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浅谈佛教慈悲观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刁梦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佛教慈悲观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刁梦洲)

 

  工业革命深刻的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还要多的财富,人类大大拓展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酷的挑战,当人类尽情的享受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深刻体验到自然生态和环境危机给地球带来的巨大伤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份。

  石头希迁说: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就是说,虽然宇宙万物之间是有差别的,但宇宙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人们应该充分尊重宇宙万物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宇宙万物和平相处。人类要善待万物,应该和万物保持协调共生,宇宙万物自都有其生存的空间,人类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份子,犹如波浪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森林一样,人类只有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人类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份连接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地球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古代人类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人类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使人和自然的矛盾逐步加剧,造成了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

  佛教提出“正报”和“依报”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之间“依正不二”的观点。

  《三藏法数》说:“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依报”是宇宙万物存在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宇宙万物与生存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份,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佛教主张依报是由正报决定的——依正不二,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建造一个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环境。可以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就是损害人类自身,“依正不二”实际上就是把生命主体同生命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佛教认为人类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由人类的业所造成。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或因业,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佛教认为造了一定的业,便会造成一定的后果,一切结果都是由于﹁业﹂力所造成。有业然后有报,有种种不同的业,所以有不同的报。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在46亿年的漫长岁月,经历漫长的沧海桑田的发展,才造就了今天这么一个鸟语花香的美好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可是,随着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骄子,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统治万物的思维定式。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竟愚蠢地毁坏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对自然进行没有节制的索取。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惩罚,最终人类也遭到自然的报复。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告诫人们:“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贪婪,人类则能使她重返青春。人类的贪婪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司芬克司之迷”。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六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说:“我们在解决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人类必须认识到我们和宇宙万物都是生命链条中一个环节,只有人类与环境和平相处、和谐共生,人类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佛教主张缘起说,把宇宙间的万物都看作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万物因缘而生,小至细小的微尘,大至宇宙及一切生灵都是多种原因、条件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佛教强调宇宙万物的不可分离的依存性,“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认为人与世间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人类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众生平等是佛教伦理的一个重要观念,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主张尊重他人、尊重生命、认为万物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意义,众生一律平等,众生要平等相处。所谓“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并不是宇宙间唯一完善的存在,人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均是因缘和合而成,不具有任何特殊的价值。“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建造一个相互依存、和谐自由的环境。佛教认为生命对于人类和一切不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和我们共存于这个宇宙的其他一切生命和存在,并且与它们和谐相处。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当代社会,佛教的慈悲思想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佛教主张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万物,主张万物共生共荣。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慈悲”是菩萨行的六度之首,也就是说要修菩萨行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爱心,慈悲观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关怀。

  佛教慈悲理念主张“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主张尊重生命,反对滥杀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佛教自古以来就尊重众生的生命,佛教认为万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都是宝贵的,万物皆有灵,而人最有情,佛教将慈悲推及到世界万物,将戒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到整个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戒杀之列。放生是佛教形成的优良传统。“放生”行为本身体现了对生命的爱护,也凸显了一种积极的生态观、自然观。佛教戒律中也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 不可“踏杀生草,断众生命”等保护自然环境的戒律。佛教提倡素食,这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保护各种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佛教把理想的境界称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中没有苦难只有快乐和祥和,那里有纯净的 “八功德水”,有各种绿树,开满各种颜色各种颜色的莲花、曼陀罗华,有优美的音乐和清新的空气,各种鸟儿自由的飞翔,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样美好的环境何尝不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美好世界呢?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爱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佛教理想中的极乐世界。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类需要走一条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佛教倡导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净化身心,希望把我们生存的世界建设成佛国净土。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对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我们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能拥有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社会,而且我们也能够拥有一个“月出惊山鸟”、“清泉石上流”的美好家园。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一位尼师谈如何对待情欲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浅谈佛教环保与心灵净化(佛义)

中道·和合论--论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文

放生?护生?环保(林清玄)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谈弘一大师的净土修行(孙欲言)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妄语的烦恼(曹金榜)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境由心生(莫天)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修行中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张冬云)

韩国佛教环境21世纪议程——以韩国佛教界环境活动为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