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慧远法师《三报论》今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慧远法师《三报论》今译

   慧远法师《三报论》今译

  宫哲兵译注

  原文:三报论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略也。非夫通才达识,入要之明,罕得其门。降兹已还,或有始涉大方,以先悟为蓍龟。博综内籍,反三隅於未闻。师友仁匠,习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请试论之。

  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凡在九品,非其现报之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九品者也。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详究。故略而言之,想参怀佛教者,有以得之。

  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曰祯祥遇祸,妖孽见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谓之然。

  或有欲医主救时,道济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业中倾,天殃顿集。或有栖迟衡门,无闷于世,以安步为舆,优游卒岁。而时来无妄,运非所遇,世道交沦,乖其闲习。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爱体仁,慕上善以进德。若斯人也,含冲和而纳疾,履信顺而夭年,比皆立功立德之舛变,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义既明,宜寻其对。对各有本,待感而发。逆顺虽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于在昔,冥符告命,潜相迥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府,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是使事应之际,愚智同惑,胃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我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为名教之书,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

  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为关键者也。如令合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则知理会之必同,不惑众途而骇其异。其能览一报以观穷通之分,则尼父之不答,仲由,颜冉,对圣匠而如愚,皆可知矣。

  亦有缘起。而缘生法,虽预入谛之明,而遗爱未忘,犹以三报以华苑,或跃而未离于渊者也。推此以观,则知有方外之宾,服膺少法,洗心玄门,一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伦匹,宿殃虽积,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报之所及。因兹而言,像经所以越中教,绝九流者,岂不以疏神达要,陶铸灵府,穷源尽化,镜万象于无象者哉。

  今译

  佛经《阿毗昙心论》说,业(人的造作)有三种报应。一称现报,二称生报,三称后报。现报是现身作善作恶,现身就得善报恶报。生报是来生受报应。后报是在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以后终受报应。

  受报应时已没有了现身,人是通过心来受报应的。心没有固定的掌管者,它是随事物而所感应的。感应有迟有速,所以报应也有先有后。先后中有差别,但报应都与所作之事相对应。对应有强有弱,所以福报祸报也有轻有重,这乃是自然的赏罚、三报的大致内容。非博学通识、有把握关键之智慧者难以找到门径。话主回来,或者有人初步领会到天地大法则,能够先懂得吉凶如同占卜一样准确,博览并综合各种佛教典籍,举一反三去说明过去未闻之事。以仁者为师友,通过学习而修正人性,方可以得到三报的要领。我尝试着作一论证:

  善恶的兴起,是逐渐积累的。积累达到极点的,就产生了净土九品的区别。所有九品的区别,不是今生善恶的报应,而是前生所作善恶的报应。可知现报绝对不是通常可以实现的。不属于九品者,就不在三报的范围之内。什么原因?假如利害就发生在眼前的,马上就开始做倾轧争夺,自恃自谋,是不加考虑就会发生的。行为不是深思熟虑而作,故不待转动脚跟的时间,报应就来了。这是现报的一个方面,只会发生在现事,对于净土世界的九品,是与现报无关的。

  又三业(身、口、意)性质不同,各自有定报。这种定报是时来必报,决不是祈祷能转移,主观努力所能避免的。推而广之,极而言之,则报应之事含义深远,不可详究,只能略而言之。这对于有意参佛者,不定期是会有收获的。

  世上有人一生积善而终获取殃灾的,也有人一生凶邪而终致福庆的。这都是他们前世行为所得报应,今世作业还没有到报应的时候。所以说祯祥遇祸,妖孽见福,对报应之怀疑,于是乎产生了。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

  有人匡助明主,图救时势,道济民众,追随高尚之人,志在建立功业。然而事业心却中途失败,灾祸与不幸伴随着他。有人悠然生活在简陋的房屋之中,无忧于世事。他以步代车,优游自乐地度过岁月。他从未胡乱妄为,然而命运却不理想。遇到人世与天道交相沦丧的状况,他不得不离弃自己悠闲的生活习惯。有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字四方面都名列前茅,学问之道步步加深,全心向爱,体会仁义,追慕至善,以增进道德。象这样的人,含冲和之气却得了重病;守信用、心顺和却早死。以上都是立功立德向善,却遭受到错乱之变,所以对报因的怀疑就这样产生了。

  三报的大义既然明了,就要善于寻打到应之处,对应之处各有其本,待感应而后发生。发生的报应有逆有顺,表面上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为什么呢?今世的祸福报应,是在前世就确定了的,这是暗中的应验,冥冥之中的轮回。所以祸福之气,交相代谢于六道轮回之中。善恶的报应,有时交错而截然不同,就这使事物发生报应的时刻,令愚蠢和明智的人都发生因惑。他们说积善之人无福庆,积恶之人无宵殃。感叹神明而悲所际遇,愤慨上天降灾殃于行善之人。还说儒家名教之书上,没有三报的根据。他们说,大道隐蔽在小成之中,要以报应论作为教人行善的手段。然而感应于心,求证于实,在儒家至理之中,没有这种理论。

  追究以上这种看法的理由,在于世俗的典籍只限于今生而论,不明今生以外的来世。今生以外的来世不明,故追求至理者仅限于耳目视听之内。先王不离民心而通达其职责,也是以耳目感觉为界限的。如果合佛、儒、道诸家之道,以求弘扬佛教的精神,就会知道彼此之间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就不会迷惑于众多途径而惊骇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能观三报,通达一切奥妙,则孔子不回答子路提出的鬼神生死问题,颜回对孔子的教导“不违、愚蠢”,就都可以理解了。

  又有缘起之说,因缘生法界万象。虽然进入进法四谛的智慧,但对于儒家之仁爱学说未忘。三报这样的理论也是如此,虽然属于因缘学说,但也没有离开儒家的学说。由此推之,则知有方外之佛祖,崇拜妙法,洗心而入玄门,感应而深造诣,超然而踞于轮回之上。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使祸殃积取,不必去理会,自然消灭,已超出了三世报应的范围。因此而言,佛教之所以能超越名教、九流,正由于它通达心神,陶冶灵魂,穷源尽化,以因缘之法统摄万象之事物也。

 
 
 
前五篇文章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3 远离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4 要努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5 不留

圣严法师纪念文集:悼念圣严法师(方广锠)

圣严法师纪念文集:圣严法师的信念(荻港)

 

后五篇文章

慧远大师作品解读:慧远法师《沙门袒服论》今译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2 日复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 千里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9 开悟没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8 叩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