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唯识学研究: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识学研究: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一)

  在大乘佛教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有两大宗派引人注目。一为般若宗,一为唯识宗。般若宗活跃于公元一至四世纪,代表人物为龙树、提婆。唯识宗活跃于公元四至六世纪,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后唯识思想传入我国,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即是中国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二)

  般若宗的核心思想,后人归纳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是讲世间所有事物(包括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其各自独立的体性;它们共同的体性为“空”,即“空”性。真空妙有是讲由这个“空”性生出宇宙万有。

  龙树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体现了这些思想: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之观四谛品)

  释意:世间所有由因缘所生的东西,我说它们的本质都为“空”,这也是我对那个真实所取的一个假名,大家不要理解它为“空无所有”了。

  为防止别人把这个“空”理解为“空无所有”,龙树又说了: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之观如来品)

  释意:因为有这个“空”,所以才生出世间万有;如果没有这个“空”,则不会有这万事万物。

  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它,龙树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中论之观因缘品)

  释意:这个“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

  可见,龙树的核心思想是讲这个“空”性的。

  后来人理解般若宗之“空”为“无自性”,是很不究竟的。其实,“缘起性空”中的“缘起”就是讲这个“无自性”的,即万物没有其各自独立的体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而“性空”则是指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即“空”性。

  由于后来人忽略了后面这一层意思,所以往往落入“断灭空”之中,认为一切东西过去之后就空无所有了,这在大乘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流弊。

  (三)

  龙树虽然指出了这个“空”性是世间所有的本源,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个“空”性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所以当时很多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

  稍晚一点出现的唯识宗则解答了众人的疑惑,从根本上揭示了这个“空”性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识”。

  到这里很多问题就好解释了。什么是“真空妙有”?答曰,宇宙的本质是“识”,由“识”生出一切。

  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其以《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等作为理论依据来表述宇宙间万有事物的原理:

  世间万有的终极本源为“阿赖耶识”,亦名“阿陀那识”,由阿赖耶识生出末那识,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见《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由这八识生出诸多有形的事物。

  (四)

  唯识宗与般若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由指出“空”性到最终揭示这个“空”性的本质。它们两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体系,那就是“中观”。

  中观思想的形成对后来的很多宗派都有着借鉴的作用。例如,后来的华严宗所讲的“理事无碍”,禅宗所讲的“心性不二”,跟中观的“性空唯识”是别无二致的。

  可以这样说,中观思想的确立,是大乘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前五篇文章

唯识学研究:唯识哲学对对像世界的说明(潘爱雯)

唯识学研究:杂阿含与唯识学(陈琼璀)

唯识学研究: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陈国钊)

唯识学研究: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

唯识学研究:唯识学九大要义

 

后五篇文章

唯识学研究:性空及唯识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演培法师

唯识学研究:关于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翻译问题之辨析(

唯识学研究:略论法相义与唯识义异同(胡晓光)

唯识学研究: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

唯识学研究:“唯识无境”初探(徐湘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