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 |
 
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
闽南佛学 前 言 本文所称的“医僧”,是对在弘法利生中以医术救死扶伤的出家人之敬称。历代闽南的法师有不少是擅长医术治病救人的著名医僧。有资料可考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义中禅师,宋代也出了一位普足禅师,元、明、清三代,因笔者手中缺乏资料,无从查考。迨至1912年以来,又先后涌现了转道、转武、妙月、元镇、常凯、广树、本宗、妙用、善兴、广坚、瑞苗、传扬和福欣等十多位医僧,其中有少数人虽不是出生于闽南,但长期在闽南弘法利生以终其一生;还有少数是闽南人,他们先在闽南行医,后赴东南亚弘法行医并圆寂于当地,本文都将他们列为闽南医僧论述。笔者就上述医僧作扼要介绍,并研讨其医德与医术及产生的影响,不但可总结其经验,供后来者借鉴,而且对研究闽南与新加坡佛教的医疗、文化方面提供资料都有一定的意义。为此,参考有关资料,(撰写此文,为说明问题)按医僧的行医年代,依次进行论述。 一、古代医僧 1、唐代义中禅师:义中(公元781年一872年),俗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义中之父官宦入闽。唐德宗建中元年(781)1月6日,义中诞生于福唐(今福清县)其父住所。 十四岁时,其父奉调宋州(今泉州),便随其父至泉州,依玄用禅师落发为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喜爱医术。二十七岁受具足戒后,先后参访过怀晖、怀海、石鞏、大颠等高僧,不仅精研了佛教三藏十二部经,而且还修证了禅学义理。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大颠禅师圆寂。翌年,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义中时年四十五岁,离开其师大颠生前在广东罗浮山开创的道场,到福建漳州紫芝山创建“三坪真院”,弘扬佛教,业余钻研医学,整理名医验方。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逐僧毁寺。义中被迫率僧尼深入平和县九层塔大柏山避居。当地居民为“蛮獠”少数民族,与部份被称为“毛氏”的原始民族,生活落后,疾病流行,缺医少药。义中即以其高超智能和精湛武艺,降服了毛氏酋长,创建了三坪寺;进行传教,指导毛人开垦田园,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改善衣服,并以其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治病救人,在治愈的许多病人中,有不少属疑难病患者,深得当地居民的信仰,奉若神医。 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朝庭降旨恢复佛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时,刺史郑薰将义中事绩奏请朝廷。皇上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主持开元寺修建事务。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义中虽已八十六岁,但仍思念初建的三坪寺,毅然重返九层岩修建三坪寺。迨至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农历十一月六日,义中于寺中圆寂,享年九十二岁。 义中禅师圆寂后,其门人为缅怀其功德,弘扬其精神,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在寺中大雄宝殿后建开山祖师殿,并塑造义中禅师像供奉于殿中,以瞻仰其遗像,追思其功德,藉以作为见贤思齐的学习典范。传说义中禅师的骨骸埋于殿中石龛内·①②③ 据上所述,可知闽南民间信仰崇拜的三坪祖师,又称广济祖师,即是唐代义中禅师。这是因为义中生前以大乘佛教信条“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偈语)的精神,深入到古代尚未开发的原始居民区,为弘扬佛法、慈悲济世、治病救人,作出积极的贡献。并受到唐王朝统治者的表扬,得到皇上敕封的封号“广济大师”。 2、宋代普足禅师:普足(公元1037年一1101年),俗姓陈。福建省永春县小姑乡人(据当地姓陈的居民说:小姑乡的人,是来自漳州陈邕之女的后裔繁衍的。因唐代陈邕之女金花郡主,后削发为尼,法名玄妙。按封建社会惯例:凡女子不出嫁的,得由其兄弟的儿子给他过房,以便传宗接代。而小姑乡的陈姓开基祖为纪念其远祖是陈邕世系的小姑派,故以其乡名小姑乡——笔者注)。普足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元月六日,他自幼在南安高泰山火云寺落发出家,后依明禅和尚受具足戒,法名普足。后移麻章庵卓锡。屡次募资修桥造路,施诊赠药,遇旱灾疫情,每为人祈禳多验,名闻遐迩。直至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相传是年安溪县大旱,蓬莱乡乡长刘公锐居士联合乡人,恭请普足禅师至乡求雨,经师设坛祈祷,果然天降甘雨。因此,当地人士要求法师长住蓬莱,并集资在张岩结庵数椽,普足禅师目睹该处石泉异常清洌,遂将张岩改称清水岩,而称其寺为清水岩寺,成为该寺的开山祖师。故后人尊称他为“清水祖师”。他在住持清水岩寺期间,弘扬佛法,修桥造路,采药炼丹,为人治病,救死扶伤,活人无数,誉声载道。直至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普足禅师圆寂于寺中。乡人为纪念他生前的功德,于寺中另建祖师殿,并用沉香木雕刻其像,祀奉于殿中,成为闽南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又据传说普足禅师生前行医济世时,曾在寺外的一块用石头凿成的“丹臼”中研’制草药。丹日常留着药的香味,时有老虎跑来舔舐呢!④ 据上所述,可知闽南民间信仰的清水祖师。就是宋代佛教高僧普足禅师,广大的世俗信众却把他奉为“神明”崇拜,而不知道他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佛教医僧。这可能是与该寺缺乏宣扬佛法有关。但从该寺建的释迦楼、观音厅及其供奉佛祖与观世音菩萨等塑像之情况看,可以肯定它是属于佛教的寺庙,但目前管理该寺的不是佛教的僧尼,而是世俗人。这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使该寺归还佛门管理。 二、近代医僧 1.转道(公元1872年一1943年)、俗姓黄,法名海清,字转道。福建省南安县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兄弟六人,他年纪最少,14岁时,赴海澄太岩(今龙海县龙池岩)听佛化和尚及喜敏上人说法。19岁时赴漳州南山寺礼喜修上人为剃度师,落发为僧。20岁依寺中佛学和尚座下受具足戒。22岁即外出云游,遍访参拜大江南北名师宗匠,初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参谒隐儒和尚及新林、大定、赤山、法忍诸善知识,约历时三年,再往扬州高旻寺在月朗和尚座下参禅,适与虚云和尚等为同参,夏讲冬禅,同欣默契。又曾与圆瑛、会泉诸法师,侍教于浙江天童寺通智大师法席,间亦从谛闲法师学天台教观。前后七年未曾下山,冬日结制受尽恶辣钳椎之考验,故能达禅虑湛纯,由定生慧的境界。33岁时,先后赴五台、峨嵋、九华、普陀等四大名山朝圣。其间朝礼五台三次,普陀20多次。后至厦门应地方绅士之请,驻锡禾山金鸡亭普光寺年余,旋即携其双亲灵骨至漳州万松关瑞竹岩寺(今属龙海市辖)附近埋葬,并于该寺静修禅观。 1909年,转道法师应聘为厦门南普陀寺代理住持,得到缁素赞助,倡建规模颇大的放生池,翌年,竣工后,即辞职往养真宫少住。直至1911年,始与虚云禅师偕行至北京,他得到清廷内监李某(前在金山寺结识)的协助,襄助虚云和尚向北京满清政府请得“大藏经”回滇供养。虚云因感激转道竭诚为其请得藏经,即在云南鸡足山代为举行传戒。以答谢转道的功德。 民国二年(1913年),赴新加坡弘扬佛法,适其师侄某法师与刘姓因寺地争执未已,他即为之调解,刘某愿将其地献作建寺之用,他即与转岸、瑞等两法师共同创建现今的普陀寺。越数年,又兼任天福宫住持。转道精岐黄术,尤其是擅长治疗小儿科疾病,为方便度化,他即于寺中(或宫中)行医。因其平时持准提咒甚虔,故治病皆妙手回春,被誉为“儿,童活佛”。遇贫苦患者,不但施医免收诊费,而且赠药,名闻遐迩,各界士女皈信日众。他自奉俭朴,积蓄不少钵资,常用于布施国内外名刹道场资粮,德誉远播。 民国十年(1921年),他得到郑居士献地及胡善士资助,在光明山创建普觉寺,翌年,邀请圆瑛法师于寺中宣讲《大乘起信论》,法缘殊盛。在讲筵间谈及重兴泉州大开元寺之事,他慨然以复兴该寺为己任,乃与其师弟转物上人朝礼普陀山后,再晤圆瑛法师于甬江接待寺,转物上人也诺为臂助,三人同在佛前立誓共兴开元寺事业。时开元寺檀越黄搏扶等闻讯后,亦具函推派代表赴南洲,敦请转道和尚为住持,圆瑛法师为都监,转物上人为监院。三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同返泉州开元寺,转道和尚乃将行医十多年所积的数万元钱,全部捐作重建开元寺的资金。经数年,建成颇具规模的大丛林。 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应开元寺两序大众及在家居士之请,大寺中举办传授三坛无量寿佛戒,七众弟子登坛受戒者756人,除坛上诸阿阁黎外,尚有护戒缁素数百人,堪称为近三百年来稀有的传戒法会。他旋又于寺内倡办“泉州开元慈儿院”,聘请圆瑛法师为院长,该院以收养无依的孤儿,给予教养,并培训其技术,俾长大后能独立生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宗旨。故受到社会的好评,时人称赞他为僧伽入世造福社会的模范。他还修建了漳州南山寺的围墙与重塑四天王及韦驮菩萨像,复举常惺法师于寺内兼办“南山佛化学校”,委托觉三法师主持校务,广徵、瑞金二法师为监院,莘莘学子免费入学,常年经费皆由转道和尚独自支持,开办近六年,人才辈出,后因时局关系停办。 转道和尚德高望重,1928年,新加坡组织“中华佛教会”时,公推他为会长,并蝉连两届。1929年,世界佛教大会在缅甸召开,他被推为新加坡佛教代表,与道毗老法师同赴缅旬出席会议。1931年,北京佛教青年会张宗载、宁达蕴二居士南下弘法时,得到转道和尚的资助,发行《觉华佛刊》。后其徒寂英在柔佛新山创办“转道学园”,发行《佛教与佛学》以宣传佛法。 1934年,他与李俊承、邱菽园和庄笃明渚居士,发起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转道和尚为倡办人兼导师,贡献殊多,功德不胜枚举。当时居士林设于沐咧律,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晚上,他亲自领导念佛,并教静坐禅观,为南洋佛教开创专修莲宗之弘范。他又念及侨生不谙中文,即与陈景禄居士等,于1938年创办“英文佛教会”,他被推为导师兼赞助人。时人称赞转道和尚“德化覃敷侨生”。 1943年,岁次癸未,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转道和尚圆寂于新加坡普陀寺⑤。 据上所述,可知转道和尚对闽南及新加坡的佛寺建设、慈善和医疗,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行医收入扣除赠药布施外,全部用于重建泉州开元寺,并创办孤儿院,在佛教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堪为后辈学习的楷模。 2、妙月(1883—1944年),俗姓邵,法名腾朗,字妙月,别号铁罗汉。清光绪九年(1833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籍贯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邵厝村。童年时赋性倔异,浪漫不羁,入私塾不受老师约束,十六岁于久病后,接受其母劝诫,入洋南乡斋堂持素礼佛,发愿日念观世音圣号万遍,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同年冬季赴厦门,投禾山龙湫亭求出家为僧,以因缘欠缺未遂,即从朝天宫住持性坚老法师剃度,礼觉明上人为度师。翌年,赴南普陀寺在喜参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后又得厦门名刹妙释寺住持愿意老人传为法子。十九岁时,为便于侍养双亲,乃回原籍安海镇驻锡关圣古庙募化,于庙中开设云水堂,方便南下或北上的僧众挂单,俾得候船或等待班车过往。二十五岁时,双亲先后去世,遂复至厦门听聪玉法师讲解《楞严经》,颇有心得。时有禅辉法师荐他到泉州紫帽山鸡冠岭(俗称十六脚亭)重兴普照寺。其为人好拳术,尝于寺中苦练武功,尤其是轻身术与铁沙掌,造诣极深。他又自学岐黄术、采药为人治病,擅长处理跌打损伤,移轮接骨,舒筋矫形,名闻遐迩。起初还没有知其为拳僧,一次在安海的船上为解除诸恶人无理之围攻而大显身手,使欺侮和尚之人败北,名乃大噪。 民国元年(1912年),他时年三十岁,应泉州崇福寺监院宗喜、行理二师之请,受聘为该寺住持。他受聘后见寺务冷落,大部殿宇破损不堪,遂发愿重兴,乃领众披荆斩棘,辟地躬耕,实行农禅并重宗风,兼以医术济世,弘法利生。如是数年,信众日增,寺中香火渐旺。1926年,应旅菲华侨福记船务公司吴阿云之邀,东渡菲律宾行医募化,侨胞景仰其医德与医术,受其惠者,多布施重金以植福。他遂集钜资回寺,重修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库房、斋堂,并新建钟鼓楼和客堂等。又募得闽南著名檀越蒋以德(祖籍惠安、世居厦门)大居士独资捐建天王殿,使崇福寺成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他体魄雄壮,常袒陶露臂,童头黧手(以手练铁沙,久而成黑色),状似伏虎罗汉。1929年,太虚大师路过泉州与晤时,赠其一联曰:“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铁罗汉”之名,遂不胫而走。他还安排医术高明的弟子在寺应诊,而自己常带几位沙弥挑着药囊行装,到闽南各地弘法行医。其间到厦门时常住在妙释寺、白鹿洞寺和鼓浪屿日光岩寺。在其所到之处。便有不少患者赶往求医。他在弘法行医中,遇贫苦求医者,概予施诊赠药,救人无数,博得社会的好评。 1944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八日),妙月和尚圆寂于崇福寺之方丈室。遗著有《少林太祖拳法》草稿三卷⑥。 据上所述,可知妙月和尚的医务与医术,在闽南群众中和菲律宾华侨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不但为重兴崇福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闽南佛教在培养医僧方面开创新局面,为佛教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泉州诗人林骚先生于老和尚六十寿辰时赠诗说:“少林嫡派内功夫.苦行头陀世所无;力可拔山诗展卷,功能济世药同炉;经翻贝叶灯前课,帖舞簪花笔下募;托钵沿门沧海远。不教古寺作荒芜。”此诗的意境,堪为和尚一生道行功业的真实写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妙月和尚每年都要从泉州赶至厦门一次,并在白鹿洞寺会集厦门武术界人士,举行武术技艺表演观摩,藉以发扬国粹,传为佳话。由于妙月和尚练就“铁沙掌”绝技,故厦门市每届运动会中的“精武”一项目,常邀请他为裁判主任。于此可见妙月和尚在闽南武术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元镇(1897—1977),清光绪二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俗姓孙,法名日慧,字元镇,福建省惠安县人。父母俱早逝。由其叔抚养并跟叔学习中医内科学。1913年,时年十七岁,他因跌仆损伤,前往南安县紫帽山普照寺请妙月和尚为他治伤。他在寺中治疗时,见寺僧在妙月和尚教导下,过着农耕、早晚课诵、练拳、学医制药和为人治病的生活?心生敬慕,又听讲了佛教“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道理,更受感动,数次要求出家。妙月和尚见其志坚决,遂为其落发。师礼福照上人为剃度师、跟妙月和尚学习佛教仪轨与伤科及武术三年多。1915年,赴莆田涵头囊山慈寿寺在元智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回崇福寺,刻苦钻研文化,研习内典与仪轨,并于禅修修学之余,长习少林拳,广阅医书,专心致志学习岐黄术,深究正骨奥秘与中医内科学。因其秉性颖悟,尽得妙月大师之真传。 1917年,元镇和尚到厦门南普陀寺任执事,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僧或拳僧相切磋,技艺益进。1919年,他时年仅二十二岁,受聘为晋江县南岳寺住持,就任后,发扬其师祖宗风,领众躬耕,行医治病救人,遇急症则风雨无阻,见贫困则施医赠药.间或供其膳宿,资其费用。所治皆多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沉疴于衽席之间者,不可胜数。由是名闻遐迩,就医及请出诊者,遍及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同安和漳州等地。他住持南岳寺达三十多年,其间开垦寺周田园,广种粮食、果树、林木和茶叶,使寺中经济自给;投资建织造厂,向外地购买机器,聘专业人员管理,招收乡民进厂工作,改善乡民生活;开海单,接待十方僧众挂单;收容鳏寡孤独;还先后修缮了南岳寺、南宫寺、鳌溪寺、瑞云寺、泰亨寺、石厦寺、不二庵和妙高山等道场。并委其徒于各道场执行医疗,以方便患者就诊。 1945年春,元镇和尚受崇福寺两序大众推选为寺之住持,传法与晋山升座大典同时举行,由晋江县佛教会主席转尘老和尚代传法卷及送位。参加仪式的有缁素一千多人,盛极一时。元镇和尚荣任丈席后,立即大兴土木,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修葺石井崇福祖塔等工程。其间,菲岛性愿大师在妙月和尚圆寂三周年时,在崇福寺举行冥阳普利法会,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人民,法会圆满后,将余款建设寺左之藏经楼。他以后又请得一部频伽精舍版的《大藏经》,使崇福寺成为“佛、法、僧”三宝具备的禅寺。他在1960年以后,于泉州市内租子二郎巷9号的房子,开设崇福诊所,把全部精力用于行医救人。著书立说,整理出妙月和尚遗稿《少林太祖拳法》三卷,编修了《伤科经络疗法》稿本一卷(皆待出版)。他还培养一批门人,授以生平绝学,使其遗技留传后世,造福社会,利益人民,完成了他承先启后的任务。之后,终因其消化机能衰竭。于1977年农历五月初十日圆寂于福清寺⑦。 据上所述,可知元镇和尚一生积极地继承与发扬其师公妙月和尚建立的“农禅自修、净诗弘法、医拳济世”的独特宗风。让散居在海内外的崇福寺僧裔,永远都不会忘记其祖庭的规范,为崇福寺起子承先启后的作用。 三、现代医僧 1、妙用(1905——1962年),法名未详,字妙用。1905年出生,福建省永春县人。童年投泉州开元寺依觉胤上人剃度为僧,后在参访学佛期间,得卓有学识的医僧传授针炙术。昔年他在永春城关桃源殿为住持,以针炙术治病救人。曾应性愿大师之聘,至泉州百原寺医药局行医济世。1946年到厦门弘法行医,初在妙释寺讲经说法,最后在鼓浪屿日光岩寺常住。他的文学造诣高深,精通佛理,能升座说法,精工诗词,且又长于书法,博闻强记,虽年老犹能将针炙歌诀背诵如流,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医僧。弘法之余,以所学针炙术为人治病。1951年,他被厦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吸收为会员。临症精心诊治,患者经他治疗多感针到痛止,艾炙所至顿觉舒服。他秉承佛教慈悲济世为宗旨,从不计较收费,遇贫困患者概予免费优待。传授的门人有方慧珠、释元山和林琼等三人。他被誉为鼓浪屿“日光岩寺和尚仙”。 1960年受聘为厦门鼓浪屿医院针炙科颐问。1962年10月15日逝世。逝世后,鼓浪屿医院为他开追悼会,鼓浪屿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全体会员,南普陀寺僧众,佛教界的善友及受惠患者等参加追悼会及出殡,仪式极其隆重⑧。 据上所述、妙用法师擅长针炙治病,受国家医院聘为顾问,足见其医术精湛,非一般开业医生可比,故其被群众称为“日光岩寺和尚仙”,为佛教争取了荣誉,这是值得赞叹的。 2、善兴(1894—1978年),俗姓林,法名品复,字善兴。福建省永春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世代务农。 善兴法师原在故乡务农。他成家立业后,于1936年到厦门卖茶叶,经友人介绍在妙释寺依清智和尚为师父,剃度受戒为僧。后受其师父委任在鼓浪屿日光岩寺为监院。1956年以后,与陈焕章、高春泽、李伯苑、陈全忠诸医生为友,并受他们的影响,对医学发生兴趣,遂购置草药书籍自学,时与诸医生互相切磋,熟悉医药常识,利用寺侧南面荒地,广植“紫珠草”、“一见喜”、“血三七”等草药以治病。颇有效果,患者除来自市内及郊区外,闽南地区慕名求治者亦有之。他对草药的应用,颇有创新,其自制的药散如“洞天散”、“血瘀散”、“吹喉散”、“小儿麻痹散”等,均深受患者所喜服,疗效良好。他又常自制得自高春泽医生处方的"iR辛丸”数斤,用它治疗虚寒症患者多效。他秉承佛家慈悲济世宗旨,遇贫苦患者概予施诊赠药,受其惠者不少,群众称他为“日光岩的和尚仙”。1978年病逝于日光岩寺,享年八十四岁⑨。 据上所述,善兴法师以草药治病而闻名于世,这是因草药的主治病症及用法,易于学习与掌握应用,苟能对症治疗,则效果显著,故世人有所谓“一味草药,气死名医”之说。善兴法师能自学草药治病,并利用寺周荒地种植草药的经验,是值得出家人效法的。 3、广树(1914—1979年),俗姓吴,法名照松,福建省晋江县人。童稚时即有异禀,悟人间无常,到厦门金鸡亭普光寺,依瑞枝上人落发为僧,越三年(时年方十七岁)赴泉州开元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之后,力弘佛法。弘法之余,即专心参研医学。1951年,他与瑞苗法师同在中医教学专家盛国荣教授主办的“厦门国医研究班”学习中医。又于1952年赴福州,在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回寺中以所学医术为人治病。其间曾任南普陀寺监院,亦曾一度驻锡养真宫行医,先后治愈患者无数。直至1958年间,应马来西亚吧生龙华寺住持广馀法师之邀请,遂出国前往该寺担任监院。嗣后亦曾驻锡妙香林寺,闲云野鹤,悠然自得。60年代中期,曾受新加坡龙山寺住持广洽法师的邀请,移锡至该寺常住,弘法修持之外,仍以医术方便济世,广结善缘,受到社会人士的好评。他还热心赞助教育事业,被聘为弥陀学校董事。 广树法师于1979年4月2日(农历三月六日)病逝于龙山坡龙山寺二楼净室,享年66岁。广树法师逝世后,为其治丧的四众人士,秉承他生前救助贫苦的悲愿,而将致悼赙仪新加坡币八干五百九十四元,全部购买佛教施诊所慈善礼券,充作施医赠药基金,使病苦患者得受其惠⑩。 据上所述,可知广树法师一生对厦门与新加坡佛教的医疗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佛教在社会上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尤其是影响到为他治丧的人士,将悼会赙仪购买慈善礼券充作施医赠药基金的做法,更是值得佛教界推广的。 4、常凯(1916—1990年),俗姓洪,法名禅即,字常凯。福建省晋江县英林乡人。民国5年(1916年)农历十一月九日出生。世代营陶业,家庭历代虔诚信佛。他3岁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自幼颖悟,7岁入私塾学古文,后转读小学堂。10岁时,随其父至晋江南岳寺依元镇和尚学习佛教仪轨及早晚课诵。12岁时,随元镇和尚到泉州崇福寺,请妙月和尚为他落发,礼元镇上人为剃度师,又随其师住于石狮泰亨寺学习佛法、医学与武术,深得其师之真传。1931年,赴泉州开元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往厦门万石莲寺佛学研究社亲近会泉大师,深受器重。 1935年至1937年,他单身赴江浙参访过上海法藏寺、常州天宁寺、镇江竹林寺、杭州弥陀寺、祖仙寺、宁波观宗寺等名刹,曾在大愿静权、宝静诸名德座下听经闻法,并游学于南京金陵佛学苑、宁波七塔报恩佛学院、上海圆通寺佛学研究社。中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僧侣救护队,从事抢救伤员的工作。“八·一三”日军侵占上海战役发生后,始回闽南在崇福寺服务,旋应聘为泉州承天寺僧值。1940年,受其师祖妙月和尚委任为崇福寺监院。1946年,当选为晋江佛教支会总务主任、福建省佛教分会常务理事,发起组织闽南佛教联谊会。1947年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协助开论师发展寺务。翌年,回至厦门南普陀寺,协助性愿大师启建律仪学会,传授三坛大戒。 1949年,南渡新加坡驻锡普陀寺弘法行医,并加入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历任要职。1951年,他发起创办中华佛教施诊所(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前身),治愈病例无数,名噪异邦,著有《正骨心要》一书,被誉为“正骨科圣手”。1954年购置伽陀精舍,作为自己弘法道场,内设医务所,禅修之馀,为患者治病疗伤。50年代末,在精舍内开办武术及中医正骨研究班。随后出任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的药物研究院院长、中医师公会名誉顾问。并开始受聘出任历届东南亚武术擂台邀请赛医师。1960年与1964年,先后分别被推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弘法副主任与总务主任,致力于佛教弘法工作。1969年,他重建了伽陀精舍,创办《南洋佛教》月刊。同时还发起创办“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对贫苦患者施诊赠药,受其惠者甚众。1985年8月9日,他荣获新加坡启、统授给他公共服务星章的表彰。1986年和1988年。他先后当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主席。在担任主席时,提倡以音乐、舞蹈与短剧宣扬佛法,并在卫塞节(佛诞节)晚会上,付诸实行。翌年,他率团赴台湾出席第5届世界佛教僧伽大会,当选为新加坡区副会长。他还兼任新加坡菩提学校董事会主席,文殊中学董事监理员,新加坡圆明寺和伽陀精舍住持、菲律宾罗汉寺住持等职。1990年,他又蝉联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并于是年8月9日,荣获新加坡教育部颁赠的教育服务奖,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常凯法师虽身居海外,但心怀祖国。他南渡星洲后,经常资助崇福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他即筹资修崇福寺的大雄宝殿与塑造佛像。1989年9月3日至8日,常凯法师与香港元果法师及台湾常觉法师等一行十五人至泉州崇福寺礼佛拜祖,探访故旧,策划崇福寺第二期重建天王殿工程。他为人热情,处事公正,生活简朴而规律化,威仪庠序,慈祥可亲,生活费以行医自给。‘信众供养,均作慈善用途。 常凯法师长期为法忘躯,心力交瘁,积劳而成脑病,经多方治疗,药石无效,于1990年9月7日(庚午年七月十九日)凌晨.于新加坡伽陀精舍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五岁,其遗体荼毗后,捡获晶莹璀璨舍利子甚多(11)。 据上所述而论,可知常凯法师始终支持崇福寺的费用,常凯法师自担任崇福寺监院后,妙月和尚经常外出为人治病。故治疗来寺求诊的患者和教授沙弥拳术,都是由常凯法师负责,及其赴星洲后,更是倾全力支持祖庭崇福寺,并支持修建石狮泰亨寺。常凯法师对新加坡佛教总会服务期间,在推进佛教文化、教育、医疗、慈善、弘法、建寺、安僧等各项工作中,成绩斐然。新加坡佛教总会为表示感激常凯长老为佛教总会服务三十年的伟大贡献,特制了‘面旗,在举行“常凯长老圆寂奉安告别仪式”上,给予长老作盖棺用。这项空前的盖旗仪式,由佛教总会演培、妙灯、优昙及隆根四位长老联合主持,这是佛教界服务社会所得的最高荣誉⑩。 四、当代医僧 1、瑞苗(1916一? ),俗姓王,法名寂慧,字瑞苗,福建省南安县人。十二岁时,到漳州南山寺依其父转清上人剃发,在寺办的南山小学就读。十六岁到泉州开元寺在转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到承天寺弘法利生。1935年,赴厦门万石岩佛学研究社亲近会泉大师学习佛法。1937年冬,往漳州南山寺常住弘法。翌年,日本飞机炸毁寺之殿宇时,即离漳回泉州开元寺任维那,后升为纠察、副寺、监院等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厦门南普陀寺任大单知客、副寺、监院等职。 瑞苗法师归依佛门后,即不断自学岐黄术,又在弘法中与云游之医僧交流过医术。1950年回泉州开元寺任整理寺务委员会副主任时,秉承佛陀慈悲济世宗旨,以所学之中医技术在寺中创办“泉州开元诊所”治病救人。他为求医术精益求精,先于1951年投“厦门国医研究班”学习,又于1953年往“泉州市中医进修班”进修,更于1957年赴“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于1958年分配到福建大田县,先后在七一铁厂与交通局医务室行医。1977年退休后回厦门家居修持。 1983年,瑞苗法师重返厦门南普陀寺弘法利生。1990年,他应聘为漳州南山寺法堂修建组组长,并亲赴新加坡探访广净法师而与联系筹资重建法堂事宜。经广净法师向新加坡有关人士筹集资金带回南山寺,重建了巍峨壮观的法堂。瑞苗法师为庄严法堂而内外联络努力不懈。其为人和蔼可亲,对后辈谆谆善诱。他现已年近耋耄、体弱多病,在南普陀寺清修(13)。 2、传扬(1924一? ),俗姓陈,法名普演,字传扬。得其师授正法眼藏,为临济正宗46世法脉传人。福建省南安县人。七岁时,投泉州承天寺礼监院广心上人为师,即往泉州鹦山小学与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学习。十二岁在漳州南山寺依广心和尚剃度为沙弥,后至泉州承天寺在转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得戒后在闽南佛教诸名刹卓锡弘法利生,其间得自云游医僧传授岐黄之术,又自勤求古训,并于漳州市中医进修班进修结业后,即以所学行医济世。自1953年起连任漳州市佛教协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1954年应陈嘉庚先生聘请任集美学村医务室医师,历时四年。1965年,回漳州南山寺弘法利生,并参加寺办南山医院(后改为漳州市芗城区中医院)诊病,擅长眼科和骨伤科。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由政府宗教部门调回南山寺住持。翌年,被选为漳州市芗城区佛教协会第三届会长,并被选为代表出席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三、四、五届会议。 传扬法师自1981年住持南山寺以来,首先在寺中创办增福寿诊所,以应患者求诊之需,为佛教在社会塑造了和尚治病救人的形象。并先后擘划修建了素食馆、唐诰封金花郡主玄妙(即玄妙尼师)塔墓,佛乘和尚塔墓,僧舍、客堂、法堂等一系列浩大建筑工程。还为1000多名在家信众授“三皈依”,使他(她)们成为佛门在家弟子,为振兴漳州佛教作出积极的贡献。他虽年届古稀,仍坚持领众上殿,修持早晚课诵及其他佛事活动。10多年来,历任漳州市南山寺住持、漳州市芗城区佛教协会会长、漳州市芗城区政协常委、漳州市人民代表、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等职务(14)。 此外,近现代还有转武、本宗和广坚三位医僧,他们的生卒年间均未详。转武是闽南人,依喜参剃度为僧,曾住持过晋江安海龙山寺,后赴新加坡弘法行医,精治眼科病而闻名于星洲。后以所积蓄的资金购地建造新加坡龙山寺。本宗,俗姓陈,闽南人,他依会泉大师归入佛门,未出家前曾于厦门益同人公会负责施医赠药,出家后先在泉州百原寺行医,后至漳州南山寺常住,并参加寺办的南山医院行医,名闻遐迩,后病逝于漳州。而广坚是北方人,曾常住厦门南普陀寺,以草药治病而闻名。60年代初,曾受聘为厦门市中医院顾问,后病逝于厦门。又有当代医僧福欣法师,福建省南安县人,他师承妙月和尚,擅长处理骨伤科病症,曾任泉州崇福寺住持,现于晋江县安海镇水心亭禅寺常住弘法行医。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闽南历史上医僧辈出,有内科、小儿科、眼科和骨伤科等,以及应用针炙和草药治病的医生。他们实践佛教慈悲济世的教义,以大乘佛教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治病救人事业,为佛教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改变了部分人对佛教不公正的偏见。这是值得令人赞叹的。 本文上述古代的义中与普足两法师,因其在行医中,得到医治而起死回生者无数,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在闽、台与东南亚等地的佛寺中,有的另建三坪祖师殿,也有另建清水祖师殿,并祀奉其塑像以瞻仰纪念。1982年,泉州佛教界举行纪念转道和尚诞生110周年活动。而自妙月至常凯等近现代医僧,为社会所作救死扶伤的善事,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一个人生前做好事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有条件行医济世,将会更有意义。因佛陀曾有“菩萨欲求法,当于五明中求之”的教导。而“医方明”为五明之一,观此,可证实医方明是实践修持菩萨道行的一种权巧方便技术。故近代以来,海内外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大部分人都把医学与佛学结合于弘法活动中,以佛法医治人心之病苦,而以医学治疗人身的疾苦,使人们获得身心俱治的效果。这是值得提倡推广的。 附:本文参考书目①.《福建风物志))131页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广济大师与三坪寺》王雄舒编撰(内部资料)⑧.《三坪史考》90页颜亚五著1993年4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清水岩志》前言及42—43页(内部资料) ⑤.《大德僧伽传记别录》荣莲梵室集(内部资料) ⑥.《妙月和尚纪念集》(内部资料) ⑦.《元镇和尚永怀录》(内部资料) ⑧.《鼓浪屿医林人物传略》14—15页(内部资料) ⑨.《鼓浪屿医林人物传略》15—16页(内部资料) ⑩.《南洋佛教》第120期29页1979年5月出版 (11).《常凯法师永思集》(内部资料) (12).《普门》134期171页1990年11月10日出版(13).采访瑞苗法师口述资料整理(14).采访传扬法师口述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