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过了河,放下船(法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过了河,放下船(法圆)

   过了河,放下船

  法圆

  会有人过了河还扛着船行路吗?大家的回答一定是:不会的,谁那么傻!

  那就先听我说一件事情吧:

  我在刚到单位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两位好朋友,一个叫小丁,一个叫老罗,他们都在准备着手写一部长篇小说。说实话,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学天赋,也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而且他们都已经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小丁的那本书还获得了当年的“小说新人奖”。

  所以小丁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的那本书和获奖证书,每次的话题也经常被他引到他的小说上去。当我告诉他老罗正在到处搜集素材的时候,小丁指着获奖证书说我以前可没他这么辛苦;当我告诉他老罗已经在打草稿的时候,小丁轻蔑地一笑,说就他那水平,赶不上我一半呢;当我告诉他老罗的书已经写了一半的时候,小丁依然无所谓地笑笑说,没关系,只要我一下笔,几天就可以赶上他……等到老罗新书出炉,小丁还是淡淡地说,一看内容就知道不会获得什么大奖。

  后来我们相继离开文学院,相互之间还保持着联系,期间老罗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出书,最后他的书竟然在畅销书的排行榜单上名列第一。而小丁,虽然一直在强调自己正在准备写一部宏篇巨著,但总不见出来,因为他一直觉得要么不写,要写就要超过当年的“小说新人奖”。

  关于我的这两位朋友,我曾经思考过,老罗和小丁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但他们的不同在于,老罗并不看重眼前所得,而是放下一切,继续轻装前行,从而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既定目标。而小丁,则只把眼光盯在了他的那本获得了“小说新人奖”的作品上,并且走到哪里都带到哪里,结果再没有精力去关注未来。

  就像我们看风景,虽然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因此人若太过于重视名利,无异于作茧自缚。

  如果说荣誉是船,渡我们过成功的河,那么过了河之后,我们就应当放下荣誉而重新奔向理想,成功才会一直相伴随行。但如果因为舍不得荣誉或者放不下因其带来的成就感而成天把荣誉背负在身,一日两日、一年两年,试问我们可以承载多少?坚持多久?更何况,有些人背负的是比荣誉更为沉重的东西。

  在禅宗里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无际禅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地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无际禅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青年说:“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禅师带青年来到河边,并坐上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现在把船扛着赶路吧!”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哪里扛得动啊!”无际禅师说:“的确,船很沉,你扛不动它。”然后禅师向青年开示道:“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我们可以看出“放下”的可贵,我们的人生就贵在能够超越自己的过往,而把握眼前的现实。无论过去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希望还是绝望,当我们离开过往的驿站准备继续上路的时候,也要选择把这些记忆放下。如此我们的身心才会解脱,才能放下种种烦恼障碍,进入自在境界。

  《菜根谭》有语云: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骑驴义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其意是说:刚跳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后竹筏没用了,这才是懂得事理,不为外物所牵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又在另外找驴,那就成为不了悟道而解脱的禅师了。

  所谓“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外物的最大满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外物上的不满足,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求精神的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就可以超然于物外,减少许多烦恼、痛苦的外因,而增添一些快乐和洒脱的内在况味。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有吾身则烦恼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教的教义在于消除所有的烦恼,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的真性上多下功夫。虽然人在自身修持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放下执著、贪念和不良习气,相信他的生命就此会平和安然许多许多。

  所以,如果感觉到很“心”苦和很沉重的时候,不妨就“过了河,放下船。”因为轻松出发,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谈佛教的财富观(刁梦洲)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与“死”(刁梦洲)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希望的灯盏(安小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印光大师与丁福保居士的佛缘法谊(安小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天王殿里的弥勒佛(安小悦)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门里门外(达亮)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守培法师的人品德操及文艺成就(骆海飞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守培法师的人品德操及文艺成就(骆海飞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守培法师的儒释融通思想(骆海飞)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唐末五代禅门高僧贯休(李豫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