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谁为佛教解铃?(能进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谁为佛教解铃?(能进法师)

 

  普陀山佛学院 能进法师(笔名:直言僧)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我是一般不看报纸的,尤其那些小报,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觉得那里面没有我要看的内容。但我却可以理解那些报都办来不易,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追求卖点也应当是这一行业的生存法则。在我看来,报纸的内容不外两类:一是实用的信息,如广告、股市行情、寻人启示之类;一是趣味性的内容,但凡能够吸引人早餐时咖啡杯后的眼球的或者是能坐在马桶上打发时间的统统可以粉墨登场。需求决定了形式,希望所有媒体在报导的内容上就真实性和严谨性太过较真,就显得有点要求过高了。因此,海外某些报纸传媒上说了些出家人怎么怎么不合适的话,也就显得不足为怪了,就象某位出家师父听说此事后,超平静地点评了一句“他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乐,完了,咱该念佛的念佛该诵经的诵经去”。但是,如果不计个人得失,而是为所有佛教徒荣誉着想,拍案而起,把佛教的真实现况介绍给世界,让不了解内情的人有一个正本清源的权利,这何尝不是一个借媒体这一“解铃系铃”的平台向世人弘法布教的契机呢?!能这样做的人,佛教称之为菩萨,意思是奋勇无畏地为大众着想的大善知识!

  一、以报为鉴

  初读了些佛教典藉,知道自古以来佛教的寺院一般建在两种地方:提倡修行实证的寺院大多隐迹山林,而力主弘法利生的寺院大多座落市镇。但如今,地球在我们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大的村庄,而当年隐迹山林的寺院如今则成了名山古刹,是游客寻幽探胜的必到之地;而座落市镇的寺院则成为都市一景,是象征城市繁荣的商娱中心点。新形势新发展,佛教也确实需要反省思考一下:该如何发展、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定位于当今社会。我们虽说完全可以对某些无稽的报导付之一哂,但何尝不可以“以报为鉴”而达到自我完善呢?

  二、瑕不掩瑜

  以前佛教寺院的家风各有不同,有的重视参禅打坐,有的主张念佛修行,有的以持律精研闻名,有的以弘宗演教见长。所有的寺庙之中,大多以农禅并重兼做些佛事来解决自己的温饱,只有极少数完全依靠信徒的供养。这可以从各寺庙的规约以及那些爱惜常住物的公案之中窥知一二。自宗教政策落实以来,佛教为响应政府共建和谐社会的号召,而及时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在发展经济的大潮流中,佛教牵线搭桥,直接、间接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寺庙以吸引信众云集的优势,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寺,都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或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全国各地也纷纷划出景区把寺院包围其中,甚至本来没有寺院的景区也会在几个月之内建一所寺院或塑尊佛像放在那儿,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二是佛教积极地融入社会,除了中国红十字会那种国家级的大型组织之外,就数佛教在护生环保、慈善义诊、支援灾区、扶助贫困、资助希望工程等等社会公益事业中积极参与,尤其以慈善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三是佛教主张和平、和谐的一贯精神,在国际间友好联谊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这次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黄金纽带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问题与挑战

  佛教在取得巨大的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否则也不会引来那些报纸媒体上的误解与攻击。聚焦当今的佛教,其关键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风建设刻不容缓。佛教在追求和谐于社会、同步于社会的同时,却可能在经济浪潮中迷失自我,变得商业化、世俗化,把寺院的功能逐渐局限为风景旅游的一部分,而忘失了作为宗教信仰的自身职能。这正是当今诸山长老、大德高僧及有识之士,为什么一再提出要注重道风建设的原因。

  第二、要全面规划僧教育。早在九十年代初,全国佛教界就作出了要关注僧教育的决定。佛教的人才建设在于僧才的培养,为人才奇缺的教界提供合格的新生力量,以提高整体出家众的素质。可时至今日,佛教界关注僧教育的行动,仍然停滞在研讨、座谈会的阶段,而没有进一步拿出合适有效的具体方案来。有关专家才刚刚开始计划佛学院统一教科书的编撰工作。这忽略了僧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性以及多元性等方面的考虑,把需要长期工作和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教材编撰工作匆匆上马,其效果令人堪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办好僧教育的必要条件,综观全国各类佛教院校,真正关注到此的,实在不多。首先,是师资严重不足,一个有志于僧教育的法师,至少要经过三五年的教育实践磨炼,方能逐渐趋于成熟,而这样的法师,目前在佛教院校中是屈指可数的。其次,是忽略了授课法师的再教育工作。即便是一位合格的授课法师,每隔一段时间之后,也需要再学习、再深造的充电机会,但目前佛教学院中的法师常常身兼数职,虽有再充电之心,也深感分身乏术。再次,尊师重道的虚应故事,是导致师资队伍很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僧教育的重视不是无规划地再增加多少新的院校。现在,很多院校本来已经生员不足、师资匮乏,盲目增加新的院校,这在事实上又加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并造成教育秩序的紊乱。

  第三、缺乏大局观念和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佛教界虽然有佛教协会这样一个组织,但各佛协、寺院间的上下和相互间的联系和协调明显不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院之间的发展与建设趋于两极分化,二是僧籍管理显得混乱。两极分化指的是:一方面有些名山大寺显得财大气粗如暴发户一样,有的塑金佛、有的攀比奢华,不知爱惜十方信施;另一方面,很多小庙粗食漏屋,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修行与生活,却难以得到大寺的扶助。僧籍管理显得混乱,这表现在对那些马路僧、假僧缺乏有效的措施,他们有的混迹于名山大寺旁边,有的流窜于都市之中,而外界和一般信众无法将他们与正规僧众区分开来。这放大了现在的出家人本来已经良莠不齐的现象,从而招致误解或横生事非,甚或能影响到地方治安。很多寺院深受其累,却对此束手无策。有一位法师,就有过被派出所当作假僧人而拘讯的亲身经历。这说明,外界社会对此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有所干预,而佛教界至今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来,这种无所作为,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和谐就是共同进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佛教确实走到了新形势的十字路口,因此诸山长老大德高僧们对此深以为忧,积极反省考虑万全之策,希望今后的佛教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进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界的事,固然需要自己去面对,但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员,肯定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现在,世界各地都在热衷于,各种世界性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希望拯救那些濒危的人类共有的财富。同样,佛教做为穿透数千年时空、直指人性的精神财富,也需要我们所有佛教徒、非佛教徒的共同爱护。因为,我们的世界只有一个佛教!

 
 
 
前五篇文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知法守法运用法开始(释万行)

对「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的思考(释中观)

深深海底行——来果老和尚时高旻寺道风建设初探(禅慧法师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之我见(超波法师)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前世今生的缘分(莎女)

 

后五篇文章

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解决“僧俗混乱现象”对僧团建设的

以史为鉴,制度建设为重振道风之本(王雷泉)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法相宗在近代的复兴(陆月宏)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敦煌陀罗尼密典(赵晓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香河大安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