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王雷泉:《大乘止观法门》提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王雷泉:《大乘止观法门》提要

 

  《大乘止观法门》,略称《大乘止观》,二卷。陈代慧思著。在北宋之前,长期韬晦海外,宋真宗咸平三年(一○○○)日僧寂照携来此书,交与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于二十年后,方由遵式刻板印行。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等。

  慧思(五一五——一七七),俗姓李,天台宗东土二祖,世称南岳尊者,武賨(今河南上蔡县境)人。于十五岁出家修道,在二十岁时,因读《胜妙定经》而有所感,遂常经行于林野,遍访禅德,值嵩山皈依慧文禅师而禀受一心三观的禅法,彻证法华三昧。自此,禅教并学、止观双修,于是声名远闻,学徒日盛。也因此招来是非乃至陷害,一再受北方恶论师毒害,不断南下避祸,在光州大苏山前后达十四年(五五四——五六八年)。陈废帝光大元年(五六七年),慧思正式付法于智顗。次年,独自去南岳衡山隐居。慧思的思想可以南岳为界,前期属于龙树系统的般若中观学派,后期转入马鸣的缘起论。早期学风侧重于禅学,强调由定发慧,尤重法华三昧,称其为圆顿一乘法门,根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撰《法华安乐行义》,将法华三昧分为“无相行”和“有相行”两门。前期著作尚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释玄论》、《随自意》、《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生平事迹见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

  《大乘止观法门》,于书名下题为“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系慧思晚年在南岳期间所著的禅法著作。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在真妄和合的本识之基础上,阐述真如即具染净二性,然后以三性及三无性思想之展开,达到“除妄成真”与“全真起妄”的目的。本书主要引述《楞伽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与前期学宗龙树系统相比,实为一大转变。对于慧思在南岳的活动,智顗一系天台宗著作中,几乎没有记载,这说明智顗继承的主要是慧思的前期思想。近世也有些学者根据道宣的《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智升的《开元释教录》等不予著录等原因,而怀疑此书系他人伪作。

  全书分略标大纲、广作分别、历事指点三大科目,中心内容在广作分别一科,分作“五番建立”,以说明大乘止观法门。卷首有作者自注:“行者若欲修之,当于下止观体状文中学。若有所疑不决,然后遍读,当有断疑之处也。”所谓五番建立,即: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

  一、止观依止(卷一至卷三):以“一心”为修习止观法门之依止。此“一心”为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本,有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如来藏、法界、法性等别名。佛教修习的目的在于显现如来藏,从“藏体平等”、“藏体无异无相”、“染净平等”的“如”,说明空如来藏;从“平等缘起”、“体备染净二用”、“能生染净”的“来”,说明不空如来藏。在对不空如来藏的阐述中,指出:“如来之藏,从本以来,俱时具有染净二性,以具染性故,能现一切众生等染事,故以此为在障本住法身,亦名佛性。复具净性故,能现一切诸佛等净德。故以此藏为出障法身,亦名性净涅槃也。”特别又将佛性分解为“如如佛”及“智慧佛”,用以说明“迷道起妄”及“返妄归真”之“觉”与“不觉”的道理。

  二、止观境界(卷三):以真实性、依他性、分别性等三自性的观法,作为修习大乘止观的所观境。真实性,指出障真如及佛之净德;依他性,指在障真如与染和合而成的阿黎耶识;分别性,指六、七二识的妄想分别。此三自性,与唯识论仅局于凡夫的三自性说不同,各各通于清净及染污两个方面,由此构成从凡至圣的十法界。

  三、止观体状(卷三至卷四):说明修习大乘止观法门的步骤。分染浊三性和清净三性两门,分别详述由观入止、从止起观的过程。由观入止,即由三自性入三无性:转分别性为无相性,转依他性为无生性,转真实性为无性性;此止行成就,能安住于涅槃常寂之境。由止入观,于三昧定中,能依菩萨大悲大愿,而于六道之中变化施设,利益众生。此观行成就,能处于生死,而现性染之用。

  四、止观断得(卷四):依三自性次第的止观修习,获得各各层次中断惑证真的实益。认为断惑即是得益,即是证真。故本书详于断惑的分析,而略于得益的说明。

  五、止观作用(卷四):说明修习止观二门所产生的作用。止行成就,能体证清净心,理融定相法性,与一切众生圆同一身。观行成就,从体起用,使一切染净之大能即时而起,圆融无碍地实践菩萨度生的悲愿。

  最后,在“历事指点”中,将日常的生活、礼佛、饮食乃至大小便利,全部纳入止观修习的轨道,劝令奉行。

  本书为系统阐述大乘止观法门的综合性著作,尤以如来藏性具染净两种性质的“性染”说,对于天台宗的“性具”、“性恶”思想之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以一心统摄世出世一切诸法及修习法门,对于后世禅宗的无相、无住、无念思想的形成,以及于担柴运水中修习佛道等作略,亦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有关《大乘止观法门》的注疏和研究书有:宋代了然《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五卷,明代智旭《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四卷,近代谛闲《大乘止观法门述记》二十卷,及当代圣严的《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方兴的《大乘止观法门校释》等。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

更多王雷泉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王雷泉:《金刚錍论》提要

惟觉法语:万里灵泉寺八十二年度冬季精进禅七 82.11

王雷泉:《沙门不敬王者论》提要

王雷泉:《大乘大义章》提要

王雷泉:《大乘义章》提要

 

后五篇文章

周贵华: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三)

周贵华: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二)

惟觉法语: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八十七年度夏季大专青年精进禅

周贵华: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一)

周贵华: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