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现代人如何修行现代人如何修行(林学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现代人如何修行现代人如何修行(林学文)

 

  现代社会,以其节奏快,信息大,时间紧,事情多为特征。大家成天价日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中,人欲汹汹,钱欲滚滚,在物质异化了的世界波涛中行船,自然,烦恼频生,不绝于心。虽然现代人想了不少办法,如旅游、度假、休闲,到公园去,到保护区去,但也只是宁熄一时心火,吐纳一时清新,只治标不治本。如何在闹中取静,于躁杂中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呢?也就是说,现代人如何做到又要食人间烟火,又能修菩萨道呢?

  我自己的体验是:静心是修行的根本;收视返听,返身观照自我才能自悟悟他;依戒止心,依戒止贪嗔痴疑慢,即是防微杜渐,平时恶莫过于酒色财气之念;天天习定练功,定中念佛念咒,戒定慧三者一体,缺一不可,戒是前提,定是手段,慧是目的。  一、静心

  《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我深感如斯。人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真是如古诗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心平即是持戒。因为心平了自然可明心见性,言行举止能圆融无碍,自然有度。

  何以静?

  少言得静。言而开口,口开是非,舌饶恩怨到。实在有感说话亦是造业之一。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海军军官跟他的部下开玩笑时说:“人生最要紧是管好两个‘巴’——嘴巴和鸡巴。”我听完这个真实故事之后,马上捧腹大笑,笑其粗俗幽默,但笑止后我不得不承认:许多真理并非源自名人之口,老百姓口中的真理才是最朴素,最真挚的。管好这两个巴,既可修身,亦可养性。

  独处而静。有人耐不住寂寞。白天上班跑业务,晚上也不愿独处歇心,上酒馆,去卡拉OK、桑拿、按摩。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殊不知这叫火中添炭。虽然我们不可能象古人那样“独钓寒江雪”,“采菊冬篱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我们完全可以斗室养心自为大,象鲁迅先生一样,“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少欲而静。欲,则是执。少欲就是要破执。烦恼皆由执着起。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执着(美其名为追求),自然业障不断,谈何“无为而无不为?”哪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人便不可能有“物物不为物所物”,“积德累功,莫问前程”的境界了。  二、收视返听,返身观照

  人整天都是投心向外,投五官于声色,投手足于钱物,很少有时间“反闻闻自性”扪心自问,自省如孟夫子那样“吾一日三省吾身”。

  人只有收视返听,返身观照,才能见微知著,解剖自己。一日下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是好是坏,只要你静下来想一想,你就会悟点什么,这叫“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修行不修脑,枉为菩萨道。

  要有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容己容人,二是笑人不如笑己。胸怀宽广,慈悲为怀,以一笑卸胸中块垒。一个人如果学会笑自己的可笑之处,那他就会找出自己的修行不足之处,警而醒之。

  悟可学。学悟务必尝试记下来。我把这样的日记本取名为“三密记”。

  笑与悟密不可分。遍观诸寺庙观音菩萨与弥勒菩萨无不笑而悟今悟后,一切诸佛无不是笑容庄严,脸含最高境界的笑——慈悲。现代人一紧张,笑颜没了,悟自然也没了,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三、依戒而止

  人贪而忘返,嗔而生怨,痴而执着,疑而劳思,慢而不能圆融。

  酒伤身,色乱性,财迷窍,气失智。

  依戒而止,就是要使这些七情六欲得到平衡。社会上许多人误以为“清心寡欲”只是佛门之事,是近乎残忍的贬义词,其实,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接受了东方养生观,中国禅文化观。

  对于年轻人来说制怒是生活中修行第一大事。佛语说:“火烧功德林”。怒火一把,顷刻间把什么人际关系,功德之类,化为灰烬。我想我辈年轻人,应时刻把梁实秋先生一句话作为口头禅“我不生气。”

  对于酒色财气,陕西一长寿老人吴云清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四、修定念佛

  一个自称为信佛,发愿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修定是不可思议的,修定可以修佛门中的打坐等,亦可修源于佛门的气功。关键在于能达到平心静气的作用即可。我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终于选定了与年轻人比较适合——简单易行,自然而然不易出编的功法:自然功。感到该功的确起到自利利他,“养吾浩然之气”的功效。在功前,功中,功后,我心里作金刚念:“嗡嘛呢叭噢件”。念“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念“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念“……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皆不计,长驾白牛车”。

  而念佛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只要诚心,一定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许多人说现代生活忙,没时间修行,其实修行与干事业一样,都在于一个“恒”字。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信佛之人,自然会有善的果报。

  现代人的修行,一定要见缝插针,寓佛道于人道之中。正如我的师父,原厦门南普陀方丈妙湛长老给我题字中所写的那样:“人道成即佛道成”。一旦你有了正信的佛教理念之后,你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定、习慧。依观音菩萨法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前五篇文章

修行有关的问题(紫虚)

常乐我净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冉云华)

佛教中的二十四诸天(谢路军)

道场何在

 

后五篇文章

参禅日记 三(金满慈夫人)

参禅日记 二(金满慈夫人)

参禅日记 一(金满慈夫人)

菩提道次第略论

李庆宏:佛教起信与入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