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佛教真理观大约是随着佛典的翻译而输入中国的,而大乘佛教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扬,当归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中国佛教真理观的确立,也应首推鸠摩罗什。在译籍上,鸠摩罗什主要弘扬的是根据般若经典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学说。他通过翻译而确立的真理观要点有二:一是「三假」说,二是实相论。他根据龙树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着《大智度论》的思想,在翻译《大品般若经》时,把第七品定名为《三假品》,从而不仅表现出该品的中心思想,也表现出全经思想的核心,构成了空观——真理观。所谓三假,一是「法假」,谓诸法即种种事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实在的自性。二是「受假」,「受」指对法有所取,受假是说发展到以五蕴和合而成众生的阶段,众生也是积聚假而已。三是「名假」,指一切法的名称,都是虚假施设,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客观实在。译者突出假名一义为全经的骨干,以对治小乘视佛说一切法为实在的说法,和把三假执为实有的偏颇;强调如能了解一切法都是依据假名(概念),假名并无实在自性,也就了解空,了解「三假」的过程,这也就是认识性空即真理的过程。鸠摩罗什还译出以《中论》为代表的「四论」〔注释:「四论」为龙树所撰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提婆所撰的《百论》。〕「四论」的主题就是实相论。所谓实相,相当于「境」。龙树对境的论述,就是中道实相。所谓中道,就是中正之境,具体指空与假名(有)相即。用中道来解释实相,就是以二谛相即来解释实相。也就是说,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假名),或者说,既要看到空,也要看到有,同时又不着空、有两边。这就是以假名成性空又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是为龙树一系的宇宙真理观。鸠摩罗什曾撰有《实相论》二卷,今已佚。他认为佛学是以「实相」命宗,他的佛学也被人称为实相宗。鸠摩罗什阐扬「三假」说和实相论,论述了大乘佛教真理的根据、构成、内容、标准等内容,可谓奠定了中国佛教真理观的理论基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鸠摩罗什门下号称三千,人才济济,其中对中国佛教真理观作出理论贡献的,主要是杰出的入室弟子僧肇和竺道生。僧肇的《肇论》重视从认识论角度论述般若实相的学说,他结合批判割裂体用、动静、有无的理论倾向,以缘起性空(实相)、立处皆真(空)为中心思想阐述了体用、动静、有无的辩证关系。他的《般若无知论》通过般若智慧论体用关系,《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论体用一如,尤其是《不真空论》更从假名非真论现象(有),立处皆真论本体(空,无),具有重要的宇宙论、真理论的意义。《不真空论》云:「欲言其有,有非真生(因缘所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显示现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注释:《肇论》,《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下。〕意思是说,有是指有事象,无是指无自性。事象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既已呈现,也不能说是无。事象非无,自性非有。事象非无是不真,自性非有是无(空),非有非无,故称为不真空。不真与空是同一体的两个方面,由真体起用,即用即体,所以又说:「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注释:同上书,153页上。〕诸法建立之处并非离开真(空),建立之处即是真(空),是为不真空,法性空。不真空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真理。僧肇的「不真空」、「立处即真」,是大乘佛教真理观的新命题,推进了真俗二谛相即学说的新发展,对于以后天台宗、三论宗、禅宗乃至华严宗的真理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竺道生融会贯通佛教不同派别、不同经典的学说,视野广阔,不囿旧说,多有新解。他注重对法身、顿悟、涅槃佛性等大乘佛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与论述,也撰有《二谛论》(已佚),直接阐述真理问题。如前所述,在现存的竺道生著作中,「理」是一个几乎贯穿他整个佛教学说的基本范畴。「理」作为真理,与法性、佛性、本体都具有相通乃至相同的涵义。关于真理的特性,竺道生认为不仅是真实不妄、本来如此的,而且是不可分的。〔注释:竺道生说:「理不乖真」(《妙法莲华经疏》,《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10页);又说:「真理自然」(《大般涅槃经集解》卷1,《大正藏》第37卷,377页中)。〕慧达在《肇论疏》中转述道生顿悟学说云:「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惠释,谓之顿悟。」〔注释:《肇论疏》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5页。〕这是说,真理玄妙一体,无有差别,不可分割。悟是极照,与真理冥合为一。理既不可分,悟也必须是顿。在竺道生看来,对于宇宙真理,要么证悟它,要么没有证悟它,没有中间状态;要么与它合一,要么没有与它合一,不能分阶段逐步与它合一。也就是说,要么得到全部真理,要么得不到全部真理,而不能得到部分真理;要么得到绝对真理,要么得不到绝对真理,而不能得到相对真理。可见竺道生的「理不可分」说是基于佛教的本体论与体用学说的一种绝对真理论。竺道生拓展了真理的本体论涵义,确定了真理的整体不可分的特性,为顿悟说提供了真理论的基础,从而影响了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并经过华严宗和禅宗而影响了宋代理学。

  鸠摩罗什与其弟子僧肇、竺道生的真理论说,构成中国佛教真理观的始点与基础。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小结

 

后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