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大念处经(节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大念处经(节录)

   “了解四念处才能了解无我,了解无我才能体证涅槃,但修习四念处,即是修习止观,止观是四念观的加行,四念处是实现涅槃的加行。了解四念处,修习止观的条件才可能成熟。修止时,适合修身与受念处;修观时,适合修心与法念处。”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四念处,你可以了解无我。要了解佛法,就要了解无常、无我,因为它是佛教的根本中心,也是我们解脱的人所不能离开的一个观念,一个思想。所以了解四念处可以了解无我,了解无我的修行者才能体证涅槃。但是我们知道,四念处,它就是在修习止观。止观并不是我们中国天台宗的小止观这个宗派的专有。止观是遍一切。止观是四念处的加行,四念处是实现涅槃的加行。了解四念处,修习止观的条件才可能成熟,修止有适合身念处、受念处,身受,修观适合于心念处和法念处。

  为什么叫修止?我们所修的任何一个法门,我们专注一个地方,就叫止。比如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名号就是我们所要归投的一个处所、一个专一的目标,所以叫止。可是止,只是短暂的时间,它不能扩大。所以,我们必须加修观,观就是止的点成就,观是把这个点一直延续,变成一个线成就、面成就。如果达到止观不二,就变成一个面的成就。所以任何一个修行的法门,它的背后含藏的教义,都没有离开止观。止就是定下来,也就是说,我们以现在科技的仪器来说,就是所谓显微镜,高倍数的显微镜,你定住,然后把最微细的地方又要看出来,一直看出来,看得仔仔细细。可是这只是点的深入成就而已。不能扩大。扩大要靠望远镜。或者也可以说叫放大镜。可是你要看远,就要把这个点扩广,必须要修观。就是说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的结合,才叫止观。如果这两个结合为平等,就是叫止观不二。身跟受是专门训练止,先定下来,然后,才可以往外扩充,这个时候,就要修观,就是要修心和法念处。

  “又念必须不间断的专注所缘,而且念兹在兹,不眷恋过去,也不攀缘未来,系念当下,它是善心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抓住这个念的重点,它的义理你也了解了,那你必须训练念兹在兹,比如我们念这个名号,我们必须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完全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一起去实践,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名号,它绝对不因为我们修行者的行住坐卧外相的改变,而忘失这个名号了。所以当我们没有忘失这个所缘名号,你会看到你的当下,不会胡思乱想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你不眷恋过去,你也不会去攀缘未来。也就是说,当你念兹在兹这个名号里面,你不会胡思乱想明天你要做什么,大后天你要做什么。你也不会胡思乱想,过去我曾发生过什么。我们只是系念于现前的当下,念兹在兹这个不可思议的名号,如果你做到,这个就是善心的基础。

  你以后在参加佛七的时候,拜经的时候,拜忏的时候,就专注这个念,所得到的效果,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个念就在于绵绵密密、持续不断的观照力量。在你观照的时候,它是一种没有压力的,就好像旁观者一样,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那种看是一种身心放松,自然舒坦的看。我们很多人说要专心一意地念,要专注,可是通常我们放不松。老和尚在佛七,提醒要专心念佛,越提醒,人就越紧张,结果,专念就永远做不到。好像我们站在普寿寺的这个地方,往前看菩萨顶,黛螺顶,一直看而已,你就放松地去看,你不要对外面的屋瓦、房子或对外面的风景,采用分别心,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心情。你只要懂得这个看字,这时候,你就渐渐体会这个念的真义。这个念并不因为你专注,而产生肌肉绷紧,心情紧张,如果是这样,就不叫正念。为什么?因为它不自然、不舒坦。如果做得好,你会产生敏锐的直觉力,遇到事情,你的直觉会越来越敏锐,你不一定要参与事情,但是你的觉察能力会因为你念的训练而加强。

  什么叫敏锐的自觉力?当我们产生一个恶念,当我们做了一件恶事,你当下就已经知道,不需要经过一秒二秒三秒,或者五分钟。当你做了一件对的事情,你也当下就觉察到,你做这一件事情是对的,它也不需要经过时间或处所的交换以后才知道。所以它的敏觉力会加强。但是我们要强调,我们所谓练习,绝对背后不加压力,不加想要成就,不加想要得到效益,假如你在练习的时候,想要跟这个念来相应,你反而欲速则不达,反而做不好,这时你就无法训练这个念。

  你进入佛门以后,渐渐会体会一切法的无我性,或者空寂性,就是一般简单讲空性。也就是四念处里的无我跟空。这个就是我们在修行四念处乃至修习任何一种法的时候,它的真正的重心。进一步,譬如说你观察你自己,因为身受心法都在观察你自己,你慢慢看到了你自己生命的过程,你要的是什么。看清自己真的是在做什么。你现在可以训练,你可以看,你从出生到现在这个年龄的你,但是你不要给它打分数,或者起分别的好坏。对你周遭环境,所现起的,你只是去念它,就是你放松去念,你先不要告诉你自己:我讨厌那个;我喜欢那个。但是你去先看他所反射作用是什么,这个就叫做修行。所以当我们直接往内看的时候,你的细心就不会往外投射。所以你根本不会跟另外一个人,去互相争吵,因为你会看你的心,为什么没有照你的真性去走?反而跟你的内心起冲突。这个就是当下修行;当下观念;这样就在用功了。如果这个做得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他所给你的反映,在身业上,在口业上,在意业上,他所显现出来的,这时候你的修行,你的觉知的能力,你的洞察能力,会越越提高。透过这个洞察,你看到自己在生命过程中,痛苦的真相。看到那个痛苦的生起与原因。在我们还没有知道这个念之前,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推给别人,是别人造成我痛苦。可是在我们佛门的教义里,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让你直视地观照。如果你看到了苦的生起原因,你会越来越了解你自己,你也会越来越宽恕别人。那个就是你发展智慧慈悲的动能。观世音菩萨,她号称为大悲第一。她为什么叫大悲?因为她身历其境,用不同的角色,去尝试所谓痛苦之因。她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与众生相处的时候,就会用将心比心的心态,来与众生接触,所以以何身得度她就现何身。因为她体会到,身份的不同,得来的痛苦也不同。但是苦都是相同的,这个是总相。每一个人的别业是别相。当你产生了这个慈悲智慧的能量,你就可以完成你修道过程中修行的果位。这个就是念处。但是要做这样的功课,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一个直心的修行人。

  什么叫直心?直心的修行人,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这个人很老实,这个人心很直。佛门所讲的直心,是不占两边,不在过去未来,那才叫做直心。直心的真正含义,在《维摩诘经》有三十二个答案。有了这个直心以后,必须要有耐心,要有谦虚的心,日常生活当中,一直自我的实验,自我的历练,然后才照见生死的实相。这时你的悲伤痛苦,才能转化掉。所以这个在修行的当下,一定要透视它。

 
 
 
前五篇文章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师父的叮咛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如何忆念弥陀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慈辉遐被施安乐 云门法师展雄

蔡礼旭:夫妻间切莫意气用事

蔡礼旭:兴建大利的智慧

 

后五篇文章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极乐佛土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荼毗助念有感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出家的感想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践地恐地痛

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随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