之空则是「法界空」。因地观想时,须观全法界之众生,证悟时,大悲心便油然而生,乃至遍于十方法界,普度众生。若仅修一念空而安住,则不易生起大悲心。

  问:「毗卢性海」是否即为体性?

  师:毗卢性海即为体性。体性广大如海,充满法界,遍于每一微尘。

  〔四、立理〕

  问:圆觉宗对缘起之看法如何?

  师:本宗涵摄大乘十三宗,就心要而言,乃是天台之性具缘起,及华严之法界缘起。倘能彻证本体,十方法界、一切情器、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乃至诸佛菩萨,无不由自性本空所显。以自性本来具足,而为缘起,名为性具缘起。又以此法界心涵摄一切,其中一切境相,皆即本体,非一非异,故能一一互涵互摄,于一尘中见全法界,以此而为缘起,名为法界缘起。故知修心法之人,并无向外驰求之必要,但向自心而修。

  问:何谓「缘起性空」?

  师:自性空体能显幻有,一切境相无非自性本空所显,名缘起性空。

  问:请上师开示理、事无碍之不同。

  师:「理无碍」:「理」乃指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本来无碍。行者在修途上,初由理悟,往往在事上还透不过,故须对境炼心,方能坚固。

  「事无碍」:即是行者在事上已透得过,不再为事相所动摇。

  「理事无碍」:则是理事皆能圆融无二。

  「事事无碍」:已是究竟地步,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一切情、器、时世间,称性融通,圆融无碍。

  问:此种说法,与「一心三观」可有关联?

  师:外觉令行者在相上透得过,内觉在念上透得过,直觉则空有一如,达到「理无碍」之地步。

  问:若法性坚固成片,是否亦为「理无碍」?

  师:法性坚固成片,可达「理事无碍」。所谓成片,倘是在山洞中修,而未在世法上历境验心,恐亦只是「理无碍」,必须在世法中历练过,而依然坚固不动,方称「理事无碍」。

  问:「一一微尘中有无量诸佛」,是否即「事事无碍」境界?

  师:对的。不仅有无量诸佛,亦有无量剎土,乃至一微尘中能现全法界,摄全法界入一微尘。此是「一多涵摄」之理。

  问: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师:此「一」乃指本体,「一切」即现象,现象即是本体,本体即是现象。

  问: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师:即是自性本空。一切「有」皆由自性大空而显;虽现妙有,其体本空。

  问:为何说:佛本无所说,若说佛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师:此乃指自性本体,无文字语言可形容,唯证方知,故说无所说。但虽无所说,仍可作方便说,以为标月之指,就如我们此刻的谈论即是。又自性本空,一切色法皆如梦幻,宛然而现,如幻而说,故说:佛本无所说。

  问:秽土及众生,是否亦唯心所显?

  师:对的。当彻证时,秽土及众生皆不存在,法界全体清净,所见唯有净土。未证之前,所见五浊恶世,亦毕竟清净。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以秽土及众生亦是唯心所显故。

  〔五、修持〕

  问:自己无始之前,何以有一念妄动无明,辗转缠缚,而成为众生?

  师:法性本体,如如不动,恒寂恒照,只因一念妄动,而幻显成如今之山河大地、人物景象、日月年劫,以及四圣六凡、净秽佛土、过现未来,乃至生死轮回、菩提涅槃,亦无非是幻。此一念妄动,即是根本无明,并非本无今有,偶起一念,而是无始以来即以真如为体,名为一念。真如以不动为性,无明则以妄动为性,故由此根本无明之妄动,搅性海而生识浪,生灭心起,乃显幻有。此所显者,不过是梦中境界;而唯一真实者,乃一切有情之真心、法性之本体,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恒寂恒照,无可描绘,无可形容,无名可名,名为真如、法性、本体、实相。

  问:如何再回到清净本来呢?

  师:既明白只因无明一念妄动,成生灭心,才有生死,才显此如幻之情器世界,则要回复清净本体,但循原路回家,直破根本无明。如何直破无明?行者先摄妄念以成正念,继而借正念而念真如,修之既久,即能直破根本无明,转生灭心成不动心。故行者修无念,并非如木石之无知觉,而是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不住非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句即不住有,次句即不住空,末句即是住于中观。依此如幻地思惟,以种种法,度如幻之有情。是故众生以无明妄念而流转生死,以觉照正念而证正觉,觉后则依真如净念而起度生大用。

  问:为何祖师云:「烦恼即菩提,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师:一切烦恼皆体性所显。烦恼来时,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身心安住本体,可化烦恼为菩提。乃至烦恼未来之前,即恒住体性,无我人,无能所,则可除一切苦厄、障碍,化五毒为五智,转烦恼为菩提。是以烦恼愈多,历练验心之机会愈多。若在山中修持之行者,往往在深山定得住,入世却被尘牵。再者,在山中入定而不度众生,仅证「解脱德」,「般若德」及「法身德」不能具足。诺那祖师之开示,乃指在世间种种烦恼中,仍能不舍众生,菩提心不退失,犹如火中生莲,在甚深烦恼中,愈能持住自心,则定慧愈深。故祖师云:「烦恼愈大,所结菩提之果愈大。」

  问:有谓世界妄相由「紧」所现,修持则应「松」,是何道理?

  师:「紧」便是对六尘之攀缘执着,分别取舍,一切轮回妄相由此而流转不已。「松」便是将这一切执着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问:何谓「离识成佛」?

  师:「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如对任何事物,均不分别取舍,以证本来,而不离本来,即谓「离识成佛」。

  问:「泯识成智」与「转识成智」有何不同?

  师:「转」即是「泯」,「泯」即是「转」。虽然言「转」、言「泯」,实在无物可转、可泯。住于智慧,「识」即是「智」;住着六尘,「智」即是「识」。

  问:法界体性力与灌顶之加持,有何不同?

  师:法界体性力,是自心本具之佛性,为内因。上师灌顶,乃上承诸佛法流,加持弟子,是他缘。内

  因外缘和合,方得成就。只是众生见相住相,心不与佛心相应,故须通过上师灌顶之方式,予以加持。若众生之心与佛相应,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则法界体性力,必时时予众生密密加持,使其心开悟解。可知欲法界体性力相应,除上师灌顶加持,尤须靠自己悟修持证之力,方能三力圆融,一体无二。

  问:心法中的「觉」字十分重要,请上师再开示。

  师:不论正念或妄念,同是一个觉知。只要不随六尘所转,而能念念清净,即是正觉。此事说来简单,修持却不易,往往世事一忙,便随尘而转。故修心法者,有二畏:一畏不遇明师,无缘得闻心法,二畏自己业障重,欲住清净心中,却被妄念迁转不息。而持咒即是消业去障最佳方法之一。

  问:安住「法界大定」,与定于「觉」上,有何差异?

  师:定于觉体即大空,定于觉智即光明,定于体智不二即「明空三摩地」。

  问:如何才可达到无能无所之境界?

  师:住于明空不二,即无能所。

  问:如何住于体性?

  师:不被根、尘、识胶着,即住于体性。

  问:《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的修持方法,何以文殊菩萨独赞观世音耳根圆通?

  师:因其他方法皆有隔碍。如眼根隔纸即看不见,触觉要触到才发生,唯有耳根通十方,是其殊胜处。但总括二十五圆通,不论何法,皆是修体性空。

  问:住于虚空,是否尚有空念未泯,乃观音耳根圆通中「觉所觉空」之「空觉」境界,未至究竟?

  师:倘有空觉之念,则尚未究竟。不住空有,方见本来。然住于虚空,乃为悟前之修持途径。因住于

  空,故不染世尘,能泯我执、除四相,而达法性。悟后仍是有念,唯此念已是不为尘转之净念。此念又名般若,菩萨依此一念,六度万行,究竟成佛;一切诸佛均依此清净之念,广度众生。若无此念,则入顽空。

  问:耳根圆通,至「十方圆明」,是否已到了究竟圆满之境界?

  师:「明」尚有不同之层次。倘若明而未圆,则仅初证本体而已。十方圆明,是已达彻证,尚未究竟,还须度生,以圆满佛土。

  问:修持中正确境界之显现,是否均伴随着菩提心之流露?

  师:一切正确境界,均即是菩提心相之显现。

  问:既然无住涅槃最胜,何以只云「度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云度众生入无住涅槃?

  师:无住涅槃乃是大菩萨发大菩提心,深住体性,广度如幻众生,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此是任运起用,非能度之令入。又菩萨虽度众生,然而能度、所度、度相皆了不可得,仅是如幻而度。故究竟仍是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问:怎样才能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师:度一切有情入明空不二之体性,即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

  〔六、次第〕

  问:什么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师:行者起修之途径,主修本尊法,于对面空中,生起本尊坛城,明现皈依境:中间是本尊、上面传

  承、前面诸佛、左右菩萨、后面经藏、下面护法,此即生起建立。须佛慢、明显、及坚固持久,方称圆满。

  问:四灌是何意义?

  师:四灌顶即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功德灌顶。瓶灌为生起、密灌为圆满、慧灌为双运、德灌为心法。另根据华藏上师之开示,四灌名为身灌顶、口灌顶、意灌顶、及大圆满灌顶。其详细内容,可参阅华藏上师开示录,有相当了义之阐述。

  问:那四灌以后呢?

  师:以后就待修证。

  问:四灌是不是应该到八地以上?

  师:传授、修持心法,和证心法,不可混为一谈。即使初证,亦只到初地,彻证才到八地。虽初证与八地所证之体性无二,但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则有差。另初证时,悲心不大,随其修持日进,悲心自然广大流露。倘待登八地以上方为四灌,芸芸众生,谁堪修持心法?又若未经传授、修持心法,又如何能证?何况到八地?

  问:何谓四空四喜?

  师:此为由初证到彻证空性之四种次第,及于其中所生四种层次之喜乐。此属第三灌方便道之修持境界。

  〔七、心法〕

  问:心法究竟是什么?

  师:心法即是直接成佛之法、即生成证之法。亦即一超直入法性,能于少时之间证到自性之法。故归根究柢,还是要修心。

  心法只有短短数页,但每一字,皆是证量。众生常只了解文字表相,而不懂实际了义,即便意解,亦是六识中之思想而已,并无证量。是以多有弟子,或因宿业,或因信心不坚、资粮不足,须得再回头修大圆满前加行,而最后目的,仍是要证本心。若能深信、切愿、力行,修心法亦不为难。深信、切愿,再时时去体认法界那不动之本体。比如虚空,虚空中之事物,若气体、若液体、若固体,皆不断变动,唯有虚空自身不动;又如各种能量,虽无形相,却具威力。然虚空与能量,皆非自性,仅是标月之指,用以比拟自性之特性:无相、不动、威力而已。自性当无是非二相,泯能所,绝对待,如镜照了而不留存。

  当我们游心于法界这一段时间,再回头看那些次第法门、事相仪轨,是不是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光阴?实则修持纵经千生万劫,末了仍须修此心性,才能成佛。何不直接由此而修,才是究竟!

  问:大圆满的心法,和禅宗的心法,有什么关系?

  师:就「体」而言,并无不同。但在「起用」上,即有差异。如空性,有人或仅证到念空,然无上密部之空境,乃「法界空」。念空易堕顽空,难起大用;法界空却涵摄法界中所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之妙有。证到法界空,无穷的悲愿自然流露,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请上师开示大手印和大圆满之分别。

  师:大手印约相当于大圆满之前半,与禅宗类似,无修无整,当体即是,但不能圆满十方佛土,度尽无余众生,亦不能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而大圆满,却化内外五大为虹光身,不生不灭,常住世间,应众生之念,而显现有缘众生之前。修大手印,能彻证本体;修大圆满,则能更起无边大用,凭肉眼能见十方剎土,随意往来十方,广度众生。

  问:修心要是否即可证到虹光身?

  师:心要已涵摄一切佛法,但一般根器,不易仅依心要便修到虹光身,要加上大圆满一齐修。

  问:「大悲上师相应法」之〈大圆满观〉中,有一句「无修无证无证者」,此为何义?

  师:此指住于体性时,无能所、无对待,无能证之我、无所证之所,仅仅如是安住。于修持过程中,梦幻观为「假观」,不住心念为「空观」,空有皆不住为「中观」,如是方能契入体性。于日常生活中宜修假观;安住体性时,则可依收摄瑜伽归空,住于大空三昧。

  问:请上师解释「自心进诣」。

  师:在修大圆满法时,有四个等次,「自心进诣」乃为第二个次第。此时自性光明中,能现金刚萨埵,或现任一尊佛之面、身、乃至无尽剎土。迨至「穷尽法性」时,则能随时见十方清净剎土,自在显现,来去自如。此时要度众生,只不过是一念而已,即可于无尽剎土中,普现化身,广度有情。

  过去诸佛,在因地时,皆与你我现在一样,从无明起修,慢慢随其愿力、信心、与精进而成就。故我们修密行人,对自己要万分自尊,本来与佛无异。体性本遍满法界,光明、智慧、功德本就具足,只因一念无明而在缠,且无始以来积习深重,遮盖了本具性光。故但拂尘埃,光明自现,成佛乃属自然之事。

  问:请上师开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

  师:「亦空亦有」,即空有圆融,表住世中观,不住一尘,不舍一法,平等饶益,广度有情。

  「非空非有」属出世中观,即入解脱门,超出情器世间,空有双超,汇归性海。

  问:心要之修持,真正达到「出菩提路」境界,是否即为「事事无碍」?

  师:「出菩提路」乃是示现本尊起用度生之境界,故真达出菩提路,即能达「事事无碍」。但在修持途中,修习出菩提路,尚属因位之方便,犹未真正成就本尊。故须念念返闻,住于法报化三身而修,身口意皆与本尊三密相应,才能达事事无碍。

  问:修心要真达「出菩提路」,是否已有剎土?

  师:初出菩提路,仅成就化身,尚无剎土。尚须分身尘剎,圆满报化二土。

  问:莲师坛城中,无量的莲师眷属,是否与莲师本体无二?

  师:任何众生之本体,与莲师本体皆无二。若由相分而言,莲师之眷属,有由莲师自心变现者,亦有为莲师所度脱者。

  问:莲师所度者,是否即华藏祖师心要偈上所云:「此是坛城密中密,后世种性能受持,与我心脉合为一,如环勾索不舍离?」

  师:不错。显现于外之眷属,其实早已是莲师心内眷属,此为本尊之「内坛」,显现于外者则为「外坛」。此即修持用心之理。

  〔八、证境〕

  问:菩萨化身世间,如何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师:诸佛菩萨悲智双运,应化世间,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世间六尘境界皆幻,体性本来清净。故不轻众生、不染世尘。

  问:何以十地菩萨尚须咒力护持?

  师:因菩萨尚有微细度生惑业,故需咒力护持。佛咒皆表佛之大智、大力、大悲、大愿,用以度生。菩萨至少到七地无生法忍,或八地不动地,不再为世间称讥毁誉所动,时时安住不动心体,才可不持咒。然而即使到十地,仍需依靠咒力度众生。

  问:《华严经》云:十地菩萨,能于一念间,普现百千万身及眷属。是何道理?

  师:乃因其于因地修行时,时时观想于一念间遍满十方剎土供佛度生,故至果位时,便能具此功行。故知因地观想甚为重要。

  问:意生身是否可以触及?或者只是光影?

  师:意生身初步只是光影,再上者具功德之人可见,究极则一切有缘之人皆可见其色身。

  问:倘若成所作智成就,是否可以肉身示现于众生前?

  师:对的,可以于任何剎土、任何众生前示现色身。

  问:《梵网经》说释迦牟尼佛已来到娑婆世界八千次之多,《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又说释尊往昔曾从提婆达多学习《法华经》。是否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所行或顺或逆,无非是神通游戏之示现?

  师:对的,诸佛菩萨,皆如幻示现于世间。然学佛行者,未证之前,不能如佛菩萨一般游戏神通,对于身口意微细之处,更须谨慎,不造恶业。

  问:「大持明」是何义?

  师:「大持明」即为恒持体性光明之意。

  问:弥陀净土是否遍法界存在?

  师:自心清净便是自性弥陀,故广义而言,西方净土即遍法界之净土。然若以相分而言,阿弥陀佛示现于极乐净土度生,极乐净土乃法界无量诸佛净土之一。

 
 
 
前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后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