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九节 菩提心、觉性赤裸(赤露)、觉性(本然明觉)、大悲B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九节 菩提心、觉性赤裸(赤露)、觉性(本然明觉)、大悲B

   三、总结讨论

  (一)菩提心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一书中,第八品专门讨论发菩提心[23],书中引用《菩萨契经》云:欲速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佛果者,当修学殊胜意乐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宁玛派大圆满法五不共内加行(四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法、积聚资粮、上师相应法)之一,修行的基础,发菩提心后,修行者的贪嗔痴毒,妄念等等都被遣除,一心为众生的安乐与解脱而发愿,从此心如止水,更易进入高深的修行。而且《普作续》云:“诸佛三身五智诸功德,从本即是菩提心自体。”[24]所以深入了解菩提心本质,为大圆满法正行彻却与脱噶打下良好根基。作为修行者,仅仅发愿还远远不够,要把所发之愿贯彻到日常生活和修行之中,这样身与心达到高度的一致,举手投足都是菩萨行为。而且“自性菩提心,本来光明如来藏也。其体空寂而如虚空,本性光明而如日月,住于大悲现源,似明镜面。”[25]因此菩提如虚空,大悲现菩提,与大乘经典理念完全一致。

  2. 佛经中有关菩提的讨论不少,大乘佛法主要讨论空性菩提心。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汝无菩萨种姓,无真实菩提心,不能证得不退转地,亦不能证无上菩提。”[26]另在《苏悉地羯罗供养法》说到:“发菩提心者,此菩提心名为无上大乘种子,能与众生甘露解脱。”[27]甚至在《杂阿含经》也提到:“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28]所以发菩提心是修行重要的一步,而且《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提到:“一切波罗蜜住,菩提心为首故。”[29]《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提到:“诸佛正法护持者,常不舍离菩提心。”[30]至于为何发菩提心,在《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中提到:“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故。”[31]另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也提到:“佛言大王,随发菩提心即是佛出世,若发菩提心,即是发净信,深心不退转,是发菩提心,云何是深心不退转,佛言,即是所起大悲。”[32]大悲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原因,至于菩提的本质是什么呢?在《大宝积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对舍利弗说:“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33]在《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回答等行菩萨时说:“诸菩萨发菩提心者,为趣何所,答曰,趣于虚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虚空故。”[34]因此,《大宝积经》提到:“于一切法都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35]虚空无所得,在《合部金光明经》中也提到:“一切法无生故,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不可得。”[36]在《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中,阿閦如来从金刚三摩地出定后,说:“菩提心本无生灭,性净无法无所受,无着无染如虚空,是即坚固菩提心。”[37]可说从发大悲菩提心,到坚固虚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圆满法正行空分、悲分、明分的修炼,离不开虚空菩提心,光明如来藏。

  (二)觉性赤裸(赤露)

  1. 在《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提到“殊胜不动自性净,持于正觉妙菩提”[38],其中第一句,谈锡永上师翻译为:“无动最极澄明我”,此句梵文为stimitah suprasannātma,其中suprasannātma,汉译为“清净”,但其意实为非常清澈、非常明亮,故宜译为“极澄明”较贴切,另一词ātma,即“我”,而汉译则译为“性”、“自性”。[39]笔者认为藏族学者将清澈、明亮、澄明,如水晶球般的清澄翻译成“赤裸、赤露”比较准确、生动,加上第二句“持于正觉菩提”所表示的觉性显露,就变成为“觉性赤裸”的名句,后来又使用成为“觉性赤露”、“明光赤露”了。上文第一例中,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使用“内法觉性通彻赤裸,如水晶球,以证悟故”[40]及“觉性法身,赤裸坦然,超越因果善恶,内外通彻”[41],准确描述了大圆满法开悟心境,因此历代大圆满法祖师皆沿用此种叙述。目前大圆满法实修过程中仍用水晶球、三棱镜辅助彻却脱噶修炼。

  2. 上文中,其它北传佛经使用赤露、赤裸表示裸露身体不穿衣服的意思。[42]其寓意代表清净、坦荡、本净、无所遮盖、直观、通彻、明白。大圆满法采其寓意,龙钦饶降巴尊者认为,“彻却之意义,就是要揭露觉性赤裸,保住其明明显显、清清楚楚”。尊者认为:“赤露之觉性或现或住,须完全放下,不改治,自然松弛”[43],以及“境界于显现上即解脱,如盐溶于水中”[44],这是一种直观自然智,修行心境。觉性赤露之后,将产生光明之身,将身中粗息完全炼化。

  (三)觉性(本然明觉)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第四章专门讨论觉性,觉知一切为自然智的功能,是一种明而无灭、无念赤裸裸的状态,而安立于大平等之中,彻却与脱噶的修炼可以净化粗糙的肉体,将肉体净化成无分微尘,甚至显现光身(大迁转身),远离文字宣说,觉悟三界唯心、三界唯明、三界唯悲、三界唯虚空所幻化,无取无舍,忘解脱名相,一得永得,永远觉悟。尊者提到:“觉性犹如虚空,不悟菩提心,即成轮回”[45]、“觉性空寂通彻不动,就是熟练于开悟的境界”[46]、“一切法不越过觉性与觉性之妙用,觉性自体,离绝言思,无有戏论,是为一切法根源”[47]、“觉性起时,法身即已成就,不需再以精进勤修随行”[48]以及“觉性自体本无生,觉性性相非实有”。[49]并引用《觉性自起续》:“觉性无别安住为法身,觉性无灭而明为报身,觉性能现一切为化身”[50],因此觉性能生万法,三身自现靠觉性,这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

  2. 佛教对觉性、开悟、觉菩提、智慧、解脱极为重视,与诸佛以心印心就靠觉性,笔者整理经文重点如下。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最极清净广大妙法,为如来性自然觉性无上正等菩提之性”[51],这里觉性是智慧的意思;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52];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提到“是智慧眼,一切法中不执着,善知识者,心如明灯,顺本觉性而觉了”[53],这里讲到觉性如明灯,是智慧眼;在《大乘密严经》中提到“离心无所有,一切唯有觉,所觉亦皆无,能觉所觉性”[54],这里提到觉悟离心无相;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提到,“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55];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提到“菩萨有五觉,一无境觉,觉依他性故,二真义觉,觉真实性故,三永无觉,觉分别性故,四圆满觉,觉一切境一切种故,五不可得觉,觉三轮清净故,三轮者,一应觉,谓菩萨境,二依觉,谓菩萨身,三觉性,谓菩萨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觉”[56],这里提到觉不可得、觉圆满、觉有无、觉真实义、觉无境,因为一切境皆依他起;在《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提到“觉性与涅槃无二无别”。[57]

  3. 比较:大圆满法中龙钦饶降巴尊者提到的“觉性犹如虚空,不悟菩提心,即成轮回”和“觉性空寂通彻不动,就是熟练于开悟的境界”,与《大乘密严经》中“离心无所有,一切唯有觉,所觉亦皆无,能觉所觉性”观念一致;此外尊者又提到“觉性自体本无生,觉性性相非实有”,与《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意思类似;尊者又说“一切法不越过觉性与觉性之妙用,觉性自体,离绝言思,无有戏论,是为一切法根源”,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最极清净广大妙法,为如来性自然觉性无上正等菩提之性”相当一致。

  (四)大悲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上师心滴如意宝》一书中提到:“总而言之,现基不灭之觉性即是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不灭之法性。”[58]强调觉性的大悲法性的特质。在《句义宝藏论》提到:“又觉性本身住有身、光、智三种形式:即自体安住于身,故所知显现为自明;本性住于光,故光明境界开展;悲心住于智慧,故事业无方周遍。”[59]以智慧运作悲心,妙用化身。并引用《第六界续》:“一切所之尽皆知,所谓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机之意乐”,及《声应成续》:“对彼称为尽所有,由此智知化机心,通晓利他之事业,亦能了悟法本性”,[60]解说大悲智慧,了悟法性,通晓利他事业。大悲是大圆满法正行开悟菩提智慧的成果,因大悲而智慧朗耀,也是三身任运中菩萨道的显现。更是不灭如来的特质。

  2.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61]大悲生菩提,菩提成正觉,与大圆满法见地一模一样。甚至最早期佛典《佛说七佛经》也提到:“佛以大悲智,自觉觉于他,威德大神通,所说皆如是。”[62]《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提到:“虽于无量烦恼垢中,恒与共居,而无染着,普于三世众生平等,以无我智,周遍照耀,以大悲藏,增长善根。”[63]因大悲而善根增长,以无我智照耀周边。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诸菩萨因般若波罗蜜,能生如是慧。以是慧,见一切众生受诸苦恼,如被刑戮,菩萨即得大悲之心。”[64]在《自在王菩萨经》中佛陀说:“自在王,大悲以众生为本,住于众生,众生所摄。何以故,自在王,菩萨为度一切众生,生大悲心,生一切智心,是名菩萨慧自在。”[65]因此,大悲与智慧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中论》还提到:“若生大悲发无上心,名为大乘。”[66]因此,大圆满法传承大乘心法,自然重视悲智双运,不以辟支佛、阿罗汉为满足,三身任运就是从大菩萨到如来等级显现的风格。

  [23] 龙钦绕降巴《大圆满心性休息》(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403页~558页.

  [2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25]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十四, 初分譬喻品第十一之三,玄奘译, 《大正藏》第五册. 第250页中.

  [27]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第二,善无畏集译, 《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718页上.

  [28] 《杂阿含经》第二十六, 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二册. 第184页上.

  [2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一,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九册. 第658页下.

  [30]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九,惟净等译, 《大正藏》第十三册. 第496页上.

  [31]《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79页.

  [32]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第十九, 阿阇世王问答品第二十二之二,惟净等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746页中.

  [33]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 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罗仙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652页中.

  [34]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 谈论品第七(丹菩萨无二品第十二),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十五册. 第48页中.

  [35]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五, 无尽慧菩萨会第四十五,大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648页上.

  [36]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三, 陀罗尼最净地品第六,隋真谛译, 《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372页下.

  [37]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四, 印相大供养仪品第六,法贤译, 《大正藏》第十八册. 第577页上中.

  [38]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元朝释智译.《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29页中.

  [39] 谈锡永.《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梵本校译》.台北:全佛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40]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4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1~152页.

  [42] 《佛本行集經》卷第十六,耶输陀罗梦品下,隋朝阇那崛多译,《大正藏》第三冊,第727页下.

  [43]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48、250~251、253页.

  [44] 同上,第218页下.

  [45]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46] 同上,第43页.

  [47] 同上,第71页.

  [48] 同上,第93~94页.

  [49] 同上,第55页.

  [50]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5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七十九,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一,《大正藏》第七册,第995页下.

  [52]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菩萨行品第三,大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八册.第836页下.

  [5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三,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第811页下.

  [54] 《大乘密严经》卷中, 妙身生品第二之余,唐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732页上.

  [5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无常品第三之余,唐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十九册.第112页下.

  [56]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功德品第二十二,无著菩萨造,大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656页中.

  [57]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如来藏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大唐提云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96页中.

  [58]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129~130页.

  [59]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86~87页.

  [60] 同上,第460页.

  [6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第846页上.

  [62] 《佛说七佛经》,北宋法天译,《大正藏》第一册.第572页上.

  [6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 第725页.

  [6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深心求菩提品第二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第572页上.

  [65] 《自在王菩萨经》卷第六,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三册.第931页中.

  [66] 《中论》卷第三,中论观业品第十七(三十三偈),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第25页中.

 
 
 
前五篇文章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教育是佛教兴衰的命脉所在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漫谈佛教教育对和谐社会发展的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深圳弘法佛学院教育的五大特色

 

后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九节 菩提心、觉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八节 三身自现、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