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释庚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中的理悟与事修(释庚净)

   一、序 说

  《六祖法宝坛经》分别记载着上座神秀与六祖惠能的对法体悟偈颂。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大师从上座神秀偈中看出,神秀主张修行人应该爱护自己如明镜一样的心性,并应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渐修次第,而判言“只到门前,并未见性。”而惠能的偈语,则认为身心从本质来讲皆是空无所有,众生先天的佛性本自清净,何来尘埃之说?于是弘忍大师大加赞赏,并以为深入堂奥,悟本心源。故尔传袈裟衣钵,确认惠能为禅宗第六代祖师,于是就有了南能北秀与顿渐之说。其实按《顿渐品》所说应是,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假立顿渐而巳。

  五祖弘忍大师在给惠能讲《金刚般若经》至“应无所信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原来众生本具佛性,清净无染,不增不减。故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想显现清净佛性,就应以无念为宗、修无念无住、无相禅法、即可清净各自本心。于是惠能依据自所顿悟,结合《金刚经》般若思想和《涅槃经》的佛性论而更加圆满地奠定了《法宝坛经》的主流思想。而《坛经》成后在佛教史上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甚至对儒道及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大师见性后,以无念立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故而后世学者,禅修者非常重视从本性,无念等去探究《坛经》的深义,而常忽略或不稍于《坛经》中的见性起修。如《定慧品》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即有利钝之机,所悟就有迟速。而所修亦有理事之分,即利根者悟理不碍事修,不执一切。钝根者更不离事修而广积资粮,以期顿悟。而现有一类学者,自未见性,口出狂言说“事修碍于见性”。从而产生执理废事之弊。笔者才学疏浅,无修无证,只能从《坛经》中引经摘句来对“理要顿悟,不弃事修。”作个论述,而不至于偏废。顿悟方面,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提倡依无念禅法,定慧等持,修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归依自性三宝等自性上下工夫,而了解证悟与佛无二之佛性。事修方面,六祖大师让众生去修,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忍让和睦,以及修十善断十恶等最基本的做人根本道理。并且嘱咐弟子,先举三科,动用三十六对,随机说法。以及入灭,造塔现瑞等事相来,引导众生深信佛法。以下从理事分门加以论述。

  二、理要顿悟

  顿悟甚么呢?即如六祖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要认识自己与佛无异的清净本性。而且要直了成佛。故六祖大师顿悟后马上说了五个何期,如《自序品》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与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同一辙。只可惜我们这些生死凡夫,不肯当下承担,不知污垢的衣里藏着稀世宝珠,浊染的心中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否则我们又怎么会贫穷,无智呢?那么我们也就能向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了”。于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本具佛性的道理,采用了许多方法,甚至运用了许多不同词汇,如心、本心、自心;性、本性、自性;识心、识本心、见本性等来帮助从生理解、了悟、本具菩提般若智之佛性,以增加修行者的信心。

  1、无念为宗

  六祖大师为了让众生能够快捷有效地证悟、显现清净本心于是提出了,“无念为宗的无相禅修法”。如《般若品》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心不染着,是名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縳,即名边见。”即非常详尽地说明了般若与无念的关系、以及无念的修法。并且说明了无念行才能快速地证得般若智。无念的修法并不是甚么都不想的断灭空,而是要用智慧去观照,于一切法无有分别,不取不舍,即能见性成佛。无念的重要性如《般若品》说“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皆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难怪《坛经》从始至终均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祥见《定慧品》广说。

  2、定慧等持

  戒定慧三学对于学佛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一般概念之中应是,由戒生定,由定开慧。而六祖大师在《定慧品》中提出的定慧一如的思想,却冲破了原有的次第,并且提倡自性本具,定慧不二。如《定慧品》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定慧有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定与慧的关系,如六祖大师灯光喻,即有灯才有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体,光是灯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从中所以看出六祖主张,定慧一如,即在众生自性中有,本性内生不假外求。

  3、无相忏悔

  六祖惠能为了使众生,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忏悔品》中初教修持自性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功德,亦如六祖大师所说“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因为五分身香是众生本具,只是通过事相引发而已,并不是身外寻求。如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二、授无相忏悔就是让我们各自忏悔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方法即是,从前念、今念、后念、不被烦恼愚迷,所有等罪悉皆忏悔,后不再造。如六祖说;“言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罪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今悉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忏悔。”三、教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的四宏誓愿。并告诫大众,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四、教授无相三归,告诉众生要归依自性三宝,即觉、正、净是也,若人能够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才是真正归依。后教证自性三身,如六祖说:“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意思即是说,自身本具,不假外求,体证三身即是开发自性功德。六祖大师在《坛经》中,处处观机逗教,方便引摄,无非让众生悟本心源,见性起修。因所有功德智慧有情本具,不假外求,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即是理之本具,理之顿悟。

  三、不舍事修

  事修即是从事相上讲,事上起修。许多人以为《坛经》纯属心性下功夫,而不假事修,其实不然,笔者以为,六祖大师提倡的是理要顿悟,但不舍事修。如《般若品》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从中可以看出,开悟顿教是不执外修,而不是弃舍事修。而六祖大师对于口说心不行之口头禅者极不欣赏。如《般若品》说;“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又说:“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因此顿悟之后,见性起修,不舍事修,不执事修方是正道。下面略举《坛经》几处,加以说明,六祖亦重视事修。

  1、八相成道(由凡成圣)

  从《坛经》整体来看,就是描述六祖大师从出生——闻法——求法——顿悟——得法——弘法——授业——圆寂一期生命的过程,尤如佛陀八相成道。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祖大师亦是佛陀一样示现凡夫相,经过去生供养无量诸佛,现在生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方成祖师。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腊梅朴鼻香。”亦如《自序品》说:“惠能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若县丝,今日得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是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从此亦可得知,作为祖师乃至闻此顿教之法,没有过去生供养无量诸佛和积无边善是不可能的。就是六祖大师顿悟之时,五祖弘忍大师还叫他去碾米八个月,以待米熟,何况今人。

  2、报恩忍让

  六祖大师在《决疑品》中说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颂中明白地告诉众生,因为心不平所以要持戒,行不直所以要参禅。当然最可行的办法是,让我们有惭愧心,从对我们有恩的,父母、国家、众生、三宝中去修知恩、念恩、报恩。再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过去未来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我们又怎么会恩将仇报,我们又怎么会心不平?行不直呢?大师在告诫我们不但如此而且还要修忍辱谦让,因为人与人最容易因利益,烦恼产生矛盾,且易起嗔心。如古人言:“忍字头上一把刀、不忍灾祸唯自招。”如果人人都能忍让,则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否则灾祸不断。又如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火烧功德林”。作为佛弟子,更应慎重。从上可看出六祖大师提倡未成佛道,先行人道,且还要常行饶益众生。与“人成即佛成,是名直现实。”的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不谋而合。

  3、除恶行善

  韦刺史在《决疑品》中问,僧俗念佛往生之事时。六祖大师在讲解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时,极力提倡净心,应以断十恶修十善为主要方法。如云:“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又云:“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都明白地告诉听众,修行之人不行十善,佛国难到,若行十善,自身即是净土,自性即是弥陀。断除十恶,常修十善,内心清净佛法即在目前。如《无相颂》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即是人生佛教的真实写照。

  4、证悟不舍诵念

  法达禅师七岁出家,诵《法华》三千部,来礼六祖,头不顶地,被六祖大师呵责,并为其而作开示。法达禅师听开示后乃有小疑而问六祖:“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六祖回答说:“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在已,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其实法达禅师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法达大悟后六祖许为“真正念经僧”而法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其实事修并无错,而错在执于事修,被转而不自知。

  5、不失本宗,应机说法

  六祖大师在《付嘱品》中告诉上首弟子法海等。将来为一方师,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二边,且不离本性而应机说法,即是不执空有。如有人问法,随缘讲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若问有即用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将圣对,问圣将凡对……令诸众生,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依此说,依此用,依此作,依此行,能随机度化,而不离本宗,用于事相,不执事相,不离事相。

  且六祖大师为欲令后世众生,于佛法起大信心,故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以资纪念,更待入灭。师于新州入灭时,更现瑞相,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更于示现,香湮指处,直贯曹溪,且留真身以至今日,以诸事相,启迪众生深信佛法。所作之事并不碍于见性,更不离本宗。

  四、结 说

  记得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卷四之一中说;“凡看宗语,须具超方眼目,且如神秀偈,五祖教人礼拜持颂,依此修行,可作佛祖……虽涉渐修,千稳百当。祖偈虽甚圆顿,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得则直超,失则永堕……且密付信衣,遣令他去者,正欲兴六祖,共扶圆门渐修之慧命,不忍使现在未来众生,误堕坑堑。”从中即可看出祖师之悲心。且明白地教诫若能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虽是渐修,千稳百当,若自善根不足,欲行圆顿,又无善知识引导,定是千幸万险,一不小心即堕泥犁,宁可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即是此义,若能顿悟渐修即是圆门渐修,故六祖在《坛经》中处处显现,理要顿悟,不舍事修。自古至今,能闻一句一偈、或一色一香而悟者均是上上根人,且寥若晨星。而这些圣者亦是从无始劫中供佛积福,广种善根,方乃成就。如《金刚经》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亦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方乃成就,方乃成圣。犹如煮水,祖师已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早把水煮到九十九度,只加把薪,即得百度大沸,而得成就。且祖师见性之后,亦孜孜不倦而起修,广集福德以成三身。而我等凡夫,水未至十度,且不肯加薪,更大言不惭。其实事修是顿悟的资粮,而是顿悟并不碍事修。以上已经引摘《坛经》把理要顿悟,不舍事修,分门别类而为阐述。最后引古德语与有缘者共勉,古德有言:“重实而不重虚、贵行而不贵说、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证空、从小善而积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坛经》大义(钱穆)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从《坛经》看“福德”与“功德”(项运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学习《坛经》的点滴体会(成敬)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对《六祖坛经》“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导读(中禅)

 

后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师资略述(释明真)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坛经》与禅文化的影响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思想的源流(李昌颐)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以禅宗方法整理《坛经》(任继愈)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小扎(谭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