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二) 不舍一切是称性之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二) 不舍一切是称性之说

   我们对前四门做了提示,所谓身、口、意、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第五门——回向门。回向门中第一个受用者还是每一个作为的独立体,虽然是回向于众生,但我们自身每个独立体还是第一受用者。这个地方要反复的思维它。我们这时候再来看——原来我们所有善良的作为、慈悲的作为、智慧无染的作为,哪怕是回施众生,也是自利的,第一个承受者还是自身。

  过去一些僧人在为别人忙着一些佛事,那在早期是不得了的,象焰口、水陆、无遮法会,普济于世,真是水陆空给这些迷失的众生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但后来因为世俗自私,慢慢变成一种经济交易以后,大家对这个作为的慈悲智慧的第一受用就丢失了。所以以前水陆焰口在我们中国成熟了很多大善知识、具足悲智方便、通力善巧的人,度了很多有情。我们现在恶缘炽盛了,大家斤斤计较的是名利、挣多少钞票,这样就是一个恶业的交换了,结果不光没有成熟很多善知识,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利益,反而带来了恶缘,什么恶缘呢?因为他没有真实地用慈悲智慧去利益他人,当然这个第一受用也都是虚假、金钱名利,许多这些作为者的果报很恶劣,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苦人,被道德遗弃的人。

  现在很多地方的出家人也在做大量的佛事,象我们称的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实际这里面有极大的善缘,因为作为者是第一受用者,只要他认真,具足悲智。象我们的蒙山,这个作为本身就是极大的利,这里面有智慧、有慈悲。所以出家人的修行密度十分大的,即福德因缘善缘炽盛,因为戒律、居士等种种因缘会屏蔽我们的恶缘。有的人他会悄悄地做恶事,那是他个人的因缘,但要是说整体的外缘,善缘还是炽盛。

  我们要是了解了这一点,那我们自觉的修持与祈祷一定会成熟起来。你会悄悄地祈祷善缘,你会有善、智慧、慈悲的作为,而不会在背后做一些第一损害自己、第二损害出家、第三损害社会的作为,我们一定会摈弃它,为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是独立的第一个自受用者了,或者说第一个受果报者。

  那么这个回向门,我们在这种自觉的观察下再来作回向门,那就比较简单。说方便智业——“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个“不舍一切”跟道不可须臾离有什么差别呢?不舍一切,实际是不舍一切时处顺性的这样一个修持。所以第五门完全是展示了性德的作用,第五门所有的展示都是性德的作为,因为这里的慈悲一定是依智慧而展现出来的。为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是永远谈不上慈悲的。我们都知道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这个大悲心一定是依智慧的,智慧一定是顺性所使!

  我们中国的传统教法中尚有“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那么不舍一切,这不是给我们加任务的,是让我们在一切时处皆是性德之作为,或者说性德所显。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什么叫“不舍”,或者是无所舍、无从舍。不舍,是本来是没有什么可舍的,因为没有什么可取,也就没有什么可舍的,那么自性也就袒露出来,我们就会率性而行。率性,称性的行为,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所拥有、智者所选择、智者所取用。

  过现未来都交织在我们现下的,我们现下怎么取用,这个权利完全在我们自身!昙鸾法师在《往生论注》中提出来这五种法(五念门)的随顺,其结果无外乎是“所作随意自在成就”,以达成这样一个自在力的认知。若对这个自在力认知不够,我们解放不了自己,也解放不了有情,那你这个学佛毫无效果!你学一些规矩、套路,穿了更多的马甲,一脱掉人一点就没有改变。我们所有的作为是要改变自己的整个身心世界!不是天天换马甲,这么做那么做,身心还是老样子,那不行!一旦了解了我们的作为完全在于自身的独立的取舍,这样我们就有一个自在力也好,一个方便力也好,这样的人是一个智慧者,率性称性一定是智者,这是毫无疑问的。

  通过这段学习,已经把智者的权利偿还给我们了!你的思想意识、你的身口意三业,完全是在你自身作为起作用的,而没有我们过去的交织,或者说是师长带来的、国家带来的、社会带来的、他人带来的、父母带来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通过这个学习把它筛选出来了。你的意识、你的身口意三业、你的择取的第一受用者一定是你自身!那么你怎么来择取?择取智者的作为那就是称性,那就择取了法性,我们随顺展示这个性德的作用,所以“不舍一切”。

  因为第五门的要求是不舍一切的,这没有什么可以修持的,实际你有什么可以舍呢?一切万法皆无自性,本身无我,你舍什么呢?因为你舍,是一种执著,那你说不舍不是执著吗?不舍也是执著。但是因为我们取舍的惯性,此处假着我们的习惯来做一个不舍的认知,此不舍就是称性者、率性者。

  诸位菩萨,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常规的思维习惯,但我们一定要在此处换个角度去思维这个独立体的作用,那我们作为世界上的一个无责怪心理的人,那就是一个具足正见的人、不迷失的人,就是一个清晰的人,悲悯那些迷失者,悲悯那些纠缠不清的人,那你就真正的具足了慈悲。在这个世间说慈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要是不知道自身独立体的这个作用,完全是自己是第一受用者,那我们想慈悲别人十分的困难。我经常会审视自己,有点滴的去帮助别人的欲望生起来那都是不可能的,多是在自利的驱使下、支持下作为的。这是大部分人的习惯状态。所以一个完全无私为人民服务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那真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这个纯粹要有一个支撑,要是直接跨越过来怕是不容易,我们通过学习认知,慢慢的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机会。

  所以我们一旦知道——我们每一个独立体的过现未来的业的交织、取舍的交织,我们是第一受用者,我们在负起责任的情况下,再来回向,这似乎就是顺理成章了,就是你能说服自己的潜意识,你能说服自己的承受力。我们的作为要是说服不了自己,就会背上疲惫厌倦,甚至烦恼,可能还有一些怨恨等等。

  诸位菩萨,因为这是一个妙观察的熏习,所以就要不断地去观察,不断地去思维,虽然是回向门,也离不开妙观察细细的思维,不是思维别人,是思维自己心里的状态、心里的理路、心里的取舍、心里的爱乐、心里的本质、心里的一种安住,或者说心里的一个迷失痛苦。你去观察它,你去主动地调整它,你去做一个你心里的智慧的运用者。我们自己的心理、我们自己的果报、我们自己的受用,我们不关心它,后面我们所有的学习都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所有的作为都毫无意义!那我们就真正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

  所以这个“不舍一切”,实是率性、称性之说,一切本无所舍故。我们如实观察,心地就会有如实的安住,就会有如实的宁静,如实的踏实,如实的轻安,如实的喜悦。在谈这个角度的时间,我们的确可以号着自己的脉搏看它是怎么跳动的?让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心地,运用自己的心地,成熟自己的心地,去广泛地认知这个心理与诸佛菩萨无二的心理的本质,与一切众生无二的本质的心理,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种脉搏、这种心念、这种状态、这种趣向,来认知它、运用它、成熟它、完成它,来如实地安住,使我们的身心真正得到解脱,所以自解脱是方便,谁能解脱你的心理?

  三宝歌大家都会唱,说“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什么皈依处呢?佛法僧是我们真正的唯一的皈依处!是不是这样呢?实际是通过思维观察,通过我们第一个心灵的受用者、我们自己的择取、第一个受用者独立的择取,你会认知到它是不是唯一的真正的皈依处。“今乃知”,是什么呢?他观察到了,他体会到了,他有这样细微的感知了,他才能去描述出来,让很多人去传诵,去歌赞三宝,使更多在幽暗的世界中、在心灵的迷失的世界中、在心灵的法界不知趣向的有情得到安乐,得到皈依,有一个安乐的寻觅,有一个安乐的归宿,在这个传唱中得到加持。

  那我们学这个五念门,从阿弥陀佛说《无量寿经》,从世尊传达《无量寿经》,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他们记载、传达这个净土教法的体系与教法的作为,都有一个目的——无外乎使我们这个独立的心智了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质,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在的、解脱的安住,运用,发挥,成长,转换。在十方法界中供养诸佛而不散乱,在十方游历而不迷失,在现缘中安住而不无记。这些善知识所设立的教法,所相续传达的东西,就唯一此事——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的道业。道业不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现下如是。

  所以诸位善知识,细细地、宁静地、负责任地在自己的心灵里,或者在自己脉搏跳动的地方去认知他,看看让他怎么来跳动?怎么来安抚他?怎么来运用他?怎么来展示他的真容,即紫磨金相,他的相貌都是真金色的。因为什么呢?真正负起责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中一定是紫磨金色,具足了价值、安稳、尊贵,具足了殊胜不可思议!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这个东西的择取上没有认真过,对这个独立的受用没有真正生起来过第一感受者的尊贵的价值的认知,所以往往我们就把他荒废过去了,一生乃至一生又一生,一劫一劫又一劫,无始以来就这样相续着,轮回着,迷失着,挣扎着,没有真正的皈依处。诸位菩萨,佛陀悲悯我们并不是说我们真有什么可以悲悯的,实在是因为我们的荒废、我们对自身独立的认知不够、自我尊重的责任不够,唤醒了佛的悲心。因为什么呢?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体性无别,用之差别无量无边,这真令这些同一父母、同一出生、同一角度的成就者心生悲悯。这种悲心无疑就会生起来,就象我们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屠杀一样,我们是忍受不了的;看到自己的亲人被伤害一样,我们是忍受不了的,不管是疾病的伤害、自然灾害的伤害、战争的伤害,乃至说人与人之间的某些角度的侵害,你都不能忍受,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亲情。

  【举例: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被杀掉,我们作为中国人一想这个地方,因为有亲情、有同民族的气息,我们就会忍受不了。但是全世界犹太人被杀了三千万!但我们中国人没有几个有感觉。为什么呢?是疏缘不是亲缘。】

  那么佛陀审视一切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与挣扎,乃至说在九界中徘徊与犹豫,世尊的悲心我们可想而知的。因为他跟我们有同气,同一本性故,同一佛性故,这个“性”是无别的。佛彻底展示了法性的悲智,即顺性展示了它真正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悲智方便。我们把这个悲智方便压缩在我们的习气业力下了,沉在业海之中,沉在深深的海底了,我们没法用它,佛只不过把它自然地舒展开了,所以称性率性运用悲智方便、饶益有情而无所障碍。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有情并没有增减什么,只是说我们具足的悲智方便,这个称性的功德,被埋在深深的习惯的地下,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就待于开发,待于运用,待于成熟。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六 2011年7月26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三) 业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一) 往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二) 不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三) 先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一) 遇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九日(四) 游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一) 第一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九日(三) 五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九日(二) 第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九日(一) 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