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明贤法师:关于禅(chan)、Zen、禅宗、禅文化、禅学之间区别的说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憨山大师手书禅字。图片来源:北海禅院网站

  在汉传佛教中,“禅”有着最为广泛的接受度。国际上对汉传佛教的了解从“禅”开始,国内对佛教的接纳往往从“禅”的层面切入。“禅”因其普被众生的特点而受到不同人群和文明的欢迎,但人们也对禅始终抱有一含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曲解。

  今天,要想完整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内“禅”的意蕴,就不能仅仅侧重禅文化和禅学的研究模式,而要深入原汁原味的禅宗。同样,在国际化的视野下,急需把Zen所代表的“禅”的理解还原成为中国的“禅(chan)”的理解,甚至需要更积极地去确立中国的“禅(chan)”的真正地位。

 

  一、“禅”还是“Zen (日本禅)”?

  汉传佛教中,“禅”是最早进入西方视野并得到认可和传播的。然而,最初将“禅”介绍到西方的不是中国的禅师,而是日本人。

  在英语中,“禅”的音译词是Zen。这是一个日语的音译词,因为最早将“Zen”引入西方世界的是日本的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在美国长期弘传临济禅,西方人所了解的也就主要是临济禅,这被称为“临济禅”。此后,在日本学者的推动下,西方社会又开始关注日本道元禅师。

  禅带着“Zen”的符号进入西方,背后携带的是一大套日本文化。铃木大拙及后来进入西方的日本禅师和学者大都把传递日本文化和介绍“Zen”捆绑在一起。铃木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如《禅与日本文化》之类的普及性作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这些著作中,“Zen”的介绍被紧密地安置在武士道、剑道、茶道、文学和日本式的自然崇尚中。在对幽玄清寂和极端勇气的双重崇尚之下,中国禅宗直承佛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立体传承更多地被日本式的“纯粹”选择性接受。这种纯粹性削弱了对佛教根本信仰的全面与深度,再经由“太平洋”的飞跃,“Zen”在西方更成为一种独立的、单一的宗教体验,而这恰好适应了西方人对东方宗教的好奇和基本心理需求。

  “禅”的英文意译是meditation,与基督教所讲的灵修密切相关。因此,学者认为铃木大拙对临济禅的宣传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沟通佛教的禅观与基督教的冥想。由此可见,西方人要么视禅为一种“寂静主义”而贬低禅的价值,要么是把禅理解为东方主义式的“妙法”。

  同时,西方的精神分析学者、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等对禅的兴趣更多在于“禅法”,即通过科学的眼光解析禅的奥秘,通过汲取“禅法”的精华,为其发展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突破所用。这种兴趣和偏向使得西方人对南传佛教的认识从文献语言的角度逐渐转入禅修的体验,其对“禅法”的接受也从“日本禅”扩展到了“南传内观”等。

  因此,虽然不乏明心见性的西方禅师,但西方社会对“禅”的总体认知更偏于心灵方法的层面,是技术性的、物性的。Zen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禅”的标准符号,他们甚至不知汉语禅(chan)的发音,使得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其眼中视若无物,基本上消失了本有的地位。

  柳田圣山在《禅与日本文化》里毫不客气地说:“从中国明朝起禅走向衰退,以后也没有重新兴盛起来。因为可以看到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中国民族自我产生的禅也就自行毕业了。今天的禅已经泛指日本禅了。”

  伴随着日本禅师进入西方社会的,除了这些无视汉传佛教禅宗传统和现状的狂妄之语外,还有日本佛教的对基本戒律的世俗化改造和重闻慧和通俗应用、轻实证的不良风气。西方世界里,对禅宗传承改头换面的“Zen(日本禅)”取代了对中国传统禅的认识,这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进程中急需反思的。

 

  二、禅、禅宗、禅文化还是禅学?

  在国内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喜欢谈“禅”,喜欢把什么都跟禅挂钩,以为有文化,有品位。但喜谈“禅”的,多半喜欢在“禅”后面加上“文化”二字或者“学”字,多半有意无意地避开“禅宗”,多半先要撇清“禅”和“禅宗”的关系。这实在是无视历史的怪现象。

  禅宗的传承直承佛陀。古印度灵山法会上,佛陀教外别传,授予“拈花一笑”的迦叶尊者正法眼藏,此为禅宗法脉之源。这一传承在印度经过二十八祖的传承后,由达摩祖师传来中国,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在唐代,禅宗在六祖慧能大师后开出“一花五叶”,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风范,接引度脱学人无数。即便在佛教最衰微的时期,禅宗也是最快生机的一脉。禅宗的法脉始终没有间断,直到今天,汉传佛教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宗派依然是禅宗。

  这并非盲目标榜自宗,禅宗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佛教而遍及中国文化,令中国文化“满盘皆活”。钱穆先生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经,派别纷歧。积存多了,须有如慧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令人见性成佛,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简易方法,使此下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学路径,把过去吃得太多太腻的全消化了。也可说,从慧能以下,乃能将外来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也可说,慧能以前,四百多年间的佛教,犯了“实”病,经慧能把它根治了。”

  对此,太虚大师非常准确地指出: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因为禅是由禅宗这一特殊的传承系统往下进行推演的,所以禅宗所代表的是对于整个禅的系统的立体传承,是无欠无缺的禅的整体。

  禅本身的性质是超离议论和思想的,更不可能完全只是落脚在文化和学术上。所以对禅只做文化和学术的解读,本身是放大了文化和学术的范围,以为能解决禅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文明的全面复兴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原样呈现,而不是以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对其进行过滤以后再认识。因此,无论是禅学还是禅文化,都远远不如禅本身的意涵这么全面真实。所以我们需要更原汁原味的禅,而不是把它进行学术和文化化的异化解读。

  而能够真正承载原汁原味的禅的唯有汉传佛教的禅宗。极力区分禅和禅宗的学者,看似在强调禅的普适性,其实是在用歪曲禅宗的方式堵住禅的传承。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在中国,禅宗始终是禅全面传承的最合适的承载者,因为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承接了佛陀的心法,既不会泥滞为教条,也不会捐弃佛教三宝的信仰基础;不仅不圄于门户之见,更要涵容诸法,甚至密护诸宗,为佛法保存一正法眼藏。禅宗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也正好表现在这些地方,正是因为它不立阶级、不立文字,所以它才曾经使得中华文明满盘皆活。如果再又走上了文化和学术路线,禅宗依然还是会呈现南宋以后满盘皆滞的僵化局面。

 

  三、结论:宜于应用禅、chan 和禅宗

  无论是Zen在西方社会的流行,还是国内只谈禅文化和禅学、回避禅宗的风气,表面看是对禅的热衷,实际却难免起到对“禅”进行物化、俗化甚至否定和瓦解的作用。因此,为使禅宗本身的意趣和大道不被异化埋没,建议应当直接应用“禅”或“禅宗”,读音拼音使用“chan”,而不宜使用“禅学”、“禅文化”及“zen”。

 
 
 
前五篇文章

明贤法师:祝山僧见月上人三十寿

明贤法师:关于禅(chan)、Zen、禅宗、禅文化、禅

净界法师:菩萨乘之六度——持戒度之体性

印良法师:悲愿智行

印良法师:忠孝两全

 

后五篇文章

明贤法师:贺岁诗八首(2007-2014)

明贤法师:祝山僧见月上人三十寿

圣一长老:《地藏经》之地藏大愿无穷

本焕长老:慈善是僧人修持的方便法门

慈法法师安居开示《安乐集》法语集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