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无私之爱·慈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无私之爱·慈悲

   无私之爱·慈悲—一海涛辑

  1.「慈」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快乐,「悲」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痛苦。

  2.以不执着的态度,我们接受所有生命体,尽力帮助他们,并不在乎从关系中得到回报,这是佛法的一大重点。

  3.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

  4.佛教的「慈」是希望所有众生(任何有心识但尚未完全觉悟的生命体)都能得到快乐及快乐因;佛教的「悲」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5.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培养这种对众生的感觉,而且是不论亲疏的众生——包括自己,以及我们所认识及不认识的人。

  6.慈悲能够利益自己和他人。由于慈悲,我们感受到与所有的生命体相关联,疏离与绝望的感觉会消失,进而被乐观进取所取代。

  7.当我们以慈悲处世,周遭的人事物会因为身边有一个亲切的人而立即受益,我们的家人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同事、朋友、白天遇到的人也都会感觉得到。

  8.慈悲的养成,是我们对世界和平有所贡献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慈悲让我们在心相续中留下好的印记,提升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胸怀了知觉悟的道路。

  9.佛教谈到要无偏私地爱众生,有可能吗?是可能的。这需要做到超越表面的形貌而深入去看众生的心,认识到每个众生都跟我一样,都急切地想脱离痛苦,得到快乐。

  10.从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用这样的角度不断地熟悉我们的心,就会消弱我们喜欢挑别人毛病、爱批判的心。

  11.例如我们基于对外在表面的形貌而做错误的假设,只会加深我们的偏见,以及对别人的疏离感。

  无私之爱·慈悲—二海涛辑

  1.如果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去深入观察,认知到每个人都跟我一样希望快乐,不想要痛苦,就会觉得自己与每个人有着共同的连结,就能平等地希望每个人都事事如意顺利。

  2.要具有这样的态度,长期的练习培养是不需说的。我们不可能只是想了几次,就期望所有的偏见马上消失殆尽。

  3.人是习性的产物,所以要抽离习惯性的批判别人、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与动作,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努力去做。

  4.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一次可以试验、不按习性行事的崭新机会。我们每次遇到一个人,就有一次与人联系、付出、亲切交流的机会。只要我们能醒悟过来,善用每个机会,每天就能有好多机会呢!

  5.悲心与怜悯有什么不同?悲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远离痛苦及痛苦因。慈爱、悲心的产生,都是基于平等地重视每个人的快乐与痛苦。

  6.然而以怜悯来说,却有高下优劣的心态分别,而悲心就没有这种分别存在。怜悯是因为我们自视高人一等,以屈尊俯就的姿态及虚假的关怀,同情那些我们认为比我们低劣的人。

  7.相反的,悲心是既直接又平等的。在悲心下,不论是谁的痛苦,我们都要除掉;只要有机会帮忙,不管是举手之劳的小忙,或事关重大的大忙,我们都会去做。

  8.举例来说,若我们踩到一根刺,会伸手把刺拔出来,再把脚包扎好。手不会对脚说:「脚,你真笨!我叫你走路时要看路,可是你不听,害我现在得打点你。别忘了,你欠我一份情。」为什么手不这么「想」?因为手和脚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自然会不假思索地互相帮忙。

  9.同样的,如果把众生想成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一定会伸出援手,就像他们就是我们一样。这就是悲心的表现,我们经由修行来养成。

  无私之爱·慈悲—三海涛辑

  1.爱自己很重要。佛教并没有用悲心的名义要我们忽略自己,以至于变成别人的负担,还要受别人照顾。

  2.对自己慈悲,并不表示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得放纵,或是凡事先想到自己。自我着迷与自爱是非常不同的。

  3.我们应该以健康的方式,而非过度关爱的方式去爱人、照顾人;要保持干净,身体健康;要有愉悦的态度,才能善意地、精神百倍地为别人付出。

  4.如果我们太在乎每一件发生在身上的小事,并放大每一种感受的情绪,我们会变得很敏感、很容易被触怒,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惨。

  5.达赖喇嘛曾说:「如果你要自私,就要自私得明智一点,去爱别人!」

  6.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所在意的,或把别人排在自己之后,别人一定会不高兴,于是我们住在一个不快乐的环境,因而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7.如果我们关爱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快乐,周遭环境就会生出一种很好的感觉,那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感觉到快乐。

  8.另外,出于关注自我的动机所做出的行为,会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种下负面的业力种子,然后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出于关爱别人的动机而做出的行为,会种下好的业力种子,将会带给我们快乐的果报。

  9.要脱离轮回、证得涅槃的决心,也是对自己的悲心。由于不想继续在轮回中受苦,我们于是生起脱离的渴望。这种对自己的悲心,对我们的精神提升是需要的。

  10.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11.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

  无私之爱·慈悲—四海涛辑

  1.再来,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珍爱他人更甚于自己」?

  2.爱护、照顾他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动机:

  一、我们以一种很不健康的方式去关心别人,看起来像是牺牲自己,实际上却是出于害怕或执着而去做。

  (一)那些执着于赞美、名誉声望、关系等等的人,当他们害怕失去这些东西时,可能看起来像是忽视自己的需要而去照顾人,但事实上,他们是以一种徒劳无功的方式在保护自己。

  (二)他们的关怀不是出于真诚的爱,而是出于以自我为中心、想要快乐的企图,而那样的企图只会让他们更不快乐罢了。

  二、照顾他人的动机是出于真诚的感情,这才是佛陀所鼓励的。

  (一)这种对他人的情感和尊重,并不希求任何回报,这样的动机根源于「别人都和我一样想要快乐,不要痛苦」的认知。更何况别人都曾经在今生或前世,藉由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工作而帮助过我们。

  (二)将我们的心一直沉缅于这种想法中,自然会对别人感觉很亲切,而帮助别人的动机也会基于真诚地希望对方快乐。

  3.当一方是爱支配人、依赖的、苛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就不会产生。这是牵涉到二至二人以上的执着、愤怒、害怕,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互相混杂在一起而产生。

  4.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执着,并且依真挚的慈悲观而行,即使别人有意或无意地想要支配掌控他或她,这个有着清楚动机的人,也不会掉进不健康的互动模式中。

  5.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心存感恩与慈爱众生的心,那么所见到的世界也将会充满慈爱。如果我们平时情绪稳定、思想开明、心胸豁达,对自己、对别人,自然都会有安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家庭与社会都将是平安喜乐的。

-------------------------------------------------------------------------------------------------------------

更多海涛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专注于当下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莲师叮咛语

陈士东:佛光·气晕·光圈

陈士东:心性在何处?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后五篇文章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随喜功德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静谧与寂照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佛陀的遗教《大般涅槃经》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慈悲法偈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持戒得升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