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

   耳根圆通章第八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跟各位谈到这些,因为实修的过程里,个人生命的性德是会出现的,但是这个都需要时间。它的一个要领很简单,就是“置心一处”,那我们讲参禅,就是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面,那这些会一直出来。

  你在实践的过程里,那些要领会出现,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你不用去探,探别人说这个那个,那完全没用,因为他所用的要领,对你来讲不见得有效。你在这个地方你看不出来,你认为都一样,你从果报看就知道,一个变成政治家、一个变成艺术家;那你功夫假如用得不够,福报没那么大,可能一个就变成洗碗的、一个洗菜的;就是这种功夫,那看你是怎么下功。所以你没办法用、没办法讲,你在因地没办法去探讨。所以说众生畏果,你要看到果报才知道;菩萨畏因,菩萨在因的地方就弄好了,这个因弄好以后果报就出来了。真的是像投影一样,你不要看这里芯片小小的,那边就很大一块,整个影响就在这个地方——用功的部分,所以我们讲性德是怎么兑现的,在这里你就看到了。

  我们前面讲到“行者心性的确立,并兑现其性德,端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不断的重复实践,方能使生命中的性德兑现出来”。你不要想说:我要让我的什么出来,什么出来。很难哪!你到最后要把慈悲兑现出来,慈悲不是你讲的,你没有那个本事你怎么慈悲?你那个只是同情心或怜悯心,只是这样而已。你要有那个智慧,有那个能力,慈悲的状况才能出现。你把慈悲当作酬酢、应酬,这种东西没有用,那跟生命真理的部分不相应。外面很多,智慧与慈悲的书很多,那根本搔不到痒处,你要从这个地方看。你体现出来以后,你要大慈大悲才有可能去进行,你这个性德不兑现出来,那些都不算。所以你要成为民间的信仰那种慈悲,还是学者笔下的慈悲,还是行者走在大法界里那个真实的慈悲,你就要看这个地方的差别。同样都讲那一句话、那个词,意义、内容完全不一样。他是在不断的重复实践,才能使生命中的性德兑现出来。“而此阶段乃在积极完成这个方程式的架构”——心灵方程式的架构。

  第四个“证”。第二阶段的“证”,就已经很殊胜了,“此证乃在守住此方程式,而一再的实践之”。原来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尝试而已,从刚才跟各位讲说一再的试验要进去、进去、再进去的那种状况到现在方程式的完成,那已经变成一套模式出来了,你的一套模式就出了,至此才能称为一门深入,或者叫做不二门。《维摩诘经》里面三十二位菩萨都讲“不二法门”,或者称为圆通法门,到这个阶段,照住才叫完成。照住完成,事实上从我们来讲,你修行到这个地方就已经入法身位了,入法身了,圆教初住位。这个时候你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方程式,已经不是单一的,你要弄清楚。

  我们在跟各位谈修行的时候,这个心性这一法、禅法这一法,它里面已经把一切都包含在里面。因为我们只讲行法,都讲技术面多,里面的东西没讲,你要把这全部把它放大出来的话,那《华严经》上面整个都是啊!所以我们慢慢地去了解这个部分。谈这个东西,各位一定要实践,你不实践,我们一直讲,就变知识,没有用。

  第三个部分“照见”。“观照是搜寻,照住是安住或者定位,照见则是深化乃至穿透”,这是三个的基本定义。在参禅的过程中,照見不但是捕捉住疑情,更能将这个疑情解剖得淋漓尽致。论疑情通称为“生命的存在”,这个才是疑情,这叫大疑情。进而言之就是对真心——心、性、念那个本体念、生灭念、第二念乃至善恶念、变异念的完全体验,那你才有不可思议的广大神通。

  你知道什么叫变异念?什么叫善恶念?我们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些,混在一起,在我们这里可以说把这个通通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弄得很清楚了,你自己要在这个地方来完成它。这个道场不怎么殊胜,但是一定可以很殊胜,那就看你啊!你坐在那边睡觉,我就没办法,你坐在那里善用其心,禅堂绝对殊胜。

  “此中非是语言枝节所能触及与表达”,不是语言所能触及的,不是文字所能触及的,所以是真不可思议呀!我们前有谈到,这个不可思议是怎么来的?就前面那里讲的——惟有搜寻出自己能由生命去感受的那种存在,那种存在不是用语言、文字、理由、逻辑所能搪塞你的那个命题。那个疑情是你自己感受生命的,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告诉你的,也不是找个理由搪塞过去就好了,也不是用安慰、用人情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关你要能够过得去,能够掌握到,自己内心清清楚楚存在的那个东西,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因——菩提种啊!

  那么到了这个地方,它就生根了,发芽了,开始成长了,就要进入茁壮的领域了。所以你要有不可思议的体验,才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要有不可思议的体验,那你就要有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的那个种子,那个不可思议的那个疑情,就这么简单。哪里不可思议?你就把这一点弄清楚,整个就翻过去了。这一点没弄清楚,你都是口头上讲的,进进退退,那个进也是假的进,那个退呢?大概是真的退,不会是假的退,因为是假的进,所以是真的退。那其实也没有什么进退,因为你根本还没有进入状况,但是只要进入状况,这个因你建立,就不会退心。

  而我们告诉各位,很多小孩子有这种东西,我相信各位当中也有很多人小时候就有这种感觉,长大以后,被学校、被社会拼命的污染,自己把它忘了。那个内在生命的感受,所以我们常讲说,内在生命的感受是整个民族生存的一个DNA,那一个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你那内在生命的感受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做表达,大家要去体验这个部分。

  现在我们再来看照见的四个阶段,“这个时候的疑情已经成为行者的生命因素,心灵方程式已成为行者的表征”,这两个都已经出现了,对行者而言已无所谓的定位不定位,兑现不兑现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的行者由于出入法界的因缘,在三世间上、在四大微细上、在生理、心理上,都跟凡夫有所不同,你要知道到这个时候他已经透过了前面讲的圆教初住位,他已经一门深入,已经到达不二门,到达圆通法门的境界以后了,所以他有这些不同。

  那各位有吗?没有!脖子不要伸那么长,自己开始反省过来“我要怎么到达个地方?”。关键就技术面、工程面,都跟你们讲了。那个疑情——内在生命的体验,那个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你要弄好;弄好这个东西,然后开始往前,然后置心一处。技术面就是这一个,工程面你先架构起来,你看技术也有了,方程式也有了,那事实上你已经改变了,你已经进入第二世界了,你的生命也改变成第二生命了,已经在改变了,这个阶次上我们已经交待得很清楚了。

  而心意识是无法丈量的,要进入到这个阶段,惟有在初阶时,审慎的去体会、验证何者是生命所要的。这个所要的不是语言、文字、同情、爱护等等世间标准所能满足的欲望,这个部分我们要摸索,你自己慢慢的要去验证“那是什么”。我们讲了那么多,那是什么?

  有时候我在想,以前有唱一首歌,不知是谁编的。师父那么多的开示,你现在到那里去了。高兴的时候,师父的开示,哇!好好喔!我师父!我师父!半夜失踪了,你师父好好哦,讲些什么都不见了。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就是内在的体验不够,你真有那个内在的体验,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你慢慢的去经验这个东西,慢慢的走一遍看看。所以刚开始的那个初步的阶段,我们很要求。

  所以,各位,你不要想说后面怎么样,我们一定跟你检验你最初的阶段,那个内在的体验,有没有?这个是修行的第一步啊!这一步不要跳过,第一步错过,你永远差一寸,永远差一步,到成佛那里,人家都成佛了,你就差一步,差哪一步?因为第一步你没有,你后面再怎么用功都没用,因为你永远差一步啊!世间话不是这样讲:“一百步的路你走到九十九步,其实是走一半”。

  我告诉你,在修行是这样讲:走一百步的路你走到九十九步,等于没走,因为你差的那一步是第一步,第一步没走后面都是假的,所以你那九十九步也是假的。所以第一步的部分,一定要自己很严格很严格的要求自己,师父跟你说“通过了”,你自己也要想:这样算吗?回来再一次。因为师父说“通过了”,可能是骗你的,你不要被骗了,你不要以为师父都好人!师父会害人啊!没有通过,自己再来,因为那个东西是你要向自己负责的。你要想一想,我可能什么没讲清楚,所以师父才说通过了。透过你的表达当中,人家跟你做的只是就你的表达而已,那你必须要向自己负责,这一点才重要。

  当你自己确实彻底的实践过一遍以后,那就没问题了,那人家怎么讲你都很清楚。就像你口带里有钱,确实有钱,人家说:穷小子!过来!你穷小子说:是!什么事?人家说:要你发心。你说:我穷小子啊,对不对?有钱没钱我都是啊!你真有,你就有那种信心,你没有,那人家说:富翁!过来!那也是假的嘛!对不对?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始终跟各位提出这个东西,那种体验是出自生命中最深层的真实性,给各位作一个参考。无可取代的,至高神圣的,若无此冰清玉洁之心,必无法到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前面那个地方,那你自己好好的把他处理好。这是第一个阶段,照见的阶段就很高了。

  第二个“解”。“此时心性的存在与生命因素的纯化已经到达高阶,在生灭念与第二念间的运作与第一二念间的转化能够运筹自在”,这就叫善逝世间解,有没有?这个境界高不高我不知道,你去查如来十号,就是有这一个。这个时候六尘与根识的互动,能够转换自在。这个我讲六尘跟根识两个,这根识之间,你用根的话就在第一念那边,用识的话在第二念那边,就差别在这里。他能够自在转换并明了,识尘相荡的事事状态就很清楚啦。根尘相接的自在无碍,并能将此根本智转成自受用法乐智,这个时候就已经要入第个三阶段了。

  这个地方讲这些术语你要慢慢去体会,你不要想一想,晚上睡觉起来说:“我已经是善逝世间解了”。自己想的不算,这文字你都可以用,写作文都可以写。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写一篇作文,不知道刚刚背了哪一篇文章,背完以后,老师说写“我的志愿”,背的那一篇文章实在没办法转,我就几乎把那篇文章照抄一遍,老师看了就说这怎改啊,文词都很美,但都不是你的,不行,重写。因为你把古文都背得很熟,写“我的志愿”,刚好那篇文章很好,很相应嘛,就通通背起来,当然不是照抄背默写这样子,但是也差不多用他里面的词句,用多了,老师说不行,这看就知道都是背的,那当然是背的啊!你最好是不要背,要不然老师就叫你重来。关键是在这里。

  这个根尘之间就到了我们那个图表上面所讲的,那个心性学的基本结构那个地方是到这个地方才讲的,但是不前面先讲,这个地方你就套不进去。就在那一条线——一念无明起那无明怎么介入的。那个地方我们还没有详细跟各位讲,因为那是另外教理上的部分。修行到这个地方,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不出三界、不入三界的那种状况,他就在那个地方,他出三界、入三界很快,他很自在。自在无碍就指这个东西,因为根尘来的时候,我如何跨过去,现在没事入萨婆若海,那要用就提起来,他很自在。

  我们现在读书人也叫修行人问“那我出三界以后要怎么样入三界来做事?”“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出三界?”你尽问这些,因为你不修行。出三界、入三界是在那个地方,那无明要不要让他起作用?我要入三界了,那就沿着无明、五蕴去轮转。那假如不是,没事,那我就不入三界,那你能不能我就出三界去。所以那个运用,到这个地方,他已经非常非常熟练的部分了,非常熟练了。所以那个技术,前面那个技术,你一定要一直有,要很熟,我如何入,如何安住,安住在那里。这个心到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注意力了。

  所以我们从前面那一条路走下来,现在你听了这些,这个禅七回去以后,你自己从你修行的经验里,要写一篇你的心得。听得很高兴,我看都没有人打瞌睡,听的都懂,不算!你要把它消化变成你的。既然大家都有在修行,你这整个过程、这些数据,变成你的一条线,变成你的一个方程式。那你现在走到哪里,做到哪里,你这马上就可以用,这修行的模式你要架构起来。其实能够到这里来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善逝世间解,这如来十号,你已经成就一个了。所以没那么快,到这里何止了生死而已,他根本智就要转成自受用法乐智了。这时候根本智已经成就了,开始要做运用的转化,能够自受用法乐智,再下面才有他受用法乐智。

  那根本智得了,通常都不会用。有一个朋友,他说他会做一个东西,那个人现在应该还在。他说他发明了“电”,怎么样发明了,他弄给我看:他在一个大水桶里面有两个小水桶,然后一个杆子把它挂在那里,那个水会自动对流,它就能发电。那么他就拿这种东西,希望政府用这个来发电,每个家里都可以自己发电,甚至于可以把他装在汽车上,自己发电就可以跑不要吃汽油,讲到吐血没有人要理他。这个就根本智,他发明了那个东西,他家里就这样用,也确实是这样用。我说你这个去青年辅导会,你就去跟政府去弄弄,这个不是能源匮乏很好用吗?他每次跟政府谈,他就要吐血,因为他不会沟通,找谁沟通他也不会,因为他不会起妙用。你有这根本智没用,我说那我替你申请好了,申请专利来怎么用,他说不用了,人家已经申请五次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有五个人跟他拿去申请了,结果都不是他的啦,我说,那你还在干什么?他说,这个很好,对世间很好、对人类很好,用两桶水“电”就可以用不完。我们这个世界,你看有多奢侈。他那个根本就不污染的,但没有用,因为他只有根本智,他没有后得智,他不会去发挥运用,弄到没饭吃,自己住在那山边的草棚里面,不过他家的地瓜很好吃就是了。他满地都是地瓜,奇怪!土那么硬也是地瓜。没有办法,根本智要转,转成后得智。

  很多人说等我修行以后再度众生,我说这是废话,等你修行成功以后你就吐血死了,因为当你不会跟人家沟通的时候,你要怎么度众生?众生不是捏面人捏出来的,众生就是会给你好看的才叫众生,所以你一定要有后得智。那后得智在哪里?就在那个根、识之间的运用,那你能够掌握到这一点,那舍识用根就简单了,在这里完成了,转识成智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当你这个没有的话,你去问人家看看,怎么舍识用根,他一定没办法告诉你。你说要舍识用根,那可以啊!就不要用识,用根就对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答。怎么样转识成智?那更简单了,转八识成四智,就转啦,你去转吗?关键就在这里,那无明介入与不介入嘛,你不要让无明介入。那要怎样不让无明介入?这不是用讲的,是你要修行到这个地方你才知道,那念——尘境一起的时候,你不要理它。这很简单,我们修行人的口头禅,就不要理它,你还是安住在那里,你真的掌握到那一点,它就入了,入萨婆若海。你不会用,为什么?因你没有到这个程度来。

  我们在修行里有一个境界,你不知道有没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的心相,我常讲的,像这个板子,这个板子假如放在这个地方,放在这里大概要放三年才会有那些灰尘。你在家里应该灰尘很多,你去弄一个板子在那里,一个月就好,灰尘卡上去了,那个地方你去试一个轻轻的东西,把它吊在那里,那个灰尘会动一下,然后又静下来。你的心平静的时候就跟那种状况一样,心湖很宁静,那个尘境一来就“咚,咚……”又静下去了。那个状况你不要理他,但是你很清楚,它过了就算了,过了就算了,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置心一处。那个尘境来“嗯,嗯,嗯”,你被俘虏了,对不对?因为你一直注意他,就被俘虏了,其实这是很微细的部分。

  以一般来讲的话,那是妄想,你会被妄想牵着走,被烦恼牵着走。但是你修行到这个地方,它很宁静,它已经静下来了,所以那个六尘,不管哪一尘。我们举的例子,只是个例子,可能声尘,可能色尘,可能嗅尘,也可能法尘,知道吗?法尘哪!它会产生那种现象,那你能够不理它,一个很简单的就不理它,不要理它,它来随他来,它去随他去,你还是如如不动在那里,这个修行就到这个关键处。这个关键处我们没经验的话,你根本体会不到,你也不知道我们经文里头讲那些是什么?什么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根本体会不到啊!什么叫如如不动?你的如如不动是这个色身如如不动,你训练得很好,坐在那里,蚂蚁在爬,痒,不动!不动!不动!置心一处!置心在蚂蚁那里。那个时候也是如如不动没有错,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处世的粗糙部分,但是这个地方佛法讲的这个部分是很微细、很微细的部分。你一定要置心一处,宁静到那个程度,宁静到那个程度才有可能,假如你不静到那种程度,不可能!所以我们刚才讲静心的初步功夫,你要先有。

  那来到这里当然就不是初步功夫了,这是很深很深的功夫了。这根、识之间的状况如何,你在这里就很清楚了,舍识那就可以了,我只要把无明拿掉就舍识了,但是讲很简单啊,它又跑出来,如何把无明拿掉?对不对?你现在就要来到这里才有可能,假如没有来到这里,用讲的都没用,大脑会一直推理出来:你说把无明拿掉,那无明怎么拿掉?……好,那你又来了,十二因缘法都来了,那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行法一定要到这里,不要看这只是解而已,事实上它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了。

  第三个阶段“行”。到这个时候,照见就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就是“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这个就是《心经》的作用。这个时候行者是自受用法乐智,所以“度一切苦厄”就是指这个境界。也刚好有《心经》这么一部,那也刚好有玄奘大师翻得那么好,也刚好我们这里讲到“行”,所以“行深般若般罗蜜”就在这里,在核心所以叫“心经”。

  你不要看那么四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就每一个观世音菩萨后面都写《心经》。那跟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关系?但是有关系啊!它跟你更有关系啊!所以你应该贴一张照片后面写《心经》才对。因为你行到这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所以我们说,能观能自在。观自在——观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那你看,你要破句啊,自己破啊,观照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那个行就不是行深般若般罗蜜多了,是菩萨行。般若般罗蜜多这个“深般若般罗蜜多”的那个状况,那个时候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那是指菩萨行当中,在“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因为我们把观自在连在一起就变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都是这样念的。

  你从修行的立场来看,是观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到达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那个时候的自受用就度一切苦厄。关键在这里,这个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是行者自受用法乐智的成熟状态。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切世间,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那些境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都在第一念那里,他在相那里,所以空相,诸法空相啊!他站在相的立场就根、相的立场,那看一切尘境,空相啊,诸法空相啊,所以那个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了解的很好讲,你到这里就好说了,你讲给别人听,看谁懂?

  观世音菩萨把这个讲出来以后,千百年来、几千几百年来,多少人批注《心经》,讲不清楚啊!因为他是站在这个立场看的,只要念起就是外尘境界来,他通通在第一念里,在相那个地方看,诸法空相,所以一切尘境都是空相。那我们怎么讲,不是吧?麦克风就麦克风怎么空相?念珠就念珠,怎么空相?我坐这里你坐那里,怎么空相?因为你已经到变异念那边去了,你连那个第一念的相都没有,你已经在变异念那边了,所以你所发生的问题都是这种状况。

  所以我们在修行,你不要用你凡夫的那一种境界跟观念来看这么殊胜的典藉,因为你这个时候你弄不上来。那你最好是背,古人讲得很好,你就背起来你不要解,因为你怎么解怎么错,你怎么解啊!解到最后就是爱争辩:这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讲到最后等于没讲,除了吵架造业以外,你还做什么?所以你就背嘛!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跟人家讲,你只会面对佛菩萨在那边背经,这很好啊!和人的话你就要讲,爱争辩,所以不要跟人讲,人很讨厌。你去注意到这关键性,所以当修行越高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越有人情味;当你高级不起来的时候,那你就一直很糟糕。这是我们自己在做的整个过程,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心经》的境界。

  我们再看最后,最后这个地方是转自受用法乐智成他受用法乐智,他的殊胜境界我们就不讲了,通通在《华严经》里面了。因为到这个地方他已经扩充出来了,他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不是我们修行领域的东西了,他已经转为他受用法乐智了。你在修行的时候通常注意的都是智正觉世间,也就是讲根本智跟自受用的部分。从大乘的经典里通常都讲到自受用的部分,很少讲到他受用,那他受用也不过是透过四摄法度众生,那是不是怎么度都还没讲,像我们这个地方,他受用法乐智你也只有依照《华严经》讲才能讲得清楚。其它我们就不讲了,越深离我们越远,那我们还是期望各位从前面过来,最基础的做好。

  最后的结论我是这样写了几句:参禅的行法就教理而言,有三觉五位,就教相而言则有三阶四第,行者互相参照可觅得一己之道次第,一定要你自己去找一个道次第,方可自入道,自己入道啊!在道乃人行,人不行,何道之有也。你要自己来,我们教的是要教你自己来,不是教你当跟屁虫,师父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什么事都问师父,那不对,你自己要有很坚定的生命力,坚强的毅志力,自己用功,“故人人皆有道可登毘如域,共入华藏界”。

  到最后那个尽在大经中的那个大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妙法莲华经》就是尽在妙经中,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我们讲大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当然有人用大经称他自己的经,研究楞严的大经就是讲《楞严经》,研究法华的说大经就是《法华经》,不过都不正统,只有《华严经》称大经最正统。所以后面讲“大可不必模拟前人之猷鉴”,就是前人怎么走,你不必一定跟着他怎么走。

  所以我跟各位讲,参禅人有一句话,他是根本传承,你记得喔!我这里忘记写了。参禅者每一个都像他师父——像他师父那么不像他师父,这是他的基本传承。每一个禅行者都不像他师父,就这一点他最像师父。别的我们不谈了,菩提达摩这个人,其实各位菩提达摩你大概不认识,因为我们讲的菩提达摩是虚构的,是综合梁武帝前后那个时代的菩提达摩,大概应该是四五个人。所以你假如把他那个时代的事迹串联起来,菩提达摩在中国的寿命有两百多岁。最近医生才证明说蟑螂可以治病,让人活到120岁,所以你放心,将来大概大家都要炖蟑螂来吃。一个人要活到几百岁,修行不是不可以,但是来中国的这个菩提达摩大概不是传说中的那个状况。当然传说中的人说,这个菩提达摩到九十几岁才到中国来,活到了两百多岁,那个是各种传说凑在一起的,但是你会看到,即使传说它都有这种特色。

  慧可跟菩提达摩不一样,菩提达摩的法门叫什么?大乘壁观,壁是墙壁的壁,观照的观。他的壁观诠释得最好的就是龚遵慈师姐,她真的是诠释得很好,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她那置心一处,就把心拿来这里“站”(放额头),站在这里罚站,像墙壁一样罚站,她每次打坐都像面对墙壁。她不太了解菩提达摩,但是她这个行法是对的,她也是这样成就的。

  可是慧可呢,他叫安心法门,不叫大乘壁观;那僧璨呢,是信心法门;那道信呢,又不是啊,你看一个都不像一个,他叫守心法门;弘忍呢,守一法门;慧能呢,智慧法门;都不一样。下面的这个禅宗的传承就是这样,个个都不像他师父,所以人家问马祖:我看你一点都不像你师父,他说:“你胡说,我最像我师父。”他说:“你哪一点像?”“像我师父不像他师父。”所以这个从马祖开始这个就成为我们传承的一个标志,那我们也希望各位:你真走你的路,不要像师父,像师父只是做乖儿子,乖儿子就很像他爸爸,他爸爸叫他这样就这样,那家教家风很好啊!告诉你,不能成佛。你要学佛,佛怎么样,佛很叛逆,所以他半夜爬墙逃出去。所以你看佛陀,你们都把讲成说他是乖儿子,他根本不是乖儿子,他调皮捣蛋,你看结婚以后抛弃太太跟儿子,你看看,为什么?他很叛逆啊!所以他才敢做这种事,我们这些乖儿子没有办法,什么事你都要弄到圆满,弄到圆满就棺材等你,那你要怎么圆满,这就圆满哪。

  他就是带有叛逆的性格,叛逆的性格啊,生命力才能爆发得出来。我不是叫你叛逆喔,尤其对我不要叛逆。这是一个关键。修行啊,你自己要有这种认知,怎么样让自己活起来,这个才是一个关键。好吧!这个地方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时间还有十分钟,我们把那个第一天跟各位讲的那个部分。因为我们谈这个地方是谈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明天开始我们才讲这个部分,今天我还是这个地方先跟你补充一下。

  这“闻思修”其实从修法的行门上来讲,我们跟各位讲它的出处,是从印度那边来的。因为《楞严经》本身翻译的过程,是很有问题的。它是南方翻译的,叫房融,是不是?我记得应该是。它是从这个印度那边带到中国的时候就很复杂,整个过程很复杂。复杂那不管,为什么印度国王会禁止把这部书带出国,那你就知道它在当时印度的行法里,它是很重要的。他把它汇集在一起,所以才有二十五种圆通,其实它就是二十五种修法,那这个修法跟《维摩诘经》的也不一样。那么这里面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他在这个地方把这些修法综合印度当时的行法成这三个部分,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闻呢,应该来讲,你现在从文字上根本看不出来,再加上我们历史上这些大德的注解,他们的行法,你没有办法看到印度的文化在哪里。它在这个地方就谈到“闻慧”,我们把他翻译成“闻慧”,事实上它就是哈达瑜珈;思慧,就是思辨瑜珈,思辨瑜珈就是现在我们请那个阿恰瑞呀(Acharya),阿恰瑞呀的意思就是阿阇黎,他们还是用这个字叫阿阇黎,阿恰瑞呀他们教的是八部瑜珈——阿斯坦瑜珈,它这个部分是思辨瑜珈,分八部来教,事实上他里面教的跟我们佛法完全一样。第三个是修慧,是奉爱瑜珈。

  我要跟各位解释的是“闻慧”这个东西,“哈达”一般来翻译,翻译成中文是叫能量,就是你修哈达瑜珈可以增加你的能量,那我们在当时在翻译的这些的译经家他很利害,就是这个东西,他叫闻慧,“闻”用现在的话叫做什么?知识经济嘛,知识是一种力量,对不对?他有这种感觉,这哈达的意思他直接就翻成“闻”,叫做“闻慧”,他能够增加你的力量,增加你的生命能量,这种修法,所以叫“闻慧”。

  思辨瑜珈就是思考,思辨瑜珈的修行就比较复杂,你要去辨别,把整个理路弄清楚,他不是直接就锻炼的。

  奉爱瑜珈叫修慧。我跟各位讲,这古人的智慧是真不可思议,你不到他的那个境界里头你感受不到。奉爱瑜珈是一种修行,所有的经典,所有的大乘经典里,几乎都谈不到这个地方。奉爱本身就是修行,而奉爱基本上就是一种供养,就是供养,所以你会发现密教供养法很多。那各位你在密法上你敢不敢供养,一供养差不多倾家荡产,然后呢?你又不敢供养,不敢供养又不能成就,那要供养就要倾家荡产。那我们台湾也很多人确实把房子卖了去供养,到最后也没成就,因为你没修法光供养没有用。那要修法、要供养你找不到地方,所以你在这个地方,修行上我们发生很大的障碍。

  奉爱瑜珈在这一个表达真诚的那种恭敬和尊重的时候,他当下就是在修行。所以他讲这个修慧本身就是讲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把它当闻思修,用中国的意思来看,先闻再思再修,已经解释成这个样子,变成一条鞭下来了。不是!他是三块根本不一样的,所以他才说从这个闻中“初于闻中”,先从闻这边来讲这个修法,所以这个修法我们通常来讲,在这里修圆通,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都是圆教初住位的成就。你从这个地方看,但是奉爱瑜珈的修法,他就不是圆教初住位的成就了,所以《楞严经》没有讲到这个部分,但是经典里头是一再的提醒修行人要注意的根源。

  印度的修法虽然讲闻慧修法、思慧修法,不管讲哈达瑜珈、思辨瑜珈,他们的修行都以奉爱瑜珈做基础,都以奉爱瑜珈做基础。奉爱瑜珈第一个就是善知识,我跟各位讲是这样讲,这个叫谦虚一点,叫做缘念道场、缘念法门、缘念善知识。在奉爱瑜珈的立场,只有善知识。《华经严》也一再强调依止善知识,对不对?为什么我不能够一再跟你要求依止善知识,因为你会造成偶像崇拜,这是你末法时代众生的可怜啊,因为你依止善知识,你就把他偶像化、神格化。那不对,他应该也是跟你一样,但是你的心要绝对的表现那一种恭敬跟尊重。那你那恭敬和尊重假如不存在的话,你修什么奉爱瑜珈根本没用,当你一再的要把你的善知识供在那边的时候,你基本上你修法是会偏差的,他就在生活中跟你在一起,你能不能真的把他当善知识,这个难啊!在我们凡夫界里难啊!你没办法去处理这个事。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最好保持一段距离,你才好维持那种恭敬心。那恭敬从哪里来?我跟各位讲两个地方你一定要做。第一个,你要称呼师父的时候,一定要很肯定,而且在言语上要表达得出来,你总不能叫“喂”啊。你在称呼的时候,你有没有?“法师、师父”这个怎么区分?印度人是很喜欢这样称呼“尊贵的上师”,那你要这样称好像太肉麻了,一见面说“尊贵的师父”,鸡皮疙瘩掉满地啊,那倒不必,但是你在称呼师父的时候,那两个字的音是不是刚好体贴、恭敬。“喂”没有出来,师父!要打架是吗?那个柔软语要有,要去表达,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一定要顶礼,因为你走得太近以后没距离,你因为没距离所以不能顶礼嘛!你一定要顶礼。那个顶礼要怎么顶礼?你自已去拿捏了,这个是一定要的,你一定要做到的。真的,奉爱瑜珈你从这个地方开始,然后我再告诉你其它的。我们都有供养、有施食,对不对?那你要记得,吃饭前师父那一碗要先端好,你不要说他不在,他没有看到,敷衍过去。你有没有这种供养?我要供养啊!虽然他不吃,但是我的心要供养,你要先把他弄好,吃完以后最后再替他吃掉。因为不是施食,你是供养,所以通常你要有一个供碗,那个供碗是小一点,你自己心要有,那你要有一个信物,师父的信物,是不是现在人通通用相片,那就没办法了。相片当然也可以,不过用相片我不太赞同的是,现代人都喜欢偶像崇拜,结果都变成偶像,又爬到桌上去坐了。那倒无所谓,但是你自己本身的心一定要有虔诚、恭敬,一定要有,但是不可以神格化、不可偶像化。你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自己要很肯定,很肯定自己这个做法,假如没有的话,那你没办法进行。

  这个是我们跟各位讲这个三个部分,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就不再提这些东西了,那你要留意到它有这些状况。那么透过这个三个部分入三摩地,三摩地是什么东西?这个你要先弄清楚,当然有定义,那个定义是你内心所要的吗?这个就是你要考虑啦,这些都是重要的这个词汇,那很好给各位带来疑情。好,我们就讲到这里。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结经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十集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十一集

 

后五篇文章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

唐普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七集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六集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