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印光法师的儒释一贯思想(继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印光法师的儒释一贯思想(继平)

   印光法师的儒释一贯思想

  继平

  印光法师是一位既深明佛教思想,又通达儒家思想的高僧。与一般高僧不同的是,他在信佛之后并没有排斥儒家思想,反而将儒家思想作为学佛的基础和条件。他无论是在向弟子讲开示还是在给弟子的书信中,都劝告弟子在学佛时,一定要注重对儒家思想的汲取。他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做人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佛的基础。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融合,一以贯通。

  一、儒学是做人的基础

  印光法师从幼年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将儒家思想作为为人处世的思想指南。即便在他出家之后,还十分推崇儒家思想,并且在与弟子的书信和开示中反复讲述儒家思想对成长的作用。印光法师认为,父母在家教之时,首先应当从孩子幼年开始,以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俭温恭的道理来教育他们。从小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这样,在他们入学读书之后,就奠定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学习才容易进步。假使一个人从小缺少家教,娇生惯养,任其所为,将来即便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会做一些毒害生灵,毁灭人道的坏事,充其量只是一个儒门的败类而已。印光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中说:

  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悌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印光法师不仅提出了对子女从小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了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具体方法。他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在如何运用儒家思想来培育自己人格的问题上,印光法师指出应当多读诵《四书》。他认为,《四书》是孔门圣人继承前贤,开启后学的经典,能够使后人明其德行。因此,印光法师劝人从中汲取有利于明明德和修道的有益成分。学习其中“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的为人处世道理。印光法师在《<四书蕅益解>重刻序》中对此有论述:

  《四书》者,孔门上继往圣,下开来学,俾由格物致知以自明其明德,然后推而至于家国天下,俾家国天下之人,各皆明其明德之大经大法也。……其大纲在于明明德修道。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学者果能一言一字皆向自己身心体究。虽一介匹夫,其经天纬地、参赞化育之道,何难得自本心。俾圣贤垂训一番苦心,不成徒设,而为乾坤大父大母增光,不愧与天地并称三才。可不自勉乎哉!

  二、儒学是学佛的基础

  印光大师推崇儒家思想的目的,不仅是让一个人成为在德行学问方面都受人尊崇的人,而且还是为了学佛的方便。印光法师认为,对于一个将要学佛的人来说,首先应当克尽人道,只有将人做好了,才能在学佛时容易得到修行功夫。法师认为,佛教包括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既要注重出世间的事情,也要关注现实人生,尤其是人伦之道。要使人尽到人伦之道,就应当按照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印光法师在与很多信徒的书信中,都反复强调运用儒家思想为人处世的道理,劝告信徒在学佛时一定要尽到人道之责。印光法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说: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

  印光法师还常告诉信徒们,如果要学习佛法,首先要克己慎独,事事皆从自己心地中真实做出。这样的人才能算作真实的佛子。假如其心奸邪,想借助佛法来免除罪业,就像一个病人先服毒药,然后再服用良药,要想身轻体健,延年益寿,是不可能的。法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说:

  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

  印光法师告诉弟子们,在学佛之时,一定要同时重视儒家思想的教育,特别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儒家思想教育。如果不重视对子女的儒家思想教育,不仅社会易动乱,国家没有贤才,而且学佛也学不好。法师在《复安徽万安校长书》中说:

  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

  三、儒释互依

  印光法师在与弟子谈论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关系时,认为儒家与佛家思想是相互依存的。若没有儒家思想作指导,一个人学佛也学不好;若没有佛家思想为旨归,则儒家思想便难以落到实处。印光法师在与很多信徒谈到儒释关系时,都谈了自己的见解。他在《复安徽万安校长书》中说: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能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是夫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

  印光法师认为,学佛学深入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儒家伦理之道;儒家思想学好了,才能为学佛奠定基础。法师认为,凡是对于儒家思想有研究之人,都会深究佛经的道理。儒佛两教,合之则相得益彰,分开则两败俱伤。以儒家伦常的道理修行佛法,则更容易成就;以佛法的道理行儒道,则佛化之儒宗更为人称道。以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相互融合来行人伦之道和修行佛道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印光法师在《儒释一贯》一文中,也论述了儒佛相互依存的观点: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印光法师在这段论述中指出,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本来是相一体的。众生与佛也并无二致。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之所以区分出佛与众生,是因为迷悟的不同,修德的差异。佛是已经开悟的众生,众生是不曾开悟的佛。从这一点来说,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在很多时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法师认为,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返迷归悟,恢复其本有之佛性,为此,儒家和佛家圣人才出现于世间,倡导圣人的理念。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其入佛知见。

  印光法师在《人字发隐》一文中,在论及人的含义时,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要具足儒家的仁义道德,还应当具足佛家心性修养。从而将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相互依存的关系说得更为清楚直白。印光法师说:

  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印光法师在从这四个方面论述一个人所应当具备的德行修养时,既有儒家方面的要求,也有佛家的要求,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融会贯通的,离开任何一家都不成完整意义的人。

  四、儒释一贯

  印光法师在讲述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关系时,特别提出儒释一贯的思想。他的儒释一贯思想是指儒家与佛家思想是相互贯通一致的。这种儒释一贯思想不仅包括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相互依存,而且包括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相互融合与一以贯通。简单地说,儒家思想是佛家思想的基础,佛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印光法师在《儒释一贯序》一文中说:

  儒者以诚明为本,诚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实则诚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锢蔽而不能显现,如云遮天日,了不见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则人欲之物,自无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体显露,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显,则主权得而使者听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后世希圣希贤之洪范焉。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著。格物,即离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得如来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彻底显现吾心固有之良知与真知也。故曰其发挥浅深虽有不同,其理体工夫固无二致也。

  印光法师主张儒家的思想在于明明德,明德就是去除人欲,彰显人心本来固有的真知。要显露人心固有之真知,还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这样才能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法师认为,儒家所主张的思想与佛家是相一致的。他以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相互对释,认为儒家明德即为佛家本觉性德;明明德即佛家的始觉修德;儒家的格物,即佛家的离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就能得到儒家的智慧。所以,印光法师认为,儒家与佛家只不过在发挥同一道理上存在深浅的不同,其根本道理都是一致的。

  印光法师还认为,具足儒家思想的人学佛,会得到佛法实益;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深悟佛法的真实利益,从而更能够运用佛法的哲理通晓儒家圣人的心法。印光法师认为,当前的儒者不致力于悟明自心,多从事相上来理解儒家思想,假使不以佛法作指导,不但不能明了自心,更无法深悟儒家古圣先贤的思想。印光法师在《儒释一贯序》中提出了这种观点:

  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

  印光法师的儒家与佛家思想相互融合一贯,还表现在佛法具足一切世间善法,凡是世间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责任义务,佛法同样都提倡。印光法师在《儒释一贯序》中说:

  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印光法师还针对当时道德沦丧的现实,指出推广佛学的意义。法师认为,佛学注重究明人的内心,提倡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比儒家单纯提倡人心道德的提升,更为提升一个层次。如果以佛家思想来指导世道人心,不仅能够使人明见本有之真心,还能不违背因果规律。法师认为,明见本有之真心是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一以贯通的宗旨。印光法师在《儒释一贯序》中对此有论述:

  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

  印光法师还从孝道的角度阐释了儒释一贯的思想。印光法师在《佛教以孝为本论》一文中说:

  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印光法师认为,儒家与佛家都推崇孝道,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佛家的孝道比儒家的孝道更致力于根本。法师认为,儒家所讲的孝道显而易见的,大多是以服劳以孝养其亲,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作为最大的孝道。佛教所提倡的孝道是从根本上着手,这种孝道不仅注重世间行孝,报答现世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还能够报答无量劫以来的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使多生多劫的父母都能出离苦海,常住正觉,印光法师认为佛家的孝道远远超越了儒家的孝道。从以上论述来看,佛家孝道不仅含摄儒家孝道,而且比儒家孝道的内涵更为深远。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我心何求?(李楚楚)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死随缘(圆缘)

圣严法师:法喜与禅悦 一、修行方法

圣严法师:法喜与禅悦 二、身心统一

圣严法师:法喜与禅悦 三、认识法喜

 

后五篇文章

禅学与正信的佛教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禅学与正信的佛教 四、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禅学与正信的佛教 三、正统的伟大宗教

禅学与正信的佛教 二、佛教的基本原则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金刚经》的中道观(心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