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汉传“安般念”传承考(覃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汉传“安般念”传承考(覃江)

   汉传“安般念”传承考

  覃江(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摘要:本文对早期汉传佛教的一种重要禅法——“安般念”的传承系统进行考察,绘出其禅法传承的基本谱系,确定了五个主要的传承系统。这是中国禅学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并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线索。

  关键词:“安般念”;禅法;传承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将“安般念”分为三种禅,所谓“分一息道,立三种禅”。这三种禅法是:一、六妙门,二、十六特胜,三、通明禅(1)。

  但是,大小乘各种经论所传授、记载的“安般念”从未包括有通明禅,在它们关于“安般念”的分类当中也未提及这种禅法。关于通明禅之出处及传承,《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云:“此观方法出《大集经》文,无别名目。北国诸禅师修得此禅,欲以授人。既不知名字,正欲安根本禅里而法相迥殊;若对十六特胜,则名目全不相关;若安之背舍胜处,观行方法条然别异。既进退并不相应,所以诸师别作名目,名为通明观禅。”(1)这里讲得很清楚,通明禅法源出《大集经》而为诸师所修证,创立之初也并没有合适的名称,并特别指出与属于“安般念”的十六特胜全不相关。所以它并不属于从小乘演化至大乘的“安般念”。从修习的内容来看,通明禅也与“安般念”有相当大的差别,其修法已非属于单纯的持息。行者在初修“通明禅”时即通观息、色、心三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八云:“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于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1)因其所观的对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呼吸,故通明禅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安般念”。因此,本文对“安般念”的考察,不包括通明禅。

  在中国禅学发展史上,“安般念”是后汉至隋唐最重要的禅法之一,经典翻译不断,修持者众多,传承不绝,影响广泛。慧皎《高僧传·习禅》云:“自遗教东移,禅道亦授。出入尽于数、随,往返穷乎还、净。”(2) 数、随、还、净正是“安般念”中“六妙门”的修法。

  本文将重点考察在这段时期,汉传佛教“安般念”禅法的传承情况,绘出一个基本的传承谱系。重点考察的是几个源流清晰、传承明确、影响重要的禅法系统,它们构成了“安般念”禅法传承的主要法系,也是中国佛教早期小乘禅法的主要流派。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几个法系之外,就没有“安般念”的传译、修持等活动。相反,由于这一禅法的重要性,涉及的经典数量庞大,修习人数极多。但是,有些经典的翻译并不是单纯为了“安般念”的传授,虽然价值重大,影响面却难以估评,如《成实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有些人物的传承无从考索,却功夫极深,影响巨大。由于这些情况无法在此面面俱到地呈现,本文只能就“安般念”禅法传承的主要谱系进行考证,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

  一、安世高系统

  汉传“安般念”的传译始于后汉安世高,其禅法是众护(僧伽罗刹)的传承。安世高于后汉建和二年(148)来到洛阳,至建宁中,先后译出大、小《安般守意经》等。《小安般守意经》失传,《大安般守意经》现存于大正藏第十五卷。康僧会、谢敷曾为之序;释道安为之注并序其注(3);康僧会助陈慧作注(4 );支遁等亦曾为之注。今本错注入经,经、注不分,经、注倒乱脱误的痕迹明显,难以厘清。此经为汉传“安般念”之始,修习“安般念”及其它禅法者多依此经。谢敷谓:“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精,众行具举。”(3)

  我们要了解经文原旨,只能依照其序。康僧会之序文以四禅、六事总结本经所传“安般念”。其文日:

  夫安般者,其事有六,以治六情。系意着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怕然若死,谓之一禅。?? 已获数定,转念着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 ?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 ?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污露,??谓之四禅也。摄

  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3)”

  释道安亦云:“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 亦是以四禅、六事归纳本经。

  由以上两序可见本经之主旨为四禅、六事。现经中无法归属于此一系统者,可能皆为后人之注解。如今本中十六特胜。在修法方面,经中传十黠、四种安般、六洁意。实际上都是指六妙门。经文还详细讨论了人出息的各种情况,以及修“安般念”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偏差等等。

  这一系禅法由安世高传给韩林、文业、陈慧等人。陈慧等又传吴康僧会,僧会助陈慧注解了《安般守意经》并作序。

  西晋时,竺法护译出僧伽罗刹的全本《修行道地经》。东晋释道安注解安世高所传禅经,作《安般守意经注》并《序》。道安弟子庐山慧远亦传“安般念”。又晋支道林亦为《安般守意经》作注。

  二、鸠摩罗什系统

  姚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到达长安,至弘始十五年(413)年圆寂,其间翻译了大量禅经。据《出三藏记集》卷二、《高僧传》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八、《大唐内典录》卷三等,罗什所出禅经计有:《禅法要解》二卷、《禅要经>、《禅经》三卷、《菩萨禅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三卷、《禅经要经》三卷、《思惟要略法=》一卷、《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其中《坐禅三昧经=》的传承及内容,僧毅《关中出禅经序=》:“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呜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YIN、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这说明,罗什所传禅法是诸家禅法的杂抄,而且大、小乘禅法都有。其中的五门禅、“息门六事”则是《坐禅三昧经》传五门禅以对治众生五种病:“若多YIN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安般念”是对治众生思觉多之病,因修“安般念”人定较易。对初修“安般念”者,当修数息;已经修行者当修止;而久修行人当修“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六种及十六分。

  罗什禅经的译传对汉地禅法的传播、修持等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罗什门下,则以僧敬对“安般念”下的功夫最大,对其传承的贡献也最大。

  《高僧传》卷六:“释僧龊常叹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敏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炼五门。善人六净。”(2)

  罗什人关以后,当时名僧庐山慧远致书咨疑,后慧远将书信编为《大乘大义章》,其中对“安般念”依《成实论=》、《大毗婆沙论=》等详为解说。

  三、佛陀跋陀罗系统

  东晋义熙初年,佛陀跋陀罗由智俨之请来到中国,传佛大先及达摩多罗的禅法,后在庐山译出《达摩多罗禅经》等一批禅经。慧远为这批禅经作了统序,详述佛陀跋陀罗禅法传承及禅经内容。

  释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其后有优波崛,? ? 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磨多罗阖众篇於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於如。故日: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止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日无尽,人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归宗一於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5)

  达摩多罗和佛大先的禅法,两者详略不同,内容也相异。《达摩多罗禅经》主要表现了佛大先的禅法。全经共二卷十七分。上卷八分传“安般念”。下卷九分,第九至十二分传不净观,第十三分传观界,第十四分传四无量定,第十五分传观阴,第十六分传观人,第十七分传观十二因缘。所以从份量来看“安般念”乃本经之重点。上卷以二道— —方便道、胜道和四分—— 退减分、住分、升进分和决定分,来组织“安般念”。上卷第一分为方便道退分,第二分为胜道退分,第三分为方便道住分,第四分为胜道住分,第五分为方便道升进分,第六为胜道升进分,第七分为方便道决定分,第八分为胜道决定分。

  佛陀跋陀罗传禅法予宝云、慧观、玄高等人。

  四、释僧稠系统

  僧稠的禅法系统是北朝最重要的禅法之一。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称:“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僧稠先从北魏西域高僧佛陀禅师的弟子道房学习止观,摄心得定,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单敷石上,不觉晨宵。布缕人肉,挽而不脱。或煮食未熟,摄心人定,动移晷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尝於鹊山静处感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项上,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6 )修成以后,回少林寺向佛陀禅师呈己所证。佛陀禅师日:“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6 )一生屡现神异,数为帝师,晚年撰《止观法》两卷。其禅法除见于僧传外,敦煌卷子中还有保留。

  后僧稠传禅法于云询、智曼、僧邕、智舜、净影慧远等。

  五、天台智者系统

  智者大师着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禅门口诀》等。智者所传“安般念”与小乘所传有较大的区别:在小乘“安般念”的基础上,掺人了不少大乘的观念。这些反映出小乘禅在向大乘禅的转变过程中的特点。

  智者将“安般念”分为三种禅法:一、六妙门,二、十六特胜,三、通明禅。又将这三种“安般念”归为天台禅法之“亦有漏无漏”禅,并将其视为“净禅”。三种禅法的设立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云:“一者自有众生慧性多而定性少,为说六妙门。六妙门中慧性多故,于欲界初禅中即能发无漏,此未必至上地诸禅也。二者自有众生定根多而慧性少,为说十六特胜。慧根性少故,下地不即发无漏,定性多故以具上地诸禅方得修道。三者自有众生定慧根性等为说通明。通明者,亦具根本禅而观慧巧细,从于下地乃至上地皆能发无漏也。”(1)

  智者将六妙门分为十分:“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第十证相六妙门。”(1)

  十六特胜传至智者似乎已较为混杂。智者提到“有三师,制立观法不同。”所谓三师是指:“一者有人云,此阿那波那等十六法对四念处,若约四念处而明。??一师解云,前五对身,中三对受,次二对心,後五对法。??次师别解云,若对四念处起十六行无往不尔。但分之不调如无漏。十六行约四谛中,一谛下有四,四四十六,有漏亦复应尔。??次第二师云,此十六法应须竖对诸禅八观法相关故。所以者何?一知息人,二知息出者,此则对於数息。三知息长短者,对欲界定。四知息遍身者,对未到地定。五除诸身行者,对初觉支。六受喜,对初禅喜支。七心受乐,对初禅乐支。八受诸心行者,对初禅一心支。九心作喜,对二禅内净喜支。十心作摄,对二禅一心支。十一心住解脱,对三禅乐支。十二观无常,对四禅不动定。十三观出散,对空处。十四观离欲,对识处。十五观灭,对不用处。十六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这三师具体指何人,目前尚不清楚。而智者所传主要是最后一位的传承。他所传的十六特胜将空观贯彻始终,并与诸定相配合,这是其他经论中从来没有的,也可说是出自智者的独特传承与创造。

  后来,由于天台宗有自己的教观,真正传承修习“安般念”禅法的人就很少了。

  参考文献:

  [1]大正藏46[z].

  [2][粱]释慧皎,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中华书局,1992,426—427.

  [3]大正藏55[z].

  [4]大正藏l5[z].

  [5][粱]僧裙,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M].中华书局,1995, 342.

  [6]大正藏50[z].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弟子应如何对待疾病(覃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如何获得佛法正见(覃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的人类起源观(覃江)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与象的前世今生(姚展雄)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命的价值在于放下(姚展雄)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赵州门风(刘连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当代高僧忏云法师(慎独)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不拿佛法当人情(思齐)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莫嫌冷酷无滋味(存德)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甘为众生做马牛(禅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