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法师:俱舍颂疏作业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法师:俱舍颂疏作业题

 

  俱舍颂疏作业题

  界品(第—卷)

  1. 贾曾是怎样推崇俱舍的?

  2. 为什么说俱舍不是小乘和单属有部的?

  3. 试述三藏十二部经。

  4. 玄奘法师之俱舍传承如何?

  5. 贾曾对圆晖上人及其著述《俱舍颂疏》之评价如何?

  6.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俱舍的?

  7. 俱舍论与经律有什么关系?

  8.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贾曾的?

  9. 圆晖上人如何赞歎怀远律师?

  10. 圆晖上人接受劝请造论后,自己如何想法?如何著疏?目的如何?

  11. “末田乞地於龙宫”为什么要提此公案?

  12. 云何尊者鞠多,道不继於三圣?

  13. “诸部万途,津梁一揆”,试联系广论而发挥其义。

  14. 试述佛典第四次结集详况(有条件参考《大唐西域记》)。

  15. 述第四次结集之成果及影响。

  16. 世亲造论之前后经过如何?

  17. 造论大意有三,试一一述之?

  18. 为什么要断烦恼?

  19. 为什么俱舍论称聪明论?

  20. 什么叫慧毒门?

  21. 俱舍论为什么能发智者明慧?

  22. 何谓雨众三德之谈米斋六句之说?

  23. 何谓增上三学?

  24. 试述三藏各有四意。

  25. 试述造论七意。

  26. 自相、共相的差别何在?

  27. 有部三世法恒有,如何分别三世各异?

  28. 於四说中,世亲菩萨如何评价?

  29. 试述世亲菩萨俱舍论宗旨?

  30. 俱舍论系何藏所摄?

  31. 俱舍论新旧二译何以有处不同?

  32. 何谓阿毗达磨?

  33. 六离合释,一一释其义及举例说明之。

  34. 无漏净慧名对,为什么又名对法?

  35. 俱舍是什么意义?

  36. 试述俱舍名为对法藏的几层意义?

  37. 解释分别界品这品题。

  38. 阐述俱舍八品之结构。

  39. 何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40. 造论之端为什么一般都有皈敬序?

  41. 俱舍论主之皈敬序,但称三德,为什么?

  42. 何谓三德,指什么?且举出其体。

  43. 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具体差别详述之。

  44. 试述二灭。

  45. 真能利他出生死泥的靠什么?

  46. 试述生死泥。

  47. 什么叫如理师?

  48. 对法有几种?一一述之。

  49. 试述四慧,一一明确其内涵。

  50. 试述下列法相名词之正确涵义。一胜义、二世俗、三对法、四胜义对法、五胜义法、六法相法、七自性对法、八资粮对法、九方便对法、十世俗对法。

  51. 净慧之随行有几?一一说之。

  52. 净慧随行,通摄五蕴,如何摄之?

  53. “俱舍”主要包含那些内涵?

  54. 对法藏名是如何安立的?

  55. 为什么要说对法?

  56. 谁最先说对法?

  57. 所谓择法,简择什么法?

  58. 云何有漏、无漏?

  59. 有漏法有哪些?无漏法有哪些?

  60. 试比较有漏、无漏与有为、无为的同异。

  61. 虚空无为与虚空界有无差别?

  62. 什么叫择灭?其体是何?

  63. 什么叫非择灭?其体是何?

  64. 试述於法得灭四句。

  65. 试就法明二灭之宽狭。

  66. 什么叫有为法?其体是何?

  67. 有为法有多少异名?一一详述之。

  68. 什么叫有漏法?其体是何?

  69. 为什么叫“取蕴”?

  70. “苦”指何义?

  71. 何谓“世间”?

  72. 试述有漏法异名。

  73. 色蕴者何?

  74. 何谓五根?

  75. 色声香味触境,各有几种?一一举名述之。

  76. 什么叫“能造触”“所造触”?

  77. 无表色是什么?

  78. 什么叫“乱心无心等”?

  79. 什么叫“随流”?

  80. 置“大种所造性”一句何义?

  81. 何谓真四大?

  82. 何谓假四大?

  83. 色法以何为性?

  84. 变碍名色,无表色无变碍,如何安立为色的?

  85. 试述色蕴与处、界的配合。

  86. 何谓受蕴,其体云何?

  87. 何谓想蕴,其体云何?

  88. 何为行蕴,其体云何?

  89. 五蕴皆有为法,皆有造作迁流义,云何独行蕴得“行”名?

  90. 试述受、想、行三蕴与处、界的关系。

  91. 何谓识蕴,其体云何?

  92. 试述识蕴与处、界的关系。

  93. 何谓意界,与六识身有什么关系?

  94. 十八界中,有谓该十二界、十七界或二十一界,试一一说明,并成立十八界不增不减。

  95. 由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如何摄?

  96. 眼等各生二,究属何缘?

  97. 蕴、处、界三,其义云何?

  98. 试述五蕴各各之五门分别。

  99. 外道执“我”,有几种意义?

  100. 佛陀为什么对一切法作蕴、处、界三种法?

  101. 受想心所,各立一蕴,何以故?

  102. 蕴为什么不摄无为法?

  103. 五蕴次第,是依据什么理由安立的?

  104. 为什么说“故此五蕴,无增减失”?

  105. “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处界息处是无为,亦可无为非处界”此例证在逻辑上是否恰当?

  106. 处、界次第依何而定?

  107. 云何十处皆色蕴摄,唯於一处立色处名?

  十二处体皆是法,云何唯於一种立法处名?

  108. 八万法蕴,以何为体?

  109. 试述法蕴之量三种。

  110. 经中十遍处、八胜处、六十二界,就此论中十二处、十八界如何相摄?

  111. 何谓六界?

  112. 识界为什么不包括一切识?

  界品(第二卷)

  1. 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

  2. 十八界中,几有对几无对?

  3. 何谓有见、有对?

  4. 有对有几种?对是何义?共有几种解释?

  5. 试述境界,所缘之同异。

  6. 试比较有部与经部各所说有对、无对之义?

  7. 何谓善、恶、无记?

  8. 十八界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9. 十有色中,除色声二,余八是无记,为什么要除色声二界?

  10. 善有几种?

  11. 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为什么?

  12. 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

  13. 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

  14. 寻、伺二法应入何品?述有寻有伺地四品法。

  15. 为何经中说“五识无分别”?

  16. 十八界中,几有执受?几无执受?几有所缘?几无所缘?

  17. 何谓有所缘?有执受?

  18. 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性?几非可积集性?

  19. 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

  20. 试以五类分别十八界。

  21. 何谓异熟生、所长养、等流性、有实事、一刹那?

  22. 何谓得、成就?

  23. 试以得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24. 试以成就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25. 十八界中,几内几外?

  26. 何谓同分、彼同分?

  27. 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

  28. 什么叫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29. 十八界中於三断门如何摄?

  30. 试述八十八使及一百零八烦恼。

  31.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试述其义。

  32. 十八界中,几见?几非见?

  33. 根见识见,结合自己思想,哪个合理,为什么?

  34. 如何证明二眼俱时见色?

  35. 六根取境为至不至?

  36. 试述根境量大小。

  37. 六识所依根何世摄?

  38. 试述阿毗达磨答问法两种,各举例说明之。

  39. 识起以根境二为缘,云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40. 识所了别是色等六境,云何不名色等识,而名眼识等?

  41. 试述身、根、识、境、依地同异。

  42. 十八界中,哪些属於六识内几识所识?

  43. 十八界中,几常几无常?

  44. 十八界中,几根几非根?

  根品第三卷

  1. 根是何义?

  2. 述有部二十二根望谁增上?

  3. 述识见家(经部)二十二根增上义,比较二者之同异。

  4. 述有宗根废立。

  5. 述识见家根废立。

  6. 述五受根之内涵。

  7. 详述三无漏根。

  8. 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

  9. 二十二根中,几异熟几非异熟?

  10. 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

  11. 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12. 述二十二根三界系门。

  13. 述二十二根之三断门。

  14. 述三界受生初得几异熟。

  15. 述三界死位几根后灭?

  16. 述“九得边二果”之内涵。

  17. 述“七、八、九中二”之内涵。

  18. 何谓“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不还果中,能如是说否?

  19. 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

  20. 诸极少者,成就几根?

  21. 诸极多者,成就几根?

  根品第四、五卷

  1. 述色法决定俱生。

  2. 述四品同起。

  3. 何谓大地法?其体是何?

  4. 何谓大善地法?其法云何?

  5. 述不放逸、勤;惭、愧;无瞋、不害之同异。

  6. 何谓大烦恼地法?彼法是何?

  7. 何谓大不善地法?彼法云何?

  8. 何谓小烦恼地法?其法云何?

  9. 释小烦恼地法十。

  10. 欲界善心品中,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1. 欲界不善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2. 欲界无记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13. 上界心品,心所俱生云何?

  14. 四大种当於何位尽灭无余,为什么?

  15. 述无惭无愧之差别。

  16. 述爱、敬之差别,且以四料拣说明之。

  17. 云何爱、敬唯欲、色界有?

  18. 述寻、伺之差别。

  19. 述慢、憍之差别。

  20. 心、心所於契经中有何名相,其义云何?

  21. 何谓相应五义平等?

  22. “心不相应行”之名相,如何解释?其体有几?依次第述其名。

  23. 云何“得”、“非得”?

  24. 得、非得之所依是何?

  25. 依大毗婆沙,得有几种?所得法有几种?各举例说明之。

  26. 何谓三类智边世俗智?

  27. 何谓得修、习修?

  28. 非得有几种?所不得法有几种?

  29. 唐三藏法师於婆沙为什么要加一十六字?

  30. 试述过去法之三世得及其中有法俱等几种得?

  31. 试述现在法之三世得。

  32. 试述未来法之三世得。

  33. 试述得之三性差别。

  34. 试述得之系不系门。

  35. 试述得之三学门差别

  36. 试述得之三断门差别。

  37. 试述“三世法各三”之差别相。

  38. 试述非得三性门。

  39. 试述非得三世门。

  40. 试述非得界系门。

  41. 试述非得通不通无漏,为什么?

  42. 试述非得如何舍?

  43. 云何名异生性,此如何舍?

  44. 同分者何?

  45. 同分有几种?

  46. 云何有情同分、法同分?述其关系。

  47. “无想”是何?

  48. 无想处没,必生欲界,生何趣?为什么?

  49. 何谓无想定?

  50. 无想定依何地修?其修定作意是何?

  51. 述无想定三性门及报时。

  52. 云何修无想定必非圣者?

  53. 述修无想定之得种种差别。

  54. 云何灭尽定?

  55. 灭尽定依何地修?其修定作意是何?

  56. 述灭尽定三性门及受报时。

  57. 明灭尽定修人,及如何得?

  58. 云何加行得、离染得?

  59. 成佛时如何得灭尽定?

  60. 西方师如何说?有部如何遮?

  61. 试述二定复有同异。

  62. 以何教理证明二定色界能起?

  63. 云何灭尽定初起必在人中?

  为什么二定安名为无想定、灭受想定?

  64. 命根是何?

  65. 何谓四相?

  66. 经说三有为之有为相,论说有为四相,是否有矛盾?

  67. 第三师说住异二相合说,为什么?

  68. 生等四相,亦有为法,应更别有生等四相,是否有无穷失?

  69. 何谓有为?

  70. 云何称生住异灭?

  71. 经云三有为之有为相,重说有为表何义?

  72. 生能生法,未来一切法,何不顿生?

  73. 何谓名、句、文及身?各举例说明之。

  74. 试述名等之诸门分别。

  75. 试述同分之诸门分别。

  76. 试述得、非得诸门分别。

  77. 试述相之诸门分别。

  根品(第六、七卷)

  1. 因有几种?各述其名。

  2. 何谓能作因?其体是何?

  3. 何谓俱有因?其体是何?颂说有几类?

  4.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

  5. 云何名为心随转?

  6. 是俱有法皆俱有因耶?举例说明之。

  7. 何谓同类因?

  8. 解释“自部地前生”一句之详细内涵。

  9. 详释“道辗转九地,唯等胜为果”。

  10. 云何无漏道九地相望,皆互为同类因?

  11. 试就⑴法,⑵道,⑶根,具体说明等胜为果。

  12. 何谓“加行生”?说明其等胜因果关系。

  13. 试述生得善、染污法、同类因与彼果之关系。

  14. 何谓无覆无记?其体有几?各与几法为因?

  15. 何谓相应因?颂中“同依”表示何义?

  16. 述相应因与俱有因之同异。

  17. 六因之次第云何安立?

  18. 何谓遍行因?

  19. 何谓异熟因?

  20. 六因三世摄云何?

  21. 果体有几?并述其名。

  22. “无为无因果”“无为非因果”内涵各如何?

  23. 详述无为法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之全部内涵。

  24. 六因各得何果?

  25. 何谓增上果、士用果?

  26. 述五果各具何相?

  27. 何谓取果、与果?

  28. 述六因中,何位何因取果、与果。

  29. 试述取果与果四句。

  30. 试述何法,几因所生?

  31. 缘有几种?各述其名义及体。

  32. 何以等无间缘唯心心所法?

  33. 述四缘於何位法而起作用?

  34. 述法从缘生。

  35. 详细说明“非天次等故”之内涵。

  36. 述大种、所造自他相望互为因缘。

  37. 前:“无有一法,唯一因生”,后:“为大唯一因”,有无矛盾?

  38. 何谓十二心?

  39. 试述十二心相生。

  40. 云何“十二为二十”?

  41. 十二心中何心现前,几心可得?且述其所以。

  42. 论主引杂心师颂,明得心多少,与本论相互对比述之。

  43. 论主对杂心师说,如何评论?

  世间品(卷八至十二)

  1. 三界是何?其中处别有几?

  2. 五趣云何?试比较界趣体之宽窄。

  3. 试述七识住。

  4. 试述九有情居。

  5. 云何名“识住”?

  6. 试比较七识住、九有情居之异同。

  7. 云何四识住?为什么“唯自地”?

  8. 比较七识住、四识住体之宽狭,及其四句分别。

  9. 说有四生,何等为四?何处有何?各举例说明之。

  10. 后身菩萨为何不示现化生而受胎生?

  11. 何谓中有?何故中有不名生?

  12. 有部、经部、大众部对中有的看法有何不同?

  13. 论主如何以因明论证中有?大众部如何救?

  14. 论主如何破大众部救?试详述之。

  15. 论主如何引教证有中有?

  16. 大众部如何释中般?论主如何破之?

  17. 试述中有形状及身量。

  18. 菩萨入胎与摩耶夫人梦白象来入右胁,其间如何通释?

  19. 详述讫栗枳王十梦及其兆征。

  20. 欲界中有为什么无衣?

  21. 试述中有眼等九门。

  22. 世俗所传中有现象与经论所说,比较其同异。

  23. 试述欲界中有,胎卵生结生概况。

  24. 试述湿化二生受生概况。

  25. 试述中有受生形状。

  26. 一切中有是否皆是倒心入胎?

  27. 入胎可分几种?一一述之。

  28. 试述轮王二佛入胎之不同,何故?

  29. 数论胜论外道云何难佛教中有受生之说?

  30. 佛家如何答外道难?

  31. 何谓法假?

  32. 既无实我,蕴又是刹那灭,云何从此转趣余世?

  33. 试述“由引次第增”之内涵。

  34. 生死有无初始,为什么?

  35. 试述三际十二支缘起。

  36. 云何二分缘起?试比较二者同异。

  37. 十二支试一一述其要。

  38. 云何刹那缘起?试举例以说明。

  39. 缘起支差别有几?试比较其同异。

  40. 有部认为世尊说缘起依何者而说?

  41. 契经何故於缘起支唯说有情?

  42. 十二支缘起云何略摄以三二为性?

  43. 云何“有支理唯此”,生死既无始无终,又无无穷失?

  44. 试细释经文“如是纯大苦蕴集”。

  45. 缘起缘已生有何差别?

  46. 何谓无明?是否“体非明”或“明无”?

  47. 云何广证无明有体?

  48. 为什么受等四蕴称之为名?

  49. 云何六触?

  50. 云何二触?

  51. 云何八触?

  52. 云何六受?试以身心配之,又“身”字何义?

  53. 触受二心所之生起,有、经二部有何不同观点?

  54. 何谓意近行?意近行有几?此复从何而开出?

  55. 意近行属身受,抑属心受,为什么?

  56. 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57. 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58. 无色界系意近行有几?彼缘欲、色、无色界复各有几?

  59. 此十八意近行属有漏、无漏?

  60. 何谓三十六师句?

  61. 试以外喻显惑、业、果各别功能。

  62. 四有是何?试以三性门细释之。

  63. 四有在三界中,何界有几?

  64. 论说有情生,具体所讲内涵有哪些?

  65. 有情由何而住?

  66. 食有几种?

  67. 段食有几种?具体指哪些?

  68. 何以色尘非食?

  69. 试述四食得名及其各自以何为相?

  70. 四食有漏无漏?

  71. 四食几界所摄?

  72. 中有共有几名?各述其义。

  73. 试释“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

  74. 试述起结、生结,已断、未断四句。

  75. 诸有漏法,皆资长有,云何世尊,说食唯四?

  76. 试述“是段非食”四句。

  77. 试仿段食四句,述触食、思食、识食各四句。

  78. 地狱众生,食铁丸等,能坏自身,云何称食?

  79. 论说六位唯与意识相应,何等六位?云何唯与意识相应?

  80. 死生云何唯舍受相应?

  81. 云何“定”无死生?

  82. 云何“无心”无死生?

  83. 入涅槃心云何?

  84. 试述五趣众生及阿罗汉,最后意识灭处。

  85. 何谓“末摩”?云何“断末摩水等”?

  86. 云何断末摩非地大?

  87. 试述天人小五衰相。

  88. 试述天人大五衰相。

  89. 有情有三聚,何谓三聚?

  90. 不定聚有情,於修行时,最应注意何事?

  91. 试述三轮安立。

  92. 何谓九山?

  93. 试明八海。

  94. 何谓八功德水?

  95. 试述四大洲形量及其对人之关系。

  96. 何谓金刚座?为什么成佛必须在金刚座?

  97. 大雪山及香醉山在何处?

  98. 何谓无热恼池?在何处?

  99. 南瞻部洲以何立名?

  100. 试述八大地狱之处所及所受苦。

  101. 述十六游增所受诸苦,何故名增?

  102. 试述八寒地狱之处所及受苦状。

  103. 述饿鬼、畜生之本处及其概况。

  104. 述日、月之量及余义。

  105. 述昼夜增减之说二种。

  106. 述四天王天器概况。

  107. 述三十三天之名来由及其器概况。

  108. 何谓地居天、空居天?何界有几?

  109. 六天行婬於修行有何关联?

  110. 天男天女云何而生?

  111. 诸天初生,身量云何?

  112. 云何欲生、乐生?各有几种、几处?

  113. 诸天上下相去其量云何?

  114. 於下天处生,昇见上否?

  115. 何谓小、中、大千世界?

  116. 试述人天身量差别。

  117. 云何善趣寿量?

  118. 云何大半为劫,大全为劫?

  119. 试述恶趣寿量,对行人有何启发作用?

  120. 诸处寿量,有无中夭?

  121. 试述三极少量。

  122. 试依时空之极少量,安立年月及踰繕那等。

  123. 劫有几种?各述其详。

  124. 试述成住坏空。

  125. 何谓三劫无数?试述其具体数字。

  126. 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方成佛果?

  127. 上士自苦他安乐,是否可信?

  128. 诸佛、独觉何时出现世间?何故?

  129. 试述三乘修行极疾、极迟须经几时?

  130. 轮王出现在何时?为什么?

  131. 轮王有几种?各具威德如何?

  132. 何谓轮王七宝?

  133. 轮王有何相?与佛有何不同?

  134. 试述劫初以来人类的演变。

  135. 述小三灾何时、如何出现?

  136. 何谓“聚集、白骨、运筹”?各有几种?

  137. 佛教中有无对治小三灾之方法?

  138. 述小三灾之期限。

  139. 东西北洲有无小三灾?

  140. 何谓大三灾?以何为顶?

  141. 述大三灾之内因。

  142. 第四静虑,有无外灾?何故?

  143. 第四静虑器界常否?

  144. 三灾之次第云何?何以故?

  145. 总计灾有多少?为什么?

  业品(卷十三至十八)

  1. 何谓业?此有几种?

  2. 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差别之因何在?

  3. 什么叫“先觉因”?

  4. 业之体是何?

  5. 释身业、语业、意业三名词。

  6. 有部计身表业以何为体?

  7. 正量部计身表业以何为体?有部如何破?

  8. 何谓刹那灭?

  9. 云何以“尽故”为因,证一切有为法皆刹那灭?

  10. 云何“灭不待因”?

  11. 经部破形色非实有,试述其事证、理证。

  12. 经部宗如何安立三业?

  13. 经部宗如何解释二业?

  14. 有部语业以何为体?

  15. 经部宗说无表是什么?有无实体?为什么?

  16. 有部证有无表,依据有几?

  17. 云何说三色证?

  18. 云何说无漏色证?

  19. 云何福增长证?

  20. 云何非作成业证?

  21. 云何法处色证?

  22. 云何八道支证?

  23. 云何别解脱戒证?

  24. 云何戒为堤塘证?

  25. 经部如何会通有部之八证?

  26. 述经部思种之义。

  27. 何谓有依七福业事?

  28. 何谓无依福?

  29. 述经部种子涵义:熏习、微细、相续、转变、差别。

  30. 试述经部色心持种之理由。

  31. 无表色之能造大种与表色所依是否同一?

  32. 无表与大为同时否?

  33. 解释所依、依,何谓转因、随转因?

  34. 何地身语业,何地大种所造?

  35. 试述表无表五类分别。

  36. 试述表无表所依大种诸类分别。

  37. 试述表无表业三性分别。

  38. 何故无表不通无记?

  39. 试将表无表及意思之性、界、地分别列表以说明之。

  40. 为什么“表唯有伺二,欲无有覆表”?

  41. 试说明四种善。

  42. 试说明四种不善。

  43. 试说明无记有几种?

  44. 为什么无记中无有相应、等起?

  45. 等起有几种?

  46. 论主如何解说契经中由邪见故而起邪语等?

  47. 试述转与随转之四料简。

  48. 述转与随转三性之不同

  49. 解释“牟尼善必同,无记随或善”。

  50. 无表有几?何谓律仪等三?

  51. 律仪差别有几?

  52. 初律仪相差别云何?实体有几?

  53. 比丘戒的基础,应先受什么戒,方能受具戒?

  54. 比丘身具有几种律仪?有何不同?

  55. 云何安立苾芻等四种律仪?

  56. 别解脱律仪有何异名?各解释之。

  57. 分别“别解脱”与“别解脱律仪”、“业”与“业道”之差别。

  58. 谁成就何律仪?

  59. 外道也有不杀等戒,与别解脱戒有无不同?

  60. 何谓随心转?

  61. 何谓断律仪?

  62. 何谓自性断、缘缚断?

  63. 解释“得静虑”“得圣”之内涵。

  64. 试述静虑律仪与断律仪四句。

  65. 试述道生律仪与断律仪四句。

  66. 何谓意律仪、根律仪?其自性为何?

  67. 谁成就何无表,齐何时分?

  68. 住中律仪云何?述其成就之时分。

  69. 住律不律仪,亦有成恶善无表否?设有,为经几时?

  70. 成就表业,三世成就云何?

  71. 试述恶戒异名。

  72. 试述成表及无表四句。

  73. 解释名句:“舍未生表圣”,“经生圣”,“未经生圣人”

  74. 三种律仪,由何而得?

  75. 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一一说明之。

  76. 别解脱戒,戒时边际云何?

  77. 依何边际,得不律仪?

  78. 近住律仪,云何而受?

  79. “近往”何义?又有何异名?

  80. 何缘受近住戒必具八支?

  81. 关於“八关斋戒”这名词,试详细解释之,并述有部与经部的不同观点。

  82. 受近住戒是否必须先受近事五戒?

  83. 关於近事一名词,有部与经部有何不同解释?

  84. 有部的主张有什么依据?

  85. 经说近事四种,能学一分等,有部如何会通?

  86. 一切律仪,依何缘得上中下品?

  87. 皈依三宝,为皈何等?(依有部义)

  88. 世亲论主对有部的说法、看法如何?

  89. 皈依是何义?

  90. 云何皈依普於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

  91. 云何诸律仪中,唯於近事戒中制离欲邪行?

  92. 受近事律仪者,后时娶妻,犯近事戒否?为什么?

  93. 近事戒中,何缘但制离虚诳语,非离间语等?

  94. 何缘於五戒中,於诸遮罪中,唯遮饮酒?

  95. 别解脱与静虑、无漏二律仪得戒有何不同?

  96. 何谓一切?何谓现?何谓二?

  97. 解释“有情处”?

  98. 试述得别解脱与余二律仪之四句。

  99. 世亲论主於此节文有何看法?

  100. 试述得律仪之一切、支、因,与得不律仪有何不同?

  101. 得不律仪,经部与有部,有何不同?

  102. 何谓不律仪?具体指何?

  103. 得不律仪由何方便?

  104. 得处中律仪由何方便?

  105. 云何舍别解脱律仪?

  106. 关於犯重,有部与经部观点有无不同?

  107. 经部引律,明哪四种苾芻?说明什么问题?

  108. 有部引经,明哪四种沙门?又说明什么问题?

  109. 世亲论主对各部看法如何?

  110. 云何舍静虑律仪?

  111. 云何舍道生律仪?

  112. 何谓易地舍?当地舍?具体指什么?

  113. 云何少分殊胜善根?云何不说全分?

  114. 云何舍恶戒?

  115. 云何舍处中无表?

  116. 云何舍欲非色善?

  117. 云何舍诸非色染?

  118. 善恶律仪,何有情有?

  119. 云何三性业?

  120. 云何福等三业?

  121. 颂:“上界善不动”,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云何通?

  122. 欲界中业,云何有动?

  123. 何谓三受业?

  124. 顺乐受业等,所感果是否唯受果?若不尔,云何顺乐受等?

  125. 云何无色界无前二律仪?无漏戒,无色界无色云何而有?

  126. 顺非二受业,祇有第四禅以上有否?何处还有?

  127. 证明中间禅有顺非二受异熟果。

  128. 证明欲界有顺非二受异熟果。

  129. 业是善恶,受果无记,二体既殊,云何顺乐受等?

  130. 颂:“顺受总有五”,哪五种?试详述之。

  131. 试述四业。

  132. 试述五业。

  133. 试述八业四句。

  134. 於四、五、八种业中,论主评取何家?

  135. 云何四业容俱作?

  136. 云何引同分业唯三?

  137. 诸趣诸界能造几业?有何例外?

  138. 何谓“坚”?

  139. 坚之异生,云何於离染地,不造生业?

  140. 坚之圣者,云何於离染地,不造生后?

  141. 细释“并欲有顶退”一句内涵。

  142. 中有能造业否?能造几种业?

  143. 中有所造定业,云何皆顺现受摄?

  144. 为什么不说有顺中有受业?

  145. 哪些业受果必定?

  146. 哪些业受现法果?

  147. 哪些业即受果?

  148. 何业唯感心受?何业唯感身受?为什么?

  149. 有情心狂,何识何因何处?

  150. 何谓曲秽浊业?

  151. 何谓黑黑等四业?试述其立名之所以。

  152. 无漏业名非白,有何密意?

  153. 无漏业如何断尽前三种业?

  154. 何谓自性断、缘缚断?

  155. 为什么欲界杂业及四静虑白业要第九无间道断?试各述其具体。

  156. 黑业杂业还有哪些说法?为什么这样说?

  157. 何谓三牟尼?“牟尼”何义?

  158. 为什么意业非牟尼?

  159. 云何唯於无学立三牟尼?

  160. 何谓三清净?“清净”何意?

  161. 何谓三妙行、三恶行?

  162. 什么叫三业道?其体是何?

  163. 意业道中意业是否业道?为什么?

  164. 恶七业道中,表无表业之有无云何?

  165. 善七业道中,表无表业之有无云何?

  166. 定生律仪中,表无表业之有无云何?

  167. 加行、后起表无表之有无如前根本耶?

  168. 云何意三业道无加行、后起?有无不同说法?

  169. 云何十恶业道加行从三根起?

  170. 十善业道加行、根本、后起云何皆三善根起?

  171. 意三业道与三根有无异同?

  172. 十业道中,何根究竟何种业道?

  173. 诸恶业道,於何处起行?

  174. 云何邪见於名色处起?

  175. 杀己非业道,有无此例?

  176. 他杀成业道,试举各种例,完整说明之。

  177. 杀生具几缘方成业道,一一述之。

  178. 不与取具几缘方成业道,一一述之。

  179. 有部如何解释“成杀”?

  180. 如何理解“杀者,但杀未来”。

  181. 欲邪行有几种成犯?

  182. 虚诳语具几缘成业道,一一述之。

  183. 何谓虚妄语?以经说十六种释之。

  184. 试述见闻觉知涵义,用有部释。

  185. 试述见闻觉知涵义,用经部释。

  186. 试述见闻觉知涵义,用先轨范师释。

  187. 何谓离间语,几缘成业道?

  188. 何谓粗恶语,几缘成业道?

  189. 何谓杂秽语,几缘成业道?

  190. 杂秽语有几种说法,各举例说明之。

  191. 何谓贪业道?

  192. 何谓嗔业道?

  193. 何谓邪见业道?试就颂疏文详辨析之。

  194. 依何义名业道?

  195. 贪等意三与身语七,皆称业道,有何不同?

  196. 无贪离杀等立十善业道,如何安立业道名?

  197. 诸断善根,由何业道?

  198. 本论说三不善根,能断善根,云何会通?

  199. 为什么断善根所断唯是欲界生得善?

  200. 邪见的行相是什么?哪些邪见能断善根,为什么?

  201. 善根是怎样断的?

  202. 善根断与舍律仪的关系,详细说明之。

  203. 何趣何处能断善根?为什么余趣余处不能?

  204. 何谓见行人、爱行人?其中对断善根有何差别?

  205. 断善根以何为体?

  206. 云何能续善根?

  207. 善根续生如断渐次耶?

  208. 何类人现世能续善根?

  209. 何类人现世不能续善根?

  210. 造五逆罪,须於何时方能续善根?

  211. 断善根与邪定聚四句,试各举例详述之。

  212. 不善业道与思俱转,或一至八,各详说明之。

  213. 善业道总开至十,说的是什么?何谓总、显、隐?

  214. 善律仪与思俱转有几,各详说明之。

  215. 离律仪有一、八、五,详说明之。

  216. 不善业道於欲界中,何趣何处,几唯成就,几亦通现行?

  217. 善业道於三界中,何处何趣,几唯成就,几亦通现行?

  218. 不善、善业道各能得几果?为什么?

  219. 试将善业道所得果述一、二种。

  220. 何谓邪命?为什么离邪语、邪业别立邪命?

  221. “执资命贪生”为邪命,云何非理?

  222. 邪命的真实内涵云何?

  223. 何谓断道?有几种?

  224. 断道有漏业,有几果?各说明其所以然。

  225. 士用果有几种?一一详说之。

  226. 无漏断道业有哪些果?一一详说之。

  227. 余无漏业及无记业各有几果?一一详述其理由。

  228. 以表说明善等三业,於善等三法,各有几果?并详述其理由。

  229. 以表说明三世诸业,於三世诸法,各有几果?并详述其理由。

  230. 以表说明诸地诸业,於诸地诸法,各有几果?并详述其理由。

  231. 以表说明学等三业,於学等三法,各有几果?并详述其理由。

  232. 以表说明见断等三业,於见断等三法,各有几果?并详述其理由。

  233. 说明本论三业,共有几说?——详述之。

  234. 何谓引业满业;引业对所引生之关系如何?并详述其理由。

  235. 试述引业与满业之关係或差别。

  236. 唯有业能引、能满否?

  237. 除业以外,何法能引能满?

  238. 何谓三障,其体云何?

  239. 障何等法,说名为障?

  240. 三障轻重云何?

  241. 云何无间?

  242. 三障於何趣中有?

  243. 五无间业,其体是何?

  244. 虚诳语,何缘名破僧?

  245. 破僧之体云何?

  246. 破僧无记,岂成无间?

  247. 谁成破僧?

  248. 能破者成就何等?

  249. 破僧异熟,何处几时?

  250. 若造多逆,云何同感一生?

  251. 谁能破僧?於何处破?

  252. 能破於谁?为什么?

  253. 齐何名破?何谓五法、八支?

  254. 破经几时?

  255. 云何名破*轮僧?何处、几人能破?

  256. 云何名破羯摩僧?何处、几人能破?

  257. 述无破*轮时,详说明之。

  258. 述成逆缘。将颂疏所述各种情况,一一细辨之。

  259. 造逆定加行,有离染得圣否?

  260. 何罪最重?云何?

  261. 何世善得最大果?

  262. 若约离系果,何业得最大果?(出世善业)

  263. 何谓无间同类,一一述之。

  264. 诸无间同类感果同无间罪耶?

  265. 云何三时障?为什么起障?

  266. 何谓住定?为什么名定?

  267. 无价驮婆,为作何喻?

  268. 修妙相业,谁为能修?如何修?经几时修成?

  269. 何谓百福庄严?

  270. 佛於三无数劫,供养几佛?

  271. 娑婆教主最初发心得逢何佛?发如何愿?

  272. 佛圆满六度,何位圆满何度?

  273. 试详释“天地此界多闻室”一颂。

  274. 经中三福业事,云何立福业事名?

  275. 何法名施,施招何果?

  276. 何谓舍具?施体是何?

  277. 试述施益差别?

  278. 如何评价“不为二行施”?

  279. 施果差别总由几因?

  280. 云何施主差别?

  281. 行敬重等施,得何果报?

  282. 云何所施财差别?

  283. 所施田差别云何?

  284. 於诸施中,最胜者何?

  285. 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

  286. 诸业轻重,由何而定?

  287. 何谓造作业、增长业?

  288. 奉施制多,既无受者,福如何成?

  289. 布施恶田,招何等果?

  290. 何谓戒类福业事?

  291. 戒净具几因?

  292. 何谓修类福?

  293. 戒、修二类,感何等果?

  294. 云何一梵福量?

  295. 云何法施?

  296. 云何顺三分善?

  297. 书印算文数,自体云何?

  298. 试述经中诸法异名?

  分别随眠品第五  卷十九至二十一

  1. 何谓随眠?其体云何?

  2. 试释六随眠、七随眠、十随眠?

  3. 何谓有贪?以何义故立有贪名?

  4. 试比较欲贪、有贪之同异。

  5. 随眠中几是见性,几非见性?何谓见性?

  6. 依何义说九十八随眠?

  7. 何谓八十八使?

  8. 何谓五部?五部中以见修又如何分?

  9. 何谓见所断惑、修所断惑?

  10. 试解释迷理惑、迷事惑、见惑、思惑。

  11. 用自己语言,简扼说明八十八使、九十八随眠、一百零八烦恼。

  12. 解释“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

  13. 何名见所断,忍所害故?修所断,智所害故?

  14. 有部宗认为见、修所断,为决定否?

  15. 为什么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为什么余通见修断?

  16. 智所害唯修,详述圣凡断之差别相。

  17. 五见之自体云何?

  18. 试述萨迦耶见,经有二部之不同解释。

  19. 云何执断常?

  20. 云何撥无?

  21. 云何劣谓胜?

  22. 云何“非因道妄谓”?

  23. 解释“戒禁取”名。

  24. 云何非因执因二种?(依论文释)

  25. 非因执是因,云何此见非见集断?

  26. 道谛下戒禁取,如何安立?

  27. 颠倒有几,其体云何?

  28. 安立四倒,共具几因?

  29. 云何四倒,不增不减?

  30. 经云有想心见三倒,论但说见,如何通释?

  31. 十二倒是见所断,抑修所断?依有部、分别部、经部各别说之。

  32. 慢差别有几?

  33. 云何七慢?一一述之。思维观察自己具几慢。

  34. 云何九慢?一一述之。思维观察自己具几慢。

  35. 九慢与七慢之关系如何?一一细述之。

  36. 七慢、九慢属何所断?

  37. “有修断不行”指哪些法?

  38. 何等诸法,圣者未断而不起?何以故不起?

  39. 九十八随眠中,几是遍行,几非遍?

  40. 何谓遍行?遍行有几义?

  41. 何谓上缘惑?上缘惑有几?如何而缘上地?

  42. 何故身边二见非上缘惑?

  43. 除十一遍行随眠外,尚有何法遍行所摄?

  44. 九十八随眠中,几有漏缘,几无漏缘?

  45. 云何“相应及不共无明”?其体是一是二?

  46. 何故缘灭三惑唯缘自地灭?

  47. 详细说明“缘道六九地”。

  48. 何谓法智品道、类智品道?

  49. 细释“由别治相因”,此句说明什么问题?

  50. 法智品道能治色无色,何故不为八地各三随眠所缘?

  51. 详释论文“即由此因,显遍行惑,有缘诸地苦集无遮,境互为缘因,非能对治故”此段文简扼说,在说明什么问题?

  52. 什么叫非无漏缘惑,其体有几?

  53. 非无漏缘惑为什么不缘无漏?

  54. 何谓所缘随增,相应随增?

  55. 九十八随眠中,几由所缘故随增?几由相应故随增?

  56. 无漏缘上缘惑,有所缘随增否?为什么?

  57. 九十八随眠中,几不善几无记?

  58. 经部宗与有部宗对身见有何不同观点?

  59. 何谓不善根,几是不善根,几非不善根?

  60. 何谓无记根?无记根有几?

  61. 经部宗说无记根与有部有何不同?

  62. 前云无记,经中所记十四无记,亦此中摄耶?

  63. 问答方式总有几种?

  64. 经中所说与此论所说,有无差别之处?

  65. 何谓十四无记?一一细释之。

  66. 十四无记云何皆应舍置答?

  67. 云何名“系”?“系”与“缘”有无不同?

  68. 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

  69. 何谓“自相”“共相”?“自相惑”、“共相惑”?

  70. 六随中几是自相惑?几是共相惑?说明其理由。

  71. 何谓能系中“遍行”?

  72. 有部宗对三世法是怎样说的?有什么依据?

  73. “二”故,这一论据,是如何论证三世有的?

  74. “有境、果故”又怎么论证的?

  75. 有部宗中,立世差别,有几种说法?

  76. 云何“类、相、位、待异”?详释之。

  77. 世亲论主就四说中,以谁为最善可依?

  78. 经部如何破?

  79. 就经部、有部的辩论中,你自己的看法如何?

  80. 诸事已断,彼离系耶?设事离系,彼已断耶?

  81. 断与离系的概念,用自己的话与比喻来说明其同异。

  82. 云何诸法,略为十六种?

  83. 详述何法何识境?

  84. 无色界无漏净识缘色界苦集修断,具体指何法?

  85. 结前义一颂“见苦集修断……能为十识境”,用自己理解来说明。

  86. 何谓乐根有七?

  87. 缘乐根识云何有十二?

  88. 缘缘乐根识云何有十四?

  89. 何谓有随眠心?具体有哪些?

  90. 有随眠心有几?其中随眠随增与否,用自己语言表述之。

  91. 与染心相应惑已断,云何仍名有随眠心?

  92. 云何已断缚性,不断伴性?

  93. 云何无染心唯局随增?

  94. 试述十随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95. 起惑因缘有几?一一详述之。

  96. 退法根阿罗汉等,唯托境界力生惑,这对修行人说明什么问题?

  97. “漏”何义?漏有几种?其体云何?

  98. “瀑流”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99. “轭”是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100. “取”是何义?共有几种?其体云何?

  101. 上二界有昏沉掉举二缠,何不立为漏体?

  102. 上二界合为一种有漏,何故?

  103. 轭、瀑流中别立见瀑流、见轭,何故?

  104. 在三漏中,何不别立见漏?

  105. 何谓我语取?

  106. 云何诸见之中,别立戒禁取?

  107. 云何取中不立无明取?

  108. 试比较有部四取与经部四取之同异。

  109. 除前所说随眠缠,世尊说为瀑流等四,为唯这些,抑尚有余?

  110. 何为结?结有几种?共有多少体?

  111. 何缘三见名为见结,二取名为取结?

  112. 何缘缠中嫉悭立为二结非余?

  113. 论主破云“若缠唯八,此释可然,许有十缠,此释非理”,何故?

  114. 详释十缠家所立七义。

  115. 何谓顺下分结?此结有几?

  116. 何缘此五名顺下分?下是何义?

  117. 预流断六烦恼,何故经说断三结?哪三结?

  118. 何谓顺上分结?此结有几?

  119. 贪、掉、慢、痴,色无色界共八,云何说五?

  120. 试比较顺下分、顺上分结,并述其关系。

  121. 何谓缚?缚有几种?

  122. 何缘说三为缚?

  123. 约自相续,说明三受所有随增。

  124. 约他相续,说明三受所有随增。

  125. 何谓随烦恼?何故名随烦恼?其体是何?

  126. 何谓缠?缠有几?何故诸烦恼中唯此立为缠?

  127. 八缠、十缠各依何据?

  128. 释十缠之行相。

  129. 说明十缠各各是何根本烦恼之等流。

  130. 详明“覆诤”之内涵。

  131. 何谓垢?垢有几?

  132. 释六垢之各各行相。

  133. 试以三断门分析缠与垢。

  134. 何谓自在起?

  135. 试以三性门分析缠、垢。

  136. 试以界系门分析缠、垢。

  137. 试以六识相应门分析根本及随烦恼。

  138. 试就五受相应门分析本惑。

  139. 试就五受相应门分析随惑。

  140. 在五受相应门中,疑在欲界与上界有何不同?

  141. 何谓盖?盖有几?为什么五盖唯在欲界?

  142. 何缘昏眠和掉悔,皆二法合为一盖?

  143. 试述昏眠、掉悔二盖之食、治、用及对修行上起什么影响?

  144. 云何盖唯有五?

  145. 经部释五盖与有部有何不同?

  146. 详释“於彼断位不知彼所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具体指哪些惑?为什么作这样说?

  147. 断惑总有几因?

  148. 何谓“遍知所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49. 何谓“断彼能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50. 何谓“断彼所缘故”?哪些惑断由此因?

  151. 何谓“对治起故断”?哪些惑断由此因?

  152. 一切见惑,亦由对治道起而断,云何但言修惑?

  153. 对治有几种?一一详释之。

  154. 道有几种?与“对治”有何关系?

  155. 诸惑永断,为定从何?

  156. 远性有几?各各分别举例说明之。

  157. 颂:“诸惑无再断”,此与有部果位有退,如何通释?

  158. “离系有重得”此颂说明何义?

  159. 离系重得六时,一一详释之。

  160. 试述超越证三果人,有几时得离系?

  161. 何谓遍知?何谓智遍知?何谓断遍知?

  162. “由断显故择灭名断”,六离合释中何释?

  163. “断遍知”这一名词,六离合释中何释?

  164. 断遍知有几?一一列名说明之。

  165. 试以见、修二道分别九遍知。

  166. 五顺下分,一切结尽,二遍知与其它遍知有何不同处?

  167. 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依自己理解详释,勿徒抄疏文)

  168. 云何“六对果”?有哪六种?

  169. 试述一一对果。

  170. “未至定能断三界见修惑”,试在颂疏中找出依据。

  171. “三根本亦尔”,哪三根本?为什么要除有顶?

  172. “法智力,能断三界修惑尽”在颂疏前文中找出依据。

  173. “法智”与“法智品”何别?为什么说是“同品类故”?

  174. 何故一一断不别立遍知,唯就九位建立?

  175. 何谓“无漏断得”?详释之。

  176. 何谓“缺有顶”?详释之。

  177. 何谓“灭双因”?详释之。

  178. 杂心论师与毗婆沙师就此有无不同论点?

  179. 谁成就几遍知?

  180. 何故第七、第九总集诸断,为一遍知?

  181. 谁舍、谁得几种遍知?

  分别贤圣品第六(卷二十二至二十五)

  1. 何谓贤?何谓圣?

  2. 能断之道,其相云何?

  3. 为什么“见道唯无漏”?

  4. 何谓谛?谛有几?

  5. 何谓四谛?彼体云何?

  6. 四谛次第,依何而列?详阐述之。

  7. 何谓现观?

  8. 四谛云何名四圣谛?

  9. 苦集二谛凡夫亦有知者,是否亦可称“凡谛”?

  10. 诸有漏行,皆是苦谛,是怎样立论的?

  11. 何谓三苦?三苦间有何联系?

  12. 何人能观见行苦?见行苦后厌怖之状,如何比况?

  13. 有部言乐实有,何缘但说,苦为圣谛?

  14. 试述经有二部对苦乐立论之差异。

  15. 世亲论主对苦乐之辩,以谁宗应理?

  16. 苦集二谛之体,经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谁为最契佛意?

  17. 何谓二谛?

  18. 云何世俗谛?举例说明之。

  19. 云何胜义谛?举例说明之。

  20. 经部建立二谛依何标准?

  21. 试比较经有二部对二谛建立的同异。

  22. 云何方便勤修趣见谛道?

  23. 试述“住戒”的重要性。

  24. 综合本书前后所述,详释闻思修慧。

  25. 如何净身器,令修速成?

  26. 云何身心远离?对照自己找差距。

  27. 何谓“不足”、“大欲”?以何对治?

  28. 详述喜足、少欲自性差别。

  29. 何谓四圣种?为什么叫圣种?

  30. 详释四圣种。

  31. 何以立此四圣种?

  32. 何故安立助道生具及助道事业二事?

  33. 何谓我所我事欲?云何息除此二事欲?

  34. 何谓五停心?何谓七方便?

  35. 正入修门,主要有几?

  36. 何谓不净观?为什么要修不净观?

  37. 何谓四贪?各各云何对治?

  38. 作意有几种?修不净观属何种作意?

  39. 不净观对烦恼起何作用?为什么?

  40. 修骨鏁观总有几位?一一详述之。

  41. 试述不净观,所缘少自在非少四句。

  42. 此不净观属何性?依几地?

  43. 此不净观缘何境?何处生?

  44. 此不净观何行相?缘何世?

  45. 此不净观为有漏为无漏?为离染得,为加行得?

  46. 何谓阿那阿波那?

  47. 云何持息念?以何为体?云何立名?

  48. 试述持息念依何地?缘何境?依何身?

  49. 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50. 云何外道无持息念?

  51. 如何修持息念?具几因相?

  52. 数中有何三失应避免?

  53. 详述持息念六因。

  54. 详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55. 息依几缘方转?

  56. 何谓别相念住?

  57. 云何修别相念住?

  58. 何谓自相、共相?具体如何观?

  59. 念住有几?其中谁能断惑?云何?奻

  60. 所缘念住复分几?

  61. 念住云何次第?何以故?

  62. 云何念住唯四?

  63. 云何杂缘、不杂缘?各有几种?

  64. 何谓总相念住?

  65. 从总相念住成就已,当生何善根?

  66. 何故此法名煗?

  67. 煗法修何行相?

  68. 云何四谛十六行相?各详述之。

  69. 何谓顶法?彼从何生?修何行相?

  70. 何谓动善?

  71. 煗顶二法初后修念住有何差别?为什么?

  72. 杂缘法念住后,进入总相念住,中间修何加行?

  73. 何谓三义观?七处善?

  74. 何谓忍法?

  75. 忍法分几品?其所缘行相有无不同?

  76. 何谓减行、减缘?

  77. 详述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78. 中忍初位从何时始?满位又在何时?

  79. 中忍未减缘时,修观行时,现时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说修十六行相?

  80. 云何行修、得修?

  81. 云何说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82. 於中、上忍位,於一谛中减三行相,何故仍修彼谛四行相?

  83. 於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中,云何留苦下一行相?

  84. 苦下一行相,为留何行?

  85. 试就西方德光论师所说减行,述利根二种减略概况。

  86. 试就西方德光论师所说减行,述钝根二种减略概况。

  87. 何谓世第一?其所缘行相如何?

  88. 煗等之体云何?

  89. 云何得非煗等体?

  90. 何谓抉择?何谓抉择分?何谓顺抉择分?

  91. 煗等於闻思修中属何位?

  92. 煗等四善,依何地生?以充实理由,说明欲界无色中无。

  93. “二或七”显何义?云何说此非正义?

  94. 依何身能得煗等?

  95. 详释“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

  96. 详明煗等舍义,有几种舍?

  97. 何谓煗等胜利?

  98. 顺解脱分与煗,皆必得涅槃,二者何殊?

  99. 云何上忍位“於此生处身有惑中,得非择灭”?

  100. 何谓正性离生?

  101. 三乘种姓,能转根否?详述能转之客观规律性。

  102. 三乘种姓,极速极迟,各需几生?

  103. 世第一后复生何道?

  104. 何谓十六心圣谛现观?详述其内涵及释名相。

  105. 何谓法智、类智?

  106. 忍、智有何差别?

  107. 现观有几种?各述其详且其相互关系。

  108. 详述正性离生。何谓正性?何谓离生?

  109. 何谓正性决定?

  110. 谛现观十六心,为依何地?

  111. 云何忍智前后次第必然如此?

  112. 何谓无间道?何谓解脱道?

  113. 云何见道唯十五刹那?

  114. 云何道类智不断修惑,而修道摄?

  115. 何谓随信行、随法行?

  116. 试就见道十五心中安立圣位,总共有几人?

  117. 道类智时,建立众圣差别云何?

  118. 何缘先断欲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心,但名预流果等,非后果向?

  119. 何谓“地地失德九”?

  120. 云何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

  121. 何谓预流?

  122. 此预流名,为因何义?

  123. 何缘预流,不目第八?

  124. 何缘预流,不目超越证二、三果人?

  125. 云何预流极七返生?

  126. 预流未断修惑,云何经说名无退堕法?

  127. 智、愚之别云何?

  128. 何谓家家,家家有几种?

  129. 要具几缘,预流果得转名家家?

  130. 欲九品修断惑,各润几生?

  131. 即以上理说明三、二生家家。

  132. 云何无断欲一、二品家家?云何无断五品?

  133. 第五品不能障一来果,云何欲第九品能障不还果?

  134. 说明天家家、人家家之欲三、四品修惑、受生概况。

  135. 何谓一来果向、一来果。

  136. 何谓薄贪嗔痴、重贪嗔痴?

  137. 何谓一间,一间有何义?

  138. 一间与不还果向有无差别?

  139. 何谓不还果?不还具何义?

  140. 何谓七种不还?

  141. 有行、无行,经部有部有无不同解释及次第?

  142. 何谓上流?上流有几?

  143. 试述乐慧上流与乐定上流之不同处。

  144. 行无色上流有几?

  145. 乐定上流与行无色上流是否相同?

  146. 何谓九种不还?

  147. 九种不还与七种不还相互关系如何?

  148. 云何由业、惑、根有殊,安立九种不还?

  149. 何谓七善士趣?

  150. 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151. 何故阿罗汉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152. 何谓经生圣者?

  153. 欲界经生圣与色界经生圣者有何不同?

  154. 欲界经生圣与色界经生圣者有何相同处?

  155. 经欲界生圣云何必不往上色无色界?

  156. 何谓杂修静虑?先应杂修何等静虑?

  157. 由何等位,知杂修成?

  158. 何缘而修杂修静虑?

  159. 何缘净居处唯有五?

  160. 何谓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

  161. 何谓有学十八,无学有九?

  162. 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163. 何谓阿罗汉向?

  164. 何谓金刚喻定?

  165. 何谓“尽得俱尽智”?

  166. 何谓应果?

  167. 由何等道,离何地染?

  168. 圣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凡夫离八地染,有几种离系得?

  169. 由何地道,离何地染?

  170. 云何有漏道,唯能离次下一地?

  171. 诸依近分,离下地染;诸解脱道,亦近分耶?

  172. 初三后解脱,为什么“根本或近分”?

  173. 为什么“上地唯根本”?

  174. 世道缘何,作何行相?

  175. 尽智无间,有何智生?

  176. 不动种姓,有无无学正见?

  177. 何谓沙门性?

  178. 沙门果体是何?果位差别有几?

  179. 世尊何缘唯说四沙门果?

  180.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门果否?

  181. 沙门性有何异名?

  182. 何谓婆罗门?何谓梵轮?

  183. 有部以见道名*轮,有何理由及以依据?

  184. 何谓三转十二行相(依有部释)?

  185. 何谓三转十二行相(依经部释)?

  186. 何沙门果,依何界得?

  187. 超越证三果,云何不许依上界得?

  188. 云何上界无见道?

  189. 诸阿罗汉有几差别?差别云何?

  190. 何谓时解脱,不时解脱?

  191. 阿罗汉所有种姓,为是先有,为是后得?

  192. 云何若退定退等,上界唯有安住、不动二种?

  193. 六种退姓如何退?退种如何退?

  194. “非先”包几种意义?

  195. 有宗初果无退,后三有退,依何理证?

  196. 经部说法如何?

  197. 经部如何解释不动等六种姓?

  198. 除阿罗汉,余亦有六种种性耶?皆能练根否?

  199. 云何解释经文“不动阿罗汉,退现法乐住”?

  200. “退”有几种?

  201. 退果之概况如何?

  202. 学无学练根各几无间、几解脱道?

  203. 何谓久习?

  204. 练根何性摄?何所依?

  205. 云何有学练根,但依六地?

  206. 何谓九无学?由何差别?

  207. 何谓七圣人?依何立七?

  208. 此七圣者,实体有几?

  209. 何谓慧解脱?俱解脱?

  210. 学无学位,何由称满?

  211. 略说道有几,能摄一切道?

  212. 道义云何?

  213. 何谓通行?此有几种?

  214. 依何安立四通行?

  215. 何谓苦、乐通行?

  216. 何谓菩提分法?此有几种?

  217. 此菩提分法,实体有几?如何相摄?

  218. 念住等三,何独说为慧、勤、定?

  219. 何位何觉分增?

  220. 见修道中何觉分增,有几种说法?

  221. 此三十七,何地有几?

  222. 何谓证净?证净有几?

  223. 四证净依何位得?

  224. 证净实体是何?

  225. 证净属有漏无漏耶?

  226. 证净云何次第?

  227. 何谓有学八支、无学十支?

  228. 何谓正解脱?

  229. 何谓正智?

  230. 有学位中云何仅八支?

  231. 正智、正脱其体云何?与五分法身有无关联?

  232. 正智、正脱於何位得?

  233. 心於何位,正得解脱?

  234. 道於何位,令正生障断?

  235. 何谓无为三界?

  236. 三界以何为体,差别云何?

  237. 详释厌、离通局。

  分别智品第七(卷二十六至二十七)

  1. 何谓智?智、忍、见有何差别?

  2. 为什么有漏慧皆是智?

  3. 何谓二智?三智?

  4. 三智各以何法为所缘境?

  5. 云何三智增至九?

  6. 何谓尽、无生智?各以何法为体?

  7. 尽、无生智初起及后起有何不同?为什么?

  8. 云何九智增至十?

  9. 他心智以何为体?有几种?每种又以何法为体?

  10. 详释他心智各种差别。

  11. 尽、无生智行相何别?

  12. 十智云何相摄?

  13. 建立十智,具由几缘?

  14. 法智类智,为有少分治上、欲耶?

  15. 十智行相如何?

  16. 云何尽无生智仅十四行相?

  17. 详述他心智所缘之决定相。

  18. 无漏行相有几?有几种说法?

  19. 十六行相是何?一一细释之。

  20. 十六行相实事有几?

  21. 何谓行相?

  22. 何谓能行、所行?

  23. 十智何性摄?依何地、依何身?

  24. 十智何念住摄?

  25. 十智相缘,一一几智为境?

  26. 十智所缘,总有几法?

  27. 何智、几法为所缘境?

  28. 俗智作非我观,能以一念缘一切法耶?若否,不缘何法,其体是何?

  29. 谁成就几智?

  30. 云何见道初念圣,仅成一世俗智?

  31. 见道位中,顿修几智?

  32. 何谓现观边世俗智?

  33. 云何道类智位无现观边世俗智得修?

  34. 详述现观边世俗智诸类差别?

  35. 修道离染位中,顿修几智?

  36. 离染得无学位,顿修几智?

  37. 练根位中,修智多少?

  38. 杂修、修通位中,修智多少?

  39. 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修智多少?

  40. 诸未来修,若有漏道,为修几地?

  41. 诸未来修,若无漏道,为修几地?

  42. 详释论文“为离此言,通二四道”。

  43. 初尽智现在前时,能修几地有漏功德?

  44. 诸所起得,皆是修耶?

  45. 修有几种?

  46. 如是种修,依何法立?

  47. 东西方有部师於修有何异同安立?

  48. 何名不共法?此有几种?一一列名。

  49. 佛之力有几种?

  50. 佛之十力,相别云何?

  51. 佛之身力云何?

  52. 何谓四无畏?其相差别云何?

  53. 何谓三念住?其相差别云何?

  54. 何谓大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

  55. 大悲与悲,有何同异?

  56. 诸佛相望,法皆等不?

  57. 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

  58. 佛有几德不可思议?

  59. 佛因圆德有几?

  60. 佛果圆德有几?

  61. 佛断圆德有几?

  62. 佛智圆德有几?

  63. 佛威势圆德有几?

  64. 佛色身圆德有几?

  65. 佛恩圆德有几?

  66. 云何如来出世,为无上福田?

  67. 佛共余圣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68. 佛共异生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69. 何谓无诤?详分别之?

  70. 无诤“缘未生,欲界有事惑”,为什么?

  71. 何谓愿智?详述其差别相。

  72. 何谓无碍解?无碍解有几?具体是何?

  73. 四无碍解、十智中各摄哪些智?各依何地?

  74. 法词二无碍解,并依於声,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75. 辩无碍解云何依一切地?无色界无言说故。

  76. 何谓边际定?

  77. 六依边际得,云何词体非边际?

  78. 详释边际名。

  79. 通有几?各列其名?

  80. 何缘前五通依四根本,不依无色?

  81. 五通缘境云何?

  82. 五通起用,能至何境?声缘大觉有何不同?

  83. 五通加行得,抑离染得?

  84. 六通念住分别如何?

  85. 六通三性分别如何?

  86. 何谓三明?三明与六通有何关联?

  87. 云何此三称明?

  88. 云何三明中有真假?

  89. 有学有三明否?

  90. 云何三示导?示导二字何义?

  91. 云何三中教诫为尊?

  92. 三示导各各能起何种作用?

  93. 云何名神境?

  94. 境有几种?各详述其差别。

  95. 何谓能化心、能化生?

  96. 能化心有多少?

  97. 化事、化语诸差别事云何?各详述之。

  98. 发语心起,化心已无,既无化身,化如何语?

  99. 云何立愿留身?

  100. 大迦叶留身待慈尊,有几种留身分释?

  101. 能化心三性中属何性?

  102. 何谓天眼天耳?

  103. 天眼耳有几种?

  104. 详述天眼肉眼功用之不同。

  105. 神通等五,皆为修得否?若否,有何不同?

  106. 云何修得、生得、咒成、药成、业成?

  定品(卷二十八至二十九)

  1. 何谓定?

  2. 何谓生静虑、定静虑?

  3. 何谓静虑?六离合释属何释?

  4. 何谓心一境性?

  5. 云何色界定独名静虑?

  6. 无色定体有几?

  7. 无色定体是心一境性,云何差别为四?

  8. 何谓无色?

  9. 无色界没生下,色从何生?

  10. 无色四定,如何立名?

  11. 非想非非想,到底有想无想?

  12. 何谓等至?

  13. 试述等持、等至、等引三名异同。

  14. 等至有几,各又分几?

  15. 何谓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

  16. 何等静虑有支?

  17. 静虑共有几支?各有几支?

  18. 轻安、行舍,行相作用云何?

  19. 何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何二立行舍,不立轻安?

  20. “支”是何义?

  21. 云何第三静虑二支正念、正慧?

  22. 云何第四静虑二支清净?

  23. 何故初二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反是?

  24. 何故唯於第二静虑立信为支?

  25. 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

  26. 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

  27. 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

  28. 此十八支实事有几?

  29. 初二定乐与三定乐,是否同一?

  30. 何谓内等净?

  31. 为什么要说“喜即是喜受”?

  32. 染静虑中,有禅支否?与净无漏有何不同?

  33. 染静虑支有何异说?

  34. 第四静虑何故名不动?

  35. 生静虑所有诸受与定静虑有何不同?

  36. 上三静虑,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

  37. 净等等至,初得云何?

  38. 何等至后生几等至?

  39. 命终相生如何?

  40. 从净生无漏,应如何理解?

  41. 净定有几,各如何释?

  42. 诸分相望,能生何分?

  43. 何谓超等至?何等等至能超上下?

  44. 超等至如何数习?

  45. 齐何谓超加行成满?

  46. 齐何名超等至成?

  47. 谁、何地有情能修超定?

  48. 此诸等至,依何身起?

  49. 云何依上地身无容起下?

  50. 上不起下,有例外否?

  51. 此诸等至,缘何境生?

  52. 根本善无色,云何不缘下地诸有漏?

  53. 根本善无色,云何能缘下类智品道?

  54. 三种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烦恼?

  55. 近分有几?何受相应?

  56. 於味等至,为皆具否?

  57. 於未至定,有何异说?

  58. 何谓中间静虑?

  59. 中间静虑是否二禅近分?为什么?

  60. 等至、等持何别?

  61. 何谓有寻有伺等三等持?

  62. 何谓单空等三等持?

  63. 空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空?

  64. 无相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相?

  65. 无愿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愿?

  66. 何谓三解脱门?

  67. 何谓重空等三等持?

  68. 此三等持缘何为境?各作何行相?

  69. 云何名空空?

  70. 云何名无相无相?

  71. 云何名无愿无愿?

  72. 何谓四种等持?各述其详。

  73. 何谓无量?有几种?为什么叫无量?

  74. 为什么要修无量?

  75. 无量以何为体?述有部与世亲论主的同异观点。

  76. 无量以何为行相?

  77. 无量以何为所缘?

  78. 无量各依何地而修?有何不同说法?如何通释?

  79. 为什么说无量不能断惑?

  80. 初习业位如何修?

  81. 谁能修得无量?

  82. 何谓解脱,解脱有几?

  83. 解脱依何地修?

  84. 灭受想解脱是何?并述其出入心。

  85. 解脱各以何为境?

  86. 云何第三静虑无有解脱?

  87. 何缘修净解脱?

  88. 云何第三、第八解脱称身证名?

  89. 何谓胜处?胜处有几?

  90. 为什么叫胜处?

  91. 何谓遍处?遍处有几?

  92. 遍处以何为体?

  93. 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关联?

  94. 解脱等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

  95. 生色无色界有情,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生欲界如何?

  96. 正法以何为体?具体指什么?

  97. 正法住世之时量,依何而定的?总言圣教住世是怎么说的?

  98. 法与人之关系云何?

  99. 本论宗旨如何?

  100. 世亲论主之世正法情况如何?

  101. 针对当时景况,论主如何教诫学人?

  附:

  道次摄修求加持颂

  1. 何谓加持?

  2. 何谓三悉地?

  3. 略述深广二派传承。

  4. 云何才称“如理依止”?

  5. 试述《俱舍》及《道炬论》对三士夫之涵义。

  6. 下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7. 中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8. 上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9. 试述止观之重要性。

  10. 修道次是否修密法?

  11. 云何成就密器?

  12. 云何才算“准如师教”?

  13. 修密乘法应注意几项事?

  14. 何谓正见?

  甲戍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圆满

  附录:

  世亲菩萨传

  婆薮槃豆—世亲法师,约公元320—400年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尔时,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长子阿僧伽,即无著菩萨,三子比隣持跋婆,法师居其中。

  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墳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门清高,难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娑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精通《大毗婆沙》。於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乃至六师外道诸说,无不晓了,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

  《俱舍论》虽宗有部,乃取经部之长,弥补其失,而复自成体系,是阿毗达磨之结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极为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而《二十唯识论》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著。二者对照学习,於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

  先时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阇国,击论议鼓,天亲法师,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因而获得阿緰阇国王三洛沙金之赏,法师以作三分,起三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是外道师,解毗伽罗论,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三十二品,始末皆坏,新日王崇信皈依,并令太子就师受戒,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

  后时,法师见圣者无著所造《五地部论》(即《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不信是听受於本尊之教法。传说法师,见而歎:“呜呼无著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

  无著菩萨闻已,认为机缘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法师闻《十地经》,信悟大乘,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谢,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於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密乘阿阇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阇黎者,所忆持之经典,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大乘经五百部,又陀罗尼咒五百部。每日课诵《般若八千颂》。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阇国圆寂,年终八十(一说住世近百年),虽迹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

  玄奘法师传

  玄奘法师(公元600—664年)俗姓陈名袆,洛阳东南緱氏县人,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墳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母宋氏,生三子一女,法师列最幼,其第二兄名素,先出家,法名长捷,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会师十岁丧父,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年十三,有敕於洛阳度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立於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槃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益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槃》、《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於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辙。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娑》、《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

  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著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师,近代国际学者们,已给予应有的崇仰与评价。

  唐中大云寺圆晖传

  释圆晖,未详何许人。关辅之间,声名籍甚,精研性相,善达诸宗。幼於俱舍一门,最为锐意。时礼部侍郎贾曾归心释氏,好乐斯文,多命晖谈此宗相,然其难者则非想见惑,繁者则得非得章。爰请晖师略伸梗概,究其光师疏义繁极难寻。

  又圣善寺怀远律师愿心相合,因节略古疏,颂则再牒,而释论乃有引而具注,甚为径捷,学者易知。

  后有崇廙著金华钞十卷以解焉。光、宝二师之后,晖公间出,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焉。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传

  释普光,未知何许人也,明敏为性,爰择其木,请事三藏法师。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於智解,可譬循环,闻少证多,奘师默许。末参传译,头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焉。

  初,奘嫌古翻俱舍,义多缺然,躬得梵本,再译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记忆西印萨婆多师口义。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圆晖略之为十卷,如汉之有沲欤?

  又尝随奘往玉华宫译大般若经,厥功出乎裨赞也,时号大乘光。观夫奘自贞观十九年创译,讫麟德元年,终於玉华宫,凡二十载,总出大小乘经律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分七八是光笔受,或谓嘉光、普光也。若验从辩机同参译务,即普光是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宝传

  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①颉颃②於奘之门,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余师礼记衍字也。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叡焉。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膠。长安三年,於福先寺、京西明寺预义净译场,宝与法藏胜庄等证义,於时颇露头角,莫之与京欤。

  遁麟法师传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又称富春沙门,为唐代俱舍论学僧圆晖之门人。圆晖著有《俱舍论颂疏》一书,遁麟又就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加以注释,而成《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与慧晖之《俱舍论颂释疏义钞》六卷并称於世,然遁麟之作较为详细。

  慧晖法师传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长安西明寺。为圆晖之弟子。採集圆晖所著之《俱舍论颂疏》,并加以注解,作成《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六卷。该书与遁麟之《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堪称为双璧。

  注:

  ①炰烋:通“咆哮”,自矜气健之貌。

  ②颉颃:音xiéháng,鸟飞上下貌,引申为不相上下之意。

----------------------------------------------------------------------------------------------------------------

更多智敏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俱舍大要讲记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

 

后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大乘五蕴论讲记

智敏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智敏法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

智敏法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九讲

智敏法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八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