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七)

 

  接着上一次的内容再做讲解:

  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此处所说的修持六度在唐译[1]中讲得更详细,那里讲到法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对于布施波罗蜜,自己发起修行之后,又让众生行持。其余从持戒波罗蜜一直到般若波罗蜜之间都是自己能够行持,而且把众生安置在波罗蜜多的修行当中。像这样在无央数劫里积功累德。

  以所积累的种种善根做为能感,就相应的出现了以下所说的殊胜果报。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首先讲到法藏菩萨生生世世当中,无论生在哪里,都能随心所欲地自然出现无量宝藏。唐译中说:“有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

  这里的“宝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妙法。由于妙法能够救拔众生的苦厄,所以称为宝藏。按照这种解释,“发应”指的就是以善根所感,自然开发出妙法宝藏。另一种解释,指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珍宝,意思是说菩萨在无量劫中积累布施、持戒等功德,所以自然感得宝藏涌出。

  而且,菩萨不仅以财物满足众生,还以佛法把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中。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世当中化现为各种身份行持善法。

  他有时候做长者,所谓“长者”,是古印度对于年长之人,或者是具有功德、具财富之人的通称。有时做居士,也就是指在家修行者。《法华玄赞》中说:“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意思是一心安住在道业之中,以法为乐,世间的欲望很少,心中蕴积功德之人叫做居士。还有,所谓“豪姓”就是指名门望族,大富大贵的家族。“尊贵”指身居高位。

  有时做“刹利国君”,所谓“刹利”,指刹帝利种姓,也就是国王种姓,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家贵族。“国君”指一国之主。有时做转轮圣帝。“转轮圣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转轮王。因为他在即位的时候,由天感得轮宝,以转动轮宝,能威伏一切敌众,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转轮王”。又以轮宝的不同而分别有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他们依次统领四大洲、三洲、二洲、一洲。其中“转轮圣王”主宰四大部洲。而且曾经做过六欲天主,也就是转生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时都曾做过天王。还做过色界的大梵天王。

  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另外,菩萨以宿世的善根力、普贤行愿力,生生世世常遇诸佛,常常无有间断地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来恭敬供养。

  下面是总结:

  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总的来说,以上讲到法藏菩萨以善根的力量,感得生生世世出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盈。乃至做过转轮王,以及欲界和色界的天王。对于诸佛常作供养。像这样所做的功德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下面讲到法藏菩萨累劫修持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海,所以在学道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首先说到,法藏菩萨的身体和口中,常常会散发出无量的妙香,他口中所出的香气,如同优钵罗花。所谓“优钵罗花”就是指青莲花、红莲花,其香气十分浓郁。“旃檀香”是印度香物的名字,译为“与乐”。根据《慧苑音义》所说,旃檀木有红白两种,其中白檀能治热病,红檀能去风肿,都是治疗疾病,使身体安乐的药,所以称为“与乐”。

  当时从法藏菩萨身体和口中出现的妙香,能够普遍的熏满无量世界。有些注释中解释为戒香周遍。《戒香经》[2]中讲到,世间所有花香,乃至栴檀香、沉水香、龙脑香、麝香等等,这些的香都无法普熏,只有戒香遍于一切处。因此说菩萨身、口的香气普熏无量世界。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这是指法藏菩萨当时在学道中已经成就极其殊胜的色身庄严。这可以理解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谓“相”、“好”之间的差别,在《大智度论》中说:“相粗而好细。”意思是说,“相”比较明显,是大家共同容易见到的。而“好”则是微妙难见的。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

  再说法藏菩萨在因地时,手中常常出无尽的妙宝,像是衣服、饮食、珍宝、花香、缯盖、幢幡等的各种庄严资具。

  唐译中说,这各种的伏藏珍宝等等,皆从菩萨掌中自然流出。这就像佛经[3]中说的菩萨以过去布施等的善心所感,手中能够流出无量的珍宝,如同五条河流一般。用来布施有情,供养三宝。

  如是等事,超诸天人。

  当时法藏菩萨所具有的这些功德庄严,完全超出世间人天的境界。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这一句是极度地赞叹法藏菩萨的成就。

  因为一般而言,唯有佛对于一切法获得自在,才称为“法王”。在《法华经》中,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而法藏菩萨当时虽然是菩萨身,但对于一切法都已获得自在,一切都无有障碍,也就是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

  对于这个问题,清朝的彭际清居士这样解释:“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意思是说,法藏菩萨以无有限量的心,发起无有限量的大悲誓愿,兴起无有限量的菩萨万行。而且这样的起心、发愿,以及由愿心发起的行持,一一称合真如法界。由于在现相界当中,众生无量无边,国土无量无边,所以菩萨所发的愿也是无尽的普贤行愿。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经过无量大劫,入于恒河沙数的世界,全部以无量行海而作庄严。

  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因为法界本来无量的缘故。这样虽然严净无量的佛土,度脱无量的众生,而真实之中无有佛土可作庄严,也无有众生可被度化。为什么呢?以法界即非法界的缘故。由此可见,法藏菩萨因地的大行全都是悲智双融,理事无碍。也就是说,以大悲的缘故,遍度一切众生;以智慧的缘故,安住空性之中。虽然不见有国土可严,有众生可度,但仍然炽然度生,炽然严土。这样住于了无一相可得,无一念可动之际,遍现一切佛事,就是理事无碍,所以称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这时,阿难问释迦佛说:“法藏菩萨是已经成就现在入于涅槃的过去佛,还是尚未成就的未来佛,或者是如今正安住世间的现在佛呢?”

  佛告诉阿难:“法藏菩萨现在已经成佛,是现在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刹土,有个名为‘安乐’的佛土,法藏菩萨就在那里示现成佛。”

  阿难又问:“那么他现在已经成道多长时间了?”

  佛说:“到现今为止,他成佛已经经历了十劫。”

  下面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涵义,补充宋译的《无量寿经》来做解释:“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里所说的“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就和《金刚经》中所讲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蕅益大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对此解释说:“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意思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如的处所,可以从那里来到此处,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处所,能够从此处去往彼处(也就是并非在处所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实法,生死在此处,真如在彼处。或者从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里面,或者从真如中化现而入于生死之中)。这只是因缘聚合时自然显现,好比水清月现那样,并不是月亮从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缘穷尽时就自然隐没,好比水浊月隐一样,也不是月影从水中移到了别处。

  总而言之,在现相当中,无非是缘聚则现,缘灭则隐,不存在实法的来和去。同样的道理,佛示现在某个世界里成佛,这并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某地来到这个世界;佛在这个世界示现入灭,也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此处又去往别的地方。因此真实之中,阿弥陀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既然是周遍的,怎么能说法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呢?如果一处在、一处不在,可以说由此到彼,有来有去。然而一切无不在法身之中,又哪里会有来和去呢?所以,能够悟得法身周遍,就会明了没有来、去。

  进一步说,不仅没有来去,所谓的一、多、生、灭、增、减等等也不存在。真如自性无有迁变,哪里有出生、灭尽,增多或减少等的情况呢?这只是遇缘而显现来去,也就是因缘聚合则显现,因缘消散就隐没。经中说的“但以酬愿度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唯一是相应于往昔的发愿,而显现在西方净土作为众生的怙主。

  这以上是解释“彼佛如来”的真实涵义。下面是对于阿难提出的问题在做回答:(阿难问,法藏菩萨是过去佛?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佛?回答:)“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首先说,在真实义中,他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因为“无生无灭”。有生灭才能说过去没有,现在出现,或者过去有,现在灭度了等等。既然无生无灭,就不属于生灭的范畴。就像《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章》里所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当证入无生的时候,也就是无灭,因此“非过现未来”。

  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托妄念而安立的,前念灭是过去,后念生是未来。既无妄念生起,也就没有息灭,也就没有过去和未来。而现在是相对过去和未来而安立的,如果没有过去和未来,哪里有独立的一个现在呢?因此在这无生法性之中,本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以上显示了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之后进一步显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所谓的“理不碍事,寂而常照”,这样常住无相的理体,无碍于随缘任运地化现。

  也就是从现相上来说,他属于现在佛,以悲心无尽的缘故,如今示现在距离这个娑婆世界十万亿刹土的极乐国土,安住说法,普度众生。这就表明遇缘则现。这也就是由往昔的愿力,如今显现安住在西方净土说法。因此说到:“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里讲的愿,是指弥陀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为主的无边大誓愿海。现在已经示现成佛,本愿中的无量光、无量寿等的功德庄严,无不一一实现。所以是“酬愿度生”。

  “现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

  经上说的“现”指的是现在。当然所谓的“佛住在西方”也是一种示现。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而身土不二,所以佛土也是遍一切处。说身、说土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实际上没有别别的两法。因为真心遍一切处,也就是法性土遍一切处,它无处不在。因此,说现在住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

  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讲到,如果有众生来到我面前,我以佛眼观察他信心等的根机,随着应度化的方式,我自己说的名字、年纪大小等等也是各不相同。从这一段话看出,佛处处都是应机说法。就佛自身来讲,名字是什么、住世时间有多久、色身形量有多高、多大等等,都是没有固定的。佛唯一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作相应的示现。而法身本体遍一切时处,离名绝相。所以这里说的“现(今住)在西方”,就是《法华经》上讲的“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的意思。

  这也是“指方立相”的殊胜方便

  善导大师说,娑婆世界众生的妄心就像瀑流一样动荡,你给他指方立相,尚且不能专注,更何况是无方无相呢?所以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就需要固定限在一处说有国土、有色身、有寿量,有种种相等等,这样才能摄持众生,使他的心有个依止之处。当他以取相的方式皈依三宝后,再顺应他的根机使他归入佛道就很方便了。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说佛是法性身,没有任何相状,没有身体、没有住处,这样众生的心无法缘取,会疑惑:到底佛在哪里?我该依止谁?这样一来,对于着相的凡夫来说就很难趣入正道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上都仪》中讲到:“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意思是说,归命佛法僧三宝,一定要给众生指示出一个方所、立一种相状,从而使得他的心能安住在上面来取境,这样才能摄持他的心,使他渐次趣入佛道。因为凡夫的心系在一个所缘上都不容易做到,何况是离相无所缘呢?

  结合本经来说,如果讲说现在西方那里有尊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如今佛住世说法,他的净土如何如何……这样宣说,凡夫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所缘——阿弥陀佛。这样他心心念念地祈祷、发愿等等,就能生入净土,能在佛前听法修行,由此可以渐次摄持他入于正道。如果不这样讲,直接说实相中了无一相可得,那么一般凡夫难以相应、契合,这样没办法达到救他出轮回的目的。

  极乐世界离我们远吗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说极乐世界距离这里十万亿佛土。不管怎样,这都是指一个极远的距离。一般人听到,常常会觉得极乐世界太遥远了,害怕自己到不了。但这只是你对于自己心性的量不了解而已。如果按照世间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认为我就是这样五、六尺高的一个人,要到达一个距离地球无数刹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懂得佛法,就像《楞严经》所说的,十方虚空在我们心中,就像一片云点缀在虚空里。由此会知道自己的心其实是无限广大、量周沙界的,无数的世界都在心中,当然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观经》中讲到:“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就是因为极乐世界现在我们的真心当中。《弥陀疏钞》中也说:“分明在目前。”所以哪里有什么遥远呢?

  “极乐世界”的涵义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指的是过、现、未三时。“界”是指四方、四隅、上下,总的就是指十方虚空所摄的一切空间。“极乐”梵语须摩提,也可译为安乐、安养、清泰等。《弥陀要解》中说,“极乐”就是“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意思就是到了那个世界,就彻底远离一切苦恼,是第一安稳之处。

  我们现在处在三苦相续当中,非常的不安稳,快乐过后往往是极大的痛苦。也就是从我们这个五取蕴中,会源源不断地出生从地狱乃至天界的无量诸苦。因为根本的苦因没有消除,即使依靠暂时善业等的缘享受一时的安乐、富贵,也是完全不可信赖的。因为乐报享尽时,又会出现无量的苦。所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火宅,众生时时都可能被大火所烧,也就是时时都可能从我们的五取蕴当中,涌现出各种的苦。因为在这样的蕴体当中,有无量的烦恼种子、苦种子随逐,遇缘随时会爆发出来。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面,根本找不到一个安稳之处。但是一生入极乐世界,便会永远太平,彻底远离苦患,再不会受到轮回风浪的侵袭了。因为自己的心得到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后,再不可能现起一丝一毫的苦因和苦果,所以说那里是第一安稳之处。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该如何来了脱这无量劫来的生死大患呢?就是要依靠往生极乐世界。

  《弥陀疏钞》中说,这是显示至极的安乐,非一切世间人天之乐可比。如果你懂得三苦的教义,就知道人天的乐都只是坏苦,就像是前往刑场的过程中暂时的休息一样,在因缘散尽时,决定避免不了破灭一空,重归忧苦。然而极乐世界是无漏的国土、是纯粹安乐的世界,一生入极乐世界,就会永超苦海,也就是《往生论》中所说的“胜过三界道”。因此称为“极乐”世界。

  往生的四种依报国土

  随着往生者的机感不同,诸佛国土也分别有四种。也就是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按《弥陀疏钞》来解释,首先常寂光土:经[4]中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这是证得无上果位的诸佛的住处。但要知道,虽然以身说为毗卢遮那佛,以土说为常寂光土,但这只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心,在世间名言上安立身、土二名。因为按我们通常的情况来看,就好比我们这一世的果报有两种,自己具有眼、耳等六根,叫做正报。这样的身所依止的环境是欲界人间的地球,有大地、空气、阳光、房屋等,这些依处就叫依报。虽然在凡夫的现象当中,有身、土两种,但实际上,在真心理体当中是不二的。只是就一切法的本源说为“法身”,以法身常住在寂光境中,便称为“常寂光土”,实际上没有二法的体性。

  二、实报庄严土:所谓“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

  这第二种土叫做实报庄严土,是在因地行持真实法而感得的殊胜果报。也就是从彻悟本性之后修持,会感得这种净土。这里具有七宝庄严,具有种种清净微妙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所以称为“实报庄严土”。所谓“庄严”,指的是具有净妙五尘的庄严。也可称为“无障碍土”,原因是“色心不二、毛刹相容。”就是在一毛端中容纳无边刹海,这样现前了无障碍境界,所以叫做“无障碍土”。这是证得法身的诸大菩萨所安住的国土。

  三、方便有余土:“方便”是指断除四住烦恼,属于方便道。由于无明没有断尽,而称为“有余”。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所居之处。

  四、凡圣同居土:这是四圣六凡共同居住的国土。了解这种国土对我们引发信愿至关重要,所以下面对此详细解释。首先所谓“凡圣同居”,其中的“凡”指的是凡夫,“圣”是指圣人。也就是圣人应化在世间,与凡夫同处一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叫凡圣同居土,但是这里是秽浊之土。因为这个世界由杂染的业所感,在这个环境当中,充满了染污的相、不清净的相。比如环境当中有荆棘瓦砾、高山丘陵、沙漠洪水等等,所以叫同居秽土。那么,极乐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但那里显现的唯一是清净相,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参天,佛光遍满;水鸟风声,皆宣法音;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等等。而且一入到这个国土当中,就入于大乘正定聚。从此之后,永远没有身心的忧苦,唯一受用大乘法乐。以这个缘故,称为同居净土。

  其次要知道,在极乐同居一土当中,也通于常寂光等的上三土。《弥陀疏钞》里讲到:随着众生根机的不同,所见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在同居土见到常寂光土,有的在同居土见实报土,有的在同居土见方便土,有的在同居土只见本土。《像法决疑经》[5]中讲到:今天在这个会场里的无量大众,有的见到此地是山林、泥土、砂砾等的景象,有的见到七宝充满,有的见到诸佛行处,还有些见的是不思议诸佛境界,这都是随着各人的根机而有不同的所见。就好比同样是五台山,有的人见到是土石的山,有的人见到是菩萨道场。同样,你生到同居土的时候,如果能直下现见本性,你就可以见寂光土,或者能证入实报土;如果能断烦恼,也会在当处入于方便土;或者你只见同居土。所以,同在一个凡圣同居土里面,所见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现在你在这地球上念佛,也是随各人不同的情况而有不同证境的显现。有的只是听到这句佛号六个字的声音,有的在念佛中就已经现前极乐世界,已经见了阿弥陀佛。而且在这当中有的是显现化土,有的是现前报土等等。在《往生传》里讲到弟子问慈云忏主:“师父往生什么土?”他回答说:“生寂光净土。”所以说,这是不离当处,随着自己的证境不同,所见的土也不一样。而且在一个同居土里面,也有见四土的四种情况,这都是随各人的根机而现的。

  极乐世界的微妙首在凡圣同居土

  《弥陀要解》里也说:现在经中说到的极乐世界,正是指同居净土,同时这个同居净土里也具足上三净土[6]。蕅益大师说的,就是按照信、愿、行三资粮,以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的缘故,能使凡夫所感的同居土最极清净。这在十方世界中再没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同居土了,这是极乐世界的同居土独特的功德!以弥陀愿海、六字洪名等的万德庄严,全摄在一句佛号中。以这一句最极清净、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为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议、最极清净的极乐国土。这极乐同居土超胜十方,所以我们常常说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它的微妙之处首先就是在凡圣同居土上。

  总的来说,阿弥陀佛要建立第一佛国;极乐世界超胜十方,摄尽无数亿刹土的精妙于一刹土;凡夫能够带业往生,横超生死;一往生入于同居土,受用就等同于圣者等等,这一切都是指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正报佛的三身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四土,也就是依报的情形。下面讲“佛名无量寿”,也就是正报阿弥陀佛。那么正报佛身如何呢?佛有三身:一、法性身:简称法身,居于常寂光土。二、报身:居于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显现在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当中。

  那么,佛三身的关系如何呢?实际上佛的三身非一非三,也同时即一即三。你不能说他是独一,因为独一就不可分,然而他既可以就本性说是法身,又可以就显现说是报身,也可以就无量化现说是化身,这就不是独一。但是也不是三,所谓的“三”,必须是三个别别无关的法,但是哪里有脱开法性的一个报身或化身呢?或者说:离开了报身,有一个不具显现的法性吗?有脱离了智慧光明的化现吗?这都不可能。或者说,有没有不具种种化现的法报呢?这也不可能。因为法报二身应着众生的缘就起无边的化用,不可能不起无边的化用。但在名言里,既可以假立为三,也可以假立为一。就不同的三分,可以说是“三”;而按照三者不二,又可以说是一。因为本来不二,不能分成独立的三块。不然,阿弥陀佛就分成三份了,但这根本不可能。所以说三身不可思议。

  所谓化身又有两种:(一)示生化身: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这也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共同的教主。而这样的化身佛在一个时期当中只会出现一尊,不可能出现两尊。比如在娑婆世界,这段时间是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期,一直到第五尊——弥勒佛出世之前,不可能有第二位共同的教主出现。(二)应现化身:这是指应着众生的根机,而现出的殊胜或者普通的应化身。这上面有很多胜劣的差别。也就是随着众生的各种因缘,而现出同类的身与之相应。有些现旁生身,也就是他化现成旁生的形态,比如文殊菩萨有时在人间现为畜牲身;有些化为饿鬼身,比如观音菩萨现为面然大士,作为鬼王来引导鬼众;有的也现成人间的猎人、妓女;或者现为身边的普通人;或者现成一位法师、一位居士、一位祖师等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示现。

  在化身里面,又有两种:1、佛界化身:就是指示现佛界的身;2、随类化身:指随顺地狱到菩萨之间九法界有情而显现的化身。

  那么,上面经上说的无量寿佛是哪种身呢?

  按照《弥陀要解》来说,是指凡圣同居土中示现的化身,但同时化身就是报身和法身。《圆中钞》里也说:“三身不二。”有的人直接见到了报身佛,或者直下见法身如来等等。这就很精妙!所以我们常常说到,你在同居土里见到菩提树的时候,可以从这里一直深入到无尽的华藏世界。同样一棵树,随着修证的深入,也会现得越来越微妙。

  可以这样讲,如果你处在同居土,而且只能见到同居土本身,那么说法的佛,就是示现的化身佛;如果你处在同居土,能直下见到实报庄严土,那么在你面前现的就是报身佛;如果你在同居土,能见到常寂光土,那你就是真正见到了法身佛。打比方来说,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一样。一颗摩尼珠有珠体、珠光、珠影三法,而且这三者不可分离。我们可以这样观察:有没有脱离珠体的珠光和珠影呢?根本没有。有没有不存在珠光的珠体和珠影呢?这也不成立。有没有具足珠体、珠光,但是不现珠影的宝珠呢?这也绝对不可能。所以这三者是永远不相舍离。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同样,本心的体、相、用也是如此。没有离开本体的相和用,也没有不具相和用的体,也不会有脱开体和相,单独存在的用。法、报、化三身就是这样不一不异。所以,正现的化身佛不会离开法身和报身单独存在。

  不仅三身无别,而且在佛现的一个同居土里,也同时具足上三土。也就是不必离开本处,就能现前方便土、实报土和寂光土。这四土的关系并不是像四层楼那样,从下到上层叠在一起,也不是横着排出来的东、南、西、北四处。而随着你当下境界的不同,就会现前不同的土。所以说“不离当处,可以现前四土”。这也就表明了,上三土不离同居土。因此说,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功德极其殊胜、不可思议。这是由于一心之中本具四土,又能得到佛愿力的加被,所以就有这样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的情况。

  弥陀不异遮那

  西方教主——无量寿佛,其实就是毗卢遮那如来。《弥陀疏钞》中引用智觉大师的话[7]说:“在总持密教当中,宣说了三十七佛,都是毗卢遮那一佛所现。也就是毗卢遮那佛内心证得了自受用,成就五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毗卢遮那佛自身对应的是中央的法界体性智,其次从四智当中流现出四方四如来。其中妙观察智流现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所以这叫‘一佛而双现二土’。”意思是说,弥陀即是毗卢遮那,这叫做‘一佛’,而这‘一佛’统领华藏世界和极乐世界二土,所以是一佛兼领二土。

  这里,不能把毗卢遮那佛和阿弥陀佛理解成别别的两尊佛。因为毗卢遮那佛表示体,指证得了法界体性,由证体而起妙用的时候,从妙观察智这一分来说,就流现出西方的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这样一种佛的色身,妙观察智事业等等,就称为阿弥陀佛或者极乐世界。实际上极乐不异华藏,弥陀不异遮那。从极乐世界可以证入华藏世界,依止阿弥陀佛就是依止毗卢遮那佛。

  从弥陀名号来解释,“无量寿”实际指的是法身如来居于法界宫不生不灭。这也是就体而言,这样一个法身妙体是大无为法,从本无生,也就无灭。这个就是法界的本体。而“无量光”,是指法身如来的妙观察智,以智慧光明遍照无量众生、无量国土,恒时施予无量利益。所以大日如来也称为无量光佛。

  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这就表示阿弥陀佛已经现前正觉。其中“十劫”是指从法藏菩萨最初成佛时算起,到释迦佛宣说本经为止,总共经历了十劫。但要知道,这里说的十劫,只是酬愿度生的一种示现,是一期应机施教的权巧说法。事实上,阿弥陀佛早在久远之前已经成佛。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按照《法华经》来推理就会明白。首先在《化城譬喻品》里说到:“在往古时代,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名为大通智胜如来,他未出家的时候是国王,有十六个王子。父王出家成道后,他们全部随佛出家修行,以童子身成为沙弥。释迦佛这时说到:‘那尊佛的十六位沙弥弟子,现在都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十方国土之中说法度生。其中第九位王子现在叫做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第十六位王子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如今在娑婆世界现前成就无上菩提。’”在《寿量品》中释迦佛告诉大众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有微尘之处,还是没有微尘之处,把整个世界都粉碎成微尘,一个微尘算做一个劫。那么我成佛以来,到现今为止所经过的时间,已经超过这个数量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了。”由于如来见到有些众生喜欢小法,福德微薄、罪垢深重,所以为这些人说,我是通过出家、苦行,如今才成就了无上菩提。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释迦成佛后,距离今天有二千多年。其实,这只是教化众生趋入佛道的一种权巧示现。从佛的本际来说,无量劫前已经成佛。这样我们以释迦佛来类推阿弥陀佛也就知道,所谓“成佛已来,凡历十劫”也是一种方便说法,实际上在久远之前就已经成佛了。

  阿弥陀佛现今在西方说法

  下面说到:“现在西方……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首先讲说法的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现在”二字,这就表明了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当下正在为众生说法。我们希求往生,为的就是能够直接在佛的座下,听佛说法,受佛加持,这样就能迅速证得佛果。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海就是要建立一个极殊胜的净土,使得往生者全部顺利成佛,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个成佛的世界。那里一切成佛的殊胜助缘都已齐备,所以我们知道了佛现在说法,就应当极恳切地希求往生。

  对此,清朝的彭际清居士说:“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意思是说,不只是当时释尊说法的时候称为现在,乃至于今天,以及未来无尽的时间里都同名为现在。因为佛住世寿命无量的缘故。

  下面解释说法者。也就是到底佛是以哪种身来说法呢?按照《弥陀疏钞》来说,佛以应化身来说法,同时也兼具报身。《观经》中说:“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这指的是以报身说法。《弥陀疏钞》中又说到,有的讲说法者是应身、报身;有的认为是三身齐说,总之,随着各自根机等的情况会感得不同的境界。所谓“三身齐说”,意思是虽然说法者是应身或者报身,但实际上不离法身。

  最后是闻法的大众。“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就是指无量无边的菩萨众和声闻众。从这里就能看出极乐世界当中有不可计数的圣众,已经成就了海会大众的庄严。如果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距今十劫,只拥有百千万亿的眷属数量,那就不能称为是“阿弥陀”(无量)。正是由于弥陀愿海具有极大的摄受力,所以在这十劫当中,每分每秒都有不可计数的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而成就了圣者果位。我常常说在这个世界里面见到凡夫不稀奇,你随处都能见到。而到了极乐世界,就变成见到圣者不稀奇,到处都是圣众,所以这里用“无量无数”来表达。

  在极乐世界里面,不仅是本土常住的圣众无量无边,而且从十方世界前来参学的菩萨众也无量无边。因为十方世界的诸佛都会向座下的菩萨众赞叹极乐世界。所以,在十方无数的世界里,都会有很多的菩萨前往极乐世界,围绕在阿弥陀佛的座下恭敬听法。

  以上对于弥陀本愿圆满成就,佛现在住于西方极乐世界说法的情形做了总的解说。

  --------------------------------------------------------------------------------

  [1]《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云:“菩萨尔时,于檀波罗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于惠施。于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起前二行皆悉圆满。”

  [2]《佛说戒香经》:“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

  [3] 《大方广大集经》:“以种功德无厌故得无尽宝手,用此无尽宝手能施众生无量富乐。”

  [4]《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5]《佛说像法决疑经》:“善男子,今日座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此处沙罗林地悉是土沙草木石壁,或见此处金银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处乃是三世诸佛所行之处,或见此处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

  [6]《阿弥陀经要解》:“今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7] 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八)

贪图利养之过患:大宝法王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九)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四十)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四十一)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六)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五)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四)

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普巴扎西仁波切

婚姻和家庭对修行的束缚和障碍:莲师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