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中道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中道观

  中道观

  中道观是大乘中观学派提倡的方法,更强调般若的重要性,一般就是称为般若中道。般若就是对解脱人生苦难的大智慧,是成佛的宗教直观,它排斥世俗认识,而又采取世俗人所能够接受的方式、手段。般若的中心是真空妙有,也就是说,—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没有自性,但假有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事物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性空、一个是幻有。

  中道观,在龙树的《中论·观四谛品》里的偈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就是中道的定义,这个偈子日本的中村元在《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中译成:缘起的东西,我们说之为空,这是假名,这即是中道。咱们一般都按鸠摩罗什的译文来说,因为这个偈子有三个是,所以一般称为“三是偈”,后来中国的天台宗更是根据这个倡于提出三谛说:空谛、假蹄,中谛。这个偈子对因缘、空、假名、中道四者之间的关系表述得很清楚。

  关于中道其实很早就有,小乘中就讲,但小乘的中道和龙树的中道观的不—样的,龙树把小乘的中道说进行了拓展。在小乘中,中道是修行方法的指针,比如说释迦牟尼在雪山六年苦行,把自己作践得不成人形,却成不了道,后来舍弃了极端苦行而行中道,反而成就了。《四十二章经》中有个比喻,就象弹琴,弦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这就是以前的中道说,而龙树的中道则不只是说修行上的事儿,它是把握—切事物实相的——对虚无空进行否定,对无自性空进行肯定,龙树对中道观的解释,是通过二谛来阐释的。二谛就是两种实在的认识,两种认识真理的方法,也就是真谛、俗谛。俗谛就是世间的—般常识,真谛是佛教认识。佛陀说法就是根据众生的不同而说俗谛,或者说真谛的。一般说来,说俗谛的目的是为了证悟真漳,这就是“为真谛而说俗谛”,不能说有真谛了就不要俗谛了,“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我们以俗谛为阶梯,可以由俗入真,在有真谛后,可以由真化俗,就是说,真谛随顺世间的种种概念而作种种方便,使人逐步提高,趋向解脱。真谛要是不依俗谛,它自己也无从成立。中道观恰好就是从真谛与俗谛两方面看待世间万物的;从真谛看,万物是空,从俗谛看,万物是有,也就是用真谛说明出世间真理,用俗谛说明世间真理。真谛所讲的空,不是虑无,而是不可言说的存在,实际上是有,而俗谛所讲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实际上是空。真谛、俗谛、空、有都是互相联系的,因为空,所以假有,因为假有,所以空。只有空无自性,才可以安立种种假名,要是没有空,一切都有绝对独立的恒常自性的话,就不可能用语言文字、名相概念来给方便安立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舍弃虚无、实有这两种执着,把真谛、俗谛统一起来,这就是龙树的中道观。后来提婆给稍微作了一点儿推进,说世间现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但出世间是不可用语言表述的;用语言表述的都是假的,是假有,只有离开世俗语义的了解、表述者才是真的。也就是说:真谛实际上是不可言说的,只可用俗谛来解说真谛,以便使众生了解真谛,这只是一个方便。用语言表述的俗谛是假有,是不应该执着的,我们应该通过俗谛并超越俗谛,去把握真谛。这二谛本是小乘中的名词,不过含义不一样,比如说在小乘的一切有部里,说俗谛就是把因缘和合面成的,可以分析的事物看成真实存在的认识,而真谛则是指把单一的不可分析者看作真实存在的认识。比如认为桌子等这些是真有的认识就是俗请认识,而把极微看作真实的认识就是真谛认识。这跟中观差异很大。

  摘自《灵山海会》2008年第3期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说之不尽的往生利益(陈义孝)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净化生命基因(证严)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如何面对人生的生与死(邱立屏)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持戒为悟道的资粮(大愿)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静坐与禅定(徐恒志)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法信仰(周贵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种因得果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人间佛教的现代性(邓子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净慧)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惭愧也是德行(荣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