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曾琦云:论空海大师的《即身成佛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曾琦云:论空海大师的《即身成佛义》

 

  空海(774~835),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师,密号遍照金刚,日本赞岐国(今香川县)人。十五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804年与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806年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初住京都高雄山寺,从事传法灌顶。816年于纪伊(今和歌山县)开创高野山密宗道场,号金刚峰寺。823年诏赐京都东寺为密教永久根本道场。“东密”名称即由此而来。曾兼任东大寺别当,统辖一寺僧职,补大僧正位。825年示寂于金刚峰寺,世寿六十二。谥号弘法大师,世称之为高野山大师,或野山大师。著作有《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畔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

  密宗法统由教祖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传金刚萨土垂(二祖)、龙猛(三祖)、龙智(四祖)、金刚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八祖),称为护法八祖。其教义大纲系讲说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圆融,建立两部曼荼罗,而以“即身成佛”为其主旨。自空海极力弘传,依据显密二教判与十住心而建立横竖二判之纯密教,以表示胜于其他诸宗。密宗虽衰于印度、中国大部分地区,却于西藏、日本流传不坠。

  日本空海大师创立的真言宗,其教理,称为教相(修行实践的仪轨称为事相),集中体现在其作品《即身成佛》一文里面,收入《大正藏》之中。据说日本天皇于宫中会集诸宗大师,各唱所习。空海立即身成佛之义,诸家争折之,空海辩论精审。皇上对空海说:“义虽玄极,朕思见证。”空海即入五藏三摩地观,忽于头顶上涌五佛宝冠,放五色光明,威容赫如。皇上即离御榻作礼,群臣起拜。此时三论宗道昌大师、唯识宗源仁大师、华严宗道雄大师、天台宗圆澄大师等都表示降伏。十三年大同太上皇入坛灌顶,皇帝密灌于此开始。从此,空海在日本大兴密宗。

  《即身成佛义》的主旨即是“二颂八句”:

  六大无碍常瑜伽(体)

  四种曼荼各不离(相)

  三密加持速疾显(用)

  重重帝网名即身(无碍诸佛)

  法然具足萨般若(法佛成佛)

  心数心王过刹尘(无数)

  各具五智无际智(轮圆)

  圆镜力故实觉智(所申此四句明成佛一字)

  这八句前面四句从“体”、“相”、“用”、“诸佛无碍”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即身成佛”之义,后面四句从佛智境界阐述了“即身成佛”之义。下面我们以此为核心来阐述空海大师的思想。

  “六大无碍常瑜伽”。六大即是地、水、火、风、空、识,以六大作为宇宙本体,是世界万有的本源,是空海大师的发明,与其他佛教派别的解释大不相同。显教一般说“四大皆空”,其意思是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是虚妄不实的,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的真谛。在这里,地、水、火、风都是虚假不实的,绝对不能成为宇宙的本源,显教把万有的本体说成是真如、法性、一心、真谛等等。而空海则明显以地、水、火、风、空、识为万有的本体:佛是六大,鬼也是六大,天地也是六大,人们也是六大,虽然法界无限,但皆为六大所造。这就是“即事而真”。六大是无碍的,举一全收,事即是理,事理圆融。空海说:

  六大者,五大及识。《大日经》所谓: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是其义也。……“阿”字诸法本不生义者即是地大。“缚”字离言说谓之水大。清净无垢尘者是则“?”字火大也。因业不可得者“诃”字门风大也。等虚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觉者“识”大。因位名识,果位谓智,智即觉故。……如此经文皆以六大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间为所生。

  此所生法上达法身,下及六道,虽粗细有隔,大小有差,然犹不出六大。故佛说六大为法界体性。诸显教中以四大等为非情,密教则说此为如来三摩耶身。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即同。……虽有能所二生都绝能所,法尔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号,执常途浅略义不可作种种戏论。如是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无障无碍互相涉入相应,常住不变同住实际。故颂曰:六大无碍常瑜伽。

  为此,日本真言宗对六大的含义做了详细的说明,列表如下:

  六大

  空海说:“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无障无碍互相涉入相应,常住不变同住实际。”这里所说的“实际”,即是真如佛性。空海接着说:“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常者不动不坏等义。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身成佛义。”这就是说,六大相互包摄,此物之六大与彼物之六大也完全互相包摄,因而凡夫乃至草木的六大和佛的六大交涉影响,圆融相即,把这些视为一个整体,即是六大法界,再把六大人格化,即成大日如来。此种理论,显然是吸收了天台宗的圆融相即说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四种曼荼各不离”。把此六大分开,则地、水、火、风、空属于胎藏界,识大属于金刚界。四种曼荼是胎、金两部的六大本体上所显现的相貌差别。其差别分为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四种。曼荼罗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坛、道场、轮圆具足、聚集等,印度密教指画有佛菩萨像的圆形修法地或坛场,中国、日本又指画在纸帛上的佛菩萨像。空海把曼荼罗看作是真言宗教理的外在象征和表现,也就是六大本体的显现。大曼荼罗,是指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表现的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或彩绘的诸尊集会形象,是四曼的总体,另外三曼是在这尊形上的显现。三昧耶,梵语是的、集会、宣言等义,在密教中有平等、誓愿、警觉、除障四义,众生皈依佛道,蒙佛之力,知咱身与佛无差别,是平等义;佛要使众生同于己,普渡众生,是誓愿、本誓义;众生皈依佛道,引起佛的注意,是警觉义;众生蒙佛力而得利益,是除障义。三摩耶曼荼罗,是指表现诸尊内德的刀剑、轮宝、莲华、金刚杵、器杖乃至印契以及这些东西的彩绘;法曼荼罗又称种子曼荼罗,是由诸佛菩萨的种子(标志佛菩萨所具之德的梵字)组成的曼荼罗,广义上也包括佛菩萨的真言,诸经论的文字、言语、义理等:羯磨曼荼罗之羯磨,原意是行为、工作等义,这里的羯磨,是指佛菩萨行住坐卧等动作威仪以及金铜木造的形象。以上统称为金、胎两部的曼荼罗;这四曼荼罗,是六大体中所本有的义相,是六大法界的体性之相,也就是大日如来的圆满形象。其相千差万别,其数无量无边。六大是互相涉入融通的,这四曼自然也是互相涉入融通的。即诸佛等的四曼人们都具备,而人们的四曼诸佛等也不可不具备。所谓曼荼罗具有“轮圆具足”之义。这样,表达这“大、三、法、羯”的义相的互相涉入的法旨,名之为曼荼罗。空海说:

  如是四种曼荼罗四种智印其数无量。一一量同虚空。彼不离此此不离彼。犹如空光无碍不逆。故云四种曼荼罗各不离。不离即是即义。

  这里也吸收了天台宗的互具思想和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思想。华严宗提出了“三重观门”,其中有周遍含容观,即事事无碍观。周遍是普及一切色及非色处,含容即包含无外,无一法能超出此虚空之界。此观以事望事,使观全事之理均能随同事法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亦能随同理法而一一可容。就事事能遍能摄,交参自在,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容。空海的“四种曼荼各不离”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

  “三密加持速疾显”。密教以佛之三业(身口意)属体、相、用三大中之用大(真如之作用),其作用甚深微细,非凡夫所能知道,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称三密,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成就不思议之业用。众生之三业非但契合佛之三业,且含摄于其中,又众生心中隐秘之本性同于佛之三密,即众生三业之实相知道都是六大法性之作用,与佛之三业相同,故亦称三密。众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皆称身密。行者口诵真言,乃至一切言语等口业,皆称语密。行者心观本尊,乃至随事起念一切事业,皆称意密。

  “四曼相大”之表现于人“身”,例如“手”按照法则去结印契,此为身密;“口”诵各种真言陀罗尼,此为口密;“意”认识心、佛、众生三平等的观念,此为意密,统称为三密用大。与“六大体大”、“四曼相大”合称“三大”。如果成就了这三密,此身立即成佛,所以龙树说:“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

  关于三密与六大、四曼之关系,有横、竖二义。就竖义而言,六大之中,地、水、火三大为身密,风、空二大为语密,识大为意密。在四曼之中,字、印、形次第为语、身、意三密。就横义而言,一切显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趣为意密。依此横、竖二义,在三密之中摄体相,故四曼、六大微细法体,乃至少分如邻虚,亦无非业用,三密之一法得摄尽众德,故三密即大日如来。

  修行者精进不懈,时常观察身口意,即能的佛三密加持,即身成佛。空海说:

  若有人不阙法则昼夜精进,现身获得五神通,渐次修练不舍此身进入佛位,具如经说。依此义故曰三密加持速疾显。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行者若能观念此理趣,三密相应故现身速疾显现证得本有三身。故名速疾显。如常实时即日即身义亦如是。

  整个密宗靠三密加持,努力使自己身口意与本尊三密相印,达到三密相印的三摩地境界。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立十种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身口意三密相印,即凡成圣,其不可思议之力,唯佛能知,非因地菩萨所能测度。

  在《即身成佛义问答》里面有这样一则问答:

  问:若佛三密本自相应者何众生速不成佛而受苦耶?

  答:如贫女家本自有伏藏,而不凿显时恒受贫苦此亦如是。

  这里问者说既然诸佛三密与众生三密本来相应,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为何众生仍旧不能成佛而受苦呢?空海打了一个比喻,好像一个贫穷的女人,她不知道家里本来有宝藏,所以她就仍旧受苦。如果她发现自己家有宝藏,勤奋开凿,等到宝藏出来,她哪里还会受苦呢?这个比喻与上面把佛比喻成影子,众生比喻为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水清净的时候,就能显现佛的影子。千江有水千江月。佛就好比月亮,月亮只有一个,但只要江水清澈,不管哪条江都会有月亮的影子。所以,三密加持的道理就在这里。并非佛不想加持众生,而是众生心有污垢,不能与佛三密相应,所以就得不到佛的加持。一旦三密相应,即可即身成佛,不历僧劫获法身。

  根据上述原理,真言宗提出三种即身成佛,称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所谓“理具成佛”就是依据“体”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据“相大”的四曼,“显得成佛”是依据“用大”的三密相应。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于“显得成佛”。

  “重重帝网名即身”。帝网又叫因陀罗网,为帝释天(上帝)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上每一打结的地方都附有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都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若依境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都是为了显示事事无碍圆融法门的深刻含义。

  空海在这里以重重帝网交替不乱,比喻诸佛无碍的道理。大千世界已经有恒河沙数诸佛,他们的身体在哪里?空海说:

  身者,我身、佛身、众生身是名身。又有四种身,言自性受用变化等流是名曰身。又有三种字印形是也。如是等身纵横重重,如镜中影像灯光涉入,彼身即是此身,此身即是彼身,佛身即是众生身,众生身即是佛身。不同而同,不异而异。

  空海的这段话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心道出了华严宗的最高境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观察差别无限的宇宙,所立的四种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即差别的现象界。指万有各别,诸法皆由因缘生,有分隔齐限的存在。理法界,即超差别的实体界。指真如平等之理性通贯万有,其体性普遍恒常。理事无碍法界,谓现象界与实体界一体不二的关系。指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交络,无碍自在。事事无碍法界,即于现象界上直认绝待不可思议。指森罗差别之事法事事融通,法法无碍,即入自在。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事与事看似互为相对,然多缘互为相应以成就一缘,且一缘亦遍助多缘。以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又作无尽法界。在华严判教中,事事无碍法界属于圆教之列。

  总而言之,“二颂八句”中的前一颂四句,是阐发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六大是从原理上讲事物的本体,四曼是从现象上说六大所显现的外在差别,三密是说事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同时表明真言宗基本的修行实践趋旨。这种以六大、四曼、三密为宇宙中一切事物之体、相、用的理论,从哲学上看,带有泛神论的倾向。其中吸收了天台宗的某些教理,更多地吸收了华严宗的教理,所以空海判教,以华严为显教最上位,天台次之,其他宗派更次之。

  “法然具足萨般若”。法然,是法尔自然,指诸法自然如此,非人为之义;具足,无所欠缺之义,圆满成就之义;萨般若,意谓一切智,在真言密教中,意味着一切智中之智,称为“一切智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众生之本性,自然具足佛性,众生与佛的区别,只在觉悟与不觉悟之间,此种主张,与禅宗有相似之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入定开悟后第一句就是:“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法的目的全在于开众生智慧,这种智慧就是萨般若,是尽知一切的智慧,故为一切智智。密宗并以之为大口如来之自然觉知的智慧。《大日经》卷一说:

  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如是一切智智,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薪,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诸烦恼尘。世尊,喻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

  这一切智智就是无分别的无上正等正觉,即梵语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切智众生本来具足,众生与佛在本体上都是毫无差别的。只因为众生有妄想执着而有分别心,所以众生仍旧是众生,佛却已经是佛。《楞严经》说:“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及是如来。”可见众生如来就在翻掌之间,只可惜众生被外界所迷惑而随流转受苦轮回而不能自觉,一旦觉悟即与佛无别。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全在于那颗心做主,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无时罪亦无。所以说,一旦顿悟,则此父母身即已经成佛,不必更历三大阿僧祗劫。“法然具足萨般若”也就是这个意思。

  “心数心王过刹尘”。密宗依《释摩诃衍论》讲十识。其第九识名多一识,第十识名一一心识,又称一切一心识。多一识,为生灭门之所依,相当于了知差别现象界之后得智。有情无情各具一心,所以说“多”;而一切有情无情具有同一真性,所以说“一”。心王指法界体性或大日如来,心王是心之主作用,心数是心之伴作用,心王心数主伴无穷,其数无量广多,如过眼刹尘。

  “各具五智无际智”。五智,是密教所谓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五智。过刹尘之心王心数各具之五智,五智之中又各具五智,这样展转无穷、高广无数,所以称“无际智”。这里,空海以华严经的重重无尽,一多相容的原理为基础,综合诸大乘经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圆镜力故实觉智”。圆镜是用来比喻自性清净心境,映现诸法万有之实相。空海说:

  一切诸佛,因何得智名?谓如一切色像,悉现高台明镜之中。如来心镜,亦复如是。圆明心镜高悬法界顶。寂照一切,不倒不谬。如是圆镜,何佛不有?故曰圆镜力故实觉智。

  “法然具足萨般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这四句从佛的真智慧境界来阐明即身成佛之义,其连贯起来是阐明了密宗十识和五智的法门。显宗一般都提到八识,这就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无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别多沿用八识说。从八识来分析凡夫轮回流转不得解脱的原因。凡夫被五欲(色、声、香、味、触)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产生欲望又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此分别又来自第七意识(末那识)之“执我”,向内执着这个四大假合的肉体为“我”,向外执取万法为实,故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昧,身有触。为满足五欲,生贪?痴三毒,造杀、盗、YIN、妄等大罪业。所造善业和恶业种子,都存入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即藏识。凡夫以为作恶,别人不知,实则自己第八识已种下种子,正如摄相机一样全部录下了恶的信息,此生或来生机缘成熟,放出来的就是恶果。《大宝积经》:“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涅?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法句经》:“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修道的目的就是解脱轮回。要解脱轮回,先当离开五欲。五欲不生,“我执”即断,心则无念,此身何能再有轮回?《佛遗教经》:“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铲除五根之欲,当修知足之法。《佛遗教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并不称意。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淡泊知足,不为世俗名利富贵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意识不分别,第七意识不执我,第八意识不落种子。如此即能把八识转为四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无我平等,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一切事理无不明白,有如圆镜洞照万物)。这样,我法二执,俱已断除,断惑证真也。

  空海以大圆镜智做总结,具有深刻的含义。大圆镜智,是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密宗在四智的基础上增加了法界体性智,即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阿摩罗识意为白净、无垢、清净。旧译家以此识为第九识,新译家认为它是第八识的净分。我以为第二种译法比较合理。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藏识,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和无为法的根本。所以这里面既含藏了凡夫轮回的业因,也有佛性清净心藏于其中。一旦除去凡夫的分别和执着,第八意识的佛性种子自然显露,于是大圆镜智就得以开发。

  对于此八句话,空海总体解释说:

  此二颂八句以叹即身成佛四字,即是四字含无边义。一切佛法不出此一句,故略树两颂显无边德。颂文分二,初一颂叹即身二字,次一颂叹成佛两字。初中又四,初一句体,二相,三用,四无碍。后颂中有四,初举法佛成佛,次表无数,三显轮圆,后出所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了真言宗的基本教义和哲学思想。

  空海大师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作为根本经典,以《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以及《大日经疏》作为扶助的论释,又参酌其他各种经论及仪轨,精致地判释教相,创立真言宗。真言宗即是三秘密宗。释迦随顺众生的说教,是浅显易知的,因而可称为显教。大日如来的说教因为是“随自意”之语,佛意是很难了解的,故也可称为密教。佛的身、语、意,众生难以解,所以完整地讲称为“三秘密宗。佛有法、报、应的三身,那么教也应分为三类。应身说是小乘教,报身说是大乘教,法身说是秘密教。相对于法身说这个秘密教来说,报、应二身说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称为显教。显教浅近,密教深奥。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显、密二教深浅差别,空海大师又创立“十住心”:第一、异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斋心;第三、婴童无畏心;第四、唯蕴无我心;第五、拔业因种心;第六、他缘大乘心;第七、觉心不生心;第八、如实一道心;第九、极无自性心;第十、秘密庄严心。这是空海大师领会了《大日经》〈住心品〉的含义,把当时各外道、各佛教分到十段之中,用以说明他们的深浅高下的差别,把显教分在前九心里,而把密教列为第十心。虽然真言的秘密教位于各种显教之上,而要登上这个顶点,不可不经过显教九心的阶梯。使密教有这样崇高的资格,确实是空海大师的功绩,金刚智、不空没有这种论证,慈觉、智证的论证,也没有达到这种境地。

---------------------------------------------------------------------------------------------------------

更多曾琦云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曾琦云:聂云台居士的《保富法》

曾琦云:从佛教人间化及其哲学基础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曾琦云:在爱情中实现涅盘——与现代禅一起讨论佛教爱情婚

曾琦云:“无我”论

 

后五篇文章

曾琦云: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曾琦云:培养定力,开发智力——论传统禅定在当代教学实践

林国良: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真言宗简介:真言宗纲要(黄绳曾)

真言宗简介:佛教真言宗略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