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原始佛教(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圣严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原始佛教(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圣严法师)

 

  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做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做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桝苦谛: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做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做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做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桞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桟灭谛: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著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桪道谛: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盘)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么?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余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做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镇爱之心生起,镇爱之心表现于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于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

现在为便于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无明

           因←─过去世──集谛┤

                                                      └行

                                                       ┌识

                                                       ├名色

            果←─现在世──苦谛┼六入

                                                       ├触

                                                       └受

                                                      ┌爱

           因←─现在世──集谛┼取

                                                      └有

                                                      ┌生

           果←─未来世──苦谛┤

                                                      └老死

  (三)三法印是什么?

  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本体的三条定律。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先要介绍五蕴法。所谓五蕴,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因此,五蕴法应分做两大类,列表如下:

                       ┌色蕴──总摄一切物质世界┐

                       ├受蕴┐                                       ├宇迪万象

              五蕴┼想蕴│                                       │

                       ├行蕴├─总摄一切精神世界┘

                       └识蕴┘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

  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比如我们今天的讲座,本来是没有的,由于台北佛教界为了响应总统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号召,所以筹备成立,又因为善导寺提供了弥陀殿作为讲座的场所,又在中央日报登了广告,并在市内各处贴了海报;又由于我圣严略通一点佛学常识,所以被邀请来和各位见面。最要紧的,如果各位之中,谁也没有听我演讲的兴趣,这个讲座还是讲不起来。可见,仅仅这个讲座,就要仰仗许多的因缘。以此类推,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之说彻底否定,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基于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于理性的考察。因为,由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象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属于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象的价值之中不可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便可进入涅盘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盘,这便是三法印。

  为便于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诸行无常─诸行是五蕴法──宇宙的现象是无常

  三法印┤诸法无我─诸法是现象的类列─现象无常故无我

               └涅盘寂静─涅盘是诸法的空性─空性不动故寂静

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来,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于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只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监。

  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圣谛的说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道,有其演进的轨迹,现在分述如下:

  桝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谓五戒,便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婆罗门教,以及稍前于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有类似的规定。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于前四条之后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条戒的功用,这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于心念中的贪欲、镇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来修行十种善业。

桞由十善会成三业:

  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于身体、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称为三业,列表如下: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

  三业┼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十善业

           └意─不贪欲、不镇恚、不愚痴                 ┘

  桟由三业出八正道:

  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只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解脱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脱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极化,说明如下:

  一、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

  二、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

  三、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四、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

  五、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

  六、正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于清净

  七、正念──系念于圣道的实践,心不旁□,意不散乱

  八、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而入涅盘

  八正道分隶于三业,如下表:

                                正见

                        正思惟

                ┌身正语戒┐

                        │正业│

       三业┼口正命定┼三学

                     │正精进│

                 └意正念慧┘

                            正定

桪由八正道会成三学:

  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实又不出戒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如上表。

桬由三学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

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济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作布施。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一要务的原动力。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

                        布施度┐

           ┌持戒持戒度│

           │忍辱度         ├六度

  三学┼习定精进度│

          │禅定度         │

          └修慧智慧度┘

  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其实在原始佛教时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贬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开展出来的。

  六度的含义极其深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题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间先后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缘生法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后来即成熟为无著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前五篇文章

普贤之美(晓祝)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普贤菩萨圆通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普贤三昧品第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后五篇文章

原始佛教(三)原始佛教的教团生活(圣严法师)

原始佛教(二)佛陀及其教团(圣严法师)

原始佛教(一)原始佛教的定义(圣严法师)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大德昭千古——赵州柏林寺人物录(刘连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空”与人的生命价值感(黄总舜)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