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四)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入第三门”,就是以一心专念,作愿生阿弥陀佛的净土,由于修习奢摩他寂静三昧行,得以入在莲花藏世界中,这叫“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为了修成寂止,一心愿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是第三种功德相。

  这里说的“寂止成就”,是指一生到西方,就能止息身口意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贪计自我的心和小乘作意等。因为希求得到这样的寂止,就一心作愿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是第三种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入第四门”,就是以专心忆念、观察彼阿弥陀佛净土的国土、佛、菩萨种种庄严,以修持毗婆舍那的缘故,到达阿弥陀佛净土不可思议庄严之处,受用种种法味妙乐,这叫“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

  说到“种种法味乐”,是指胜观当中,观察国土种种功德庄严,有观察佛国无量清净相的法味;观察菩萨种种功德庄严,有摄受众生的大乘法味;观察弥陀世尊的功德庄严,有毕竟获得佛力住持而无虚作的法味;总的观察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庄严,效仿西方净土的庄严,为成就自己的净土发起修行,有愿摄取佛土的法味。像这样,有无量无数庄严佛道的法味,因此说“种种”。

  【是第四功德相。】

  专心忆念观察极乐净土的妙相庄严,有受用种种法味妙乐,这是第四种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出第五门”,就是指极乐净土的佛、菩萨、国土二十九种庄严,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了达这一点后,再看三界的虚伪相、颠倒相、轮转相、无尽相,就会油然生起大慈悲心!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的因缘,示现跟他相应的应化身,回入在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这样就到了教化地(也就是在净土成就自利功德之后,就到了以教化众生为主的地位。)。

  为什么这时会到达教化地呢?因为因地以愿力做过回向。因上修回向门时,修集任何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摄取众生往生安乐国土,乃至得大菩提。这样恒时回向祈愿,本愿的力量不落空,在净土成就自利之后,自然随本愿力牵引而出第五门。

  下面解释论中说的“示应化身”、“游戏”和“本愿力”。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

  说到“示应化身”,是指像《法华经》讲的观音菩萨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就示现何身,现佛身、现菩萨身、现比丘身、现居士身等等。也就是在净土成就无生忍力之后,就能做到跟观音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示现千百亿化身。

  【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游戏”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在”的意思。菩萨度众生就像狮子搏鹿,轻而易举,犹如游戏。

  所以往生净土成就广大功德后,再回来度众生就非常容易。不论去哪里度哪一类众生,都得心应手,毫无困难。

  【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二是“度无所度”。菩萨观察到众生空无所有,虽然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没有一个得灭度的众生。这也显示出度众生犹如游戏。

  就像幻师幻变很多象、马,他知道这些象、马只是虚妄的相,这样变化只是做游戏而已,不是有什么实在可得。像这样,菩萨大做梦中佛事,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不见实有什么众生得了灭度。众生只是无而现的假相,哪里是实有呢?既然只是假相,哪里见到有众生得灭度呢?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说到“以本愿力回向”,是显示大菩萨不动法身、常在定中,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都是以本愿力发起。就像阿修罗琴,虽然没有人弹奏,种种乐曲却自然显现。

  《大智度论》说: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给众生说法,但菩萨的心没有分别。就像阿修罗琴,常常自然发出妙音,随人愿意听什么,就作什么音声。在出妙音时,没有散乱的心,也没有收摄回来专注的心,只是由福德力所生,随人的意愿而发出声音。法身菩萨也是如此,没有分别,没有散乱,没有说法的相,只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的缘故,自然现身说法、神通变化。

  总之,大菩萨在因地发愿普度众生,到成为法身菩萨时,就以本愿力任运现种种化身、作种种神通、说种种妙法,这就是教化地的功德相。

  所以现在按《普贤行愿品》发愿非常重要。现在能按殊胜的愿文作意发愿,将来往生得到成就,就自然随普贤行愿力的牵引,成办极为广大的利生事业。这一切都要从现在发愿种下圆满的因开始。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要知道:菩萨往生净土依次进入这样四种门,就圆满成就了自利之行。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所谓“成就”,是说由依次入这四种门,就圆满了自身的利益。“应知”,就是要了知由于成就了自利,就能广大成办利他,不是不能成就自利,却能成办利他。

  所以自己心中能发起智慧和慈悲的光明,才能为众生破除无明,使他离苦得乐。而且光明发得越大,破暗拔苦的能力也就越强。自己还是漆黑一团,怎么能破除别人的黑暗?又像自己还不会游泳,怎么能跳入大水拯救别人呢?《大智度论》上说:“如果菩萨还不能度自己却说要度众生,这是不合理的。”

  以上的五门分成入、出净土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重点是成就自利,后一阶段的重点是成办利他。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要知道:菩萨由第五门从净土出来,化现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就是成就回向利他的修行。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论中说的“成就”,是讲往昔把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成佛道,这时就证得教化地的妙果。不论是因上回向功德利益众生,还是果上真实教化众生,没有一事不能利益众生。

  总之,一切唯心造,自己的心在因上按这样作意回向、在果上按这样现身说法,由于发起的是真实利他的心,所以都能利益众生。因上把功德真诚回向给众生,作愿摄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果上成就自利后就登入教化地,随本愿力的牵引,任运地利益众生。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应知”,就是要知道:由利益他人就能成就自利,不是不能利他而能完成自利。

  也就是由于发大心要利益众生,才誓愿证取佛果,发起菩提心。而且为了利益众生,才受持菩萨戒,成就六度的功德。或者因为发起了广大利他心,就破除了贪著自身的狭小心量,由此使福德像虚空一样广大。而且通过利益众生,才消除了自己身上各种习气,才发起利益众生的方便、愿力、智慧、事业等,才成就报化二种色身和清净刹土。像这样,就是由利他的缘故,就能成就自利。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像这样修五念门的法行,利益自己、利益众生,就能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因此五念门是速成佛道的妙法。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佛所证到的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于证得了无上菩提,就称之为“佛”。现在说“修五念门能速得菩提”,就是能很快作佛。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

  梵语“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藐”是正,“三”是遍,“菩提”是道,合起来翻译,叫做“无上正遍道”。

  【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无上”是说无上菩提彻证法界理体,穷尽心性本源,再没有超过其上的法。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

  怎么说是“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呢?就是用“正”、“遍”、“道”这三个字来说。

  所谓“正”,就是指现见实相的圣智。这是如于诸法的真实相而知,因此称为“正智”。由于法性没有相,所以圣智就没有知。

  意思是说,如果法性住在某一种相上,那就不成立是万法的平等性。所以法性离一切相,不是青黄赤白,不是长短方圆,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乃至非此、非彼、非任何一相。既然法性无相,照见法性的圣智就没有缘取境相的知。以圣智是如实知的缘故,称为正智。“正”是用来区别邪智。不如实的了知,就是邪智。

  【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

  “遍”有两个意思:一是佛的圣心遍知一切法;二是法性身遍满法界。不论是法身还是圣心,都无不周遍。

  其实,圣心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圣心,本来不二,只是为了让人好理解而说成两分。这法性身本是光明觉性,这觉性原是万法的本性,所以法身遍满法界,灵明的觉性普照一切。

  【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道”就是无碍的道。经上说:十方世界得到无碍的人,都是由一种道超出生死。这一种道就是无碍的道。“无碍”,就是了知“生死即是涅槃”,是像这样入不二法门的无碍的相。

  由于大菩提是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又是遍知一切法,又是了知生死即是涅槃,一切无碍。所以是“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因此赞叹为“无上”。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有什么原由说“修五念门能速成菩提”呢?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答:本论说由于修五念门成就自利和利他,因此速成无上菩提。但探究它的根本,应当是以弥陀本愿力作增上缘。

  也就是:五念门都是缘阿弥陀佛而修,以佛的愿力加持作为助缘。礼是专礼阿弥陀佛;赞是专赞阿弥陀佛(赞叹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称念佛的万德洪名);作愿是恒时专一发愿,誓愿往生佛的国土;观察是专一观察以阿弥陀佛智慧法身为体而现起的国土、佛、菩萨无量庄严;回向是把所修功德回向和一切众生同生阿弥陀佛国土。总之,每一门都是以阿弥陀佛作增上缘。由于有佛力资助,所以能快速成就菩提。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他利”和“利他”说起来相反。从佛方面说,适合说利他;从众生方面说,应当说他利。现在要谈到佛力,所以用“利他”来说。要知道这一层意思。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凡是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以及在净土菩萨和人天所发起的一切修行,都是以阿弥陀佛本愿力作为增上因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这些没有依靠佛力,而只以自力成就,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成了空想,没有实际效用。比如佛发愿接引具足信愿的众生往生他的净土,发愿让众生往生后得到大乘种种功德。如果这些发愿只是美好的愿望而没有事实,那就成了虚假的设立。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阿弥陀佛的本愿已经圆满成就,所以现在可以明确地取三条愿来作证:“修五念门能速成佛道”。

  首先弥陀本愿第十八愿说:假如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众生以至诚心深信好乐,发誓生我的国土,下至以十念心,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取正觉。唯一排除造五逆罪和谤法罪。因为得到佛愿力加持,下至十念念佛就得以往生。以得生净土的缘故,就免除了三界轮转;以免除轮转的缘故,成道非常迅速。

  这是第一个证明,因为下至十念念佛就能超出长劫轮转。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其次,第十一愿说: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人天不能住在正定聚中必定到达涅槃,我就不取正觉。因为有佛这一愿加持,一往生就住在正定聚中永无退转。这样住正定聚的缘故,一定到达涅槃,没有中途退堕的障难,所以成道迅速。这是第二个证明。

  所谓“回复之难”,就是在菩提道上退回来的障难。像经常讲到的“舍利弗施舍眼睛”的公案,当时见到众生邪恶难化时,放弃了菩提心,导致六十劫退堕在小乘道中。

  又像《涅槃经》说:“鱼子菴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就是像鱼子、菴罗花、菩萨初发心这三件事都是因中的数量很多,得果却很少。也是表达很多菩萨中途退转,导致成就缓慢。但生到西方就入了不退地,永无退转,所以成佛迅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第三,第二十二愿说:假使我成佛,他方国土的菩萨生到我国,一定究竟到达一生补处。除了自己有愿要去他方世界救度众生,那也随他的本愿,自在无碍地教化众生。为利益众生的缘故,这些菩萨披上大愿铠甲,积累功德,度脱一切有缘。在十方佛国中游行,修持菩萨万行,供养十方诸佛,又开导教化恒河沙数无量众生,把他们都安立在无上真实的菩提道中。这些大菩萨超出通常讲的诸地修行,能现前修习普贤广大行愿。如果不能做到这样,我就不取正觉。

  所以,诸大菩萨得到弥陀本愿力的加持,能超出通常讲的从一地到上一地的修行,现前修习普贤广大行愿。由于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所以成佛迅速。这是第三个证明。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由以上三条愿来推,往生速成佛道的原因是有弥陀本愿他力为增上缘,不是这样吗?

  也就是快速成佛的关键有三点,一是用简便的法门能少用功力,一生就顿超轮回;二是有他力住持,能住在正定聚中,永无退转;三是在进道过程中有顿超的方便圆成大道。而这一切都在弥陀本愿海中实现了。行者能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一心皈命佛,得到佛力的加持,就能速成佛道。

  以上是举出三条主要的大愿来作证明。实际上,弥陀愿海中有无量的支分愿,都是为使众生快速成佛而建立的。所以当法藏菩萨成佛后,愿海的一切妙用就成了有缘者成就佛道的极强增上缘。比如以本愿力加持,往生后就自在现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得到大乘极广大的神通、智慧、辩才、种种三摩地、种种陀罗尼,能快速证得无生法忍,能在一饭食顷遍游十方、广兴供养等等。处处见到以佛的本愿力作增上缘,迅速地圆满资粮、显发功德、登清净地、乃至成佛,这都证明佛的本愿力能使行者快速成就佛道。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再用比喻显示自力和他力的情形。

  比如有人害怕堕三恶道,很认真地持戒。因为戒持得好,没有大的过失,就能安下心来修禅定。禅定修成了,就在静虑中修神通。神通修成了,就能周游天下。像这样,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修,最后得到神通周游天下,就叫“依自力成就”。

  另外有力量弱小的人连驴都跨不上,但他跟着转轮王,坐在轮王的轮宝上,就能无障碍地在虚空中飞行,周游天下。像这样靠轮王的福德力,也达到周游天下,叫做“依他力成就”。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愚哉”是哀叹很多人只靠自力而不借助佛力,这是不明智的!后来的学者们听到有弥陀本愿的他力可以借助后,应当生起信心。不要局限自己,拒绝佛力的优厚加持!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以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义理简略解释完毕。

  【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论初归礼,明宗旨有由。终云义竟,示所诠理毕。述作人殊,于兹成例。】

  佛经开头都标“如是”两字,表明有信心才能趣入经义。最后以“奉行”结尾,表明听法后受持在心,依教奉行。

  菩萨造论是为显明佛语的密意,所以造论一开始就皈依、敬礼,是申明造论的宗旨有来由,都是源于世尊的言教。最后以“义竟”结束,表示诠释佛语义理已经完毕。由于述者和作者的差别,就形成了经论开头、结尾的不同格式。

  “述”是指阿难等结集者把从前听过的佛经复述出来,所以开头说“如是我闻”,结尾说“皆大欢喜,作礼而去”。“作”是指菩萨造论显明佛语的密意,所以首先皈依、礼敬,最后标明佛语密意诠释完毕。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二)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三)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四)

益西彭措堪布:共修《岩洞老人颤抖歌》内容(一)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一)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