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 阿莲 (续上期) 第三节 佛教楹联的的文学性 从文学角度来讲佛教楹联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句性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佛教楹联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可以叙事、可以状物、也可以议论、抒情。 叙事 如灵谷寺一楹联云: 炉火红深,懒残煨芋; 密阴绿满,怀素书蕉。 这是一则叙事联,上联中“懒残煨芋”说的是唐明瓒禅师,号懒残。一日李泌见其正拨火煨芋而食,懒残取芋一半与泌,云:“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下联“怀素书蕉”说的是唐代高僧怀素,他也是著名书法家,曾广植芭蕉,以叶代纸。 又如—则楹联云: 磨穿铁履去寻道,看破红尘不住山。 很显然,这是一则题云游的楹联。与之相应的还有一则题云水堂的楹联: 翻来覆去,钵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当; 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能悬崖撒手,行参云水实悄然。 上联说:云水僧托钵行化,去了又来,吃着千家饮食,如果不诚心修行,纵然踏破草鞋也寻求不到佛教的真谛所在。下联说:云水僧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真能够达到在攀附悬崖时放开双手的无我境界,那行脚参禅如云水行踪,定悄然无迹可寻。 又如题华严经一则楹联云: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此联说的是善财童子历经一百余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求法的故事。 又如: 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明心见性秘传法,能者得之。 看联便可知是题禅宗六祖慧能的,上联写的是慧能所述的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偈,下联是写五祖弘忍由此而知慧能已经明心见性最后让他做了衣钵传人。 状物 佛教寺院楹联的内容多与所在的景物或寺名相结合,写得具体生动。如大明寺平山堂有一副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副楹联中集了宋代四大名家一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偶的《黄岗竹楼记》、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四个名篇中的句子而成。很贴切地表现出了平山堂迷人的景色。 又如杭州韬光寺有一副楹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相传韬光寺是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而得名。寺后是观海亭,站在此亭可遥望钱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 又如常熟兴福寺有一楹联: 无挂无碍无怖畏,但凭努力;有色有声有规模,始称壮观。 这是一则描写瀑布的楹联。 又如南京弘济寺的一副楹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此联以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寓意深刻。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清音阁一楹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占月浮。 此联是赵朴初所题,上联描绘日出之景。满天朝霞,五彩纷披,在迎接冉冉上升的红日。下联刻画云海之景,谓山峦在云海中奔腾,峰尖有如小舟,起伏荡漾。作者善于抓住峨眉山奇景,用拟人手法把朝霞满天比为天着霞衣,又把云绕峰头比为船浮云海,十分形象生动。 类似的还有峨眉山归云寺的一则楹联: 松呼万树俱低影;云破千峰尽点头。也以拟人的手法将景物写得极为传神。 此外在写景状物的楹联中还常常寄寓了无限的禅味。 如: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 这种随缘自在,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受物扰的联语,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峰影”、 “鹤声”、 “流水”、 “夕阳”都是具体的事物,作者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画面生动,令人击节。 又如: 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 由此联可以看出这处建筑是临水而建,-巳窗明几净,春光明媚,让人在看景赏鱼的同时,心境也风清云淡,闲适到了极处。 南岳高台寺联: 松阴匝地,佛法参天。 此联说的是在高台寺旁的岩石上,有三株念庵松,胸围两米,树干却高不过——丈,“匝地”二字由此而来,为写景。参天,高出空际,二字表现了“佛法”广大。又如: 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 “禅心”, 谓清静寂定的心境。“镜”、 “月”是禅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显扬真理。戒、定、慧是禅修的入门途径;而松、竹常是表现这三者的喻物,如有名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此联为佛寺而题,以渚多象征物写“禅心”,其戒、其慧、其定,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议论 西园寺观音殿有一楹联: 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 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此联所论的是观音信仰,观音信仰自传入汉地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仍然盛行不衰,其信仰之虔诚,信徒面之广大,是其他信仰刁;可比拟的。探究其根源不光是观音信仰的修持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全心称念或者祈愿观音菩萨的名号,就能达成心愿;还因为在信徒心中观音信仰与其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三灾八难,还是曲折坎坷,观音信仰总能助其生起正念与信心,度过难关。 又如鸡鸣寺观音楼的楹联云: 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神龛上的这副楹联道明原因之时又蕴含了极为深刻的佛理,意在奉劝众生在人世苦海中及时回头。与此类似的还有萧山观音寺的一则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四川省峨眉山息心所殿门 楹联云: 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 此联把息心的意思说透彻了。意思是在此一切声音都没有,空间寂静,心自然也就安静下来,感觉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的一种无我境界,与天地同春。所谓“息”心,就是佛家所指不作非分之想,就是要排除杂念。 杭州灵隐寺前冷泉享有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的飞来峰,相传晋代咸和元年有印度游僧慧理登临时叹道: “此是中天竺灵鹫之小峰,不知何年飞来。”董其昌在撰联时抓住这一掌故,以设问方式为联,既新颖又能唤起游人的遐想,更引出了后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等应答之作。 广东韶关南华寺有一副楹 :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这副对联,写于南华寺天王殿中,殿中供奉的弥勒佛与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但见“他”一手托钵,肩上携着一个空布袋,席地而坐,神情间少了些许游戏人生的况味,倒是多了些冷落空寂之感。 又如大明寺四面厅有一楹联: 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空即色,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乌; 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时宜雨,即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 上联中“即空即色”是佛家常用经典之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蕴含空有不二的佛理, “苏台归乌”指的是乌雀重返旧林的中兴景象。下联则无疑肯定了此处轩阁就是作者心中的净土,时节均合时宜,仿佛到了人们心目中天堂杭州西湖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无尽的悦乐。 抒情: 江苏丹徒招隐寺有一联云: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此联是清代名将铁良所题,联中以“酌水”作为廉吏之典,述说自己心地的清白以及对出世的向往,又以“在山声”为尾,表明自己绝不会同流合污的志愿。全联寄情,于景,吟怀慨叹,清啸而又委婉,表现出作者自视高洁的情操和期望脱离人世束缚的隐逸心理。 峨眉山伏虎寺有一联云: 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 上联写峨眉山千山万壑,翠色扑面而来,似乎要把眉毛鬓角都染黑了。 “绿”,谓乌亮之色。下联说沿途鸟声婉转,如同奏出清脆悦耳的乐章。联语概括了作者游山所见所闻。峨眉山万绿满望、鸟声盈耳,似管弦之乐,一片生气勃勃,似乎人也鬓发变黑,返老还童,其兴奋喜悦之情,跃然联中。 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有一楹联: 悔不尽千差万错,悟透了后果前因;悔难追事当头戒,悟过来人放步行。 由此联,读者不难设想到那种愧悔的心境,同时也会醒悟不再重蹈覆辙,重新开始生活。 另外佛教楹联中还有为庆贺法师升座而写的楹联,如: 巧把尘劳作佛事;善行方便度群生。 如来说庄严佛土;菩萨住无相布施。 大愿无边登胜莲座;悲心普度转妙*轮。 弘法流传名山生色;依持得主古寺常新。 荷担如来家业;依持圆觉伽蓝。 为寺院落成开光而写的楹联,如: 喜现庄严国土 欣沐佛陀灵光。 大梵刹大丛林皆大欢喜;新殿堂新光彩唯新气象。 去旧更新梵宇复辉煌之制;宏宗演教法源得流通之祥。 为祝寿而写的楹联,如: 了解尘缘是寿者相;宏开法会发菩提心。 狮猊吟呻百灵警惕;龙象蹴踏万众欢腾。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从兹尽忏;师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范,永用遵行。 贺传戒而写的楹联,如: 张戒网以振宗风,二谛圆明,诚足追踪往哲;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贻范后昆。 为高僧示寂而写的悼念楹联,如: 德长年高, 闻道安详西去;功成身退,还希乘愿再来。 一定有先知,即将宝座传贤,而后安然归去;独思在耳言,殷切关心禅刹,真感痛失良师。 成就此功德,早种诸善根。 性天路远,迷梦夜长,不幸师座早亡,切思道树常存,千秋覆荫;苦海波深,慈恩光大,无妨祖灯忽熄,唯愿莲华上品,顷刻敷荣。 经世雄才,宦游闽海,谁不闻政界内宏名,忽觉万树花开,尽似黄粱梦境; 精参妙谛,存想莲池,我失却化城中良友,偶见千江月现,皆成白色银台。 另外还有自励楹联,如印光大师所写: 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悉将格致诚正措己躬,是真豪杰;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处,乃大丈夫。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楹联,以入世之姿态写出了人间喜悲,让人体味个中冷暖,或能心有所悟。 总之佛教楹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功用不光是起到了庄严寺院殿堂,重要的是它通过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 读者在赏析这些佛教楹联之时,于生活的万丈红尘中暂时抛开名缰利锁,放下俗务牵绊,萌发探究人生之念,或能心有所悟。但愿他日顿悟契机,直探如来本怀,倾心向佛,发自利利人之心,直至成就无上菩提,圆成佛道。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