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择师知见:如何选择明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择师知见:如何选择明师?

  修行要找『明师』,明师不一定是有名的名师,名师也不一定都是明师。

  明师是光明磊落的师父,他们往往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实至而名归;不会刻意造势、打知名度、自我吹嘘。

  真正的明师对佛法的知见,必然下过很多的功夫,花过很长的时间;在修行方面,不论他们是专攻那一个法门,必定曾经身体力行,实修实证,也曾追随过一位乃至几位高明的师父,在明师座下担任过数年的侍者或学生,接受指导;自己具备了自修的能力,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后,又去修行一段时间,直到因缘成熟,才可以走入人群,广度众生。

  如果因缘不成熟的话,也没有关系,自己再继续修行,努力不懈、精进不怠。也就是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像这种明师,对佛法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对修行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懂得教导别人修行的方法,指导别人研究佛理的方便,故而能够利益众生。这才算是明师。

  也有一些人自己修持非常好,但是口才不好,也欠缺教导别人修行的技巧,这类人也可能是明师。学生和老师在一起,观察老师的言行举止和生活动静,本身就是身教,从身教中得到益处,这也是明师的一种。

  做为一位明师,人格的平实稳定、明朗慈悲最重要,如果情绪化,多样性,故作神秘,使人觉得莫测高深,即使在某一时间会帮到你一些忙,可是,他经常让你觉得捉摸不定,有依赖感、又有恐惧感,既会使你有些安全、又让你觉得困扰。这样的老师就有问题了。

  其次,自己多了解佛法,以正确的因果观及因缘观作为基本原则,也有助于考察他是不是一位明师,要不然仅以对方有名就盲从,拥有许多徒众就信服,也可能得到负面的效果。

  明师难求,必须有福报、有智慧才能找到明师,并且从师父那里得到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如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位介绍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连锁关系。他们人人都是明师,因此,善财童子绝不是病急乱投医似地盲目拜师。

  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师为明师。因为那些邪师对社会人心有误导作用,使人间产生更多的纷扰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们学习某些邪法、邪说和邪术,不仅不能开拓人生境界,反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家庭的失和。

  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瞋习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憍、狂、慢等气质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找明师有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佛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一切的现象不起贪瞋等执着心。

  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此外,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着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后却成了中国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师。

  不过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惠能大师虽不是一位学者,若说他目不识丁,则不可能。因为,从印度佛教的释迦世尊开始,传承以至中国的历代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分子和大学问家。

  由于上上等人,不须教育,不须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们能够掌握根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不是从琐碎的万事万物各别认知中见其统一的理。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当然不需知识和学问;可是见性和悟后,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生的工具。

  而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学习的方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炼。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后,都需要经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代诸大祖师及三宝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这是由于下下等人,不知发问,只知照着去做;但是对于能够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帮助人家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于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么能够产生劝化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炼,邪正不分,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么能够自利利他呢?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为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经教,纵然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向,虽无法一时将无明的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因为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

  依据大小乘经论所介绍的智与慧,「智」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的知识以及世间的聪明才智,都以「我」为中心,不论是个体的小我或全体的大我,都未脱离我执烦恼,所以名为世间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运作称为出世间的无漏智。开悟即是无漏智的功能显现,开悟时对自己断烦恼、除执着,开悟后对众生施法雨,济苦难。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觉,无我亦无众生。

  至于「慧」共有三等,称为闻、思、修的三慧。1.闻慧是依听闻佛法,阅读佛教经论,理解佛法所说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则。2.思慧是依所闻的慧解,如法修行,一边仍依经教,一边已从修行过程获得体验。3.修慧是从思慧更进一步,不依经教,大用现前,然其终亦不会与经教相违。

  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着更多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持,因此,不懂教义或者也无能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是上中下三根兼备,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所以禅宗高僧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因此,初学佛法的人,应当多听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说法,多阅正统佛教的现代著作,同时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门,开启智慧的最佳途径。

  至于谁是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当以人的立场及理性的角度来判断,如果老是说神话,说鬼话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蛊弄神秘的人,自称是圣、是佛、是神、是菩萨的人,运用扶乩引鬼、启灵降神等灵媒型态的人,纵然也用佛经、佛语,实则都是附佛法外道。

  佛教徒的学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来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乱神及称圣称佛来迷惑众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缘关念及因果观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现,不在于讨好殷勤,乃在于感谢恩人,原谅仇人,帮助苦人,救济穷人,调伏狂人,启导愚人,感化恶人,鼓励善人,警策懒人,醒觉迷人。那便是以全心关怀一切众生的菩萨精神。

 
 
 
前五篇文章

择师知见:不可随便接受陌生上师的灌顶(堪布慈诚罗珠仁波

择师知见: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

择师知见: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宗萨钦哲仁波切)

择师知见:密宗的师徒关系(专访宗南嘉楚宁波车)

刘立千居士文集:大圆满对“如来藏”的看法

 

后五篇文章

择师知见: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依止上师——当生

择师知见:如何选择具格上师( 东宝·仲巴仁波切)

择师知见:如何如法选择显宗、密宗的上师

择师知见:如何选择金刚阿阇黎(索南诺布仁波切)

择师知见:勿任意说上师是菩萨的化身及如何择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