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远尘文选三题(远尘)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远尘文选三题(远尘) 远尘文选三题 远尘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已逾古稀之年-母亲不识字,但却不失中国妇女的热情善良,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九个子女,她用一生的心血呵护着我们成长。待把我们弟兄几个都抚养成人,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母亲常向我们讲起她的童年生活,她说她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她只有跟随爷爷一起生活、后来,她爷爷囚家里太穷,在她11岁时把母亲作为童养媳送到我爷爷家生活。爷爷奶奶对母亲很疼爱:当时,我有——个和母亲同龄的姑姑,有活寸,爷爷奶奶总是让姑姑去于:而姑姑却在一次拾柴时不幸被很咬死÷母亲每提到这件事心中便很难过:因为,那次母亲曾争着去拾柴,而爷爷最终让姑姑去了:母亲说姑姑是替她死的? 对于别人的帮助,母亲从不会忘汜:她年轻时,.有一年过年家里几乎穷得揭不开锅,邻居李大爷知道后,送给母亲拾多斤大米,帮助母亲度过了难关,母亲一直对李大爷的帮助十分感激:后来,我的家庭条件慢慢变好了,母亲依然不忘他老人家的恩情,并经常供给李大爷衣食之需,我们弟兄也把李大爷视为亲人,直到他去世、中国有句“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生之感”古训,说明了在人急难时给人些许帮助,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生的感恩。 母亲是一个热心人,左邻右舍不管谁家有了困难,母亲总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小时候,村里有一位五保户老人,过着孤独无依的生活。母亲经常请她到我家/j夕住几天,让她感受到家庭的快乐。有时,母亲做了好吃的饭菜,还差我们给老人送去。母亲对农村的风俗很熟悉,村子里不管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会请母亲去筹划安排。母亲也总会尽力地帮助别人。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母亲特别勤劳朴实。我小的时候,家庭生活很困难。那时的农村还是靠挣工分吃饭。由于孩子小,家里只有父母能挣工分。每到分粮食的时候,劳力多的人家能分到很多粮食,而我们家只能分得很少。由于粮少人多,所分粮食经常供不上吃,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就更为难过。为了度过这段困难的日子,母亲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每到粮食不多的时候,她就给我们煮菜汤配馍吃。为了补充粮食的不足,母亲那时还种了许多南瓜,在最困难的时期,南瓜曾一度成为我们的主食。就这样粮菜搭配着吃,我们一家顺利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那时侯,母亲白天干农活,到了晚上经常纺线到深夜。线纺成之后,母亲又在织布机上将这些棉线织成棉布。而后,母亲又把这些布制成衣服和棉被。我们兄弟几人那时所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成的。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管教很严。也许是生活的压力,母亲对我们笑的时候很少。我们挨母亲的打是家常便饭。我记忆最深的是母亲用针扎手指来惩罚我们。我们弟兄几人都曾被母亲扎过。记得我小时候有次和一个小孩做抓石子的游戏,有个比我们大的孩子无故把我们的石子扔掉了,我一生气就骂了她,那个小孩就把我骂她的事告诉了母亲。我回家后,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的手指扎出了血。虽然直到如今,我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仍不赞成。但我也为母亲把我们弟兄几人都培养成规矩本分的人而由衷地感谢母亲。 与所有的天下父母一样,母亲对几个孩子的学习从不放松。由于自己不认识字,她总希望子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上学的时候,父母总是尽可能地不让我做家务活。上中学时,我每到周末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母亲总会给我做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饭菜。那时家里实在太穷,有时侯甚至连一周的伙食费也拿不出。有次,我向母亲要一元钱的伙食费,母亲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只找到了五角钱。母亲说先让我到学校去,明天她再给我送钱去。我当时为家里的穷困感到很委屈,一路流着泪到学校去了。现在想来,母亲支撑这个家确实不容易,而我当时却不知道体谅父母的难处。 中学之后,我选择了出家,母亲曾为此哭过多次。初出家的一段日子,十分想念父母,想念极了,就偷偷地躲在房间里抹泪。那时侯,写信成了我与父母交流的最好方式。在信中我把我的喜怒哀乐告诉父母。每收到我的信,母亲总是催着父亲念给她听。然后,母亲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由父亲写信给我。收到父母的来信,我很激动,读着那充满亲情的信,心中充满了温暖。父母在信中叮嘱我要尊敬师长,与师兄弟要团结。此外,就告诉我家里的情况。诸如庄稼收了多少,养了几头猪等等。 如今,母亲已逾古稀之年,对我的牵挂却与日俱增。她总希望我能有机会常回家看看。我每次回家总会尽可能地多陪伴父母,跟他们叙叙家常,母亲对此很满足。其实,父母为子女操劳了一生,他们对子女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子女只要能给他们一些精神安慰,他们就已心满意足了。 母亲虽然是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在她身上有着中国妇女的勤劳和善良。虽然她没有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但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妇女撑起了一个个家庭,撑起了一个国家。母亲虽然是位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她永远是伟大的和值得我尊敬的人。 不一样的点心 印象中最好吃的点心是在八岁那年吃到的。 那时大哥刚到二十岁,母亲便托人给他说亲,倒不是母亲让大哥早婚,而是那个时候我们山里面人家的姑娘小伙都是那个年龄就订婚了,再晚一点就找不着合适的人家了。 既然托人说媒,那礼节自然是少不得的,在我们那儿请媒人,除了请人家过来喝一场酒,还得送上一些点心糖之类的,图的是让媒人多费点心思,给找个能干又贤良的姑娘。 媒人倒是热心,也不贪心,不光是给找了个好人家的姑娘给我母亲做大儿媳,还把母亲送去的点心和糖送回来了一半,说是留给我们几个小家伙吃。 不过那时候的日子实在是太艰难了,我和弟弟连件出门穿的整齐衣服都没有,母亲自然也就舍不得把送回来的那两包点心分给我们吃,而是拿了一把锁把点心和糖一起锁进了柜子里,说是等到给大哥订婚时再拿出来用。 我和弟弟只好眼巴巴地瞅着那个柜子干着急。 但机会总还是有的,没多久,媒人上门来要我大哥的生辰八字,说是女方家要拿去找算命的合一合犯不犯冲,如果不犯,亲事就算定了。 母亲乐呵呵地打开柜子,然后拿㈩一个记着我们生寸年月的本子就去给媒人看,柜子也自然没有锁。 我和弟弟便趁着他们都在外面说话的空儿,钻进了屋子里。 我们先每人抓了一块糖,再把一包点心从柜子里拿出来打开,从里面取出一块圆圆的糕点来,然后我们每人小心翼翼地将掉在手上的饼渣放进嘴里,可是那实在太少了,还没来得及品出味来就/顷着嗓子和着口水一起滑下去了。弟弟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然后我们决定每人咬一小口,就把糕点放回去。 咬了一小口之后,我们发觉是那么的香甜可口,于是决定把剩下的一分为二装进各自的口袋里,然后把纸包包好,重新放在箱子底下,放上另外一包完整的点心盖在上面,再把柜子关上,接着就溜出了院子,在林子后面找了一个麦草堆坐下来,在暖暖的日头照射下,从口袋里拿出那剩余的点心,咬了一小口在嘴里慢慢地嚼着,那真是世上再没有过的美味,那股甜、酥、香,在口腔散开,然后慢慢进入胃肠里,再在全身漫延开去……就那么一小块点心,我们俩却足足吃了一个多小时,现在想想,那真的是一种享受啊! 在如同怀揣着一只小兔一样过了几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后,我和弟弟发现,母亲并没有发现她的点心被盗。于是安下心来过了几天太平日子。 可是毕竟享受过了点心的美妙滋味,过不了多久,我和弟弟的馋虫又都出来了,我们就开始找母亲藏钥匙的地方,希望能打开柜子再偷一块点心出来。可是母亲精明得很,钥匙始终不离身,我们也就一直没有机会打开柜子。 后来媒人来传话说女方家同意了,隔几天就来看家。 母亲听后就开始忙着准备起来,还向邻居家借了几张椅子和一张写字桌充充门面。看家的头天晚上,母亲又想起了放在箱子里的两包点心,便让打开柜子取出来备用。 我和弟弟预知大祸临头了,便悄悄地往外溜。 可是,母亲还是在后院的墙角边找到了我俩,然后每人各打五十大板,打得我和弟弟连连告饶,发誓以后再也不偷吃了。 为了使那包少了的点心看上去和原来的一样,母亲找来一块馒头,把它削成跟点心一般大小的样子然后包在纸包里,和另外的一包放在一起留着第二天用。不过母亲在上面用洋红做了个红点当记号,以便自己能认出来。 当媒人领着女方的家长上门来时,母亲已经把我们都哄出去玩了,具体的怎么看的家,我和弟弟都不清楚,等快到下午了,我们回家寻饭吃的时候,发现媒人和女方的家长都走了,大哥蹲在院子里,低着头显得没精打采的,母亲正独自坐在堂屋的八仙桌边一口接一口地抽着自家卷的纸烟。八仙桌上那两包点心和糖还都好端端的放着。 · 我们到灶屋里问正在烧火做饭的二姐。 二姐告诉我们,女方在我们家看了一下就走了,连饭也不肯留下来吃,走到门外就叫媒人传话说亲事算了。 “为啥?”我问。 “那还能为啥,嫌咱家穷呗!”二姐回答。 吃下午饭的时候,母亲让二姐拿来一个盘子,然后把那包掺了假的点心放在上面,然后每个人分给我们一块。 我们面面相觑的看着,却谁也不敢吃。 母亲说: “这回是给你们吃的,我不会打你们的。吃吧,吃完了还有一包。亲事没成,咱也不能亏待了自己。下回,咱再买好一点的给媒人送去,准保给你们大哥说个不嫌贫爱富的媳妇儿。” , 听了母亲这样乐观的话,一家人都忍不住笑了,沉闷的气氛被打破了,大哥也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然后第一个带头拿起点心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不停地说: “好吃,真好吃。” 后来我们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有了出息,家境也日益好转,母亲的柜子再也没有上过锁,里面堆满了我们给她买的点心和营养品。有时候一家人难得的聚在一起,母亲还会拿我和弟弟偷吃点心那段往事来取笑我们,然后一家人总会曦嘘不已,颇有些忆苦思甜的意境。 说来也奇怪,当我游走了许多个城市,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名叫“核桃酥”的点心。可我却再吃不出在我八岁那年吃到的香甜感觉来,反而让那种感觉慢慢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记忆。 母亲在听了我的感慨后总是会摇摇头,说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还说如果当年不是物质那么匮乏,我也就不会牢记那种美味的记忆了。 我想,母亲的话是对的,其实点心还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的心境,所以我便不再追忆,而是认真的活在当下,仔细体会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以惜福的心捕捉丝丝缕缕的爱和真情,生命也因此而充满了生趣。 把握当下 在我们这个人世间,有许多世事都难以把握。过去的世事都流走了,而未来的一切又难以预测,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是把握当下。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母亲最近去世。他为自己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孝养母亲深感内疚和后悔。他说,母亲在世时,他一直忙于工作,疏于照顾母亲的晚年生活。他以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好好地孝敬母亲。可是,他的母亲还没有等到儿子尽心孝养她的那一天便过早的离开了他,留给他的是无尽的哀思。 我曾问他为何不在母亲在世时尽心地孝敬母亲,他说当时只认为母亲不会过早的去世,想待以后工作轻松时再多照顾母亲的生活。谁知母亲突然过世,早知道这样,他说什么也要好好地陪伴母亲,让她晚年过得快乐。 世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实在太多了,假使我们都能珍惜现在,把握好当下的机缘,也许我们人生的遗憾就会少得多。 在唐代曾有个李善朝的人,多年来一直虔诚学佛。一天,他下定决心要出家修行。他走了几十里的山路来到了位于深山的青龙寺,恳请志诚老和尚为他剃度出家。老和尚对他说,如果要出家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看他是否具备出家的因缘。这个年轻人说: “我现在发起了出家修行的心,假使等到以后,我的出家信念消失了,我就出不成家了。另一方面,人生无常,您现在已经年纪很大了,假使到那时您离开了我们,我岂不是白白地失去了出家的机会,也许您还会为没有为我剃度而后悔呢?您不如现在为我剃度吧。 老和尚觉得这位年轻人的话句句在理,又加之他已信佛多年,萌生出家念头又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作的决定。他于是答应明天满足这个青年的要求为他剃度,从而成就了他出家的愿望。 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流转变化之中,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就是现在。学习是这样,修行也是如此。曾见有的行者贪图享乐不愿苦行时,常常会说未来的日子长着呢。现在暂时懈怠一时,以后,再苦行还来得及;也曾听有的信徒说以前造作很多恶业,怕现在精进用功也无济于事。修行是需要当下就努力的事,若没有平时的刻苦用功,一旦无常来临,若没有平时的修持功力,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昏沉,不被外境所转,甚而走上迷途,导致前功尽弃,后悔无益。我们的修行,不论以前所做的善恶业多少,只要你真挚诚恳地发愿忏悔,从现在一心向道,佛自然会生欢喜心,你的业障也会随着自己功力的加深逐步减少,最后达到使所有的罪障都得以消除,临命终时也会蒙佛接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不应找客观理由为自己推托责任,而应珍惜现在,把握当下,从现在开始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假如都能如此,人生则会圆满自在了。 (作者系广东曲江县曹溪佛学院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