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HT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佛法基本教理 |
 
HT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佛法基本教理 佛法基本教理—一海涛辑 1. 根据佛陀的教法,人世是获得解脱最好的地方。这里有苦可以激励我们,而且有足够的乐可以来平衡苦。然而,大部分的人会有种误解,以为只要处理得当,他们就可以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这是错误的看法。 2.娑婆世界其实比净土还好,因为这儿有痛苦的存在。佛陀首先觉悟的就是苦的存在。如果你不能觉悟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那么你是无法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的。 3.对苦的觉悟会产生慈悲,而慈悲正是修道的动力。如果你不能看清这一事实,不能了解这一事实,那么你的爱还不是真爱,它就有可能只是一时的激情、兴奋或欲望罢了! 4.在真正觉悟了苦之后,才有办法真正摒弃肤浅的生活方式。在佛土上,虽然阿弥陀佛和所有诸菩萨恒常地向我们提醒四圣谛与八正道,然而佛法的字句又怎能取代对苦难的直接体验呢?所以,我说这个娑婆世界是最好的修行场所。 5.修习行禅会为你开启这个宇宙的奥妙,可以转娑婆为净土,摆脱忧伤烦恼,带来内心的平和。当然也会帮助我们觉察到苦痛与烦恼的存在。 6.当我们能够做到念念分明时,我们就能够看清生命中所发生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如果不能看清在你眼前及周遭所发生的事物,又如何能了知自己的自性呢?要看清自性不是闭起眼睛就能达到的,相反的,你必须张大你的双眼,清醒地观照这个世间的真实状况,这样才能完全洞见你圆满本具的法藏及法身,并将了悟诸如灾难、饥饿以及对财富名利的追求等等都是与你的自性不相分离的。 8.总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看清苦的真实相,也能把我执完全去除掉。但是除非我们天天努力——即使是非常小的努力也应该做——否则不会有成果。 佛法基本教理—二海涛辑 1.当我们将能力投注在身体或心理上时,就是正精进。同样的,生命是由无数的小事件累积而成的。我们的努力就像涓流成川一样:虽然少,但是每天都能多一些,最后终能汇为大川。 2.远离边见的重要。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灵都是羽量级的,为了能见到真理,我们需要强壮的心灵,有重量的心灵。 3.在禅坐中,我们学习舍弃各种念头和想法,而专注于禅观。假如我们不舍弃的话,我们就无法深入禅定。 4.假如我们每天不练习的话,我们的禅修就不易深入。假如我们随时都在思维舍离的话,我们的心就会随时准备好,在禅坐时也是一样。 5.对治我们的随眠习性。当我们摈弃粗糙的五盖之后,就开始对治随眠。七随眠包括贪欲随眠、瞋随眠、疑随眠、见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和无明随眠。 6.要看到我们心中的随眠,需要相当大的专注力,这需要时间和独处。我们没有办法既和人说话,又要观察随眠。 7.我们需要往内观察,看看心里的变化:是什么引起我冲动的?借着完全的坦白,把我们带向随眠,了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随眠,然后问:它们在我的心中如何显现?我们一旦发现了它们,就进一步省思:我要怎样才能去掉或者是至少降低这种随眠? ◎如何无忧、无垢,安稳过生活? 1.无忧、无垢、安稳是描述阿罗汉的三种德行。无忧是没有苦,无垢是没有烦恼,安稳是没有恐惧。 2.当心灵很专注时,痛苦就进不来。禅定能够带来内在的喜悦和平静,这和外在的环境毫无关系,这完全是心灵的因素。 3.我们能够感受到无忧、无垢、安稳的时间越多,它们就越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4.行禅能带给你和平、觉照和极大的喜悦。 佛法基本教理—三海涛辑 5.在禅定的每个定境,是没有烦恼、忧虑或恐惧的。这样的经验不断地重复,就能坚定解脱的心。即使是历尽人生难堪之境,都能够忆起这自由的心灵,循着这心灵前进。 6.有许多的危险威胁着生存的渴望,但是当心灵和意识清净无垢的时候,就不会有恐惧伺机蠢动。 7.当心灵没有了烦恼或杂乱的念头时,当心境只是纯粹的觉知、了了分明、轻松自在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平安。 8.当我们把痛苦视为普遍的现象,同时试着去舍离它,那我们就是行中道。成功的修行需要这样的中道。 9.迈向成熟的修行。我们必须像小孩子那样,相信不可能的事终究会实现。小孩相信圣诞老人、童话故事、精灵以及各种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我们在禅修中所需要的。我们必须摈弃怀疑,不再想要寻找理性的答案或是变得更聪明。只有智慧才是有用的,而它来自纯净的心灵。 10.和自己做朋友。我们对自己的方式,必须像对别人一样。我们以为通过和别人的接触可以面对周遭世界,但这只是假相而已。实际上,我们只是不断地和内心的烦恼或力量来往。外境只是引起反应的导火线而已。 11.我们害怕无法操纵所面对的一切,因此我们感到紧张和不安,而试着转移注意力:食物、饮料、睡眠、聊天、报纸、电视或电话。假如无所事事,我们就会感到忧郁或沮丧。 12.欣赏自己和知足可以很好地帮助到我们。知足指的是接受自己,自己的相貌、言谈、生活和反应。 13.知足不代表不需要进步,但是假如我们觉得自我欠缺什么东西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反应。当我们有所希求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14.假如我们真的只有十分钟好活,绝对不会那么不知足。每当我们感到混乱、恐惧或因欲求未满足而感到痛苦时,可以立刻回到心中,因为那里是满足的。 佛法基本教理—四海涛辑 15.当有些事在心中一再地产生苦恼或不满足的紧张感时,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我终究会死的,我还没有了生脱死」。体会死亡既不是病态也不是压抑,它会让我们更接近事实。 16.假如我们依赖某个人或某种情况才能感到满足,我们就会变成他们的奴隶。 17.和知足一样,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恩。我们可以感谢有这样的福报可以努力修行,或是感谢有个健康的身体。感恩使我们不至于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 18.家就是心安住的地方,而不是指身体在哪里。当我们开放心灵而能够欣赏自己、感恩、知足和自在时,我们就会觉得安稳,这时候地球的任何地方,甚至宇宙的每个角落,都会像家一样。 19.家不只是有四面墙壁的房子而已。好的家庭应该是温暖的,特别是当这个世界冰冷时。而除了心灵之外,哪里还可以找得到温暖呢?心灵就是我们的世界中心。 20.当我们要整理某些东西时——杂草丛生的花园、厨房地板或脏衣服——记得要同时整理一下我们的心灵。 21.当我们拥有一个纯净而坚固的心时,我们就能学会爱自己,同时也会对周遭环境产生爱的感觉。 22.假如我们内心能够创造安定、温暖和爱的盘石,它就会是我们最坚定的助缘。 23.在他人身上寻找快乐是愚昧的,在他人身上寻找安定是荒谬的。 24.我们也不需要「试着」对别人好,当我们对自己够好的时候,自然就会对别人好。善待自己绝不意味着放纵自己,而是指爱自己。 25.有些人会因为我们的安稳而受益。我们就像个锚,或是别人可以依靠的盘石。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还是会保持镇定不动如山。 佛法基本教理—五海涛辑 ◎温柔、爱和关怀 1.何谓TLC?就是温柔、爱和关怀。人和人的关系都需要它们,而禅修更是少不了它们。 2.我们要以温柔、爱和关怀善待自己的心,不要让它成为瓷器店中横冲直撞的野牛,这只会导致无法收拾的灾难。即使是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中轻忽大意,都是缺乏爱的表现。所以当我们违反了最轻微的戒律时,都表示我们没有照顾好自己。 3.每一条戒律都是要让我们出离世间的事物,而专注于自心。 4.不要小看持戒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没有以爱心和温柔的心来护持戒律,这样就会影响到禅修。 5.只有随时观照自己的心思,才能够进入禅定状况,才能以温柔、爱、关怀去观想。我们应该坐下来感激有这样的机会,然后用爱心看待所有的事物。 6.充满怀疑、后悔、抗拒、忧愁或批判的心,是不可能修定的。 7.只要我们还在关心世间的种种,而且期待从中会获得满足,就不可能有超越的意识。每当世俗的念头生起时,我们可以检验它是不是能给我们最终的满足。假如不是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轻易地舍弃它。 8.只要我们全心全意,不加判断,任何工作都可以作为修行的一部分。我们只需要专注所发生的事,然后运用温柔、爱和关怀,尽己所能地去做。 9.心灵会经年累月地养成习惯。假如我们觉察到它的话,我们可以用更好的习惯来取代它们。 10.假如我们爱我们所做的事,就会做得很好,否则会很难继续下去,而且过程中会有抗拒、排斥或漠视的现象。 11.假如我们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灵,它就不会成长。修行的目的就是成长和成熟。心灵的成熟并不是来自年纪的成长,而是得自行住坐卧中的学习。 佛法基本教理—六海涛辑 12.行慈之人还是会有痛苦,但是这苦痛并非来自你自己的忧悲恐惧,而是源于你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因为你已是觉悟的有情,具有菩萨的悲心了!如此一来,在修行道路上你所发的慈悲心将会造就无数勇猛无畏的菩萨。 ◎无远弗届的心灵开展 1.我们通常因为把某些事想象得过于艰难或认为它不可能完成而自我设限。这种想法反映在每个生命层面,尤其是心灵层面。 2.在这宇宙中,有许多经验和可能性是我们无法觉知的。当我们忽视这些可能性时,就大大地限制了自己。 3.没有人可以为我们的禅修、精神修养或是开悟设限。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我们,除了我们自我设限的想法以外。 4.我们必须把心交付给未知的领域,并且放弃老旧与习惯性的反应。交付和放弃是习禅最重要的因素。 5.我们应该让心灵完全伸展,延伸到完全不同的领域,可以放下所有世俗的葛藤。我们并不需要放弃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要能够不受这些影响。我们做着世间的活动,但心灵可以依然保持清明和自由。 6.我们需要关怀和提携自己的心灵,小心地看守它,像对待珍贵的珠宝那样保护它,以免受到损伤。被损伤的心是无法静坐的。 7.当我们能够保护自己的心,使它远离妄念时,习禅就会比较容易深入。 8.耕耘这片心田需要时间、耐心、善意和决心。我们不断地为各种不如意的、琐碎的事情而烦恼,我们完全忽略了生命的价值、死亡的逼近,也不知道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意识和寻求苦的解脱。 9.我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在选择什么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上。这样就会有争论、争辩和怀疑,结果是虚掷光阴,而忽略了更有助益的精神修行。 佛法基本教理—七海涛辑 10.只关心世俗的心是萎缩的心,视域非常地受限。我们需要的是柔软的、延展的心,能包容生命所有层面的心。 11.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要放在心上的。假如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那就把它写下来以免忘记,然后把心放在当下。 12.禅坐可以是最美妙的经验,但是我们必须努力才行。除非经由禅修的训练,心灵的识见超卓,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佛陀教导的道理。 13.当我们随时能够把注意力放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我们的修行功力发挥出来。等到那时候,无常、苦、无我就会在内心显现。 14.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会被自己所限制,禅修能除去这些限制,开拓我们的视野,使见解更深刻。 ◎出离 1.为了能够完全地踏上修行之路,为了能有安稳的感觉,我们必须要能够出离。出离并不是一定要剃度出家,它指的是舍离对于希望和妄念的执着、纠缠和追寻。 2.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让我们觉得到处是希望,事实上更多的是失望。我们身处在诱惑之中,可是诱惑从不会真正地满足我们。 3.什么是我们最先要舍掉的?也许是我们的幻想和妄念。当心里听到这些声音时,很容易相信它们。破解魔咒的方法就是把它们写下来。当我们看到写在纸上的东西时,就会觉得其实蛮可笑的。 4.人们总是有些要求:我要让人了解我,欣赏我,喜爱我,称赞我,或者是:我要去获得、去买、去体验。要求从不会有平静。 5.当你不再对生活提出不可能的要求时,奇迹发生了,每个情境、每个人,甚至每件事不但都让你满意,同时彼此间也更和谐、更平静。 6.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负面判断,都是来自我们的期待。在角色认同中,我们都希望得到满足。 佛法基本教理—八海涛辑 7.要空其心。在习禅时要存着出离的心,否则永远都无法深入。 8.平静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必须努力经营。当我们有了爱人的心,就能够爱人如己。 9.情绪的澄净能够带来心的清明。快乐和平静是同义词,而和狂喜是对立的。狂喜是短暂的、剎那的感官接触。快乐则是存在的状况。假如我们没有内在的快乐,就无法体验平静。 10.不好受的感觉来自判断和抗拒自己的某个层面。 11.如果平静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出离就是我们的道路,对此,我们别无选择。空掉心灵和意识的欲望,空掉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期许和想要成为重要人物的念头,用无贪来取代,这样慈悲将会为我们开门。除非我们真正这样做了,否则慈悲仍只是一种希望,一个尚未完成的期待。 ◎解脱 1.在行住坐卧中,若是能保持念住,这样的修行一定会有成果。就是说专心做每一件事,注意心灵和身体的反应。这样会让心灵养成活在当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下证悟。 2.当下解脱。解脱有三种: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和空解脱。无相解脱是理解无常,无愿解脱是彻底了知苦,空解脱则是透视无我。 3.自由往往被理解为恣意妄为。但它指的是不执着。那不是漠视,而是体会绝对真理。「我不一定要拥有它,我可以不需要它。」这就是真理的片刻。 4.「舍弃」听起来轻松,事实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真正经历过以后。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许多的自我观察。 5.有句老话说,只要我们坚持下去,终究会得到想要的东西。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这才是苦的缘起。 6.解脱并不会像神的恩典那样在金色的光芒中降临到我们身上,它需要分分秒秒的念住和澄净,知道心中舍弃最后的染着。 佛法基本教理—九海涛辑 7.我们的整个生命是为了能获得智慧,而每一天都是我们的整个生命。 ◎道与果 1.圣人和凡夫的区别在于意识中是否显现道与果的经验。 2.出世的第一个圣果叫做预流果。证得预流果的特征是断除了前三结:邪见、疑和戒禁取见。 3.在凡夫的结中,最有杀伤力的是对「我」的邪见。只要有个「人」在那里,我们就会有各种问题。 4.仪式和仪轨基本上是无害的,但是相信它们是解脱道上的必需品,那就是有害的了。 5.只有奉献、礼敬和感恩三宝才是累积功德。 6.我们体验了道和果,就可以断除这三种结(邪见、疑和戒禁取见)。这样的人会有显著的改变,当然不是在外表上。 7.头上有光环的圣洁模样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内心的蜕变更为重要,这样的经验能够断除对生命道路的疑虑。 8.道和果的经验会在一来果、不还果和阿罗汉果重现。而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冲击。 9.在证道时并没有任何的想法和情绪。虽然它是基于禅定,但是和禅定不一样,它们的属性不同。禅定有喜、乐和平静的成分。之后,心就会体验到广大、空无和知觉的转变。 10.见道并没有这些性质,它只是空性。这会解放且改变人的世界观,所以佛陀说凡夫和圣人有很大的差别。 11.当禅定把人带到法界平等、与天地合一的感觉时,见道却还要把这样的感觉舍弃掉。在下一个证果的片刻,会带来全新的视野。 12.这新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每个念头和感觉都是苦的。即使是最纯净的念头和最细微的感觉,都还是具有苦的性质。只有完全的空才没有苦。 佛法基本教理—十海涛辑 13.空是圆满的。当我们如实证得空性无我时,追求的欲望就会消失,我们会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14.这个涅槃的元素不能被描述为「极乐」。极乐这个词意味着情绪的快感。在解脱的境界中没有极乐这东西,因为任何有为法都是苦的。 15.涅槃的极乐好像是在描述人可以找到圆满的快乐,但是事实上却正好相反。我们发现万法皆空,不再有忧苦,只有平静。 16.拼命想要证道反而会无法证悟,因为只有时时刻刻的觉知才有开悟的可能。 17.这样的觉知最后会在真正的专注中达到最高,然后我们会舍弃所有的念头,完全地融入禅定中。这时,我们也舍弃了禅坐的方法。不需要刻意地舍弃,它自然会不见,剩下的只是纯然的觉知。假如真要说野心的话,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值得去实现的野心。 18.预流果不会去理会仪式和仪轨,因为证道后,他就不再受限于任何角色的扮演,任何的角色都是不真实的。他也许可以继续从事宗教仪式,因为它们包含了尊敬、感恩和奉献。但是他不会再认为这些仪轨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因为他会以开放的心灵行事。 19.当人们听到或读到有关涅槃的事时,他们总是会说:「我怎么可能不需要任何东西?」然而当人证悟时,会看到所有需求都只是填补内在空虚和不满足,自然就不会需求什么了。 20.在行住坐卧中,若是能保持念住,这样的修行一定会有成果。意指专心做每一件事,注意心灵和身体的反应。在听闻佛法时,就只是听闻。在静坐时,就只是静坐。在种一棵树时,就只是种树。不去抱怨和论断。这样会让心灵养成活在当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下证悟。 21.一个聪明、健康和努力的人,如果有耐心和毅力地修行,没有理由做不到。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