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9.加持与上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9.加持与上师

  『加持的必要性』:

  在我们能趣入密续金刚乘之前,首先必须知道何以有需要及有可能把我们有限的庸常我见断除,并在彼处生起圆满成就者的觉悟自我身分。必须要明了我们这种令自己陷于永不满足的循环之中的下劣我见,是由于我们不明自性本来清净才会产生。只要首先发起必需的出离心、菩提心及智慧并透过对自心清净本性的探究,我们便能够创造出能成办真实自我转化的空间。

  然而,仅仅知道为何这种转化是必需及可能实不足够,我们仍必须生起力量及信心,这样才能依循这种猛厉法门达至成就,换句话说,我们必需要获得加持。我们要知道正觉的成就–圆满、佛果、法界或任何你所喜爱的称呼–不但在理论上有可能,而且更是一种像我们这些人也能真实获得的境位。在佛教密续的传统中,这种加持力的根源便是咕噜(上师)guru,藏语是称为喇嘛,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及精神导师。续部修道的根本便是透过「上师瑜伽」的修法,令自身与这种加持生源结合一起。

  我们现在暂时未能有效地处理由自利心所引生的问题,为救此弊,世尊释迦牟尼佛开示了种种能冲破我们的自我牢笼,及认知自身与过去、现在、未来的觉者平等一如的方便。觉者所证得的境界是没有胜劣高下之别,唯有圆满平等的开悟经验。上师瑜伽便是要我们作好准备,步入这种圆满成就的合一境界之中。通过观自身与上师融为一体,我们便能遣除「佛陀是这样崇高尊贵,我怎能与佛相比」的妄自菲薄想法,相反,我们要学会视自己的最细心与诸佛无异上师的最细心和合一如。

  『内上师与外上师』:

  续部的经论常说「一切证德皆源于上师」,这种说法虽然正确,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上师」一词是有两种层次不同的含义:客观及世俗层次的上师是指透过不同方式与我们接触交往,以身作证教导我们如何去发现自身的圆满法性的人,但是,于更深入及更主观的层次而言,我们的上师实在就是自己的内在智慧或自心的根本光明性。

  不妨看看人们对同一位导师所说的同一种教法的不同反应,有些人甚至可能在知识上亦不能了解教法中的观念;另一些人虽然有能力认识但却无法通达其内义,不过,有一类人不但能够超越文字观念,还能证得与老师的智慧及慈悲完全合一之境。这些反应皆是由于众生的根器慧力各有不同而导致,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内上师接触愈多,对教法的理解便会愈加深入。

  坦白说,世俗外上师能为我们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他(她)们是不能保证我们必定获得慧力及证悟,但是,我们的内上师,我们的澄明智慧却能成就一切事情。所以,上师瑜伽基本上是一种学习如何听从这位内上师的法门。

  通常,尽管我们真的拥有这种内在的智慧声音,可是我们不但没有听从于它,甚至对它充耳不闻!我们只是忙于听从粗显二取心念的无聊废话。由于我们对此过于习惯,所以就是智慧真的出现于眼前,我们往往仍会把它拒于门外,但是,通过对上师瑜伽的修习,便能够逐步把我们对世间的肤浅认同方法破除,渐能认识我人心中的俱生智慧,而且,当我们完成这种修法后,与外上师的沟通接触便会更为深入。但是,倘若我们未能认识自己的内上师,那不管外上师所传的教法是如何博大精深,我们亦绝不能与他契合相应。

  不过,我们是不可把此意曲解,认为世俗外上师是毫无价值可言,这是不对的,外上师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虽然释迦牟尼佛的密续教法确已存在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假如我们仍未值遇一位具量的密续上师,这些密法会否因我们而存在?对我们是否实际?尽管那洛巴及宗喀巴等大成就者曾造有广大的注释,但是在某人把这些注释介绍给我们之前,密续对我们而言是实际有用的吗?当然不是。显经的教法亦是这样,事实上,释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开示的「四圣谛」对我们并不适用,我们必须要证悟四谛,它们才会变成我们现实的一部分,这就要取决于我们能值遇一位能以某种令我们能理解的方式,为我们清楚开示它们的真义。假如我们没有一位外上师作为活生生的典范,并得其加持策励,我们的内在智慧便依旧会软弱无力,难以发展成熟。

  『上师与模范』:

  欲令觉者的教法能传至我们身上,并要令他们的睿智能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记,就必须要有一个师弟相承未曾中断的传承,把这些活的智慧延续至今天。身为传承中的一员,上师亦是同样透过加持力令四谛生动地重现于你的面前,这种上师深明弟子的根器意乐,能为你完全显明四谛的意义,令你的心转成证悟之道,这正就是「加持」的意思。「上师瑜伽」或「上师相应法」的修持,正是要我们开放自己去接受这种加持力。

  此外,我们是需要一位有修证经验的导师,正确教导我们如何把所获得的教法用于实修。假如我们欲由书本中学得或希望凭自己的能力认识事情的话,最终便会一无所得,即使你们手上的资料一应俱全,但是,几乎所有密续文献的内义皆是隐闭难解,只有追随精通修持的人一起研习才能阐明其内义,否则就是仅要知晓如何去运用这些资料亦非易事。所以,必需有人以身作征,给我们一个实际的示范说明,而这个人就是上师。

  当我们趣修密续时,这种具修证经验的导师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密续是一种极为专门,极为内部的发展系统。所以在我们自己能真实体验它之前,必须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把每件事情互相配合的方法,若缺乏适当的指导,我们便会像一个本欲购买劳斯莱斯汽车但仅买来大堆零件及装配说明书的人一般糊涂,除非这人是个资深熟练的机器技工才不会血本无归。

  令现今东西方宗教极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优良的心灵典范鲜如凤毛麟角,若人们无法遇见大成就者,便没法认识自己内心的无限潜能。纵使阅读那些记载历代大德高僧风仪成就的传记亦不足够,这些传记本身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加持力,事实上,阅后也许令我们更感到遥不可及,心想:「佛陀与耶酥是生活在很久以前,他们的清净是属于另一个年代的,像我这类活在这个腐败的二十世纪的人,实不可能达到与他们相近的清净境界。」此外我们亦可能会完全抗拒这些大师的记载,把它们视作只适合用来哄骗小孩的神话故事,不屑一顾。只有一种方法能摆脱这种怀疑、怯弱及嘲讽的感觉,这就是要与那些已发挥其无上潜能的人正面接触,唯有为真实目睹其人,而且与自己有关,这样才能取得心灵纯净高尚的榜样。

  由此可知,外在的上师实在非常重要,我们是需要某位像我们一般,但却超越了我们现时以为合理的框框的人来做为榜样。当我们能亲眼目睹这些超越自私我执,住于世间而不泥于世间俗事,其言其行皆出于直观正智并能真实献身利他的人,我们便会真诚相信自己亦能获得这种成就。相反,我们只以那些贪恶之辈为榜样,那我们对自己的身分及前途的看法便会变得悲观狭隘。

  一个良好的榜样不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非常重要,就是对于今日世界的和平融洽也是极为必需,不管我们是否自称为宗教信徒,我们大家亦会感觉到这种需要。和平绝对不能通过武力而达至,但是单凭几句空话亦不会带来和平,我们是需要一些能在其生活的中央建立起和平及融洽的人来作为榜样。只有这些过着有力清净生活的人们,才能以身作则,令这个无望的世间相信此刻是真的有可能获得–内在与外在的–和平安宁。

  『灌顶传法』:

  对于我们这些依循续部道轨进修以完成自我实现的人而言,更必定要值遇外上师与内上师,因为我们自身本具的佛性,是必须经由一位已圆满发展此性者加持策发。每一种密续「仪轨」或「成就法」,皆要专观一位由圆熟的觉悟佛心所展现的特殊本尊天相。庸常的执我心能制造出特有的局限环境,同样,圆满开悟的佛心亦会制造出改善转化的环境以作利他之用。这种本尊及已转化的环境的结合乃名为「曼陀罗」(又称作「中围」或「坛城」- 译按),若我们自身欲实证某位特殊的本尊,首先必须要由一位具量的密续上师引导我们进入这位本尊的曼陀罗,只有这样我们往后的自我转化修持才有成功的可能。

  每位密续本尊皆各有其从未中断的修行者传承,为了确保如实可靠,这种传承必定要由一位完全开悟的真实上师传出,还有,这种经验是必须通过已成就这种本尊修法而取得证悟的大师不断传递给我们。密续(怛特罗)- 意即「相续不断」—的效力是在于透过连续未断的修行者传承,令证悟的经验保持及传续下来,所以,若我们是希望成办自我转化,就必需与这种活的教授传承建立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方法便是透过「灌顶」来达成。

  接受灌顶能有助唤醒我们身中的某种殊胜力量,凭籍亲近承事上师,它便会唤醒我们的潜力趣修续道达至圆满。虽然灌顶是一种分享修行的活动,但并非意指有一位身穿奇异服饰的西藏僧人神奇地赐予我们某种特异功能,令我们能操纵毒蛇蝎子。切勿以为灌顶便是这样,而且也不要沉迷于灌顶仪式–如启请唱诵及摇铃打鼓等外表事相,我们必须要知道灌顶是含有极大的内含要义。

  这里有一个关于公元十世纪的印度大成就瑜伽士谛洛巴及其徒那洛巴的传奇故事,它能显出密续灌顶的真实性质。那洛巴极希望从谛洛巴身上获得灌顶,所以多年来苦苦哀求谛洛巴答允,可是谛洛巴的行为往往难以预料,令人震惊,从未答允这些请求,有时他会假装听不见那洛巴的说话,有时却回给那洛巴一堆听来似是而非的说话,但那洛巴仍然意志不移,绝不气馁。

  谛洛巴屡屡不断挫折那洛巴的意志,要他身处险境,如是过了十二年。一天,师徒二人走到一处寸草不生的荒野,这时谛洛巴突然说道:「灌顶的时机现在来了!快向我献上曼陀罗!」此处所说的曼陀罗是一种象征整体宇宙的供养(常称为曼达供–译按)。传统上,为求灌顶而献给上师的曼陀罗,一般是由各种珍贵及庄严的物品造成,但这遍荒漠却是一无所有,于是那洛巴唯有把便溺撒在地上,然后用湿泥塑成一个粗陋的曼陀罗。谛洛巴接受了这份不寻常的供养后,便把它猛力地打击那洛巴的头顶,以这种方式来传授灌顶。那洛巴的心完全被这种奇怪的灌顶授权方式所镇摄,即时趣入甚深大乐三摩地境界中。过了很久,那洛巴终于出定,这时他的上师已不见踪影,但是那洛巴已获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觉悟智慧的真实传承。

  讲述这个故事是要强调灌顶绝不是一种例行的仪式,而是上师与弟子的一种特殊沟通方法,所以这完全取决于弟子对上师的证悟所持的开放态度及本身的发展程度。透过这样的途径,这种深入的交流便能唤醒我们的内在本性,让我们获得授权,能自在从事修习并成办一切自我实现之道的成就。

  在东方及西方有许多人对密续灌顶一事皆存有错误的看法,他们以为于灌顶时只要在场出席便是,其余的事情上师自会处理。他们认为「我只要在场上师便会赐给我一些特别的东西。」这种态度实在非常被动,唯有上师弟子双方皆在积极参与的时候,才会出现真正的灌顶。灌顶是师徒二人的心识共同分享同一种经验的活动,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形之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灌顶。

  『接受灌顶』:

  接受灌顶除需要身体的参与外–即是在特定的时间来到特定的地方,接受他人赐予授予你们某些东西 –还需要心灵的积极参与,我们必须学会顺其自然,任随觉受经验来临,不要紧张忙乱。正如我们所见,组成灌顶的一切支分修法,皆是引领我们达至圆满悟境的方便,这种圆满法性乃是对治破碎、不满、狂乱的二取分别妄心的直接法门。由真正灌顶所生的内在体验,能把这种圆满法性证悟的障碍垢染完全消除–但这些障垢是被你的真实体验消除,而非你们所闻所学的东西。

  为何我们会把它称为灌顶?因为灌顶是禅修经验的起点;灌顶在某方面是策发我们的禅定、修行及通达诸法真实的起步点。通过这种灌顶,你们便可以运用本来具足的智慧、方便及慈悲的广大开放性,所以这是一种对本有功德的觉悟。

  知悉本自具足的这些智慧、方便及慈悲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认为我们完全缺乏这些功德乃是一种谬见;认为我们由灌顶而获得一些和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质全不相同的功德亦是错误。一切佛法,特别是密续的修法皆强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本已拥有一个甚深智慧及广大慈悲的无尽生源。我们要做的事情乃是开发这个资源,令这种潜力现行起用,达成正觉。

  为令灌顶能产生效力,上师及弟子双方必须同心协力制造如法的环境气氛,上师是有责任以这一种能真实触动弟子心灵的方式进行灌顶,更必须要具足善巧方便,相应弟子的根性灵活地施设灌顶,为弟子者亦必须知道怎样去建立一种广大开放的态度,令自心成为堪受灌顶的法器。假如他们过于贪著外境或为我爱执所紧缚,又或坚执于事物的自存显相,心中便没有空间让证悟进入,但是,假如他们于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的修学已经到量,便不难卸下自己的偏见担子,愿意接受智慧的传授。

  倘若上师及弟子皆能真实具量,灌顶便会充满了大乐智慧,它不再是一种在趣入密续道轨之前必须首先达成的规条,反而能体现道轨本身的殊胜大乐觉受。事实上,过去曾有许多接受灌顶的弟子正在灌顶的过程中达成正觉。

  对于一位认真的行者来说,必须紧记灌顶绝非仅受一次,习惯上是要再三接受灌顶才能趣入特殊的密续修持,而且每次皆会获得更深一层的觉受。所以即使我们的修行在初时并未具有真实的体验,仅停留在胜解假想的层次,亦不要灰心气馁,这样已经非常不错,莫以为这不够好。单凭胜解假想某种觉受即能把种子植于广阔的心田中,这些种子最终便会长出真实的觉受体验,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所以你们要时常保持经松开放,不论出现什么事情也要处之泰然。

  『上师瑜伽正规修法』:

  当我们接受了某种本尊修法的灌顶后,便开始要每天修习这位本尊的仪轨。仪轨首部分的其中一种修持便是「上师瑜伽」,其法如下:于面前或顶上观想我们所修习的密续本尊,其为历代传承诸师周匝围绕。这些传承上师皆是把这种不共修法的教授及证悟薪火相传的祖师,其中包括由此传承的第一代祖师起,直至传予我们灌顶的上师等所有一切上师。

  然后,我们便要祈请圣众赐予加持。作祈请已,圣众一一依次融入,以光明相经由行者顶门进入中脉(参见第十节),再沿中脉下降融入行者心间。此时一切庸常二现妄想全皆消融于澄明空界之中,行者复应胜解体性与本尊无别之上师与自身最细心识和合无别。

  上师的体性乃是智慧,此智便是大乐与空性证悟和合无别的明净心境。所以,当我们观想上师融入心间时,应感到这种智慧的不灭印记已建立在我们的根本心之上。从此以后,无论我们遇上什么情况,也要数数不断厉力忆念这种不二慧的内在觉受,若我们任由这种内在觉受的正念退失,便大有可能落入粗显的感官经验的势力之下,最后,内在的大乐不二智慧便会完全泯灭。

  在我们把自己的上师观想为本尊时,应特别念及他(她)们对我们的慈悲大恩。简而言之,虽然「上师天」(藏人视上师与本尊无别,而本尊有时又被简称为「天」,因此便把上师称为「上师天」以表示其地位的重要–译按)并非我的父亲或母亲,亦不是我的丈夫或妻子,但他依然给我这样的关怀,对我的处境感同身受。上师天就好像特别是为我而存在,所以我必须培养出最极健全的身心,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观修上师天之理。

  透过这种观想方法及思维上师于行者本人的大恩,便会建立起一种强而有力的关系。本尊被视为与我们无量慈悲的导师本性无别,而不是某种模糊、冷漠的形象,这样便会产生一种难以置信的亲近感觉。因为这种亲密的感觉又因为本尊是被观成一位光明显赫,相好庄严的有情,所以加持力便会速疾降临于你的身上。你的观想就像磁铁一般吸摄这种加持,令你能生起明确的悟境,毕竟,这才是上师瑜伽修法整体目的。把上师观成殊妙相的作用绝非在于利益上师–这种敬意对真正的上师并没有用处–这纯粹是为要加快我们本人的精神发展。

  『同体一如的相续认知』:

  视上师、本尊与行者本人根本一如,并非只属于正修时才要做的事情,我们时时刻刻也需要修持上师瑜伽–令自己与上师的根本佛性和合一体。不要老是想着我们的苦恼不满的心境,必须长养自身与安住于内心的胜义上师本来同一体性的正知,即使是在最猛厉的我执心生起时,亦必须努力认知此心就是上师佛陀的觉悟法性,亦即是所谓的「法身觉受」(见第十节),莫因坚执这种烦恼境而火上加油。这样,甚至连这种烦恼的势力突然能被利用并转化为大智慧。这就是密续的重要教法。

  然而,为了能够成办这种甚深的转化,我们便一定要不断修习上师瑜伽,我们必须对上师、本尊及自身究竟本性的本体一如性极为谙熟。《供上师法仪轨》有云:

  汝即上师

  汝即本尊

  汝即空行/空行母

  汝即护法

  我们可借用立足于神谕的基督教的比喻来解释这段文字:上帝虽然显现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但事实只有一位上帝–这可比作「法性」。同样道理,在密续之中虽曾提到许多不同的本尊、勇父、空行母及护法,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所有这些外相不同的圣众皆被视为同体一如,悉皆圆具法性,这才是密续的原意。当你们能充分自我发展时,便能圆满实现自身的内在潜能,这时你会成为一位本尊,成为一位佛陀,这就是上师瑜伽的究竟目标。

  『以加持触动内心』:

  大家常会遇上一个老问题,就是我们的所谓宗教知识,往往只会留在脑中而不是留在心中。我们常以学会多少世间的宗教知识而自豪,但即使我们能通晓它们的哲学词汇或禅定修法,可是在根本上仍然是粗恶恼乱,我们西藏人常说:「酥油能令皮革变得柔软,但储存酥油的皮囊却是坚硬得难以屈曲。」尽管心灵之学确实是为了软化我们的实执偏见,把我们的烦恼降伏,但在坚持这一点的同时,仍可能包含了许多宗教上的知识;一些不能触动心灵,对自心全无影响的枯燥宗教知识。

  我们心中所缺乏的是适当的加持,我们必须凭著某种诚意,某种实在的活泼经验,及某种自己身内身外的有力心灵事实来令自己信服。否则,我们的慧眼依旧会紧闭,不管我们如何博学多闻,亦无能得见这种甚深实相。

  正如我们过去讨论的,能提供这种必需的加持,令我们的心识与殊妙的真实体验取得联系的人便是上师,我们可从上师的举止威仪之中看见修习悲智的义利。由思念上师生平对他人所作的无私奉献,及上师所具有的各种殊胜功德,然后再把所有传承祖师收摄于自己心中,这样,我们便能把这些觉悟功德坚固根植于内心。于历代传承上师与弟子们的经验可以得知,反复不断修习这种观想并与舍弃实我见之法合修,不但心灵是具有深入的影响,还能够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生命的智慧体验。

  在事修虔信上师之法时,我们必须有耐性,要循序渐进。私意认为,绝不要基于某种不合时宜的责任感而勉强自己去做一些认为不当的事情,尤其是观上师与本尊无别的修法。老实说,在我们心中起一定的本尊功德证量之前,是没法把他们视为同一体性的,所以不要勉强为之。若我们让这些甚深的密续法门腐化堕落,变成一种我们感到有点不得不从的惯例,这便会是一种很大的耻辱。许多经常做礼拜的人有参与宗教服务的习惯,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按其进度来发展自己的修持,最后,当我们对自心本性、上师功德及观修光明本尊的正面作用愈加熟悉时,便愈能够彻底体会这些上师瑜伽修法的奥妙。

  『破除庸常显现的习气』:

  各种密续修法的作用,不但是要帮助我们断除对世俗欲乐的无义依恋,而且还要帮助我们断除对庸常显执的惯性接受。我们从无始以来,已经被五种极有限及带有厚重二取分别的根识洗脑,坚信它们向我们展示的世间是绝对真实,现在我们便要尝试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性,不过此举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这种幼嫩柔弱的空性智慧,轻易便会被粗显的根识压倒。我们就像一个懂得分析研究的科学家,譬如,我们虽然从研究得知桌子只是一种由能量不停转换而产生的暂时性结构,可是要把桌子看成根本是不坚实,非静止的事物仍有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修习这些能消解自性实有妄见,能加强无二的理解及觉受的观法。

  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便是我们接受粗显感官经验的时候,远比我们相信自己所观修的实相来得自然容易。我们常会认为:「虽然我能把自身视为光明所成,但这只是我们跟自心所玩的游戏罢了,绝非真有其事。我们的肉身才是真的,我能真实触摸它,在镜中可看见它。」

  我们必须知道这由胜解假想所得的经验与由根识所得的经验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皆由认知它们的特有心念才能存在,从它们自己这边而言并没有绝对的真实性。然而,两者的最大分别是在于庸常的感官经验能把我们缚于苦恼不安的无止境流转之中,而我们的光明意生身观想与上师收摄融入等修法,能引导我们进入自身本性最微细及最根本的层次。我们运用这种最微细的光明心即能冲破庸常粗显的妄想牢狱,证得圆满菩提之恒常安乐。

  倘若你们仍未得尝本心之乐,或自己没有去看看如何才能证得智慧觉境,以及远胜于你们现时认为可能的广大境界,自然便会充满疑虑。你们很可能会认为你所感受的快乐,如吃冰淇淋时的乐趣确是真实不虚,但在禅修时所觉受的任何喜乐仅是一种幻象。消除这种疑虑的唯一方法便是要更进一步去认识自己的内在实相,直到达至无容置疑的地步为止。透过修持上师瑜伽及随此而来的其他转化方便,即能熟知自心的殊妙大乐德性。

 
 
 
前五篇文章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10.趣入无上续部的修行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11.生起本尊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下士道的修学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暇满、义大、难得

 

后五篇文章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8.澄明广大心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7.消除自我限制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一七、愿道老再来人间

密义显说:密义显说 6.开放心胸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五册 一六、我所不能忘怀的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