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略谈诸行无常(宏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略谈诸行无常(宏斌)

   略谈诸行无常

  宏斌

  诸行无常是佛教三法印之一,在《大智度论》22卷说: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初印说五众,二印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又佛陀在《莲花面经》里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以是三法印。为什么叫法印呢?印是楷定义,是真实故,论者不能改移,不能破坏;这个真实义理楷定一切法,所以名印。在《大智度论》卷22说: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由此可知,三法印是界定佛法真伪的,若所学法没有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是魔所说。学佛人当以三法印来鉴别,对正法依教奉行。下面就谈谈对第一法印的理解。

  问什么是诸行?怎样叫无常?即无常的行究竟是些什么?诸行范围有多大?这些诸行又何以是无常?

  为什么要这

  样提问呢?因为如果不首先确定无常物的范围,并进一步讨论它之所以是无常的正因,那就哪怕我们终日说诸行无常,结果仍将与古德讥讽,六朝时讲空的空不出理由来,天台家讲即的即不出名堂来的所谓“鼠即、鸟空”的情形一样,不会有什么决定性的认识。

  通常的说行就是有为法,其不外是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法。行是造作迁流义,是指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称之为行。常是恒时坚固真实不变义,无常就是说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恒时坚固真实不变性,所以无常。即否定一切常义。这里既要确定:被称为无常的诸行,不单指观前眼见的粗色等相,实包括三界——切有为法,其中不管是物质的色法(空间的)到极微,还是前后时间的不相应行法到最短的刹那,或高到四禅八定的超人境界的精神的心法也好,一切都是无常,可以坏灭的。

  怎么来分析诸行无常的道理呢?知诸行皆无常的能知,有比量和现量两种。前者是籍理由构成的决定知解,没有理由就不会现起无常的观念。后者是直觉的亲证,不须任何理由,其现觉情况的单纯,简直无以复力口。

  先来理解现量,如小乘见道位(证初果的时侯),不由性空而由四谛各有四种行相,叫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各有四心,叫见道十六刹那。就苦谛的四刹那为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法忍、法智为缘切近的人生世界者。类忍、类智为缘高远的人生世界(色界、无色界)者,苦谛的四种行相为无常、苦、空、无我。四刹那与四形相非必一…—相对。四行相为平时对苦谛的观察,即平常可以“无常”观察苦谛,也可以“苦”观察苦谛,也可以“空”或“无我”观察苦谛,观察纯熟,到证初果时,其四刹那随便缘四行相中任何一种都可以。这就是说四刹那依著上、下界及自身力量而分的。他们任何之一都可以缘四行相,但在缘的时候,又不是不四行相一齐缘尽的。这个原则于余三谛皆可适用。

  所以实在的说:所谓见道十六刹那的四谛十六行相实际上只有一谛和一个行相(各中随一),其余十二个行相(随应所余)固然也能缘到,但或是加行时的预观或是见道后的重起,非必在见道中。这样真见道不凭任何理由,如果真见道对于苦谛是以无常行相去亲证的,那就是诸行无常的现量。

  诸行无常的比量:

  1、诸行想象暂有暂无故,所以是无常的。

  2、暂性事物必从因缘生故,所以是无常的。此推断为最有力量。事物皆依众多因缘、条件而成, 自己毫无主宰,所以是无常的。如眼识具九缘方生,亦是说—切事物的有、无完全依赖因缘的具缺, 由因缘显现的暂有暂无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是无常的,可毁坏的。

  3、暂性的事物刹那亦变故,所以是无常的。如桌子的新旧为何时?刹那在变故,刹那亦无实、假名安立故。粗、细的察觉易与不易罢了。

  4、经说暂性事物皆有四相故,所以是无常的。四相即生、住、异、灭四相;大乘如《中论》等只况三相,无住故。住颇含不变的倾向,遂与 ‘异’相并。一切事物刹那都在生、异、灭三种状态中,所以无常。

  5、因明之“所作性故”亦是成立无常之最有力和普遍的理由。什么是所住性呢?性即性质或体制。所作性,即—切事物都是众多的因缘条件造作的体性, 自己毫无单独存在、活动的力量;无论什么事物它的全体只是因缘所作而成的,离开许多一定的因缘关系,决无所谓事物这个东西。对于所作性之因,应勘配对方立场而用,若对方主非所作性,或范围不同则不成。总之,所作性实为因缘生的易词,但观故论者之主张不同而适当的选用。

  以诸行无常一印印定一切有为法相,是使众生听闻了这一法印,从实执的迷网中解脱出来,思维生命的死无常则引发精进向道心,思维三界无常,无乐唯苦,则对三界业果不生贪着,而发起出离生死趣求解脱的向上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内外不住 去来自由(禅心)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满船空载月明归--记船子德诚禅师(王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茶与禅(仁贤)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与别人分享(陈浦燕)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智海)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人间有味是清欢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与“八荣八耻”的关系(无清)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月满人圆(明森)

界诠法师:修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