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 第三章 舍与得 2 精神扶贫 |
 
嘎玛仁波切:与心对话 第三章 舍与得 2 精神扶贫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舍得,最多的应该是文化布施、知识布施。 有一个领导,每次见面都会问我来北京干什么。有一次我跟他讲:“领导,我扶贫来了!”他说:“只听说过发达地区的人到你们贫穷山沟里面去扶贫,没有听说过山沟里的人到发达的京城来扶贫的。”我说:“领导你搞错了,都市发达地区有很多人的心灵是贫穷的,他的知识充足、物质充足、社交充实,但是他精神是贫穷的,所以需要我们给他们做‘精神扶贫’,所以我来做‘精神扶贫’。” 一般人认为,拥有物质后人才活得快乐。而有信仰的人则认为,先要有精神层面的丰富,人才能快乐。这时,我们先不谈谁对谁错,从中可以知道物质和精神这两种财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们佛教里叫“资粮”,也就是人活着时需要的粮食。佛陀最早就说,有两种粮食可以让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叫福德资粮,一个叫智慧资粮。福德一般是指什么呢?人的长寿、人的健康。然后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们习惯叫的福禄寿,这两者加起来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资粮,是指一个人灵魂上不会经常自私地执著于他自己;经常能够放空自己,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里叫智慧。智慧如何产生呢?智慧是需要去从听、想、行中产生出来,我们叫闻思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人活在世界上的两个真正依靠,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两者缺一不可。 舍得就应该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们能够舍,得到的更多。我们做老师的教学生,舍一点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传播出去;我们布施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别人产生的效果却很大。用这种传播方法,一个老师带十个二十个学生,这二十个学生将来又能带一百个学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善的念头,不去斤斤计较,愿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这些思想渐渐就会传播得很广。 到现在为止,佛陀的教育维持了两千多年。刚开始是佛陀一个人发展,如果佛陀不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当时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舍不得自己的军队,舍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权,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宗教延续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典型。 我们经常说,“舍得”小小的种子,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愿意舍出爱心与慈悲心。在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从伟大的无我境界中发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劳,他传教的四十余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传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并不只是佛陀这一个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实际上一生也很短暂,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去经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当医生了,他们在方方面面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贡献,所以在这种舍中,他们得到的是无止境的快乐。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农民舍得春天时间,舍得他可以吃的粮食,做为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再舍几个月的时间翻土地、浇水撒肥料,秋天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他布施了春天的时间,就会得到秋天的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对事业的投入,也都是这样。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没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没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种子想等到果实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光等着天上有珠宝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