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梁乃崇:十二因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梁乃崇:十二因缘

 

  (一)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十二因缘简介

  今天要讲的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缘觉乘」也就是「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什么是十二因缘呢?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入」,六入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了以后就有「老、病、死」。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总共有十二支,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源头是从「无明」开始,整个来说就是我们身和心的宇宙结构。我们从大家最容易了解的地方开始看,就是从「有」开始,你看「有」这个世界,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面对的这个世界,这里就是「有」,然后接着出现「生」,然后「老、病、死」。当然「生」是很快乐的,但是「老、病、死」就让我们不舒服了!回溯去看,则因为先有「取」了以后,才生出「有」的,因为「有」而生出「生」,以后才会生出「老、病、死」的。所以「老、病、死」是因为有了「生」才生出来的。,那为什么会有「取」呢?因为先有「爱」,才会产生「取」,我们要先喜欢才会「取」,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这样。

  接着来看什么叫「六入」?身体的结构就是六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就是接触,「受」就是感受。严格来讲,从六入以后包括「触、受、爱、取」这一整段都是我们的身体。简单来讲,我们的眼睛就是六根(入)之一,有了这个眼根,你就会接触到光线,也会接受这个光线,会对于所看的东西产生所谓的「爱」与「不爱」,这样的心就会起来,起了这样的心之后,如果是爱的话,就会「取」;不喜欢的,你就会「舍」。这一段十二因缘虽很简略的讲过,但这整个过程就是我们的身体。

  再来由六入往上看「名色」、「识」和「行」。「名色」好像应该是「色、声、香、味、触、法」这类东西,怎么会变成是生出「六入」呢?比如说我们的眼睛看的这个花(色尘),怎么会来生出眼睛呢?次序好像倒过来了。其实「名色」这里的「色」不是在「有」的这个世界,「有」的世界是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名色」的「色」,是在心灵里面的,不是在外面这个「有」的世界。

  心里面的「色」存不存在呢?当然存在的。好比看这朵花,当眼睛闭起来时,你也可以想象出花的形象,这形象不是在外面的,它是心灵层次的,不在外面的世界。我们心灵里面也有「色、声、香、味、触、法」。比如说我们做梦时,梦里面也有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有,那个世界是在你的心灵里头的。「无明」→「行」→「识」→「名色」这一段是所谓的「心灵」;而「六入」→「触」→「受」→「爱」→「取」这一段就是我们的肉体,「有」→「生」→「老、病、死」这一段则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这样子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一点都不奇怪,跟我们现在对身心结构的认知和了解是差不多的。但是,稍微不一样的是「名色」这个东西的存在,科学界还没有弄清楚。

  今天我就从个人对身心结构的一些实际体验开始讲起。

  ※情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在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发生的,那个时候年纪还很轻,大学刚毕业,有些朋友他们都有很好的女朋友,而我没有,也不会交女朋友。他们懂得谈恋爱,我不懂。我就问朋友谈恋爱是怎么回事?有位朋友自认是高手,他就教我。可是他怎么讲,我就是听不懂。

  我们经过不断地讨论,互相了解以后,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他说:「你太理性,什么都用逻辑思维,『因为……所以……』、『因为……所以……』,这个样子是不会懂感情的。」我听了也很伤心,觉得怎么搞的,自己那么差,就是学不会、听不懂。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想到了,他说:「你不要想什么事情都是『因为……所以……』的,好像『因为这个女孩子很好,很有学问、很漂亮、很聪明、很温柔,所以才爱她』,真正的感情是没有理由的,只要你讲理由,那种感情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

  他讲到这里,我还是听不懂。后来他说:「真正的感情从什么地方来呢?从直接的感受、感觉而来的,你不要在中间加任何的理由。」他认为讲到这里这已经是最后的一句话了,再听不懂他就要放弃了!

  那天听了以后,我忽然间懂了,哦!原来从感觉生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爱。这样我一听,立刻就听懂了。事后我检讨,我并不是没有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个关系而已,一旦经朋友点出来以后,我就懂了,而且比他更深入。朋友常说,有没有真感情他看得出来。那个时候,市面上有些像「拿破仑的情书」等情书大全,他说这里面有些是在讲理由的,那就是假的;有些直接讲感觉的,那个就是有真感情。这时我也会了,一看就知道,这些公开卖的情书有些是骗人的,像「拿破仑的情书」里,拿破仑是有真感情的、他的情人约瑟芬是假感情的,因为她是讲理由的。之后,我看人也看得很准,只要眼睛一瞄,就知道这两个人是否有真感情。这是从他们的感觉来看,一看下去就知道,就算做了很多亲热的动作,都没有用的,因为常常是假的。被他这么一讲之后,忽然间跟他一样厉害了!

  后来看到「十二因缘」,发现佛经上讲的更是厉害。从「触」生「受」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不是口头上讲的那种符号,那是没有用的。但是那「受」往往停留不下来,由受生爱,当你有爱的时候会更往下走,男女朋友一交往很容就易往「取」、「有」这个方向走。每一个人一开始都会有感觉的,生了「爱」以后,就生「取」,谈恋爱接着就是结婚,往往到后来一开始的那种感觉反而不见了!要保持感觉很难的,一定就会往十二因缘走下去。一开始以为是朋友和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现在发现佛法早就讲清楚了,真是令人佩服!

  这样的说法在医学上也有意义。因为现在我们都会把「爱」当作是心,但就「十二因缘」观点来看,爱不是心,而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我们讲这个东西就是「情绪」,这个「情绪」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跟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但是,现在的医学常常把它当成是「心」,然后就会弄混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无法了解。

  ※心灵的世界

  刚才已经讲过「名色」的特征了,接着来看「识」。「识」是佛法里的第六识,「行」是第七识,「无明」是第八识。

  十二因缘从「名色」以上到「无明」,才是心灵的层次,它可以脱离「六入」,自成一个世界。它可以不要「六入」以下的世界,还是存在的。它一脱离身体,不要这个肉体,就是一般人讲的心灵,甚至于可以说那是我们的灵魂。在心理学上对它也有所了解,我们所指的「意识」就是这个,现在也知道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就在「行」这里,或包含在「无明」这里。

  宗教界承认有灵魂,科学界还不承认有灵魂。从宗教界有灵魂的观点来看,「无明」就是灵魂。「名色」到底是谁来看的呢?「六入」以下的六尘,当然就是「六入」来观察它,而「名色」这边不是由六根来观察,那是谁在观察呢?就是「识」在观察。

  比如说这里有一枝笔,你把眼睛闭起来时,心里面还是有这一枝笔的存在,那是谁在看呢?就是「识」在看。「识」的作用就是认知。十二因缘有一个特征,就是后面一个在看前面一个。「行」就只有「无明」才可以认知它。一般人能够省察到的,就在「识」这个层次;科学家可以到「行」这个地方;唯有修行的人才可以到「无明」这里。整个「十二因缘」的结构,你要脱离,就要破「无明」到「本明」才能解脱,在「本明」才可以看清楚「无明」。

  所以,谁能够看「无明」?就是要到「本明」才能够看。你没有到「本明」根本就看不到无明,不知道它是什么。「本明」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自性」、「佛性」等等都指这里。只有到「本明」这个程度,才能够看到「无明」。你自己在「无明」时,是看不到「无明」的,只能看清「行」。我的观察是,科学家可以达到的水准是在「行」这个地方,「无明」还没有到,所以不可能看到「无明」这里。

  有些宗教不一定是佛教,可以到达「无明」,可以看到「行」这里,当他观察到「行」时,就超过科学家了。能够突破「无明」的,大概是只有佛。广义来讲,当然不只是佛,有的名称不叫佛法,但是程度跟佛法一样时,还是有机会做到的,如果能突破无明,那就是解脱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哪里呢?都是生活在「六入」以下的世界(身体感官、世界现象)这里,许多人甚至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都还搞不清楚,搞清楚就是在修身了。在这个地方有很多修法,像是练气功,就是要在身根这里入手的。

  ※佛法与十二因缘

  接下来,讲一下佛法跟「十二因缘」的关系,我们要持咒、观想是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有用?比如说我们观想跟本尊观音菩萨一样,这个观想是在做什么?这就是在改造「名色」。你把名色改造成比较光明、幸福,你的命就会比较光明、幸福,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起变化。所以密宗要我们做「观想」,就是在修这个部份。有的人也有很多奇异经验,他也晓得不是用肉眼看,其实他是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他就是看到「名色」世界的东西。李嗣涔教授提到有些大陆人士有特异功能,特异功能就是把「名色」观到和当前这个世界合一时就成功了,就是这样而已。你看这枝笔,外面的笔跟心里面的笔是相应的,如果你能够观到合一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就会产生变化。所谓的特异功能就是在做「名色」这个地方跟「有」这个地方的关系,如果有很多人会的话,就不稀奇,只有少数人会时,就变成特异功能。所有这些事情,都不会脱离十二因缘的结构,修行要顺利一点,不要那么苦恼,最简单就是改造「名色」。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能明了这点,那么一路修行下去就不会太困难了。

  这样子的修行就一路改造下去,问题比较容易办。那么大家可能会想,到「六入」这里,我已经修好就没有问题了,不是喔!这时候才开始要修行。

  如果你没有到「名色」这个地方,你就想要修,是可以修啊!需要有老师带领。你很努力的改造「六入」,虽然还没有到「名色」,还是可以修,只要有老师带领,那你还是可以做。因为一般人的水准是在「身体感官」这个地方,改造这个地方是可以做的,如果说这个人的水准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他就还没有办法做。一般人的水准差不多是在「身体感官」这个地方,只有少数人连这里的程度都没有,这是我们可以了解的。

  所以,整个修行要怎么修呢?众生的自然反应是从「六入」一直下来,在「生、老、病、死」这里打滚轮回。修行就是要从「六入」这里逆溯回去,到「名色」这个地方,改造「名色」以下的世界就容易了。这是「十二因缘」所告诉我们的事情。

  一般人所谓的「灵魂出窍」是什么?就是「六入」以上的部分和以下的部分分开了。这六入以下就好像是汽车,灵魂出窍就像驾驶离开了这部汽车。对这样的说法如果承认、接受了,许多奇奇怪怪、不可理解的事情,都会因此变得很简单,问题就会不见了!所以「十二因缘」是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自己的身心跟宇宙互相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让我们面对身心与世界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不会迷惑。

  当然对于修行来讲,「十二因缘」也很有用。我们常常会把问题弄错了,比如说把「六入」这边的问题,当作是「心灵」的问题来处理,那是解决不了的,只会把问题愈弄愈乱。如果否定「名色」,认为不应该有这个东西,那么你就会对于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无法理解。

  这里再讲一下「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什么?就是脑神经,整个神经系统,就是「意根」。科学家常常会把脑神经跟心灵混在一起,认为脑神经就是心灵,心灵就是脑神经,这样混在一起,就会有很多事情不能解释。比如说:灵魂出窍啦、闭着眼睛为什么又看到东西啦、心中为什么会有形象啦,这些都会变得不能解释、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如果你晓得这两者是分开的,明白大脑神经是「意根」,并不是「名色」和「识、行、无明」,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不复杂了!

  很多看来复杂的事情,是因为没有把它弄正确,如果把它弄正确了,它本身还是满简单的,而我们必须要承认有「心灵」的存在。整个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出在不承认「心灵」,当然这个状况是会改变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变的。佛法对这一部份有它的理解,但是科学目前的认知都是这个样子,不见得相合。但是,科学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它是会改变的,并不会永远坚持,如果以后有更好的、更对的事情,科学还是会接受的。所以科学是一个在演变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这是它的优点。

  今天「十二因缘」就介绍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问:怎么样子往后退?

  答:往后退的办法,就是一种反省、试着问自己。禅宗里面就有问:「谁在念佛?」当我们知道自己有认知的时候,你就要问:「谁在认知?」这样一直反问:「是谁在认知?谁在思想?」这样子的问,就是往后退。

  往后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的心还是看着它的往后退;另外一种办法更好,我就直接反过来往后看,这就叫做「回头是岸」。第一种,我们一直都是往外看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够退后看我们的身体,然后看着我们的心,一直这样往后退,你可以愈来愈深地往后看,这样退是很慢的,要做很久。如果哪一天你学会了,你知道不再逐渐往后退了,当下那个心直接就是看着「本明」的方向,像剑一样地快,这样一回头,「唰」地像剑一样地快!

  我这样讲很简单,但是你会觉得很困难,不懂得怎么转啊!你会觉得很困难,所以我有一本圆觉之友的小册子「回头是岸」,就是在讲这件事情;还有一本是「摄心内证的方向」,你的心本来是向外驰求的,要改成摄心内证,这个就是我要讲的「摄心内证的方向」,我现在讲的也是禅宗所要讲的事情。

  问:怎么回头?

  答:你看,我们一讲事情的时候,都是注意什么东西呢?都是注意被你看到、知道、掌握的,是不是?而这些可以被你掌握的,是不是都是「具相」的东西?所以,佛法就告诉你这些「相」都是虚假的,你不要去抓它。你要去注意什么呢?去注意是谁在抓它。譬如说这枝笔,你不要去注意这枝笔,而是注意你的手,是手在抓这枝笔啊!就像这样,你的心要反过来注意。像【金刚经】讲的,菩萨若有「相」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有相,就是向外驰求,现在不要这个样子了,要把心掉头回来。比如说你现在是在听我讲话,你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你的什么部份在听我讲话,你要去找,朝这个方向去找,就是回头。

  --------------------------------------------------------------------------------

  (二)

  [续前]

  科学家、哲学家比较有深度,他们会把一般人所想的那些事情,也就是认知的部份,加以检讨。他们能够检讨我们的思想、检讨我们的认知,他们能够检讨这一部份,他一定要在「行」这里。如果他的境界不在「行」这里,就没有办法检讨到「识」的部分,因为他会看不见它的。所以科学家们是在「行」这个地方。但是科学家们也碰到了一个问题,「行」就是第七识,也就是所谓的抽象的思考,像「时间」就在这里。目前的科学家对于「时间」还是搞不清楚。这也就是第四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上,我讲「时间」的原因。因为他们对「时间」看不清楚,要把「时间」看清楚,至少要在「无明」这里。因此我就知道他们的程度就在「行」这里。当我把「时间」一看清楚以后,科学里面很多困难的、不易解的事情就轻松解掉了。如果没有看清楚,要解这些问题就很难。当然,科学家是会进步的,或许哪一天也会进步到看清楚,这应该是有机会的。

  问:观想完了以后,最后到哪里?

  答:观想完了以后,要全部都化空,化空最后就是要到「本明」这里。

  问: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什么?

  答:五蕴的「色」指是六尘这边的色;「受」是触;「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这里的「识」是第八识,不是第六识。

  ※学佛的因缘

  问:请问老师修密的因缘和学佛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答:我先讲我学佛的心路历程:最早我不信佛,不但不信佛,也不信任何的宗教。科学第一,科学才是真理。什么神不神的—-我觉得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当然那个时候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佛?把佛也当成是跟神差不多的。我只相信科学,对科学非常地崇拜。我自己是学物理的,不是因为我学它只好相信它,而是我觉得物理是真理,才去学它的。但是后来发现科学不是真理;也不能讲不是真理,而是认为科学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同时也发现宗教跟科学是相等的。怎么会发现的呢?因为那个时候,有些朋友是基督徒,就劝我信上帝,我当然是不相信他们,可是跟他们讨论了以后,我就警觉到科学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我是用科学的方式来否定上帝,我不相信祂,所以就用科学的方式来否定它。否定它以后,发现科学也逃不了「假设」的问题。

  所有科学的定律、测量、实验的结果,没有一样不是用了「假设」,它一定要有「假设」,如果没有「假设」,科学的定律就不存在、它的测量就没有结果。那也就是科学要去相信一个不能证明是真的东西。要去相信一个不能证明是真,却又要接受它的东西,前面的假设不能证明,又非得接受,这个就是科学的处境。大家不要认为是只有一个或两个假设,科学里的假设是数不清的。

  当我晓得科学有这样的问题时,我警觉到我所接触的基督教,如果基督徒的上帝就是他们的假设部份,那他们有什么不对呢?科学不也是在接受假设吗?他们接受上帝的假设,你凭什么说他不对。所以当我懂到这样子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用科学来反对宗教,我觉得理亏、站不住了,那个时候我就接受可以有宗教。不过,我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基督教、天主教。虽然我也很努力地说:好,我去相信、去接受「有上帝」这样的假设!当我这样子做的时候,这个上帝对我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那个是我假设的,我实在没有办法去接受。

  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去接触到真正的佛教,听到的也是不怎么高明。我也知道有法师啊,但是也没有去请教他们,当时因缘还没有具足,但是已经准备去接受佛教,因为基督教、天主教已经试过了,没有办法,剩下佛教还没有试。所以到后来就有机会接触了佛教。当时我接触到禅宗,其实是一本书,离现在很久了,是民国57年商务书局出版的。那本书叫做「禅学的黄金时代」,作者是吴经熊,他是天主教徒,是用英文写的,他的学生吴怡把它翻成中文。这本书当时还满风行的,我就买回来看,看了很欢喜,里面讲了很多禅宗的公案,就是怎么看怎么欢喜,看一遍就欢喜一遍,后来看了七、八遍,每看一遍就欢喜一遍,可是这些公案,我一个也不懂,是不是我有毛病啊?这个时候我就警觉到,这个里面一定有不可知的东西在里头。至于真有体会则是在我遇到了我的师父华藏上师以后的事了!

  我与华藏上师的因缘是:因为当时已经开始学佛了,在清华大学认识一些学佛的教授,其中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他的师父三天后就要来新竹,问我要不要去皈依。我问:「你的师父叫什么?」他说:「『阿阇黎』就是上师」。我还是搞不懂,根本都没有听过。他就跟我解释是密宗。喔!密宗,我心里想,密宗这个东西怎么可以学啊!因为那个时候看武侠小说,里面会写到密宗、法王、大手印什么的,他们多半很坏,专门搞一些坏事,在武侠小说里都这样写。所以我就觉得不太好,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绝他,只好说去见见面可以啦!意思是想要推掉。可是,当天晚上,我就梦见上师来看我,我还入定给他看,请他检查看看,上师还在梦里跟我说:「嗯!比我想象的还好。」就这么一惊,就醒了。听到钟敲了两下,知道是半夜两点钟,就睡不着觉了。第二天一大早,同事还没有醒,我就敲他的门,把他给叫起来,请他把师父的照片拿来给我看一看,当他把照片拿来一看,「唉呀!完全一样。」我的心防一下子就没有了,所以上师一来,我就跟他学了。

  跟上师学了以后没多久,我就懂了《金刚经》里面,六祖懂得的那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懂了之后对于佛法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需要假设,就可以生出心来了!不需要上帝,也不像科学需要假设,它不需要,这样子生出心来的心才对,才是我要追求的。我觉得太好了,把我所有的问题全部一扫而空。原来佛法是这么个样子的,超越了科学,也超越了其它有假设的宗教。

  当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要真正懂不容易。要真懂的话,要做到破「无明」,如果没有破「无明」,你就是住在「无明」这里生出来的心,对不对?「无明」以下的东西就一个一个生出来的,就是住在「无明」这里生出来的。你能够破「无明」,才能够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六祖惠能,当他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说了「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才真正的懂得了禅宗的道理。我学佛的历程就是这样的,我相信任何修行人,都是这样的历程。

  问:学佛了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像原来的他了。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答: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也就是众生为什么要修行?我的看法是: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来修行的。这里有众生、有六道轮回、有森罗万象的宇宙,我们人生是做什么呢?难道没有目的吗?如果我们承认生命是有轮回的,一生一生这样子过的,现在有这一生,以后还有,我们一直重复地这样子过,难道没有目的吗?我们是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来修行成道,才有这个世界、才有众生、才有轮回。所以没有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办法来修行的。没有轮回、没有众生、没有这个人生,我们也没有办法修行。所以我们有这个人生、有轮回、有世界,就是为了修行的。

  现在你的问题、你的假设是:我本来很好,那也就是说我做众生、我在这个「生、老、病、死」轮回很好,对于这个「生、老、病、死」很满意,不愿意改变。但是,事实上我们对「生、老、病、死」不会满意的,一定不会满意的。现在满意也只是暂时的,人迟早会老、会病、会死,所有的事情迟早会起变化的。不只是人会「生、老、病、死」,连这个世界都会毁灭的。当然,我们没有讲到整个世界大劫一来、整个世界毁掉的样子,还没有看到。至少我们知道很多国家也是起起落落,有战争等等问题。这就表示它会坏,它会起变化的。起变化可以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变好,富丽堂皇很庄严;一个是变坏、毁了。两种都是变化,凡是会变化的,你都会不满意的,你迟早会不满意的。会满意,那个满意也只是暂时的。你稍微深远一点来看,你会觉得不满意。

  至于学佛了以后,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个状况是他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形,跟他原有的况状截然不同,他觉得原来的状况是熟悉的,而新的状况是不熟悉的。事实上,他更应该警觉为什么会有新的状况,是不是?说不定那个新的状况才是他所原有的,而他认为是原有的那个反而是新的。

  我相信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生命可以一直地轮回,一生一生地这样子过,绝对是有目的的。如果是没有目的,那我们是在做什么?同样的吃饭,吃一辈子的饭还不够,还要再吃下一辈子吗?这样子地吃吃吃,吃下去,我们的目的是在制造粪便吗?难道我们的目的是在制造粪便?这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目的的。能够发现、体验到这个目的的人,就是菩萨。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众生就是众生了,当众生一体会到这个目的的时候,他就是菩萨了。这个目的会给他一个动力,那个动力就是愿力,「无始清净愿力」就会在他的身上发生。这样子的力量是会推动这个世界趋近真、善、美。让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接近真、善、美。

  问:老师的那个梦是不是「名色」?

  答:我自己的那个梦,其实就是在「名色」世界。在「名色」世界里面,它有它的讯息在流通的。比如说,我那个同事跟我讲了以后,他等于是把我心中的「名色」和我师父心中的「名色」中间连起来了,所以中间等于是有一个管道。「名色」是一个世界,互相间会有管道,你的「名色」跟我的「名色」互相之间可以交通的。还有像西方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世界,也是在「名色」这里的。

  我记得有人问我,用天文学的方法,有没有办法找到西方极乐世界?像是用太空船、望眼镜之类的可不可以找到,那是找不到的。因为科学的世界是「六入」以下的世界,找不到的,因为科学工具不在「名色」这个地方啊!那么,这个地方谁可以找它呢?要由「识」来找、来看它。科学在「名色」这方面没有下什么功夫,但在「取、有」这一层次、这个中间,下的功夫很多。比如说,科学在我们的眼睛装上一个望眼镜,你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了。在这个地方接了一个仪器,等于改造了你的「六入」,改造了你的眼根。显微镜也是一样,改造得比较多的是眼睛,然后是耳朵。还有鼻、舌、身等,不过这样的仪器很少。电脑是「意根」的延续,所以你在「六入」这个地方一加装了东西以后,这个世界就起变化了。

  一般所认为的「死」,就是从六入以下都坏掉,就是报废了、不能用了,因此「名色」以上这一部份就脱离了,它又去再找一个身体,就好像我们又去找一个新的汽车来开一样,这个就是轮回。

  问:讲到因果,「果」的好坏是不是从我们的「无明」来的?

  答:对了!是这样子。从「无明」以下都可以讲因果关系。但是「本明」这个地方就超出了「因果」,所以「本明」这里是「非因非果」。

  比如说:我们下一生要找到好的身体,其实不要下一生,这一生就可以找到好的身体。只要把「名色」这个地方改造,你这一生就可以改好,不需要等到下一生。当然下一生也可以。事实上,我们要有福报的话,就要多做善事。其实多做善事就是在种什么?就是在改造「名色」。所以这一部份你能够改造好,你下一生就会有一个好的「名色」。有了好的「名色」,就能找到一个好的身体。那个身体长出来,就是按照你的「名色」来长,你是什么样子的「名色」,就会长出那样子的身体。所以,你如果想要下一辈子的命运好、有福报,就要让你整个变好,你变好了,当然「名色」就变好了。那以下它长的时候,是一个一个接过来的,照这个蓝图长的。严格来讲,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人,上帝是按照什么蓝图呢?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圣经里面有这样子的说法。而依佛教的说法,就是按照「名色」来造的。

  问:请问持咒也是从「名色」切入吗?

  答:持咒也是从这里,「名」是念名号啊!念咒语都可以。

  问:是不是在觉与不觉,超越到更上层,如果「觉」了,到了「本明」,为什么辟支佛不是佛呢?

  答:依「十二因缘」修的话,到「本明」这个地方,其实是有程度差别的。觉了以后,即觉了「本明」,「本明」会有什么程度差别呢?会有觉了「自性」,还有觉了「法性」的不同。辟支佛和罗汉所「觉」的「觉性」,就是到「自性」这里;如果要到佛,那就要「法性」也要觉,这个很难。一定先要做到「自性」这一步以后,才有机会做到「法性」这里。因为这个「本明」里面其实很深的、有程度的。「本明」我们只讲「本明」很简单、「觉性」只讲有觉性,很简单;其实不简单。我们「自性」这边都还没有搞清楚,就讲到「法性」这里,超过太多了。

  问:被教懂了而不修,可以吗?

  答:这个问题是在问:是不是道理懂了,不需要修也可以成道?这不可能的,一定要实修亲证。懂是什么意思?你懂是在哪个层次,你就觉得懂了?你还是在「识」这个层次,你就觉得懂了?还是在「识」这个层次,你懂了?光是一个懂,就不简单。一般人讲「懂了」,只是懂。当然有的人一懂了,就到「本明」这个层次,他就修成了;但是你还在「识」这个层次,那就还没修成。光是一个懂,就不简单,我们是一定要实际去修的。从大家读书的经验就知道,课本里面讲的事情,跟你实际去做之后你所懂得,会不一样,不但不一样,有时候还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去实践。佛法是一个要去实践的学问,如果不去实践,佛就会说这是戏论,没有意义的。

  问:如果老实念佛,没有经过反省,也能成道吗?

  答:如果老实念佛,而没有经过反省,是不会成道的。修行就是要懂,一直懂到破「无明」,这样子才是成功的。如果只是念佛、只是口念,心没有念,没有反省、了解,没有检讨时,就不是真正的念佛。真正念佛的话,就是把佛性显现。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就是在真正地老实念佛,那是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没有一个佛号。都摄六根也就是六入这里不起作用,六入的作用停掉。「净念相继」要透过「行、识」这里,到了「本明」才是「净念相继」。所以念佛,要念到本明一现、自性一现、法性一现、佛性一现,这才叫做「念佛」;而不是念佛的名字、声音,那个是「声闻乘」啦。即使是观想出来了,还只是到「名色」这里,从定义上就没有到。

  问:请问有没有简单的法门?

  答:简单的法门,就是「摄心内证」。我们先来做一个最简单的法门,现在来问大家一件事情:你家的房子,是不是你?不是。你家的房子,当然是「你的」房子,但就不是你啊!你的汽车,就是你的汽车,也不是你啊!你的衣服,当然是你的,还是不会是你啊!它是你的衣服,但不是你。

  我再问:我的身体会不会是我啊?也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那么,我在哪里?没有了,是不是?没有了,那我存不存在?存在啊!「我」一定有啊!不然怎么存在「我的身体」?这个身体只是是我的身体,我存在,但是我是空的,这样就可以进入到「本明」这里。当然当我讲我的身体时,只讲到「六入」这里,讲我的思想,就到了「行、识」这里,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退掉。

  大家在想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立场?一定有吧!我们常常指责别人「啊!你预设立场,不跟你讲了!」那么,立场这个东西在哪里?立场就是在「无明」。当然立场还有很多层次,但是最深的就是在「无明」这里。当你知道你的立场是什么时,其实你已经了解了「无明」,所以你只要把你的立场退掉,这是「我的立场」;不是「我」,那就进去了。我们一定有立场,立场非常复杂而且多得不得了,你至少会有人的立场,不会是狗的立场,是不是?有非常多的立场,而这些立场都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当你认定了那个立场时,你根本没有选择权就接受了。所以,立场这个部份是没有思维的。但是,在「行、识」这里是有思维;而「无明」这里是没有思维的。

  所以立场就是在「无明」这里,而且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立场,这也就是「无明」的特质,你有了它,还不晓得,这是思维所不及,思维达不到这里的,它是在思维的背后,这个就是「无明」。当我们一选择了某一个立场以后,就会长出一大推的理由。所以「立场」就像种子一样自己会长出来,这也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做「种子识」,是自己会长的。

  问:「行」是指什么?

  答:「行」里面最深的是「时间」,如果「时间」能够突破,这一关也就突破了!所以「行」就是时间,这个时间是停不住的,一直进行下去,没有人能够停得住的。当你一感觉到「时间」,其实就是有「行」在这里了。你心里面有「时间」,就是有「行」。

  问:什么是超越时空?

  答:超越时空就是破了「行」,空间和时间的观念都在「行」这里。超越时空就是已经突破了「行」,还要把你心中时空的立场拿掉。

  问:阿赖耶识是否脱离立场了?

  答:还没有脱离。「无明」这个地方其实还是满深的,里面还有很多东西的。比如说:你在「无明」那里修行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个修行人的立场在里头、还有修行要成道的心,那都是立场啊!

  问:把时间看清楚了,修行程度在哪里?

  答:这是把「行」看清楚了,是在「无明」这里,这是用来做一个叙述,叙述把「行」看清楚了。你感觉到有时间,就是在「行」这里;还有我们会抽象思考、会逻辑、推理,也是在「行」这里。我认为现在的数学,其实呈现的是「行」的结构,所以这个「行」是很复杂的。

  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在「行」的较外处,因为他也不了解时间嘛!

  答:对,他要破「行」至少要到「无明」这里。

  问:感觉空荡荡、什么都没有,是「空性」吗?

  答:对的,那个是「空性」。空性还有深度,还要再深下去。不错喔!能够到这里,已经不简单了。

 
 
 
前五篇文章

梁乃崇: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回头是岸

梁乃崇: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佛法与人类文化

 

后五篇文章

梁乃崇: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自性与生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