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不拿佛法当人情(思齐)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不拿佛法当人情(思齐) 不拿佛法当人情 思齐 佛教认为一个人在出家之后,应当看淡世情,专注于修道生活,这样才能在道业上有所成就。我们不能以世俗的人情观念来对待佛法。 佛门中有则著名的故事说,唐朝的从谏大师,中年出家后就从未回家,过去俗家的孩子长大了,非常思念父亲,希望能见父亲一面。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父亲驻锡处,于是千里跋涉,终于找到那个寺院,但因从小离开父亲,不知父亲的样子,刚巧,一个和尚开门出来,他问道:“请问大德!从谏师父在哪里?”从谏大师说:“你找他做什么?”“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从谏大师用手一指东边说:“在那边!”孩子走后,从谏大师把门一关再也不开了。 在佛门中有一副流传久远的对联:“客至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对联真实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不拿佛法当人情”的态度。从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们对待来客都是平平淡淡,从不像世间人那样热情,更不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也许在许多俗人的眼中, 出家人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谊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对待来客,不需要丰盛的筵席,也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平淡自然地让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谊。 赵州从谂禅师是临济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徒弟数不胜数。有关他的语录历代传扬不衰。赵州禅师对待来客不论贫富,一律同等。一次赵州禅师在室内坐禅,侍者向他报告说赵王来礼拜他。徒众们本以为赵州禅师会亲自下禅床迎接,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赵州依然安坐不动,丝毫没有表现出客人到来的喜悦。赵王礼拜赵州后,弟子中有人问赵州:“赵王来参拜您,为什么不起禅座?”言语中充满了对赵州不近人情的不解。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赵州禅师告诉弟子:“你们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来,我会出三门迎接;中等人来,我会下禅床迎接;上等人来,我在禅床上迎接。你们不可认为赵王是中下等人,这样会委屈赵王。”赵王听过赵州禅师的这番解释,心中十分欢喜,盛情邀请赵州禅师到官府中说法。 其实,赵州禅师这番解释不过是权巧方便之说,这样既维护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禅师平等待人的态度——不因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而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 永明延寿禅师也是一位主张“不拿佛法当人情”的高僧。他曾在诗偈中说: 忙处须闲淡处浓,世情疏后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尔虚心罔象中。 泉细石根飞不尽,云蒙山脚出无穷。 樵夫钓客虽闲散,未必真栖与我同。 禅师诗中本意是:一个人要活得忙处悠闲,淡处有味,做到看淡世情,才能达到道情贯通。要是你道情贯通了,便能在苍冥之外,了然获得禅的旨趣;无象之中,兀尔觅得虚的灵心。看那石根细泉,终日飞流不尽;山脚云蒙,经年出入无穷。这就是禅的妙用,禅的境界。樵夫和溪边的钓客虽然也过着“闲散”逍遥的日子,未必真的就和我一样,体味到了栖隐的真趣。樵夫钓客,虽说和永明禅师一样,都在山里栖息,然而一方世情未断,时起贪心;一方尘虑全忘,入于无求。两者境界大异其趣。禅师此诗告诉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在道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与世间人情疏远一点,这样道念就会增长。 在佛门中还流传一句话“世情看淡一分,道念增长一分”。这是对“不拿佛法当人情”的最好注脚。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正是看到了这点,他们在出家时的态度都是坚决的,而且在出家之后,很少与世俗亲眷往来。倓虚老和尚就是这样的高僧。倓虚法师是佛教天台宗近世传人,中国现代佛学家,原青岛湛山寺方丈。先后在国内创建寺院十多所,弘法足迹几近半个中国。1949年后移居香港,1950年当选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一任会长。此后在香港先后创办了华南佛学院、天台弘法精舍、中华佛教图书馆、青山极乐寺佛教印经处等弘法机构,致力于佛教教育工作。他毕生致力于振兴佛教,弘扬佛法,主张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创建丛林、佛学院多处,培养的佛学人才广布海内外。因其佛学造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为代表的佛学学派被称为“湛山学派”。 倓虚法师自幼吃素,在成年之后经常阅读《楞严经》,从中明白了很多佛法的道理。怀着对佛法真义的探讨之心,他曾先后两次出家都没有成功。那时候,倓虚法师在营口开了一个药铺,每天除了看经之外,还出诊为人看病。一次偶然的机缘,坚定了倓虚法师出家的信心。他未出家前曾认识了一位叫清池的和尚,并经常听他讲经。清池后到天津清修院作了住持,差人带个名片给他以示问候,知道了清池法师的下落,倓虚法师生起了跟随清池法师出家的信心。他就带着清池和尚的名片,佯言回老家河北修理坟地,抛去万缘,放下一切,就离开营口到天津清修院去跟随清池和尚出家了。 倓虚法师就是怀着对弘扬佛法的坚定信念,不放弃对出家的追求,最后终于如愿出家。他这种能够放下万缘,舍弃俗世生活的坚定意志的确令人赞叹。 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是以持律闻名的律师。他出家后对待世情之淡,在近代高僧中都是罕见的。弘一大师于1918年7月13日在虎跑寺披剃,正式出家。弘一大师在出家后,彻底断绝了与家人的来往。他的日本妻子在他出家后,准备返回日本,在返回日本前,他的妻子到寺院希望见他最后一面,但弘一大师让人关闭寺门,坚决不见妻子。他的妻子最后伤心欲绝地离开了中国。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之初,为避开烦人的俗世应酬,毅然决然地远走永嘉掩关静修。可在僻静的浙南山区,远近的一些达官贵人还是跋山涉水寻去,以一睹其尊颜为幸事。然弘一法师丝毫没有借重、托庇于他们的意思。当时,温州道尹林鹏翔曾数次到永嘉的庆福寺进谒,都被法师称病拒之于寺门之外;继任道尹张宗祥也去求见,并托法师的业师寂山长老带上自己的名片通报说情,法师照样不见。有一次,弘一法师在青岛期间,朱子桥将军和青岛市长沈鸿烈等想请弘一法师到湛山寺吃斋,并将通知单预先托人送到法师手中。法师只写了四句话让带回去:“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还是不肯赏脸。 不过弘一大师对世情的冷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而只是对一些权贵。他在平日生活中,倒是处处以平等的态度来待人。据倓虚法师说,“愈是权贵人物,他愈不见,平常学生去见,谁去谁见,你给他磕一个头,他照样也给你磕一个头。在院子里两人走对面的时候,他很快躲开,避免和人见面谈话。” 总之,学佛的人,如果事事都在人情里周旋,就会离道越来越远,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还重,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在我们日常学佛和弘法过程中,不仅要顾及到大众的需要,更要坚持佛教真理,不做背离佛法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在学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