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六

 

  2007年11月30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们说了菩萨戒的精神。主要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以发菩提心为根本。发了菩提心,那就称之为菩萨。菩提心的所缘,一个方面是诸佛的智慧,二个方面是对众生的慈悲。

  从所缘诸佛的智慧上,一个方面我们认识到诸佛的智慧不可思议、甚深圆满,可以从诸佛的愿力当中体现,也可以从诸佛所成就的清净刹土里面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从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再一再二的透露出。我们听闻三藏十二部经典,学习三藏十二部经典,在这些智慧当中,再一再二透露出诸佛的智慧就是那么甚深、圆满、善巧。我们今天正是依据诸佛的智慧在学习,来对治烦恼。发了这样的菩提心以后,还要在内心里面,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菩提愿心来维护。千年如一日,千劫如一日,万亿劫当中都要保持非常新鲜的感觉。不要发了一天,觉得这个菩提心很新鲜,第二天你觉得还是这样,心里面就不新鲜了。所以要常保这种新鲜感,内心里面这种感觉要常常保持。

  在《入菩萨行论》受持菩萨品里面,它给我们讲了一些作意,可以作为参考。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那种眼睛瞎了的人,他居然在垃圾堆里捡到了摩尼宝珠。你看,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而我们今天,业障累累、受苦无尽,居然有这样的幸运能够遇上诸佛,能够遇上善知识,能够听闻这些菩提心的利益,能够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这件事情是多么地幸运!为自己能够发起菩提心,而因这种荣幸之心时时刻刻为自己感到高兴。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从多方面的比喻当中,来感受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就像非常殊胜的甘露妙药,能够起死回生。我们今天,由于执着自我、自私自利,由我而起烦恼,由烦恼而造作,由造作罪业,而沦陷在三界生死轮回当中。如果说,没有其他殊胜的外缘,我们几乎就永远地沉沦在生死轮回当中。法身慧命得不到重生,始终被无明烦恼紧紧约束。今天得到了菩提心,就能转变那种自私自利心,把生死轮回能够很好地对治。所以它就像甘露妙药一样,能够起死回生,让我们从生死轮回当中寻找到一条希望之路。那就是这个菩提心了。‘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若是没有菩提心的话,我们的福德智慧从哪里开显呢?满心满虑的都是烦恼和执着,从哪儿去开显智慧呢?始终就是那么贫穷。

  我们今天,能够得以积聚善根福德因缘,那就是因其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找到了一条祛除无明,祛除贫穷,远离生死的自如的道路,那就是从菩提心当中给我们成就的。“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就是说能够医治种种执着的病的,能够治疗种种生死的病的,能够治疗种种烦恼无明的病的最殊胜的甘露妙药。什么能够治疗无明呢?什么能够对治烦恼呢?也就是这个菩提心。

  你从这些各种各样的比喻当中,来感受菩提心的殊胜。要做到千劫万劫、永永远远,就像最初面对菩提心那样,我的心非常欢喜、非常新鲜,要保持它。念佛的人,开头还能念得很新鲜,念一念地念到最后不新鲜了。老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好像没有新鲜的。什么是新鲜的?新鲜的就是我们欢喜的心,千年如一日的心。这个不太容易。所以,需要我们随时如法地去熏习,随时随地就像婴儿刚刚出生。我们今天面对这样的法,就像是初次面对它,欢喜踊跃。要能常保这种心态,修行里面就轻松、自如、欢喜、雀跃。如果不然的话,新鲜感没有了,修行的很多动力就没有了。怎么样维持心里面的新鲜感?怎么样维持这种殊胜的能动力?怎么样让自己的欢喜心一天又一天地增加?最主要的就是无住之心,随时随地那个心是无住的,随时随地那个心总是新鲜雀跃的。你要以种种的比喻来维护我们对菩提心的感觉。

  《华严经》上有二十二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你都可以把它拿来好好地思维一下。心里面常常想尽千方百计,非常善巧地维护对菩提心的殊胜感觉,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天天都在增长。我们众生最大的毛病也就是这个,修行最殊胜的诀窍也在这里。一般的人接触一下,刚开头接触很新鲜,慢慢接触就发现弊病来了。为啥呢?就是没有找到很好的感觉。修行也是。所以说,你要找到修行的感觉,就是维护心里面对三宝的恭敬,维护心里面对菩提心的殊胜感觉。千年如一日,常保新鲜感。这是于菩提心当中修学菩萨戒。

  (二)四弘誓愿

  第二种,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里面包含两重因果,一个是烦恼为因,众生为果,这个是世间上的因果。就因为我们有我执,就因为我们有烦恼,就由于这样的烦恼造就了众生。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烦恼造就所成。一念烦恼,就成就一念的众生;一念的觉悟,就成就一念的诸佛。所以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为了对治烦恼。不管念佛也好,参禅打坐也好,守戒也好,最根本的是要对治无明烦恼的冤家对头。要把这种世间上的因果,能够出离,能够解决。所以现在那个心,你不在觉悟当中,就在烦恼当中。

  那么我们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安住于觉照,念念脱离众生,念念解脱众生。当你在念佛的时候,与觉照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那就与佛相应。不再相应与烦恼,这就从因上脱离了众生境界。我们这样修行,念念阿弥陀佛,念念能够对治无明,念念能够对治烦恼,那就很殊胜。所以说,烦恼是众生之因,众生是烦恼之果,这是世间上的一种因果。你有了烦恼,它就会一个烦恼引发一个烦恼,就引出无穷尽的烦恼,就能成就这些众生。“法门无量誓愿学” ,法门是出世的因,然后你修行这些佛法,就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是出世间的因果。

  四弘誓愿,是因为对众生的大悲心,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我们内心里面观待这些众生,他就是我们成佛的父母。我们学佛,我们利益众生,离不开众生,离开众生我们要想成佛就绝为艰难,成不了佛。所以不能够离开众生。所以,当你面对众生境界的时候,欢喜,不要不耐烦。今天又遇上这个众生了,明天又遇上那个众生了,心里面非常烦,不耐烦接触众生,总想尽千方百计要躲。躲过去,躲过来,不管你躲到哪儿都有无穷尽的众生。怎么办?所以说你要转变一种态度,那就不同了。有一个人来找你,你能成就一个人,那很欢喜。有无量的众生来找你,就能成就无量的众生,这种欢喜也是无量的。他是来成就你的,不是你度众生,颠转过来是众生度你。每个人给你带一个问题来,每个人给你带个困难来,是成就了你。而这种资源,我们大多数还没有把它利用起来,都是白白地把它放掉了。

  所以说,修行人他喜欢孤独,喜欢自我相处,但是一旦陷入自我的牢狱里面,就很难把自己的心胸开拓出来。真正学到的一切法,能够回归到众生之间,能够把烦恼的心态转化成欢喜的、智慧的、利益众生的心态。于是,你在人与人的接触过程当中,他的福德善根就在不断地增长。关键看我们这颗修行的心,是否真真实实地愿意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心的话,菩提心又如何显发呢?所以说,菩萨为救众生离开大苦,把众生安置在究竟涅槃的法性之中。我们发愿:“众生无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我愿乃尽。” 。我们今天,也能够这样发愿。诸佛是如何发愿,我就如何发愿。你看阿弥陀佛,他发愿以他的四十八大愿来度众生,来给予众生,我们也像阿弥陀佛那样来发愿。观世音菩萨发愿,地藏菩萨发愿,我们就跟着这些菩萨发愿。

  所以,教你那些诸佛菩萨发愿的法门,都可以去学。《药师经》教你药师佛怎样发愿,观音菩萨怎么发愿,地藏菩萨怎么发愿。你完全可以把这些愿学习过来,自己也发这样的愿望。你跟着学嘛,诸佛是怎么样想事情,你就怎么样想事情;诸佛是怎么样做事情,你跟着怎么样做事情。跟着学,亦步亦趋嘛!这样很快就学会了,这个是最快乐的。

  所以说,多看诸佛的传记,多看菩萨的传记,多看祖师大德的传记。学一学人家是怎么想问题,人家是怎么说话,人家怎么做事。而我们这个菩萨戒,那就是菩萨所做的事情,他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就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学习,然后来对比。菩萨是很欢喜的,那样去守戒,菩萨欢喜那样做事,而我们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欢不欢喜?我们跟着菩萨学做事情的时候你欢不欢喜?你不欢喜,为什么不欢喜?要找到你内在的障碍,就是你持戒的障碍,然后把这种障碍对治了,那就很好了。

  所以,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你能发现自我的差距。这条戒我做不到,那条戒我做不到。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就检查我为什么做不到!本来诸佛菩萨都是那样做,他们也欢喜那样做,而今天我居然做不到,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有这样的区分呢?我做不到,还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来辩解。而偏偏在学戒、持戒的过程当中,就是要认识到这种差距。一方面是菩萨的行为,一方面是我的行为,一个方面是我愿意向诸佛学习,向菩萨学习,但是在现实过程当中我就有这种差距。修行,就是把这种差距给你弥补上,找到了内在的障碍以后,把它祛除,这就是学习菩萨戒里面的殊胜。

  你不学戒,就找不到差距。你在学戒过程当中,处处都能意识到自己和诸佛菩萨的差距在哪里。要是你有自我反省的心,这些差距为什么引起差距?你总能够找到来自于自我的理由。从这些理由当中,你来剖析自己为什么是众生,为什么不修行,就能找到隐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凡夫之所以说为烦恼,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你执着的那些理由,你说很平实吧,总之能找到很多理由。“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太忙。” “我没有空。” “我还没有文化。” 我还没有什么什么。你说到的理由就是你的障碍,就是烦恼的冤家对头。我们平时不能认识自己的障碍在哪里,不能够认识那种魔障在哪里。魔障在哪里?就是你在找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千方百计在找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很欢喜、很安住,很不愿意把这些理由给砍掉,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魔障,那就是修行当中的魔障。通过持戒,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把魔障抓出来。

  不是说你受戒以后立马就能办到,不是的。就是你在办不到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为什么办不到。人家能发这种愿,有的人连这种愿他都不敢发。为啥呢?“哎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愿,好像我不敢发。” 跟着念,跟着发这种愿他也不敢,恐惧!认识上不到位。

  所以说,智者大师他认为四弘誓愿是种愿。他在《摩诃止观》当中给我们说:“发愿者,誓也。” 就是我们的誓愿之心,你发了愿那就是你的誓愿之心。“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 就像承诺了人家的东西,你不给人家东西,那就违反自己的约定了。我们今天呢?知道众生是我们自己的父母,知道我在生生死死的框界轮回当中,就是因为只照顾自己,死死地照顾自己,所以自己的无明、烦恼、执着就非常地坚固,就永远地沦陷在生死的泥潭当中。今天,能够转化自私自利来利益众生,来发这种愿,那就可以了。你不发愿,就没有许诺,发了愿了,就要照着这样的愿去施行。

  “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 ,假如说你在受戒的过程中,你不受,我们说要期誓受,自己给自己约定,多少的时间,我要按照这样的行为好好地去做。自己给自己约定叫要心。要心是什么?我们说服自己,把自己的身心世界都说服。修行,没有别的,就是你怎么样想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说服,说服自己按照这样的去做,不要说服自己违背这些菩萨戒,要说服自己怎么样去守这些菩萨戒。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要找理由你就去找怎么样把戒守好,如果你找的理由都是我怎么样守不了戒,做不到,菩萨原谅我。谁原谅我?大家都原谅你,但是原谅过去,原谅到最后,你就不能原谅自己。为啥呢?你不发愿心,始终要造罪,一造罪始终要轮回。你能不能够原谅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过程当中呢?所以说,想尽千方百计,要说服自己怎么样向菩萨戒靠拢,如果说你不给自己邀约一定的期限,好好地守持这种戒,最容易退回。

  “君子自强不息” ,学佛也是大丈夫的事情,我们自己要要求自己,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自己说服自己,在守菩萨戒的过程当中来提升自己的愿心,来坚固自己的愿心。在这样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退不悔。所以发这样的愿望,发这样的四弘誓愿。如果说,没有这样的发愿,在《摩诃止观》当中,智者大师给我们比喻,他说:“就像牛,没有穿鼻子一样,你把它驾驭不了。” 我们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就像一只野牛,没有穿鼻子,你把它收拾不住。你叫它往左,它偏要往右。修行,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叫他念佛,他偏不念,他要去念烦恼,絮絮叨叨那些世间上的事情。说过来,说过去,说了一千二百遍他还在说,不厌其烦。世间上没有意义的事情,他老是喜欢去重。,你看你从小到大,从早到晚,成天挂在嘴里面念的是什么?往往是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再没有意义,你吹牛,你聊天,就显得时光好像过得非常快,你也非常愿意说这些无聊的话。你看看,就是这样。修行呢,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说你少说几句话,多念一句佛,但他就是不欢喜。念两句:“哎呀,又是念佛。” 所以说,你看看我们的心,它欢喜地是什么?

  修行如逆水行船,念佛也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句你不念,心地里面没有像香象过河一样,一竿子插到底,念佛的功夫就流于漂浮。往往是口念心不念,心地里面还在想别的。最明显的他就说:“哎哟,阿弥陀佛,你看我在念佛的时候,我的心里面有这样烦恼,那样烦恼,有这样妄念,有那样妄念。” 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一件事,说明我们自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没有用生命来灌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你有所分心,你觉悟到那种智慧,实际上还是你觉悟到你分心在智慧上。当你有所分心,你就能听得见,你就能看得见。他说我念佛就听到外面得声音了。那就因为你分心了嘛。如果说你没有分心,外面打雷你也听不见。他说我念佛就看到龙来鬼来,还是你分心了嘛。如果说你没分心,龙来鬼来看不见,只看到阿弥陀佛。就是要全身心、全性命,全部扑上去,用生命灌注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能够很好地投入。如果不然的话,那就很艰难。所以说,如逆水行船,稍微有一杆不插到底,它就退了。学好,不容易。但是学坏,很容易。要堕落的时候,要放逸的时候,就如顺水放舟,不太用力,它一下就漂出去好远。所以说,学一个好人难,学一个修行人也难。但是你只要注意念念吃紧,那就很容易进步。如逆水行船,念佛是这样,修行也是这样。

  这个时间你怎么让身心世界全部灌注在修行当中呢?就是要给它穿鼻子。那个牛一穿鼻子以后,就很好收拾它了。叫它往左,它不能往右;叫它往右,它不能往左。要掌握这种诀窍。我们的心,也像你一样,也要给它穿个鼻子。看鼻子穿在哪儿,你能够主宰自心。你叫它往左它就往左,你叫它往右它就往右。禅宗有十幅牧牛图,很好地说明这个环境,你学一学修行的方法。所以说,一定要有牵制。我们今天受戒,就是用戒来牵制自心。如果说那头牛不牵制起来,你很难驾驭它,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我们今天受了戒了,知道如何牵制它,我们有目标。所以说,发了这种愿心,它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有目标地贯穿在一起,总摄在愿当中。以愿导行,以愿来摄持自己的行为。所以说,菩萨戒落实在四弘誓愿当中。把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用四弘誓愿来导引。朝向这样的目标,它就有目标了。

  所以,菩萨要想利益众生的话,有两句话叫 “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无量无边。它不堕落于那些空虚当中,不堕落于那些顽空当中。就是一句一众生,把自己的道心能够加强起来。所以四弘誓愿,它有这样的愿心来摄持我们,给我们指明方向,督促我们照这四个方面去实行。祖师大德说“四弘誓愿就是依据苦集灭道而来的。” 比如说,我们观待苦谛,见众生受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的煎迫。我们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让众生离开一切的苦海。于是你要想度众生,不要忘了众生处在苦海当中。我们观待集谛,见众生为什么受苦呢?就是因为被烦恼缠缚,而不得解脱。所以说我们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就是总的冤家对头,我们就发愿,断尽这些烦恼。观待道谛,看那些诸佛菩萨怎么样能够寂灭烦恼?怎么样能够达到涅槃的不生不灭呢?修道,断烦恼,才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观待这样的道谛,我们也能够受持这样的修道,而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不要嫌佛法多了。我常常听到这些出家的法师也好,还是我们居士学法也好,说:“哎呀,这个三藏十二部这么多!” 他是一种烦恼的心态,在报怨。我经常说,假如不是三藏十二部那么多,而是金钱有那么多,你烦不烦恼?他不得烦恼。这钱这么多,欢喜得不得了。所以说,就是这种心态,决定了我们自己的命运。你欢喜金钱,就堕落到贪心当中。你厌烦三藏十二部这么多,你的学习就懈怠,就懒惰,不能精进。这个法门我不学,那个法门我不学。

  今天,我们在这种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明了。他说:“我们要专修一门嘛!哪有时间呢?禅宗我又开不了悟,戒律我学过去学过来,不知道学到什么时候,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大部头,我翻还翻不过来呢!” 我觉得这是思想上的差距。我常常在说,要专修一门的话,你要看怎么专。不会专的话,会专出很多毛病来的。这样也不做,那样也不做,啥也不做。庄子还是谁,讲了一个公案,他说其实一个人他立在大地上,所需要的土地是多少?没有多少,两只脚掌这么宽嘛。你所占的土地,只能够有两只脚掌那么宽,除了这两只脚掌的土地,其余的可以说好像都是没用的。但是不会真的没用哦,要不然,就把你脚下那两只脚掌所踩的土地给你留下,其余的那些地方我就全部挖掉,然后你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悬在空中了,要掉下去了,你不能安心了嘛,你怎么能安心呢?安不了心了!不要认为没有用,有用的。

  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你就不懂这个万德名号,它是把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当中。不是我不学,我通过念阿弥陀佛来学,对不对?我哪里会没学呢!不要发那种恶愿。本来你受持菩萨戒,想要成佛的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你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这样也没空学,那样也没空学,这样不要,那样不要,这分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嘛。如果说你长期熏习这样的发心的话,将来艰难,种了恶因了。念佛,念佛,哪怕是现在我只有精力念阿弥陀佛,但是我都把八万四千法藏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当种,来修学。不是没有修学,我通过这种方式来修学。我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把三藏十二部经典,能够详详细细地给我解读。哪里会没修学呢?本来我们念佛就是为了修学三藏十二部经典,怎么会不学呢?所以说,今天这种心态很重要。它总摄了八万四千法门,总摄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它是总持的心态。总一切法,持无量意。万万千千的佛教法门,都总含在一句万德名号当中来成就。

  所以,这种心态你要能够圆融。没有圆融的心态,往往就是自己在造恶业。这样没用,那样没用。啥没用呢?咋会没用呢?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不学,那样不学,专专专专专,专到最后我看他就很艰难。我经常所说,我接触到这些专修的,他们怎么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专。” 我说对,那你就专修嘛。然后你和他坐在一起,没有两分钟,他一下专到瞌睡里面去了,专得比谁都还快。那你是修瞌睡呢?还是修念佛呢?念佛你专不起来,一下你专到瞌睡里面去了。他还以为自己在专修,你专修瞌睡啊?很艰难嘛。还有的居士,他念五百佛号,念三万佛号,念完了他不干了,他去打麻将去了。我说:“有这些打麻将的时间,你能不能够念念《地藏经》,听听《金刚经》?” “不,我是专修净土法门。” 你说是不是一种偏差?我看就是一种偏差,没有认识到如何去专。真正地要去专,麻将不要,其他的烦恼不要,那你能够称之为专。不要说正当的佛法你不要,烦恼的东西你抓起来。你说你专,专到哪里去了嘛?分明就是一种误差。

  所以说,要以总持的心态来一门深入。没有这种总持的心态来一门深入,往往我们的心地里面没有圆融。我常常所说,“念佛一门,是圆融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都圆融在阿弥陀佛一句万德名号当中,没有矛盾的。修禅的人,他也念佛;持戒的人,也念佛;学密的人,也念佛。对不对?它怎么能不总持呢!一定能够总持!

  所以说,我们发这种受持正道“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观待灭谛,看那些涅槃的究竟寂灭,一切烦恼不再升起。诸佛就达到这个境界,于是我们也发愿,能够寂灭一切烦恼。“佛道无上誓愿成” ,要让所有的众生,成就这种诸佛的涅槃寂静乐。内心里面一点烦恼都没有,一点妄心都不升起来,清清静静地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的法藏。这种多么舒服!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都是蓝蓝的天。性海无穷,无有一丝障碍,那多舒服!所以说,苦集灭道,它是依据这样的苦集灭道的道理来发四弘誓愿。

  菩萨发这种菩提愿心,就是以四弘誓愿摄取一切众生,安利一切众生。把众生安立进菩提觉法之乐、涅磐寂静之乐,把他安住在这样的境界里面。这就是菩萨的愿心。我们能够在四弘誓愿当中去修学,上求佛的智慧,下面解救众生一切的苦难,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当你在想尽一切办法,去救度众生的一切苦难的时候,你的智慧之门就被打开了。你以为智慧在哪里?当你全心全意想尽各种办法,去帮助众生离开苦难的时候,你的智慧之门就打开了。你怎么样求智慧?就是在利益众生当中求智慧。你要是一心一意只为利益自己,你的烦恼之门就打开了。所以说,你看看,所谓的目标,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它打开的两扇门就截然不同。有了智慧了,你也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利益众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利用众生,智慧之门也被打开了。

  所以说,我们在上求下化的过程当中,誓愿要发得大。不要怕。“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度,这怎么度得尽啊” ,你就在替地藏王菩萨担心:“地藏菩萨真苦啊!” 为什么说地藏菩萨苦呢?“要把地狱里的众生度尽才成佛,但是我们又说众生是无尽的,那地藏菩萨哪一天成佛呢?好像没有成佛的日子了。” 你觉得有吗?他不理解佛法,他平白无故地为地藏菩萨担心。这众生无尽怎么度得尽嘛?如果度不尽,地藏王菩萨就永远是菩萨,成不了佛了。那就是不理解嘛。传老(传印法师)就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众生无尽,有数量上的无尽,但众生是虚妄的嘛。妄心有多少呢?妄心一起来无量无边,这是从世俗世界里面所说的。从真谛世界来说,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何来有一个数量呢?众生,是由虚妄的烦恼,虚妄的执着而形成的,他本来就是虚妄的。像《楞严经》上所说“虚妄的东西,没有因,没有根。” 哪里有根嘛?就像你那个梦里面一样,本来就是没有根的。梦里面,梦见一只老母鸡下了一窝鸡蛋,你把眼睛挣开捡鸡蛋,鸡蛋在哪里?梦啊!你做的一个梦。到哪里去捡鸡蛋嘛,是虚妄的。众生也是这样,我们今天所见的众生相,是从自己的虚妄心里面映现的。大梦未醒,这是虚妄的相,没有根。连根都没有,你去跟他分辨,这个众生有一个有两个,怎么分辨嘛?众生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数量。那个众生无尽,连有都没有,哪有什么尽与无尽嘛?那是两头的话。

  所以,从真谛上说,众生本质没有的。哪里有嘛?我们今天听不懂了,众生没有?为什么一掐我就痛呢?还在做梦,梦还没有醒呢。当你醒了以后,众生就是没有了。都是因为我们的见解所形成的。今天如果你把见解一转变了,能见的烦恼没有了,所见的就不是众生相了,是什么相?没有众生相是什么相?烦恼相?烦恼相也没有了嘛,你能见的烦恼都没有了嘛。有烦恼相才有众生相,才有寿者相。所以说,事相不空,总是因为执着,总是因为虚妄分别而引起的。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能够对治自己的执着,事相它就没有。没有事相有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能够离一切相而进入实相,实相无相,无相就是实相,你能够安住于其心不住的境界里面。

  当你觉悟到这一层的时候,那就好了。众生无量、众生无尽,没有什么尽不尽的。你以为地藏菩萨他还是菩萨?早成佛道了。所以,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没有必要去为地藏菩萨担心。你担什么心呢?这叫好事者为之。我们就喜欢干这些事情。所以,从这些四弘誓愿里面,我们才能够与诸佛相应,才能够入佛之见。这个就是我们持菩萨戒的一种保障。也就是因为四弘誓愿摄受我们身心世界的放逸,不要我们自己再去放逸,来熏习诸佛的品性。如果不然的话,我们在戒律的行持当中,就很难得益,也很难摄受众生。所以说,把这种大慈悲心体现在四弘誓愿当中,而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在四弘誓愿里面来揭示我们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你总要把你真正的慈悲体现出来。所有的菩萨戒,都是为成就你的慈悲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如果违反了救度众生的心,你就不是持菩萨戒。

  所以说,念念你都要知道菩萨戒的重心在哪里。如果说你不知道这种重心,慈悲心就升不起来了。“这个违反因果,我不做,我要做的话我就堕落了,众生违反因果了,我也不去救度他。” 就怕自己堕落。真正的菩萨,自己堕落算什么?就是我堕落,我也要把众生救起来!就是我没有生命,我也要把众生救起来!舍己为人,要有这种精神的时候,就可以了。表面上看着,好像我把自己舍弃了,我救度众生有什么用,再有多少的功德我都得不到,有什么用?死都死了,还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偏偏就是在这个地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敢不敢更进一步?不敢更进一步的时候,持菩萨戒的根本你就抓不到。你死死地抓住我执,就艰难了。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净天老和尚和我在广东的丹霞山山顶上。老和尚晒着太阳和我在开玩笑:“你懂不懂什么叫百尺竿头?” 我说:“百尺竿头,就是爬得再高,没有爬到山顶上,还是不算殊胜。” “爬到山顶上以后,要敢撒手,那叫百尺竿头。” “一撒手,摔死怎么办?” 他说:“你有这种顾虑,就很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怎么更进一步嘛?一撒手就死掉了。” “你怕死,说明你的执着还在,忧虑还在。偏偏你不怕死,死就死了,一撒手就万事大吉,另外一道门就打开了。你怕不怕?你要怕你就见不到。” 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哪怕就是我堕地狱,我也要把众生救度起来。怕什么?有这种精神的时候,那就好了,那种自私自利之心就转变过来了。如果不然的话,很难转变过来。

  所以说,就是要以这种救度众生的心,来成就大慈悲心。比如说,菩萨戒的十条重戒里面:不杀生。以这种不杀生为例子,你是利益菩萨众生的,今天你是杀害菩萨众生,刚好违犯。所以,你在杀众生的过程当中,为什么敢于去杀众生呢?就是你内在的慈悲心不具足了。你已经违反自己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了,所以说你就犯了重戒了。你看看,十条重戒里面就是这样的。菩萨应该去利益众生,但是你所做的事情刚好是与利益众生相违背的。表面上违背了利益众生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说明你内心根本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心。

  有个居士问我说:“师父,那个肉真的不能吃啊?” 我说不能吃,他说:“不能吃的话,我没有营养怎么办呢?” 你看看,在这个问号里面,他就是以自我。“我”缺少营养,“我”去吃,这个是你的自私自利心嘛。你有这种自私自利的时候,贪心就起来了,“鸭子肉好吃,鸡肉好吃,兔子肉好吃。” 我说:“好吃的多了,最好吃的就是你身上的肉。” 你只吃别人的肉,从来没有吃过自己的肉!其实最好吃的就是自己身上的肉,你不要去吃别人,吃别人都不好吃。你要图好吃的话,大腿上抓一块下来,很好吃我给你说。你吃不吃?最有营养的,就是这块肉。敢不敢?这又不敢了。吃别人可以,吃我自己不干,再美的肉我也不吃。你看看,这不就体现了嘛。给你说你自己的肉最美,你为什么不吃呢?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嘛。以自我为核心,损伤自己一点点都不愿意,就宁愿去损伤别人。

  就这种心,不要说你持戒了,说什么持戒,心地里面早就犯戒了,慈悲心早就没有了,你还持什么菩萨戒嘛。是不是这样呢?持八关斋戒,他说:“师父,过了中午就一定不能吃啦?” 我说不能吃了。 “我喝点牛奶可以吗?” 我说你实在想喝你就喝嘛,他说:“我喝了是不是又犯戒了呢?” 你早就犯戒了嘛。你以为你喝了才犯戒啊?所以说,他在跟自己斗争,没有认识到受戒了在哪里持戒。

  八关斋戒,就是在家众在一天一夜当中,向出家众学习,熏习那种出离心。难道一天就把你饿死啦?但是就是这一天,我们都受不下来,“哎呀,饿了真难受啊,我可不可以吃点苹果?我可不可以喝点牛奶?我可不可以吃点这样那样?” 我说要想吃你就吃嘛。他说:“吃了犯戒了呢?” 你又怕犯戒,你又想吃,这两个矛盾自己总得要解决嘛。自己去解决,你不要叫师父来给你解决,他就每每地紧拉着你问:“师父,你说不犯戒嘛,你说不犯戒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了。”其实犯不犯戒你心里早就非常明白了。对不对?只是想讨一个公证,想让别人给自己一个借口好去犯戒。反正犯了戒也不是我犯的,是他叫我这样干的。你说这个众生的冤屈之心,狡猾狡猾地。就是这样。怎么样让这种偷心死掉?怎么样可以诚诚恳恳地,不找任何理由,那说明你真正地去学戒了。如果不然的话,你就很艰难。这是从重戒来说。

  轻戒里面也是这样。比如说四十八轻戒当中的第三条:不食众生肉戒。不吃众生肉。为什么不吃呢?也是护持自己的菩提心,护持自己的慈悲心。吃众生肉者,断大慈悲心种子。可是我们今天就不认为是这样,吃得!可以吃!那你的慈悲心跑到哪里去了?早就没有慈悲心了。

  第十条:畜诸杀具戒。杀害众生的种种武器,你在家里面藏起来。“看我这把刀,多锋利啊!谁来了,我把刀拿出来保险能管事!我这儿还有一把手枪,谁来我一把手枪掏出来,他就没命了。” 你藏了很多杀害众生的东西。你为什么要藏这些呢?往往说明我们心里面最隐讳的,自我执着的心,为了自我的保护,我不惜伤害众生。这种心念早就在你收藏杀具的时候,它就凸显了。你在欣赏这些东西:“这把刀,杀进去就没命了,好快。” 当你在欣赏的时候,实际上自心早就沦落于那些烦恼当中去了。是不是呢?所以,菩萨戒四十八条轻戒里面,再一再二地从各方面给你检查,你犯戒的心在哪里?你只有在这些行为过程当中,你发现众生违反菩萨戒的东西太多了。肮脏、下流的心最多,但是清净的心不太容易寻找到。

  所以说,你在守戒的过程当中,这样也守不了,那样也守不了。但是,你在学戒、持戒过程当中,你总能检查到自己:“我怎么这么肮脏啊?我怎么这么下流啊?我这些东西怎么这么见不得人啊!” 至少能够让你发生一种自觉的智慧。有这种自觉的智慧,你能发起惭愧之心,能够知道羞耻,能够知道自己一无是处,那你还可以得救。如果说在这种过程当中,还发现不了自己一无是处。没有羞耻之心,走到哪里都是贡高我慢、趾高气昂,这个时间说明你没有羞耻之心,没有惭愧之心。谁能救你呢?没有人能救你了。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来看,你把那些杀害众生的东西收藏起来,说明我们内心里面那种伤害众生的心还很具足。虽然说,你没有伤害众生,但是从你这些隐讳的行为当中透露出了一种玄机。

  第十二条戒,伤慈贩卖戒。在贩卖众生的过程当中,这个酒能够牟取暴利,要卖酒的话盈利很多。说你不能够去买卖酒了。为啥呢?酒让众生颠倒,让众生能够迷失自我。他丢不下,他说:“师父,这酒能赚大钱呢,你叫我不卖酒了以后,我这个铺子赚钱就没有多少搞头了。” 我说你是愿意赚钱呢?还是愿意慈悲众生呢?他想去想来不知道,他说:“师父你说嘛。” 我说不要我说,要你说,选择在你嘛,你要想得通。当你想不通的时候,你就为了赚钱而去造作种种伤害众生的事情。所以说,持戒就在这个地方。

  第十四条,放火损烧戒。你在放火过程当中,你想没想过放火烧起来以后,估计要伤害多少众生?你想没想过?没有想过的时候,你大火一把放起来了,把众生烧死掉了,你还不知不觉。这时间,菩萨的善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不出来了。

  第二十条,不能救护众生戒。我们看到这些在苦难当中的众生,不能发心去救度,这些都是伤害众生的行为,都是不杀生这种重戒的外延范围。所以说,它的重戒和轻戒其实都是为了护持菩提心,护持慈悲心的。从这些行为上,来给你方方面面地讲怎么样善巧。只要你的觉醒意识在戒当中觉醒了,当你犯了轻戒以后,居然有这种慈悲心受到伤害,你就觉悟了。

  你看,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能够学到很多善巧,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这一切你能够觉悟得非常细致。在守戒的过程当中,那种利益众生的善巧,在因、缘、法的过程当中你都能够觉悟,很善巧。平时你说不知道怎么善巧,学菩萨戒你就知道了。所以,从戒的对治意义上来说,我们造成损伤众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自我的执着,就是虚妄的分别,就是强烈的烦恼。那些无明心、邪见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都是因为心的种种负面造成了这些行为,够成了犯戒。所以,我们持菩萨戒的主要精神、主要内涵就是把这种东西要改进过来。

  《六祖坛经》上给我们所说“要向自心当中断除这些恶习。” 在我们心里面,烦恼无边,烦恼很多。我们要把这种烦恼断掉,要用自性的般若智慧,除去我们内心的虚妄、分别心。我们能够见到佛法无量无边,我们都愿意去学习,能够见到我们自性当中具足万法。常常把我们的心,乃至身口意行持在正法当中,这个是真正地学习佛法,真正地在修行。我们愿意成就无上的佛道,又能够常常以慈悲心下行救度众生。所以说,把佛的智慧时时刻刻运用来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要不然你那种智慧拿来干啥呢?端坐在那儿:“我是禅师,我的智慧很高妙。” 但是见了众生的苦,自己无动于衷。那我们的智慧拿来干什么呢?是拿来吹牛?拿来谈天?拿来自娱自乐?那就不叫真的智慧了。所以说,我们要把佛性落实在菩萨戒当中,要把觉照心、智慧心落实在四弘誓愿当中。

  (三)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展开对菩萨戒的学习

  最后,第三个,就是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开展出我们对菩萨戒的学习。三聚净戒是什么?摄律仪戒、饶益众生戒,还有什么?谁能说得出来?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还有律仪戒,三者是有次第的。什么是律仪?我们看四悉檀里面,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次第。学习众生,学习佛法、利益众生。你不要说度他了,首先就是结善缘,能够让他高兴。对不对?他见了你不高兴,你连善缘都结不下,你见了他能够让他高兴了,然后你跟他说的话他能听,他能行持善法。在行持善法过程当中,有缺点,有毛病,你给他指出来,他欢喜去接受,欢喜去改正。能够改掉一个错误,能够增长一个善法。长此以往,他的积功累德就在进行了。这样长期地积功累德,到最后他就能够进入胜义佛法当中。

  四悉檀就是这样,不是说一下子就让他得到最圆满的真实利益,而是分布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当中。最不济也要让他觉得欢喜,不要让人家产生抵触,那叫善巧。啥叫善巧?就在这种过程当中,他来成就。而我们这些三聚净戒,也就相应于四悉檀,比如说摄律仪戒,我们不损伤众生,断除恶法。只有你不损伤众生了,众生就才欢喜。不要说你利益众生,你只要做到不损伤众生,众生就很欢喜了。而我们现在,损伤众生得太多了。摄律仪戒,就是想尽千方百计,让你不要去伤害众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上,要想尽千方百计不要去伤害众生。进一步做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再看怎么样让自己去利益众生。摄善法戒,想一切办法把善法行持起来,得一步一步地来。

  把善法行持起来以后,你断恶也好,修善也好,是不是真真实实地去利益众生?有的人为了自己行善,不管别的。放生,我要放生,今天去给市场上打招呼:“我明天要放生了,大放生,我要放三万块钱的,十万块钱的,你去给我捉。” 捉来放生!为了自己行善,去把众生捉来又放,那不是多此一举嘛?你不放生也许众生还要安乐一些,一遇到你放生的时候众生就麻烦了。你说你到底是为行善呢?还是为伤害众生呢?我们今天的修行人,很多干这种事的。所以,一定要知道“无事莫扰诸有情” 。只要你做到不损伤众生了,基本上就是对众生有点利益了,那就可以了。你不损伤众生是基本的,然后你再想怎么实实在在地去利益众生,怎么实实在在地让自己的心。在这个当中,善巧地利益众生。它就对应于这些,对应于四悉檀。

  这三聚净戒,就聚集了律仪戒、修善法戒、度众生戒三大法门。这三大法门,可以说涵盖了一切佛法。摄律仪戒,它涵盖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和威仪法;摄善法戒,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广度一切众生的弘愿精神。所以,三聚净戒总结起来就是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有一个众生而不度。随时随地能够这样。你在受戒的时候这三聚可重要了,你的师父就会教你,在三番羯磨的时候,内心里面就要发这种愿:“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有一个众生而不度。” 就发这种大愿,与那种三聚净戒的心相应了。有这种愿心和外界相应的时候,你就能得戒。如果不然,你在三番羯磨的时候不发这种愿,那就很难对应了。

  在菩萨净戒当中,十重四十八轻里面,每一条戒都可以用三聚净戒的方法去分析,去学习。拿不杀生戒来说,不杀生戒是律仪戒,一切小乘、大乘都要杜绝这种东西。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要落实在不杀生的过程当中。这种时候你能守很基本的威仪法。第二个,不杀生戒是利益众生,我们从心地里能够断除杀害众生的逸乐。贪心、嗔恨心、愚痴心、邪见心你断除了,心地里面没有这样的烦恼。当你没有烦恼了,自心也就轻松了,智慧之门打开了,你才能够去利益众生。摄善法戒,没有烦恼了,自然而然他就能行善了,这是摄善法戒。烦恼没有了,善就体现出来了,自心的真如面目就体现出来了。当你没有贪心,没有嗔恨心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行为就是对众生的利益,它就能够饶益有情。在每一条轻戒当中也是这样,都可以用三聚净戒去解释。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再深入十重四十八轻的条文学习了。

  其实深入十重四十八轻的条文去学习,那就更细致、更深入、更有趣。比如说杀生戒,我们举一条来说,杀生戒。我们从因果上来认识它,杀生,剥夺了众生的性命,让众生的性命从此断绝。由这种因我们自己要受到这种果,我们将来的生命得不到尊重,我们的性命得不到维护。假如说我们今天的性命得不到维护,你念佛,念佛,突然一刀,脑袋跑了,你还能念啥佛呢?念佛都没念成功,脑袋就被别人砍掉了。多艰难!所以说,你看看,将心比己。假如说这种结果落实在你修行的人生道路上了,非常惨的。对不对?

  第二个,一度杀生,你要遭受多病、短命这种果报,这种等流果。你今天在念佛过程当中,一会儿身体病了,一会儿又短命了,修行还没成功,你怎么能继续修行呢?怎么能够往生呢?那很艰难了。更不要说它的异熟果,堕落饿鬼、地狱、畜牲那就更不是你受得下来的了。八寒八热的地狱之苦,哪一样苦你能受得下来?受不下来。而我们今天所遭受到的,一切的天灾人祸,几乎都是从犯戒的因缘当中来的;我们今天一切不如意的果报,都是从犯戒犯因果的法当中而来的。我们自己愿意脱离现实的一切苦法,那你愿不愿意所有的众生父母,也脱离这一切苦法呢?所以说,我们感受到今天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都是因为我们以往犯了菩萨戒,犯了因果法而引起这些的。于是我从现在开始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愿所有的众生父母和我一样,不要再遭受这些天灾人祸乃至生老病死,乃至六道的生死轮回一切痛苦。然后把这样的愿心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持戒过程当中。这就是我们持守不杀生戒,你能够这样去发愿,在十重四十八轻当中你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那就可以了。

  如果说大家没有其他的,比如说我在给大家推荐,藕益大师有对菩萨戒的解释,香港有一位圣一法师,他也有菩萨戒的解释。这种很多,你要找参考书来学习,不找参考书不深入是不行的。你受了戒不学戒,怎么能持戒呢?受了戒,要去学戒。今天我就不再给你们展开讲了,只要有机缘,我们今天不是讲精神嘛。什么叫精神?少而精,少而精,少而光精精。给你讲一点点就可以了。因为啥呢?因为我只懂这一点,其他我就不懂了。给你讲一点,能够让你起欢喜心,起了欢喜心你自然能够去找资料,去学习,去追求。你要不起欢喜心,我再给你讲得很细你也没听进去。听不进去,没有欢喜心你怎么听得进去嘛?只要你起了欢喜心了,我就是不给你讲,你都会去找的。

  所以说,你看看有没有欢喜心。他说:“我欢喜啊!” 我说你欢喜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找不到啊!” 没有你找不到的。你说你肚子饿了,“我这儿没饭吃。” 这儿没饭吃你肯定会找到饭吃的。你真正地饿了,那是难不住你的,就怕你没饿,非得要别人给你端上门来,这就很艰难了。真正饿了,它成为你真正的问题了,你一定能够发起主动寻求的心。

  你看那个善知识,我在学他们,善知识总是能够吊人胃口,给你说一句话,“哎哟,这句话很精彩!老师再继续说!” “没了。” 是不是真的没了?他有,就是吊你胃口。你说:“你这个人讨厌,干嘛吊胃口呢?一下说完不就得了。” 不行,不善巧。他怎么善巧呢?动物园里面学善巧,像那个猴子,你不能把东西放在它最容易找到的地方,那样吃起来没有滋味,你要放在它找不到的地方。它饿了,就会去找,找出来的东西吃起来很香,它能大开胃口。它在找的过程当中,又能锻炼身体。于是,饭又找到吃了,身体又得到锻炼了,猴子在动物园里面也能健健康康。假如说你把吃的东西给它放在面前:“祖宗、先人,这是吃的东西!”它就坐在那儿不动:“啊,我吃。” 养成了这一只肥猴。坐着不动,各种各样的病症就出来了。喂养动物的他很知道这种善巧,祖师大德也很知道善巧。你觉得精彩吗?那就求吧!去寻觅吧!费尽艰辛,当你得来的时候,真的很珍视它呀!

  今天你不费尽艰辛,给你说了,“你说这个很神秘吗?很殊胜吗?是诀窍吗?我怎么没有感觉呢?” 那完了,做好不见好,颠转遭狗咬!完了,不善巧。要利益众生也是这样,你要学会这样的善巧,学会吊胃口,但是不要故弄玄虚。这种善巧可以,但是不要故弄玄虚,要学会这种方法。我经常都会吊自己的胃口,一碗面端到面前来,不要马上吃,我挑过去,挑过来,当口水一口一口地吞的时候,诶!就很舒服了。当你再吃的时候,很容易消化。端起来你就吃,什么味道?“哎呀,我刚才吞得太快了,不知道!” 啥味道你也不知道,你咋能消化它嘛?佛法也是这样,要准备好了。“我们再来,没有准备好。” 就很艰难了。

  他说:“师父,你讲这么多,我也愿意受菩萨戒,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我经常犯菩萨戒,怎么办?” 那天我在给一个同修贡献,我说大乘的菩萨戒里面,有两句话 “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凡夫。” 这不是鼓励你去犯戒,而是说你不要怕犯戒。你现在受了戒了,你是凡夫,你离菩萨的要求肯定有距离,不是说一下子你就是菩萨了。菩萨戒,菩萨戒,既然是菩萨的行为,而你现在正在学习做菩萨,肯定是有距离的。能够精进地去学,去做,你就少犯一些;稍微懒惰一些,你就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们正是在距离当中去学习,在差距当总去找动力。如果说,你害怕犯戒而不受戒,你不受戒根本就无戒可犯。当你永远都是无戒可犯的时候,你就始终是一个凡夫,所以说无犯名凡夫。当你受了戒了,也许你有做不到,但是你能够认识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动力,不断地去追寻。哪怕是我跌一千跤,摔了一千回、一万回,只要没摔死,我就还能够爬起来,在失败当中总结经验。

  这就是菩萨戒给我们的启示。在这种生活过程当中,修行过程当中给你设置很多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你做对了固然可喜,你做错了那也没有什么,诸佛菩萨再可以教你。该来的果报,来就来嘛。没有做作业老师要打两下,打就打嘛,欢喜地接受它,你把我打得学会了那不就得了嘛。是可以的。

  所以说,受戒它总是和忏悔结合在一起。做错了,就忏悔,真诚地忏悔,一次又一次真诚地忏悔。慢慢地你会发现,我不犯戒了。这就是熏习,这就是能力地增长。不要假忏悔,说:“师父,我也忏悔了,还犯,我今天忏悔了,我明天还做。” 没有真诚心的就是假忏悔,“师父,我给你忏悔了哦,原谅了哦,明天我还犯,我还来忏悔哦。” 你早就准备好再犯了,那不叫真正地忏悔。真正地忏悔就是说,我以前犯了,我今天发誓以后再不犯这种东西了,痛下决断之心。虽然说你痛下决断之心,但是无可奈何地你又犯了,那我又再痛下决断,在佛菩萨面前抽自己的耳光,痛哭流涕,拿鞭子打自己,总要让自己下决断之心。一次又一次这样,人是逼出来的。你自己要逼迫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慢慢地你在一步一步远离犯戒心。真诚地忏悔,就会带来这种。当你没有真诚的心,“师父,我忏悔了。” 这样子忏悔,他说我明天还犯,我还来忏悔。没有真诚心,没有决断心,你肯定会没有这种警觉嘛。

  没有警觉的人,他是准备好了去犯戒,对于犯戒根本没有恐惧之心。你说你不犯戒,谁犯戒呢?往往就是在这种习惯的心理过程当中,养成了那种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国去了,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你就变成法的游子了,老油条。再把你丢进油锅里面,油都炸不进去了。今天再把你丢进佛法里面,所有的佛法已经熏习不进去了。为啥呢?你都已经成为法的游子了。我们不能形成这种法的游子。在每一次的忏悔当中,我们都要真诚地去忏悔;在每一个生活过程当中,把自己的一切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以所有的修学,来守持戒律;以守持戒律,来忏悔自己的罪业;以自己一切忏悔的罪业,方方面面我们都回向利益众生。你的一切见闻觉知,没有一点不是为了这个的,不要光是为了自己哦。所以,在这种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很好地去增长欢喜心,把这种欢喜心增长起来了,那就好了。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是精神。啥叫精神呢?精神总是它的核心,总是里面的一些诀窍,就是增长它的欢喜心。你要认识到这种功德、殊胜胜义以后,认识到这种诀窍以后,也许你听这么三天,你能够生欢喜,稍微有点认识上的转变,那也是我们很欢喜的事情。但是,要想具体地怎么样去进步,多向大安法师学习,多向大安法师求教,多向传印法师学习。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所以说,这么三天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九个钟头,这九个钟头说的都是口水话。也许有很多说错了的,希望在座的大德、善知识给予校正;也希望诸位菩萨,给予加持摄受。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阿弥陀佛!

-----------------------------------------------------------------------------------------------------------------

更多智海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营员代表在开营式上的发言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禅修讲座——于无声处夏令营(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禅修讲座——“心如晴空”(明

 

后五篇文章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居士代表 郑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四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潘宗光)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李益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