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捌 无上正等正觉——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
 
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捌 无上正等正觉——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前一章我们从地藏菩萨如何发愿谈起,并且讲到了「十号具足」。针对「十号具足」这个部份,我们跟各位再做一些补充和介绍。当时佛陀因为要跟印度社会的六师九十六种外道辩论,所以对这些外道的理论及法门都很通达,所以叫作十号具足。佛陀因为对这些外道的理论很熟练,所以每次跟他们辩论,每次都赢,因此当然可以称他们为外道;但是来到现在,我们什么也不通达,跟人家辩,怎么辩就怎么输,那就不能叫人家外道了,他不叫你外道就不错了。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办法跟人家辩,历史上是有因缘的。佛陀当时针对印度各宗派的错误和缺点一一反驳,佛教特别凸显的是行法的部份、修行的部份,这部份我们把它继承下来了,就是现在所谓的「原始佛教」;可见却也因为这个部份,使得佛教在印度社会几乎消失了。怎么说呢?因为从印度文明的系统来看这部份,他们认为佛陀的法并不究竟;这也是我常跟各位讲的,学佛不要意识形态,你一用意识形态,把「你所知」的佛法跟别人讲时,就一个「外道」的立场来看,会以为原来佛法也不过是如此而已,那就完了;这一点也是佛教为何在现今世界不能兴盛的原因。 两千六百年前到三千年前那个时候,印度的修行方法几乎完全消失了,而这个时间之前的一千五百年,也就是现在算起大约四千五百年前左右,有几个伟大的修行人出来,向大家都知道的克里须那,他是专门弘法的,现在的BhaktiYoga就是讲克里须那;这部份演变成后来的「中观论派」。另外一个拉克鲁希,他是湿婆神化身的,专门讲行法的这部份,就是「瑜伽行派」。现在大乘佛法只把中观论派接了下来,这部份讲经讲得很多,至于瑜伽行法的部份,怎么修就不知道了。「瑜伽」yoga这个字翻译过来的,虽然现在社会上「瑜伽」似乎很普遍,但现在讲的瑜伽不是真的瑜伽,不是用来修行的,只是用来健健身或维持好身材这样而已。从这么广泛的立场来看,当你只是以原始佛教的说法来代表佛教时,问题就来了,从外道的立场来看,他们会觉得佛陀也没什么成就;譬如从他们的AshtangaYoga来讲,它有八个阶段,以他们的立场,照「你所讲」的这样来认知佛教的话,佛陀的程度大概是修到他们的第五或第三阶段而已。 若是那些对佛法的认知是在持戒阶段的人来诠释佛法,那他们就会以为佛陀之修到第一阶段而已,你知道吗?尤其是有些人,持戒持到「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愈修身体愈来愈差,那佛陀就变成连修到第一阶段也没有。本来佛陀是十号具足、万丈光芒,被你讲成「小不点」一个,因为你对佛法根本不了解,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诠释佛法。拿「广设方便」来说,你怎么广设方便?你的广设方便就是素鱼、素鹅、素鸡……,这哪是广设方便?这都是你自己想的!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来看,哇!有鱼又有虾,怎么吃?而且又不是真的,都吃假的;结果佛教徒都成了假的佛教徒,叫作「素佛教徒」。我跟你讲,你自己变假的都不知道。人家吃斋是过午不食,你现在吃斋呢?这只有你自己知道。以后你到阎罗王那边,去找地藏菩萨来作证,这没有办法。 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十号具足」是心胸很广大的。你发愿就是要学这个,所有的法门都学起来的,这个就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我们现在认识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意识形态的:「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者,正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整个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定义,从「智正觉世间」来讲,它没有错;可是从「眷属世间」来讲,这个就没有定义到了。从众生世间来讲,也就是所谓的眷属世间,一个众生都不能漏,全部都要穷尽,也就是经文这里讲的「广设方便,度尽一切众生」,但这个定义就没有含括这个部份了。第三个从「器世间」来讲,器世间要圆满,要让众生免于苦难,可是一下旱灾,一下水灾,温室效应,这个器世间要怎么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包含了这个部份。所以不要看这么一个词,要翻译都很困难,而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是以「无上正等正觉」来解释,你还讲不清楚。因为这种东西,尤其是古文言,那个文字不能定死,他是很有弹性的,他这个词里头告诉你的,不是「无量法门誓愿学」,而是「无量法门皆成就」,它是指这一个东西,这样才能十号具足。很多人修了大福报,会飞天、穿墙透壁,修那些没有用,这些都不在这十号里面。你要修这十号,十大类的正法都要修。所以不管你是发大愿(圆融道)的修法或是次第道的行法,你要十大愿具足,这两方面你通通要有,反复地训练才有可能。这是指这个部份。 我们继续来看地藏菩萨发愿的因缘。第四个地藏菩萨的发愿,也是在〈阎浮众生业感品〉,我们来看经文: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各位看这世间有多长,地藏菩萨发愿以来已经这么久了。可是,现在要各位发个愿,「唉唷!这辈子做不完就欠佛了……」,其实你没做到,佛也是笑笑,不会翻脸。你跟他乱发愿或是不发愿,他也那样笑;你发愿,他也不会特别高兴,晚上跑下来跟你握手。 「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叫作清净莲华目如来。这时候有一位罗汉福度众生,遇到光目女设食供养,于是罗汉就问她「欲愿何等」。光目女跟他说:「我想知道我母亲现在在哪里。」罗汉愍之,就入定去看看。结果看到光目女的母亲堕在恶道,正在受极大的苦,于是问光目女她母亲生前是做了什么事,导致现在在恶道受极大苦。光目女跟他说:「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你看这个女儿帮她母亲算帐算得很清楚,她妈妈吃什么,她都看得一清二楚;看在她眼底,内心其实很痛苦。所以才会在她母亡之日,资福救拔,并祈求罗汉可以帮她。罗汉愍之,为作方便,于是教光目女:「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光目女就照着罗汉教导的那样去做了。 经文里面故事的细节,各位自己去看,我们主要是要讲地藏菩萨怎么发愿的。后来,光目女的母亲,因为她为其母造福,得以出生为婢女之子,可是寿年只有十三,而且还会再落入恶道受苦。光目女问这个婢女之子,就是她母亲说:「地狱罪报其事云何?」婢子回答她说:「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光目女听了非常难过,于是哭着对天空发愿说:「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她是以这个因缘,因她母亲而发愿的;我们发愿是有「缘」的。所以地藏菩萨跟众生痛苦有关,之所以会相应,正是因为他有这个缘而发那个大愿。因此,当你在这种环境里,你求地藏菩萨一定相应。 地藏菩萨愿发得太多了,经典也没有一一记载,你有苦难,跟地藏菩萨讲就对了,经典没记载的照算;因为他曾经发过愿,你有那个缘就会跟他相应。你看他发愿的那些功德就知道了,这个愿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由来,就是从这个地方做结论来的。当然地藏菩萨他老人家没这样讲,因为地藏菩萨发愿以来,所谓「百千万亿不可说劫」,没有办法用我们的数字来形容,以人间的语言来讲,祖师大德们就把它归纳成二句结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两句话就是从这边来的,这都是在讲地藏菩萨的大愿。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奇怪,它语出何处,就是从经文这里归纳来的。 这个愿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凡夫在因地、在这个世间结构下产生的这些状况,而菩萨已经帮我们架构好入法界的那个愿。现在你想当菩萨,想当个行者,就依地藏菩萨这样发愿;学他这样发愿,就可以入法界,你就可以离苦得乐。换言之,当你在帮众生离苦得乐的时候,你就离苦得乐了;这是佛法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世间的结构又会告诉你:「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好处的,那就叫作对价关系、买卖关系,那就无法成就,成就的都是人天福报。其实不用担心,绝对有好处,而且那个好处是你无法算计的,知道吗?你尽管照着地藏菩萨这样发愿,这样去利益众生就好了,你就可以「转」过去了。 大概三十几年前,有一位同修,因为经济风暴而公司倒闭,身上所剩无几,算一算总财产只剩下四百三十几块钱。他想想,只剩下这一点钱,有这个钱或没这个钱,对他来说似乎也没有两样,于是通通把它放到功德箱去了,连坐公车的零钱也没留。因为他破产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后来打消了念头。那个地方恭奉的是地藏菩萨,所以他就跟地藏菩萨讲:「我希望生生世世当你的佣人,帮你扛锡杖,你发什么愿,我就跟着你。」他那时候也不是真修行,所以发愿说要当地藏菩萨的「佣人」。发完愿,反正身上一毛钱也没有了,也不用等公车了,直接用走的走回家。走啊走的,走了很久,愈走肚子愈饿,走到一个路口,脚已经开始发软,头也开始发晕。以前很有钱,从来也不会这样饿过。就在这个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熟人,心想:「糟糕,讨债鬼来了!」没想到那个人一见面,就跟他说:「走,我请你吃饭。月有阴晴圆缺,事业总有失败的时候,不要紧,我请你吃饭去!」这下他才松了一口气,放心的跟他去吃饭。接着当然就是狼吞虎咽,尽量地吃。他的朋友看他那样,心想肯定饿了好几天,就产生了同情心,问他想不想东山再起,他可以提供资金给他。就这样,在那个朋友的协助之下,果然东山再起,事业做得非常好。所以,后来他常常说那位朋友就是他的地藏菩萨;每次有法会,他就说「发广大愿,发广大愿」。像这种人叫作大死一番,绝地逢生,一般人是要死不活、要活不死,要你发个愿,你就要顾这个、要顾那个。油瓶里还有一、二滴油,那个最麻烦,那一个人他是连油瓶都破了,就全部放下了。他是这样发愿的。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这里提到这位罗汉就是无尽意菩萨,光目女的母亲是解脱菩萨,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萨;都是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各位想想,那我们呢?你不要说「人家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以前也是人家的女儿、人家的儿子,他是这样发心来的;你也是人家的女儿、人家的儿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发心呢?经过恒河沙劫以后,你也是了不起的菩萨啊!你看光目女的妈妈,曾经也造那样的业,可是现在是解脱菩萨了。所以,要不要看你自己啰,是看你怎么发愿,看你怎么修行! 学佛主要的还是看你自己,你一定要当下做决定。我是结了婚才决定要出家,可是那时候小孩还小,怎么办?于是我决定「十年后一定要出家」;你能不能肯定「一定要出家,不出家会死」;能不能很笃定、很肯定地修行——我一定要解脱生死,否则我就是骗了阎罗王。告诉各位,跟佛菩萨发愿,你要是没做到,反正佛菩萨永远是笑笑的;可是跟阎罗王发愿,那可就笑不起来了。我就是这样跟阎罗王发愿:「我今天一定比昨天进步,我要是今天不比昨天进步,你就来抓我去。」因此,这个愿随时逼着我,这餐饭一定比上一餐饭进步;我跟他发的愿是「今天比昨天进步」,可是一天吃三餐饭,我就要求自己「这一餐饭,一定比上一餐饭进步」。你们吃饭的时候是合掌,我是一定反省自己:「有没有进步?刚才端碗要吃之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有没有更进一步?」假如没有,那就不吃。一定要这样逼自己,不然要谁来逼你?阎罗王已经在那边等了,你要不要拼?一定要自己逼自己,每餐饭都要逼你自己。这样怎么会不进步?怎么会不成就呢? 譬如以讲经来说,同样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进步,不是把昨天讲过的,再拿来讲一遍就算数了。以《地藏经》来说,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是我每次讲的内容都不一样;内容难免会有些「剪贴」的部份,因为不可能地藏菩萨的名字把他改了嘛,但是内容一定会不一样,因为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进步。问题来了,每天都要更进步,但我总不能每次愈讲愈深,这样大家肯定会睡着了,那我就得训练自己要怎么「深入浅出」地讲。你一定要逼自己去进步,自己的事,别人不能逼你。所以希望各位发愿,就要发真的能让你进步的愿,而且这个愿发下去,你会永无止境地穷尽它。像我刚刚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愿,你就带着疑情——「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学辞典上都有解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嘛;可是,究竟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当时印度人讲这句话时,它主要是在讲什么?很显然地,从佛教的全方位来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要圆满三世间——智正觉世间、眷属世间、器世间,显然地,三个部份都要具足。 「无上正等正觉」就像金字塔的那个「塔尖」一样,塔尖的重量不重,但它代表的是整座塔的成就;而佛教的整体成就,即是包括了「三世间的圆满」。三世间的圆满,我把它浓缩下来,叫作「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用白话来形容,意思就是「最适合人居住的世界」,亦即现代人所谓的和谐世界、世界和平。和平就是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以白话来讲,「智正觉世间」就是每个的人心灵很充实、很丰富,没有所谓的心灵空虚;「眷属世间」很和谐、很和乐,没有对立,也没有抗争;「器世间」圆满,地球生态平衡,不会有臭氧层、温室效应这些问题,自然资源均衡,足够全人类使用,不会像现在有百分之九十的资源是集中在六分之一人口的手中。这些都是器世间和眷属世间不均衡的现象,而且尽是发明一些让人们心灵愈加空洞的东西,这都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里来看,你就可以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在讲什么。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讲佛法,否则只会把佛法扭曲及窄化而已,弄到后来,就只剩下「阿弥陀佛!」那四个字,本来是六字洪名就变成四个字了。不能窄化,窄化以后佛法就看不到了。它很殊胜、很广泛,是普遍而不能穷尽的,处处圆满的;人到达止于至善,族群也到达止于至善,世间也到达止于至善,这才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怎么算呢?想想看。这部份提供各位作参考。 〈阎浮众生业感品〉前面经文一开始,是「定自在王」问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于是佛陀把地藏菩萨久远以前,怎么发愿的经过讲完以后,定自在王菩萨也发起要广演这部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定自在王说完以后,就合掌恭敬退下去了。这个是请法的状况,就像各位现在都在场一样。「定自在王合掌恭敬,作礼而退」,他一退,换四天王起来请法了。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四天王问世尊,地藏菩萨那么久的时间,发了这么多的大愿,怎么度了那么久还没度完?还没度完又加大愿,一直押下去,这筹码会不会押太重了?你留意到,四天王问的问题,跟你、我一样都是用大脑,因为四天王也还是在世间内的世间人,不是菩萨。菩萨出世间,就不用大脑。用大脑就会这样想:「怎么还没度完,又发大愿,这样一直押下去,会不会压垮了?或是会不会变成呆帐呢?」所以在这个世间结构底下,用脑筋的,起心动念还是业、还是罪。我们来看佛陀怎么跟四天玩说: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佛陀跟四天王说:「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佛陀的意思是:「好吧,你们既然这样问,我就告诉你,地藏菩萨在这个阎浮提内,是怎么慈哀救拔众生的。」各位注意「方便之事」这四个字,佛陀回答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方便之事」就是从「事相上」来讲,因为四天王问的正是这个东西,佛陀才讲这个部份。所以四天王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意思是「对对对,我要听的就是这个」。 佛跟四天王讲,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一直在度脱众生,这愿还不能慢。「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重发愿。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因曼」就是起心动念。这里的「百千万亿方便」就是相应刚才前面的「方便之事」;佛要讲这些方便之事,跟四天王讲地藏菩萨是怎么教化众生的。「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YIN者,说雀鸽鸳鸯报……。」哇!地藏菩萨遇到什么样的人,就讲什么样的话,遇到生意人,就讲生意话;遇到政治家,就就讲政治话……,地藏菩萨就这个样子。这里面他一共举了二十三个例子。 各位有没有遇过地藏菩萨?告诉你,我们都遇到过,地藏菩萨不一定是现穿长衫、拿锡杖这个相,而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跟你讲「你有什么缺点,可能会有什么果报」,那个人,那个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地藏菩萨。所以只要任何可以「启发」你,而让你免于过错的,你就应该懂得珍惜、改过,那就是地藏菩萨。生活中一个一个都有,在你生活中太多了。现在问题是,有福报的人就很麻烦,会有「他想的都对」的这种情况。当你有福报的时候,就要想想看,「我会不会用福报来培养福报?」会这样想的,这是中根人;「用福报来培养善根」,好好修行、出离三界,这是上根人;下根人没有感觉,哪有什么福报不福报,先做了再说,直到福报用尽,就开始后悔了——遇到失败、福报用尽才会觉醒的人,叫作「下根器」;而所谓的「隔世冤」那种人,有福就造业,造业就受苦报,苦报再修福报,修了福报再造业……,这种是生死轮回的众生,什么根器也算不上。 生活中我们都遇过地藏菩萨,问题是「脱获善利,旋即又忘,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你也不是不信,可能今天听完经回去,就马上开始做功课,可是做了两个月,就逐渐冷淡下来;所谓「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边,三年佛就回西天了」,全忘光光了。这个情况就是前面讲的这种世间结构的状态。想想看,自己的生死大事,你要不要「很肯定地做决定,然后尽此一报身,永不退转」?这样肯定就可以了,反正「尽未来际」你也看不到。你进了法界以后,就可以尽未来际;可是你不进法界,只是现在念一念,但至少这辈子一定要做完嘛。能不能遇到挫折、痛苦或病痛,依旧「我此愿王,永不退转」?还是一病起来,「唉唷!你都不知道痛死了,怎么念佛……」所以各位,你能不能很笃定?笃定很重要,而要如何笃定,那就是我们自己要用功的地方,别人帮不了你。 希望各位在这里能够弄清楚,事相上的事情,我们一般都很难做得到,其实这部份是最简单的。你只要记得,日常生活中能让你有所启示,而停止造贪瞋痴、身口意这些恶业,那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示现,你都要感恩地藏王菩萨。我不知道各位怎么做,以我个人来说,当生活中有所启示而止住恶业,我就「一百零八拜」;因为感恩,感恩就一百零八拜;忏悔也是一百零八拜,这个就叫作「归零功课」,全部回到原点来。正面的、有所启示,「一百零八拜」;负面的,「唉唷!好险,」只是业相现前而已,一样是「一百零八拜」;感恩也是「一百零八拜」。你说「本来想要干下去的,后来没有做,反正也没造业,那应该不用拜……」,不是,那是地藏菩萨示现,赶快一百零八拜,要不然下次他就不来了。你会说「我又没有看到地藏菩萨!」其实他已经给你看了,这就是「见如来」! 当你的自性有所觉醒,然后改过,这不是见如来吗?真的行者是从这里来的。所以「圆融道」有三个条件,第一、「对三宝具足信心」;这个地方菩萨现前,怎么会没信心?第二是「菩萨行、广大愿」,所有的愿都是菩萨行,这样才能培养你的菩萨种性。第三、「归零功课」,忏悔、发愿、感恩,通通都是一百零八拜就对了。「师父!我一天总共一百零八拜,可不可以?」马马虎虎,也可以啦。不过,认真修的人,每天有几样,他就拜几次,,你要以「一百零八拜」统称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每天的反省跟检讨。每天花半个钟头反省检讨一下,将人生的理路稍做整理,这样绝对够,这个效果最大。希望各位,真修真行!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