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三八五、佛陀对不修四念处的人怎么讲?

  答:“则离如实圣法”,就是离开了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绕圈子。

  三八六、采用四念处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答:1.学习当下现观身、口、意的冲动。

  2.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修四念处,有助于进入很微细的心行,看到很微细的身口意的展现、内心的变化。

  3.如果有正知正见,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随时可能开悟、断结、证果。

  三八七、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答:1.只懂一些名相,只学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背着一把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挑别人的毛病,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三八八、为什么要随时反观自己?

  答: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不管如何勇猛修行,还是在世间法里绕。

  三八九、四念处修行分几个层次?

  答:1.观察内身、内受。2.观察内心、内法。3.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4.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5.到达无内、无外。

  三九O、什么人能称为大雄?

  答:征服了自己的贪、瞋、痴、我慢,自我消失的解脱者。

  三九一、怎样理解“虚空粉碎”?

  答:自我划定的界线;自我构筑的世界,包括自我这层膜,统统粉碎了、消失了,心胸、视野扩大到如同虚空,无量无边。

  三九二、什么叫自护护他?

  答: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好众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去保护别人呢?所以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处。

  三九三、为什么说四念处是必修课?

  答: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都是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总结。要开悟证果,必须修四念处。

  三九四、什么是涅槃?

  答:狭义指肉身的死亡。广义指自我的死亡,即贪瞋痴十个结的断尽。

  三九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

  答: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三九六、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靠什么成佛?

  答:修四念处,断诸结,得解脱。

  三九七、怎样理解“观身如身念处”?

  答:身体当下的情况是怎样的,如实观察,行、住 、坐、卧如实知,如喜知喜,苦知苦。

  三九八、修身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行、住、坐、卧,当下每个动作都要清楚觉察。我们的身体活在当下,而心总是跑东跑西。通过身念处的修行,让身心对焦;让身心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你活在当下。当身心能够合一,智慧眼渐渐地就开了,无常法则随处可以看到。这是醒过来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基础。

  三九九、修受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受念处要观察到内心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心里的苦、身体的苦,是透过感受传递出来。受念处是身心的反应,反映出内心的苦与不安。通过受念处的修行,观察内心潜意识的心态;观察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观察喜乐变化的现象。

  四OO、修心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心念处是观察心的变化,心是无形无色,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化的,观念固执是心僵化的展现。通过身念处、受念处的修习,开发觉性,让观察力越来越细、越深,明觉度越来越高。当来到明心阶段,才能看到微细的心里念头。但是心念处的开发,一定要通过实修实证。

  四O一、修法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法念处是定慧双运,于定慧中观察无常,体证三法印。无常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实际的存在,是真理实相。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变异,体证到无常,才能体证到无我,然后断结、证果。

  四O二、修四念处证果的时间多长?证什么果?

  答:真正用功修行,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有可能证到三果或四果。

  四O三、什么是“死想观”?

  答:设想自己已经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这时候想一想,令你牵挂、痛苦的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死想观”是一剂猛药,让你随时归零,过去的事,无论多大,让它过去,不再想。死想观有助于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后来到大死一番。

  四O四、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答: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四O五、什么是初步觉醒?

  答:开发出明觉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但明觉的心是工具,是用来深观宇宙人生的实相。

  四O六、什么是最终的觉醒?

  答: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断除十个结,从梦幻世界里醒过来,成为觉悟者。

  四O七、修四念处的目的是什么?

  答:修四念处,培养正知明觉是手段,目的是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内心所打的种种结。修行境界无论多高,如果没有看到十个结,没有断除,都是世间法。

  四O八、什么叫“如实观”?

  答:宇宙实相的存在,是完整而非完美的。完整是讲好坏、美丑并存。如实观就是如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看到好坏、美丑二个方面,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个人标准;没有框框。

  四O九、看到别人得病或死亡,你该想到什么?

  答: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疾病、死亡就在身边。不要麻木,提早醒悟。

  四一O、一味地从崇拜、祈求佛菩萨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场,让自己成为次等人民,心灵无法成长。心、佛、众生是平等的,大家相辅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开智慧。

  四一一、伤心的背后是什么心态?

  答:是抓取心,是在排斥无常法印。

  四一二、看到大自然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情形,你该想到什么?

  答:人生也是如此,千人千面,不可以要求别人与我们是同一种颜色。要尊重异己,包容异己,拓宽心量。

  四一三、修行何时能放下抓取?

  答:唯有见性,即体证到真理实相——三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归宁静,远离梦幻世界。

  四一四、什么叫大彻大悟?

  答: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之后,我慢断尽,自我消失,才是大彻大悟。

  四一五、修行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答:大自然是我们的外身,不能不了解。如果只看内身,深层的我慢很难断除。

  四一六、一花一叶告诉我们什么?

  答:无常、无我、缘起甚深。

  四一七、人类的比较心产生什么后果?

  答:大者生我慢,小者生自卑,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活得不真实,没信心。比较心是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增补:

  279、在四念处一开头,师父点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分岔点,其内容是什么?(93页)

  答:在戒律与名利心上,都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师父说:我只把经历过来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错的分岔点,让大家知道,因为有些它是很深的,当你有修有证,有名有利之后,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争,回来净化自己。

  280、如何避免岔路,正确走上解脱道呢?(95页)

  答:当你略有一些心得体悟之后,就到处看别人的毛病,显示我很厉害。这并不是只有修行层次很高的人才会有,我们初基的人就没有。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基础和正确的心态,这些岔路就可以避免掉。因为你有惭愧心、有柔软心、再加上不停的闻思修证,这一条解脱道才会很快走上来。不断这样向初果、证初果,一路一直上来,才不会被种种的枝枝节节的岔路迷惑了。

  281、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96页)

  答:一般教四念处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空海法师带的四念处禅修是完整的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五阶段,把修行的视野,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282、真正四念处初步阶段应观察那些?(97页)

  答:包括个人五阴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觉察你的动作而已,还有你的感受,是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还有当下你是什么样的心态,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痴?都要清楚的觉察到。还有心所展现出来的法相,即是贪瞋痴慢疑。四念处所要观察的法,要着重在心所产生的法相,法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你能不能如实觉察得到,因为这是比较微细的。

  283、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让我们如何?(98页)

  答:很多时候众生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告诉你,提供一面镜子让你反观,让你照见自己。所以,要很好地用外面的这一面镜子,随时随处照见到我们心里的种种贪、瞋、痴、慢,随时在历缘对境时反观、反省、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

  284、身外与外身有什么不一样?(98页)

  答:身外:是身体之外的,于自身没有关系,自身、自我仍然存在着,还有身见。

  外身:是身见破除之后,心与空相应,外身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285、如果有身外,就会怎么样?(99页)

  答:如果有身外,就有身外之见,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见之分、贪瞋就会有。

  286、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有什么区别?(103页)

  答: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大乘佛教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样的情况?你是如实去看,这样就好。那么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无贪瞋、喜乐,然而未必只是苦,尽量保持如实观。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它是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给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条件,这不是说对与错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287、四念处一开始修习时应如何做?(104页)

  答:一开始还是要把你的觉察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不要去看别人。在禅修时,就好像自己在独处,这样才能真正的专心,在当下你的身、受念处上下功夫。

  288、修四念处在第一阶段,要怎么样?(104页)

  答:第一阶段,在证初果以前,都要以内身为主,当你真正见到法,明觉度也渐渐扩大,逐步稳定之后,再进一步观察外身,其它的依次类推。

  289、怎么理解“立念在身”?(104页)

  答:就是把你的念头,明觉度都专注放在你的身体上,如实观察当下的姿势,当下所有的动作都清清楚楚的觉察,这是在四念处修行上比较常见的觉察,也就是开发觉性。

  290、放松的要领是什么?(104页)

  答:放松的要领就是保持明觉。

  291、修四念处为什么要有出入息法的配合?(105页)

  答:身念处阶段,在动态方面都要清楚明觉。如果在禅修处于静态的时候,要深入到更微细,更深入到宁静的状态,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带领你进入到比较深的定,比较深的明觉都可以开发出来。所以,四念处方面一样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础。如果修四念处,没有出入息法,进入比较深的方面,你的观察还是很粗糙,因为出入息是要将心的明觉度带入到更高层次,更微细的明觉。

  292、什么叫息道?(106页)

  答:就是通往坟墓,墓场的道路叫息道。你忙了一辈子,让你能够真正大休息的地方。

  293、何谓32身分?(109页)

  答:解剖我们的身体器官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团粪、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概分32身分。佛陀说出32身分,是要破除我们的身见、身相,这是实修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对这个身见、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一直执为实体,执为实有,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身体是由很多器官,很多的众生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帮助我们如实来解析这个身体。

  294、何谓六界分别观?(109页)

  答:这是从身体的组成元素上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这六种界组成。是对我们身体的组成元素、材料的分析,也是帮助我们透视这个色身、看清身体材料元素组合的实相,对于破除我见、身见十分重要。

  295、何谓光明想?(109页)

  答:就是开发你的心地光明,不让黑暗覆盖。因光明是身心万有之本源,心光尤如灵光、智光,不可以被覆盖。

  296、白骨观为什么是重点?(106页)

  答:白骨观是重点,是提醒我们看到这些不要在麻痹,不要在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后就逃、就避、这就没办法如实观。一方面要如实观,一方面要溶入里面,对于贪、瞋、痴、对于放不下那些,对于很多的抓取,才会有一番的脱胎换骨。

  297、身念处方面,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106页)

  答:要看因缘情况,当下适合运用哪种方法,做一个适当的调整,然后选择一种方法逐步深入。你可以在一个方法上体会一段时间,然后再选另外一种方法再来检验,再来体悟,最好各种方法都能够体悟过。

  298、打结是什么意思?(107页)

  答:就是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有没有被境界所系缚?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这都是功夫很微细的。如果你心不够宁静,是看不到的,不然就是已经跟着境界跑得很远了,你才看到那个影子。这都是心已经进入到相当微细,明觉度相当高,你才能够看到。

  299、修法念处时,什么越多越好?什么越少越好?(108页)

  答:在法念处,属于善法的七觉支,在修行的过程中,是越多越好,五盖与六根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是越少越好。

  300、若好好在四念处方面下功夫,会如何呢?(109页)

  答:一是七年下来,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二是七个月内,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三是七天七夜,必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会有一天的脱胎换骨,一天的功效就会产生出来。

  佛陀很少立这么明确的保证,因为佛陀确信这是一条非常安全又快速通达涅槃解脱的修行之路,这是一种背书,也是一种保证,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

  301、怎么才能够达到出世间法的觉醒呢?(109页)

  答:具有一种明觉的心,才能透过如实深观身、受、心、法之后,觉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从点、线、面、空间逐步扩展,然后去看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一定要看到整个实相,而后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悟过来,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成为真正的觉悟者,这就是出世间法的觉醒。

  302、修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心法念处各达到什么目的?(109页)

  答:四念处的身受念处,是以开发第一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真正能够见法。

  303、身念处的内容包括哪些?(109页)

  答:①.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 ②.正知出入息;

  ③.具足禅定; ④.光明想; ⑤.三十二身分; ⑥.六界分别观;

  ⑦.不净观; ⑧.白骨观。

  304、受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09页)

  答:受(觉)念处之内容包括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能正知其生灭。

  305、心念处的内容有哪些?(109页)

  答: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生起的是什么心?都要能如实观察,如实正知。

  306、法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10页)

  答:法念处所要观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是否有打结?根、尘触后有起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

  ②.当下是否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有的话,是处在哪一盖?

  ③.当下是否生起七觉支?有的话,是在哪一觉支?

  307、空海师父为何强调具备闻思基础后,再修四念处呢?(110-111页)

  答: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佛陀向你保证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可以证到三果或四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容易以欲贪为先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越修越厉害,我慢会越修越大。这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在修四念处,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那是随时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须证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308、什么叫明心见性?(115页)

  答:明心:就是开发明觉。见性:就是见到法性。明心见性就是你的心要清醒明觉,这样才能够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实相。不要认为见到自己的佛性,落入“真常唯心”里而不知道。

  309、实修四念处时,从点线面空去如何体会?

  答:实修四念处分五个层次,从点线面空上是按以下顺序去体会的。

  第一是“点”,内身、内受。很清楚看到你的动作、经行、举止、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保持清醒明觉,还有六根的出与入,身口意的展现,都属于身受方面的觉察。主要是在动中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观察,时刻观察自己在做什么?身体动作与觉受怎样?这就是修身受念处的重点内容。

  第二是“线”。内心、内法。清除觉察内心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没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如果有是那一盖?这时心所产生的法相。有没有精进的走在七觉知上?也属于法相。法相有好也有坏,但是看你能否如实的觉察到?这是心法念处观察自己内心活动如何?

  第三是“面”。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观察的过程与阶段。知己才能知彼,只有你真正能够清楚知道你自己的起心动念,你自己身口意的展现,有没有我慢,才能如实看到别人有没有我慢?如能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知道自己身受心法的展现,功夫好的就有他心通。知己(内)才可以知外(他人)。这是在先自知有无贪瞋痴慢,内心是否安详、柔和?才能知道他人的内心活动状态。

  第四是“空”。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一开始慢动作要分开,先回来认真了解自己,然后将心比心去了解众生,这时还有自己跟众生的区别,再来逐渐的把自己与众生一起来看,一起来比较,很多时候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慢,是给你提供了一面让你反观自己时所用的镜子,让你通过他人心里展现出来这些,来照见你自己内心状态是怎么样?有无三毒?有无五盖?最后是慢慢来到无内无外,真正身见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证初果破身见,还只是粗浅的而已,微细的身见还是存在,只有证到四果时,你的身见才会彻底破除。这是将他人与自己的身心活动一起去体会。

  第五是“无内无外”。从无内无外,在扩大到虚空。一开始还有内有外,在不熟练的时候,还会有内与外的区分,只有慢慢来到后面的时候,才会达到无内无外,才会真正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与虚空法界溶为一体,这是从有为、有修、有证,进入无为、无修、无证的体会过程。这是把那个深层的“自我”与我相完全放掉,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跟法界完全溶为一体的过程。

---------------------------------------------------------------------------------------------------------------

更多空海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五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六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七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八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九章

 

后五篇文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三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二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一章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二十章 持

空海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600问&答 第十九章 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