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说禅修见性(真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略说禅修见性(真诚)

 

  释迦世尊在《法华经》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故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知见”,即彻了实相真如的真见。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此真知见,生佛平等具有,本来清净,惟有情自己为无明烦恼障碍而迷失不能证得。如来大慈大悲,就是为了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一大因缘出现于世间的。所以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见什么性?根据在哪里呢?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如达摩的《血脉论》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他在《悟性论》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六祖也在《坛经》里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黄檗《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这些语句,都说明了见性就是彻见佛性。一个参禅办道人,如果能彻见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独立,成为解脱自在的无位真人。

  关于谈“见性”的道理,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所指示,但明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又说得最多者,则为《大般涅槃经》。如该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同卷还说:“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二十八说:“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同卷还说:“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卷十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卷二十说:“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这些经文说明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得见呢?就是为烦恼所缚,如果得见佛性,就能破除烦恼而证得解脱涅槃,所以说佛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还说明了,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声闻缘觉已断烦恼何以也不见佛性呢?佛说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这是诸佛的境界,所以声闻缘觉等不见不知,等于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如何见呢?首先说一说初祖达摩大师为二祖所说法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导而行,果然达到空寂灵知,湛然圆寂,不生不灭,朗照明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境一如,成为继承禅宗的二祖。

  读一读六祖慧能大师对惠明禅师的开示,也可以领会一些见性的意趣。六祖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与达摩大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一致的。诸缘就是色声香味等一切世间所有的所缘相,都是自己虚妄心识的攀缘,必须屏息。内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界法空,一切处无心无念,即心便是灵智。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来面目。

  佛陀灵山盛会,达摩祖师东来,都是为了把禅的讯息带给吾人凡夫众生。

  菩提达摩于粱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谒梁武帝,因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摩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

  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因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所以渐渐在士大夫之间引起注意。隋唐之间,有道信、法融,还有蕲州(湖北)黄梅山的弘忍大师,都在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

  弘忍门下俊秀辈出,有玉泉神秀、大监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优等。此中,由于惠能大师因闻弘忍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契入禅道,受五祖弘忍印可、传衣钵,嘱为禅门的传人,是为六祖。

  从达摩至惠能,本宗所举扬的禅风独树一格,祖师语录常引经据典,提示整体佛法;经教之外,倡导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风格,使纷扰的思想得以统一、调和,成为皇家和士大夫之间所唱和的教派。

  禅,虽是每一个人(所有众生)的心;但是,禅是如来首先发现,继而历代祖师相继发扬。其实说来,禅不是如来的禅,也不是祖师的禅;禅应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心,是吾人所共有的宝藏。虽然“千年合室,一灯即明”;但是吾人凡夫众生,至今还在找寻自己心中的灯光。

  如来禅就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道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尊者,传授正法眼藏和衣钵时候,所说的法语。祖师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不论是如来禅,或者祖师禅,都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这就是明白宗时是无字教,明白教时是有字宗。怎样学禅?现举要如下:

  (一)调五事

  调五事,至于修学禅定最初下手用功的方法,根据圆瑛大师所开导的法语,特为介绍一下。参禅用功要以修习止观为起点,到了止观功夫用到深时,就会得到定、慧。止观,必须要并重,不可偏重一边。用功时候,如果止过于观,就会落于昏沉睡觉;若使观过于止,就会偏于掉举散乱。昏沉与掉举二种情境,都是参禅用功人的毛病,一定要特别注意。在正当参禅的时候,要调和均等,如果坐禅的时候,发现昏沉,就要用观照来对治。如果发现掉举,就要用止静来制止。修行止观,第一要寻找一个寂静地方,这样就容易把心收摄起来。第二要调剂身体,一定要端身正坐,要结跏跌坐,单盘坐或双盘坐都可以。坐的时候,要不俯、不仰,不偏于东边,不偏于西边。要把身体挺直起来,头要靠于衣领,眼睛打开三分,以看到自己的鼻尖为限。就像佛像的眼睛一样,慈悲垂视,这样就不容易发生睡眠和散乱。第三就是要把气息调好。将身中的浊气徐徐地呼出来,把外面新鲜空气渐渐吸进去。第四就是要把鼻息调好。将自己鼻中的出入气息调得纯净,调得不太急,也不太慢。把我们的身体和气息呼吸统统都调剂得如如法法。这些都是修学禅定功夫的助道因缘。助道因缘的条件具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来参禅看话头。第五就是要开始调心用功。究竟要怎样调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天到晚,想来想去的第六意识,不令它生起思想分别。不去思想善的境界,也不使它生起恶的境界,也不起攀缘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也不使它去攀缘内心法尘的境界。到这里只是万缘统统放下,一个妄念都不生起,这种境界就叫做止的功夫。

  功夫用到身心寂静一念不生,这是很好,可是万万不可徒然空坐,如果只是静坐,而不去用智慧来观照,这正像夜里一片寂静世界,而没有月亮光明的普照,所以一定要从止起观。观字要读去声。决不是用眼睛观看东西的观,这是用智慧观照的观。要离开心意识提起一句话头,要蓦直地参下去。

  (二)参话头与起疑情

  在参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本觉理体,生起一种始觉智慧光明,正所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要照着这个话头。什么叫做话头呢?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等等。随你自己欢喜哪一个话头都可以。要提起这一句话头,反复来参究。把心光一直照着这个话头。起疑情“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呢?”参禅人千万要注意,对话头只许起疑情,不许用分别心来解释,正所谓“拟议与思量,白云千万里”。“摇唇与鼓舌,开口落二三。”

  参禅的人,更要注意到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有分别与五分别两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止息妄心,照明真性。我们能够把这一句话头看得好,就要疑情提得起。疑情提得起,那么妄想心就能够斩得断。用疑情来制伏妄想,就是堵截第六意识,不许它妄动。正如《金刚经》讲的要降伏其心。这个疑情与妄想二者之间,绝对是不能并立,有了疑情,就没有妄想;自然有了妄想,也就没有疑情。就好像光明与黑暗不能同时存在的道理一样。

  参禅最重要就是起疑情,在我们用功没有亲见本来面目以前,总是要一直疑下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能够一直疑,当然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个规律,是有一定道理。对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抓得绵绵密密,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把持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妄想心,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参禅用功的人,要做一个无心道人,行也不知行,坐也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无不如是。到这里才是功夫相应了,一直参到山穷水尽处,自然会有转过身来的时候。待到疑团打破,见性明心,即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这里才是知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十方诸佛,历代祖师,无不从此一门入,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心。总之处处总成华藏界,无一不是毗卢海。参禅之人,还要发大菩提心,要有耐心,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越快越好,或求什么神通。当心走错路,时时务要突出金刚眼,亲见本来人。

  (三)止观双修

  止观,止字就是寂的道理,观字就是照的道理。我们参禅定要止观双行,寂照并进,这就像飞鸟两个翅膀一样,车的两个轮盘一样。一定要平均齐等,不可偏重一边。参禅绝对不能够用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是修禅人的冤家对头,我们要谨记《楞严经》里面的几句话。阿难尊者请问佛所修之定,释迦牟尼佛在没有对阿难尊者开示定功以前,就先来一个破除第六意识,不但破除意识恶念的一面,而且连意识性善功德的一面,也要破除。把第六意识妄想心破到片甲不留。这充分证明了第六意识对参禅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用的。因为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本。参禅用功要回光返照,照彻一心本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

  《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心、佛、众生都没有差别呢?因为有禅;有了禅就可以统一心、佛、众生。

  昔时,佛陀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于八万大众之中,唯有摩诃迦叶一人独会其意,乃破颜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为师徒之间两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此即禅宗之始。《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心印,又叫佛心印。佛心即众生所具有的真心(自性、本性、佛性);本性不变,如世间的印契,故称为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历代祖师之相传亦多强调超越语言文字之教外别传,此种师徒相契、以心传心之情形,称为传心印、心印,后亦称心心相.印。《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唐·法琳《慧可碑》、《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载了达摩祖师向二祖慧可传授“安心”法门和四卷本《楞迦经》的禅宗史话,开创了中国禅宗“传心”、“传灯”的先河。“立雪断臂”便是禅宗史中的一个传奇式的公案。慧可,俗姓姬。据说其母求子,“感异光照室”而怀孕,因名姬光。出家后,改名神光。神光在四十岁左右时,游河南嵩洛,遇达摩,拜他为师,晨夕参承。然而,达摩老是端坐面壁,神光无从受诲。神光想到古人求道,不惜身命,便在某年腊月的大雪之夜,立在雪地中。到了天明,“积雪过膝”。精诚所至,达摩终于开口问了:“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泣告:“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说:诸佛妙道,贵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以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希求正法,岂不是徒劳?神光听了,立即“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这才肯定神光确是“法器”:“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达摩遂替神光改名“慧可”,当下传授了“安心”法门。过了九年,达摩临终,正式付慧可,授袈裟为信,并说:“吾有《楞迦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法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就是禅宗第一次“付法”、“传灯”的过程。《五灯会元》卷十四谓:“你不见达摩西来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断臂,可谓受尽艰辛。”

  所以参禅必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身求法就是为一个;“悟”字;迷即众生,一悟即佛。禅,应该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品;禅,是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平等的,是普遍的,是亘古今而不变的一个自家宝藏。所以,吾人千辛万苦参禅,都是为了发掘此一宝藏,以见性成佛。

 
 
 
前五篇文章

起七——禅七的开始

僧人与禅修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从禅诗中感受寺院的自然禅(蒋谱成)

禅道自然(通德)

 

后五篇文章

丹霞天然禅师公案评析(远尘)

曹溪一句万卷经

说禅

道元和日本曹洞宗(何燕生)

禅与气功(刘晓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