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纪念倓虚法师与推动佛教积极发展(姚卫群)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纪念倓虚法师与推动佛教积极发展(姚卫群)

 

  北京大学哲学系 姚卫群

  今年是海会讲寺建寺三百周年,我很荣幸应邀参加海会讲寺在这值得庆贺的年份举办的“倓虚法师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地位座谈会”。中国近代国家多难,特别是上世纪前半期,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众痛苦不堪。佛教界的不少高僧大德却能在这动荡的年代,坚持弘扬佛法,心怀百姓,心怀国家,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中国近代,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法师,他们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利益众生、弘扬佛教文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倓虚法师是他们中的重要一员,值得纪念。在这里,我仅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主要讲以下几点:

  一、大力弘扬佛教文化,推进东方文明发展

  佛教产生在古代印度,但在中国有重要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发展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两千年以来绵绵不绝,不断造福众生,推动东方文化的发展,与一代代的佛教高僧大德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倓虚法师在其生活的时代,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据统计,倓虚法师从一九二一年开始,共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佛学院十三处、印经处两处。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倓虚法师在弘扬天台宗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谛闲老法师授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统。足见倓虚法师在中国近代佛教发展中所具有的显要地位。

  佛教在中国有较大发展,与历代的高僧大德的推动有重要的关联。在中国古代,出了大批的译经师。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本来在印度流行的佛教的主要思想传入中国,将梵语等印度文字的佛典译成汉文,使中国民众有可能了解佛教的基本观念和学说。在将印度佛教的主要经典译成汉文后,古代中国的不少僧人又对这些文献作了讲解,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之后,古代中国佛教逐步成为世界佛教发展的一个中心。中国佛教后来传播到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传播到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兴盛。

  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因内外种种原因,国势曾长期衰弱。受此影响,佛教在中国近代也发展极为艰难,近代中国的佛教发展远不能和盛唐等时代相比,无论是对印度佛教古典文献的研究,还是中国佛教宗派自身的发展,都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民间对于一些佛教基础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也较差,不少国人实际对于佛教教义一无所知。一些寺院的僧众的素质也较为低下,既不能解说佛教的一些主要经典,而且甚至有时也不能很好地遵守佛教的基本戒律。

  佛教文化知识的匮乏,对于民众道德的积极教化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改变中国的贫穷面貌也是不利的。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出了一批令人钦佩的高僧大德,他们能够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努力弘扬佛教文化,促进佛教的积极发展。倓虚法师就是他们中的重要代表。他在世时的重要建树,对于维持佛教在中国的基本发展有重要意义。例如,他创建多处大丛林和弘法支院,这对于保持当时佛教的基本传播点或传播基地起了重要作用。试想,如果在中国少了这样的丛林和弘法支院,那么还能说中国真正存在佛教吗?再如,倓虚法师创立了多所佛学院和一些刻经处,这对于弘扬佛教思想是功德无量的。佛学院不是一般的佛教组织,它是传承佛教思想及信仰的较高级的佛教文化教育机构,它是佛教教内的理论研究机构或学术单位,是保持和发展佛教基本精神基本学说的重要部门。佛教的文献是佛教思想的基本载体,它们既体现了释迦牟尼等佛教圣人的基本观念,也包含了历代佛教高僧的思想精华。创立刻经处是弘扬佛教思想的有力举措。倓虚法师的这些建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这在印度和中国文化中都是如此。在印度思想文化发展中,特别是在古代,佛教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都是主要的宗教派别,特别是佛教后来传出印度,成为世界性宗教,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特别是在魏晋之后,佛教逐渐与儒、道两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成分。不了解佛教,就难以完整准确地说明魏晋之后的中国历史。除印度和中国之外,佛教在南亚一些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尼泊尔,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以说,佛教在东方文化中是核心的思想形态之一。因此,关注佛教,支持佛教的积极发展,对于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倓虚法师等一批中国近代的高僧对佛教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功绩的。

  二、积极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注重教育,利益众生

  在旧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民众苦不堪言。救民众出离苦难,这本是佛教的根本目的。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就是为了使人摆脱痛苦。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不同时代的佛教高僧大德,也无一不是以此为己任。佛教的所谓慈悲,所强调的主要精神也是要为众生拔苦予乐。

  但如何使众生脱离苦难,这是佛教中很具体但又很关键的问题。佛教在产生之初,就提出了十二因缘的理论,认为众生之所以在痛苦的轮回中不能摆脱,根本的问题在于无明。有了无明,众生才会去追求不实在的东西。由于认为生命体可以永恒和财物可以永久持有等,无明的众生才有对事物的渴爱或欲望,并进而去实施相应的追求行为。这样就产生业力,推动轮回过程不断发展,使众生处在痛苦之中。因此,佛教在成立之初,即认为摆脱痛苦的根本在于消除无明或无知。这种思想为后代众多的佛教僧众所继承。

  倓虚法师处在国家多灾多难之际,也一直为民众摆脱或减轻痛苦而辛劳。他看到了中国在近代落后的种种现象,并且实际认识到,教育落后是国家落后、大众贫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倓虚法师在弘法的过程中,曾建立在家中学两处、小学两处。这是以实际行动从基础上来改变中国民众的苦难境遇。佛教讲慈悲,要救众生于苦难。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行为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施舍一些钱财给穷人,或为困苦者直接提供某些物质资助。这些当然需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提升民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开办学校。这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或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多数民众都目不识丁,都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那么怎么可能真的消除愚昧或无知呢!民众有了初步的文化知识或基础,也才可能更好地接受佛教的思想,才能有效地发展佛教文化。在良好的社会思想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有可能做到国家强盛,民众富足,才能减轻或摆脱痛苦。

  倓虚法师重视教育的做法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以自身在当时所具有的力量,竭力提高民众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僧人,应当说他是在具体实践佛陀的慈悲精神。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他们脱贫有重要意义。这无论在旧时代还是在新时代,有很大的相似性。倓虚法师在这方面的建树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当然,在旧社会,仅仅靠若干个佛教僧人的办学事业并不能就真正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但通过众多的倓虚法师这样的佛教高僧,也还是能在一定范围内,使一些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素质提高。倓虚法师创立的这些学校及其给学生的教育在他们日后的人生中是会有重要帮助的,这些人在后来的新中国的文化和生产建设中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后来中国的发展与富强是有益的。

  在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已有极大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基本知识也在较大范围内普及,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旧中国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民众中的相对贫困还是存在的,一些民众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幸和痛苦也还是存在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倓虚法师重视教育的精神,在新时代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以新的方式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实际行动促使现代佛教的与时俱进,利益众生。

  三、倡导树立高尚人格,为人处世低调,不求虚名

  倓虚法师虽然对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从事的佛法弘扬活动是为了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没有自己的一丝一毫的私利,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为人低调,不自我吹嘘,甚至反对弟子宣传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他高尚的人格。这是值得当代民众学习的,尤其值得当代僧人效仿。如果当代僧人都能达到倓虚法师的这种精神境界,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推动实现佛陀的本怀,将真正使佛教造福于民众。

  其实,无论是从佛教理论的角度讲,还是从现实社会民众一般崇尚的风气来讲,人都是应当为人处世低调,不求虚名的。

  佛教认为,世间事物都是无常的,事物是无我的。如《杂阿含经》卷第十中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所谓“无常”就是讲事物会不断变化,所谓“无我”就是说包括人生现象在内的事物中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主体。基于这种理论,可以说人们不应当指望得到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自己的名声,都是不可能常恒永在的。追求自己的生命和声名长存本身就是无明的表现。另外,佛教在戒律方面也是反对信徒虚夸的。如《五分律》卷第三十中在记述佛教最初戒律形成时,论及的佛制止的一些行为中就包括“虚称得过人法”。后来的佛教戒律中也都要求信徒不妄语。

  这些都表明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反对浮夸,反对虚名,反对追求不实在的东西。因为信众如果追求虚名一类东西,就说明追求者至少对佛教关于事物的基本看法不清楚或不接受。这是违背佛陀教诲的。

  追求虚名的人往往也只关注自身的私利,对民众的疾苦是并不放在心上的。对于这样的人,在民众中也是被人们普遍轻视的。应当说,人民大众喜欢的是为人脚踏实地,说实话,做实事的人。越是追求自己的名声(虚名),越是做事浮夸或不干事实的人,最后越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并且适得其反;而越是不在意自己的名声(虚名),重视为民做实事的人,越能受到民众的爱戴,在民众中有良好的口碑。倓虚法师为民众的利益尽心,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尽力,做了大量好事、善事,这些广大的民众是不会忘记的。现在我们纪念他,缅怀他的事迹,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从倓虚法师的所作所为来看,可以说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是一个领悟了佛陀思想基本精神的得道高僧。佛教界需要这样的高僧,广大民众也希望这样的高僧越多越好。

  在新世纪,我们纪念倓虚法师,就是希望后人能够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学习他重视发展佛教文化,学习他关注教育发展,学习他一生致力于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愿今后在教界多出一些倓虚法师这样的高僧。这将是佛教之幸,也将是众多信教群众之幸!

-----------------------------------------------------------------------------------------------------------------

更多倓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大师净土思想与天台旨归(朱光磊)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学佛“六字诀”诠(麻天祥)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看破、放下、自在(徐文明)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公妙解《金刚经》(李利安)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法师与长春般若寺(邱高兴)

 

后五篇文章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起衰除弊 一代宗师——湛山寺开山祖、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大师——中国近现代佛教界教育家(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佛教天台宗近世传人——倓虚法师(王占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法师与湛山寺制度建设(释心皓)

倓虚法师纪念文集:倓虚法师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杨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