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广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广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中「观」的目的,是要照见「五蕴皆空」。而要照见「五蕴皆空」,必须「行深般若」才行。如何行深「般若」呢?先来文字般若一下吧。

  「五蕴」为什么「皆空」呢?我试着用比较简略、易懂的文字来解释

  。

  一、解释「五蕴」

  「五蕴」是什么?简略来说,便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身体,并及外在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精神。

  「蕴」,旧译叫「阴」,新译叫「蕴」。「阴」指「色、受、想、行、识」能荫盖真相;「蕴」表「色、受、想、行、识」,乃各种元素集聚而有。

  1、

  再深入来说。

  什么是「色蕴」?即五根、五境和无表色。「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人身上的五种功能,属于能见;「五境」色、声、香香、味、触,是五根所见到(感受到) 的外在世界,属于所见;「无表色」是存在人们内心的外境印象,只可由自己内心感觉到,他人感觉不到,因它只是物质的印象,同时只存在个人主观的心中。

  为何会有「色蕴」呢?「色蕴」就是「四大」──地(骨骼)、水 ﹝血

  、分泌液、尿﹞、火(热)、风(气体),由四大的会合和创造而有。

  四大的会合而有色蕴,以及五根、五境和无表色。

  2、

  「受蕴」就是内心的感受、感觉。当五(六)根接触了五(六)境,内心就就生起了感受。在感受之下,才知道外境的存在。由于外境的不同,给予我们内心的感受,也就不一样。经中谈到有三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但三受:苦受、乐受、舍受则是根本。

  3、

  「想蕴」就是内心对六根所接触、所感受到的外境,加以执取、思惟惟,产生各种印象,可能生爱、可能起瞋 ........。将事情加以复杂化,是想蕴的最大功能。

  4、

  「行蕴」接着「想蕴」而产生。当内心执取顺境时,就生起喜悦的情绪;当执取不顺境时,就生起不喜欢、厌恶的感情,于是,有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种种内心的造作,叫做「行蕴」。

  5、

  「识蕴」就是内心的知觉。它有了解和分别的功用,当六根接触到六境时,产生六识,然后了解六境;了解六境后,随即分别六境,知其长、短、扁、圆,白、红、蓝、绿,是好、是坏。透过「识蕴」而知道色、受、想、行蕴的作用。

  二、解释五蕴由来

  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因为这五蕴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无常、不实。

  先来看「色蕴」。为什么会有「色蕴」?它是四大──地水火风等元素组合而成,如果没有四大──骨胳、血液、分泌体、体温、空气,还有人的色身吗?

  再看「受蕴」。人的感受是由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到五境──色、声、香、味、触才产生的。五根为因,五境为缘,产生感受的果。若无无根、五境等接触,如何有「受蕴」?

  「想蕴」则产生于感受之后,当五根接触到五境,有了各种感受,内心才取境相而引发思想。若无受蕴,「想蕴」何来?

  「行蕴」则是思想之后,所引生的内心造作,由取境思想而产生各种情绪变化,起为喜怒哀乐等感情。若无「想蕴」,「行蕴」何来?

  「识蕴」的了解分别,则在于五根接触五境之后所产生,称为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加上意识,了别于内心法尘,总称六识。六识的存在缘于色、受、想、行,若无前四蕴,「识蕴」又将依何而存在?

  三、总结「五蕴皆空」

  从前面的剖析可知,五蕴的产生都是有因有缘、依因待缘的,因缘的成熟会合,而有五蕴的产生。

  既然五蕴有生,就表示五蕴本来是不存在的。虽然因缘的会合,有了五蕴,但是,因缘是会分开的。因缘分开后,五蕴也就跟着消失、不存在了。试问:有人长生不死吗?有人快乐一辈子、或痛苦一辈子吗?有人能思想不停吗?有人能常在喜怒哀乐中吗?有人内心常在清醒中,不会昏睡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表示我人身心五蕴的不实。五蕴的存在,只是现象而已,其实内在随时在变化。身体(色蕴)新陈代谢不停;感受忽苦忽乐或平淡无奇;思想虽能绵延不绝,总有停止时;情绪感情再丰富,也有低落不振时;再明白清醒的内心,也有糊涂时。

  所以,《大般若经》形容五蕴是:

  色如聚沫──此身如水沫,虽有表面存在,体内空空,不久就消灭。

  受如水泡──就像洗衣粉,和水搅一搅后,就产生水泡,但不久即灭,人的苦受、乐受亦然。

  想如阳焰──如日光所照,出现了一些彩霞等美丽景色,但不久即消失,人的思想亦然。

  行如芭蕉──芭蕉是空心的,表示不实,人的喜怒哀乐亦然。

  识如幻事──就如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东西,并非真有其事,人的意识何尝不如此?

  因此,「五蕴」是不实在的,它的存在只是表象、现象、假象,它们是没有实体的,所以说「五蕴皆空」。

  彻底来说,五蕴未生前不存在,当然是空﹝无﹞;生后会消灭,灭后不存在,是空﹝无﹞;就是生后、未灭前,它的存在也是毫无实体,随时在变化。这不是「空」吗?﹝无自性故,随缘展现﹞

----------------------------------------------------------------------------------------------------------------

更多慧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慧广法师:泛谈《般若心经》种种

慧广法师:《信心铭》释义

慧广法师: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慧广法师:三宝的内在含义

慧广法师:大乘佛法漫谈

 

后五篇文章

印顺法师:本焕长老与五家钟板

印顺法师:发菩提心 立四愿度

印顺法师:发扬爱国传统 构建和谐社会

印顺法师: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顺法师拜山开示

印顺法师: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谐世界——泛论禅宗智慧与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