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二) 

  比丘记事(之二)

  2、

  我们所学习的戒律叫“南山律”,祖师为唐代的道宣律师。

  “南山三大部”,由道宣律祖著述,宋代元照律师再次注解,近代弘一律师又进行整理标注。

  历史上东渡日本的鉴真,即是道宣律师的三传弟子。

  出家之前,对佛门里的戒律深怀敬畏,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这么严格的戒律,一般人怎么持守的了。但实际上,真的出了家,对戒律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才发现,不是原来想的那么回事。随着大众,只要用心,都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戒律不是约束我们的,而是保护我们的。

  就如同开车要懂得交通规则,体育运动要有训练和比赛的种种规则一样,修行这样严肃而深刻的事情当然更要有规则,即便是一个不开车也不运动的普通人,也一定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则,比如孝顺父母,爱敬师长,与人为善等等,才能生活的好。否则,在生活中只会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更谈不上生活质量了。

  受戒之前,我们所有即将受戒的沙弥都进行了集中的训练和学习,分成四个班,非常密集的功课,即便是这样,对戒律的认识和了解还是非常有限。

  修行中,师父常常都是说,道在平常日用中。

  其实,通常都是听的一头雾水。学习了戒律之后,忽然就搞通了一点,修道就是日常的点滴行持,没有一蹴而就的,点滴的行持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在生活中保持足够的正知正念,戒律是最好的工具。

  当然,戒律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剃度也只有区区三年的时间,很多戒律都没有真正开始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心得体会。

  原始佛教,佛陀亲自住持僧团,领着他的形形色色的弟子们,行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的生活画卷。

  有凡夫僧、有贤圣僧、有居士、世间俗人等等。

  佛陀在吃喝拉撒种种生活境界中,为当时的弟子们乃至千年以后的弟子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以确保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稳,同时也教法能够更长久地利益后世众生。

  受戒的仪式非常庄重,律藏里对受戒有详细的描述,各个时代略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受戒者通过一个特殊的仪式获得“戒体”。这个“戒体”能够让持戒者在任何情况下做到防非止恶,用现代的角度看,这个戒体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说法不一样,也有说即非精神,也非物质。但是从受完戒之后的师兄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来看,“戒体”确实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物理性变化。

  寺里有一次来了一个专门研究宗教的西方人给大家讲座,他对“戒体”就非常感兴趣,表示很希望有机会把这个当成专门的课题研究。

  当然,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期待和未知,是受戒仪式上会遇到什么,无论我们为受戒做了什么样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亲自的体验和感受。

  据说,戒场会打人,传戒的法师会用鞭子、香板打受戒者。

  我们被组织看了一段台湾星云法师讲他小时候在丛林里受戒的情形,戒师问他问题,无论他回答的有理无理都被痛打一顿,打的他一点脾气都没有。叫做有理无理三扁担。

  前面也有法师告诉我们,他受戒的时候挨打,连香板都打断了。

  有了出家后用心用功的经验之后,就知道有机会挨打,确实是长养修行功夫的好机会,只是现代人的根器不同以往了,这些传统丛林中祖师精心设计的教育手段,能不能让受戒者得到受用,也取决于受戒者的条件和当时的机缘。

  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挨打。

 
 
 
前五篇文章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三)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四)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五)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六)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七)

 

后五篇文章

比丘记事:比丘记事(之一)

逸尘:禅定指要 参考书目 后记

佛教典籍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典籍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教典籍简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