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p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章把前面几章的东西整合后,又要我们对道的理解更加通达无碍。老子讲《道德经》和《金刚经》基本上一样,《金刚经》十八分之后又扩大来讲前十八分,所以这两部经的讲法的方式是一个型的,前面讲,后面又阐述讲,用各种比喻让你更加明了,遇到什么困难更加明白。

  【道常无名朴】宇宙大道是永恒不变的,是无形无相的,它没有名字,但是它非常小。朴叫微或小或道,它是最原始的。比如树的最原始状态就叫朴,把这个树割开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不叫朴了,变成一个装毛笔的筒或者说是盒子,就不叫朴了。朴就是他最原始的状态,道的最原始状态也叫朴。朴大到无边,小到无内。小同时又说它大到无边,它非常大又是非常小的。圣人讲话蕴涵着寓意,这就告诉我们外相上的大是宇宙,内相上的小是我们的中脉。

  【虽小,天下莫能臣。】外相上的宇宙大道是恒古不变的,是无形无相的无名无份的,它没有名字又没有形象,我们只是知道它朴——原始状态。天下没有谁能把它看成臣的,没有不臣服于道的,因为道非常玄妙,非常幽深,看不到尾看不到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道大到无边,我们称为宇宙;小到极点的时候,我们称为中脉。因为中脉在我们人体内,的确是非常小,用肉眼看不见,科学仪器也测不出来,但是左中右三脉、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的的确确又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内。虽然它小的像中脉那个样子,但我们的六根六识所有烦恼也都臣服于圣人脚下,都喜欢这个圣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从《易经》和人道法来说,候王都属于丞相以下的,但没超过皇帝这一级的时候就称为千岁或候王。

  从自性上讲候王是我们的后天思维,后天思维臣服于大灵九五之尊追随着自然大道,与道与大灵融为一体的时候,那么外界的万事万物也将自动归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为乾,乾在九五之尊为离,离卦;地为坤,坤在海轮,为坎。抽坎填离变成乾坤二卦,也就是说阴阳二气要和合,我们自身体内的阴阳二气要达到平衡要相融相合。相融相合的时候,我们的自在菩萨(自性观音)自然就给我们降甘露,把我们的怒火和烦恼统统转为菩提。

  【民莫之令而自均】民是指那些烦恼。我们并没有指挥那些烦恼如何如何,这些烦恼民众你是指挥不来的,比如说,此时我不要胡思乱想,那烦恼能听咱们的吗?它该来还是来吧。你控制不了它,控制不了它的时候怎么办哪?这个烦恼就像水流一样,我也不急不慌先顺着它看一下,两岸猿声啼不住,看到底怎么回事,然后在顺从的时候我自立为王,这个时候你的阴阳二气调和成甘露水的时候,自性观音把甘露水就降下来。降下来的甘露水就滋润了万物,烦恼也就自然变成了菩提。

  这个话很好说,但在生活当中修行当中确实很难掌握,所以大家平时多看经典,比如《易经》、《佛经》、《道德经》、《圣经》、还有出来的很多西方哲学家写的那些书,只要是有道理符合般若法你都拿去看,不要怕别人骂你,更不要怕别人指责你看外道书了,没那一说。外道是心外求法。心内求法,所有的书都要去浏览把精华吸取过来,变成你自性的智慧,这就叫甘露。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宇宙万物本来没有名字,但是我们为了区分和利用就给它们创立了假名字。这些名字都是为了我们人类服务的,拥有了假名字也就有了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名字,我们需要这些名字来更好的认识宇宙。

  但对于修行人来讲,名字是我们利用的工具,明白名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去实修实证。

  有人提问:不见本性都是外道?

  师答:对的,不见本性都是外道。我们看书学习不叫外道,你看经典学习这都不叫外道,我们首先要学习智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不这个话就是假的了,经藏并不一定非得包括释迦佛说的,是所有的经藏。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转变为另一个事物,所以做事要知道那种界限和那种限量,把握一定度,超过限度的时候就要失败。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要有一个适中的态度,不能过分,不能超越这个界限。当超越了界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将会将走向失败。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譬是明白,从字面上讲,明白道在天下,就像平原与山谷的河流汇于江海,道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事物上都能体现出来,然而万事万物又归于道上。

  从自性上讲,当我们的心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自身的条条江河(自身的精气神)流向大海,流到我们的性海,就是我们的海底轮。

  大家一定要顺应自然法则规律,符合道义符合法义符合佛义的时候,我们身上的所有精气神统统的流到我们的性海之中,性光就打开了,所以大道不可思议。

  大道无形无相,无处不在,释迦佛说心无处不在,道与心其实就是一个意思,道心,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中脉是我们的心,小到极点了,不能再分割了,但要不断修正它的时候,中脉就会不断的扩大不断的增强,最后和虚空融合。和虚空融合就是和道融合和心融合,所以叫转识成智,转凡成圣。

  没学过密宗的、没学过密法的人听起来觉得不可理解,怎么和净土不一样呀,其实没有什么对与错,只要去实践就知道了。要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就要亲自尝一尝,实践了才有发言的权力。

  提问:他不提倡先多看经典,先修后悟,这种办法对不对?

  师答:也对,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心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士就是要一点点的念经,一点点的开智慧。释迦佛身边有个徒弟很愚笨,记忆力非常糟糕,释迦佛就叫他天天扫地,扫地的时候念:扫地、扫地、扫除心地。十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就是这个道理。

  传法的人要根据你的智慧来传法,所以叫当机法,不当机不叫法。你不断的修正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会顿悟,在没顿悟之前叫渐悟,就像我们盖地基一样,顿悟就像塔的尖一样,你在不断的垒到最后把塔顶的避雷针装完了,咣当就开悟了(顿悟了),很多人修行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

  能听完法突然开悟的人是极少数,非常非常少的,正常人都是渐悟到顿悟。渐悟就是多看经文,多看书,在看书的情况下不断的去参悟,但不能执著。你执著某一句话上就和佛法背离了和道背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道德经》和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很多禅宗的大德把《道德经》、《庄子》很多先辈们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悟就非常快,写下了很多的书籍,大家有机缘去看一下。如果把《道德经》看明白了,《佛经》我敢说你是很轻而易举的就懂了,因为一法通百法通。

-----------------------------------------------------------------------------------------------------------------

更多法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三章 自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的佛教戒律观(郭文)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心、观、实相的递进之奥义(向世山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菩萨行者甘当如来使(王雷泉)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立足禅波罗蜜形成天台止观雏型(圣

 

后五篇文章

天台宗·经注论疏:S46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清.道霈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一章 恬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章 故善

天台宗·经注论疏:S45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

天台宗·经注论疏:S44-2 大部妙玄格言(宋.善月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