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成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成峰)

   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成峰

  一、本经简介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当属《金刚经》了。《金刚经》属般若系经典,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佛教界流传最广的也是这一译本。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上,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哲人们慕其哲理丰富而去研讨,而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指南及开悟之钥。至于民间的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感应。《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收集了很多因读诵《金刚经》而获得感应的例子。所以说,这部经典的确太殊胜了,使得人们都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二、生活与修行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瞋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语的音译,因为在汉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将它译出,或可勉强称之为“智慧”。

  “波罗蜜”亦是梵语的音译,译成中文包括两种内涵:一是过程义,指我们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古人也将“波罗蜜”译为“度”,因而“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又将“波罗蜜”译为“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梵语佛陀,汉译为“智者”或“觉者”,可见成佛乃智慧的成就。而这个智慧贯穿在生活的细节上,渗透到寻常日用之中。我们可以从本经的序分中看到佛陀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在本经序分中,佛陀的出现不同于许多大乘经典中的放光动地,或者无量菩萨天人围绕,而是更多地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形式来到我们面前。

  经中记载:“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瞋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诸妄业。而修行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佛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只有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也就是禅家所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

  道是现成的东西,只因被妄想执著覆障而不得显现。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够显现。一旦起了修道之心,就将“道”作为“修”的对象,将无为法当作有为法,这样依旧还有执着。南宗禅为扫除学人向外寻求的意念,主张修行与生活一体化,反对外向式的修道。

  此外,“饥餐困眠”的公案对于我们理解这段经文也是很有帮助。

  有位源律师向大珠慧海请教:“和尚修习禅道,还用功吗?”

  “用功。”

  “怎样用功呢?”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律师听了,疑窦丛生:“别人也都是这样,饥餐困眠,岂不是和你一样用功了吗?”

  “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

  “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挑拣;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行也是禅,睡也是禅,动也是禅,静也是禅。饥餐困眠,处处皆道场。离开饥餐困眠而追求佛法,不异南辕北辙。

  结 语

  总之,《金刚经》的无住生心的思想,为我们有效处理生活与修行两者间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为安顿身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修行人学会用这种方法处理生活中事务,内心就不会黏附在五欲六尘之上,更不可能被贪瞋痴慢等多种不良情绪所包围。正如经名的喻义所表达的那样,宛如金刚的般若智慧必定可以斩断世间的一切烦恼,通向自在清凉的彼岸。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跨越生命的陷阱——《心经》片羽(成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说阿弥陀经》讲解(正信)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印顺导师法语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阿弥陀佛名号(月溪)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金刚经释要(慎独)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净化身心,转染成净——《佛说阿弥陀经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

佛教孝亲观浅探

佛教生命伦理之管见(释宏济)

《善生经》中的伦理思想(远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