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B 何谓垢秽?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B 何谓垢秽?

 

  何谓垢秽?

  1.持守苦行的人,如果在心里面存有这种念头:我能够持守这些优胜的苦行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我应当受到尊敬,受到供养。如果苦行之人存在这种念头的话,那么他苦行的动机就很有问题,哪里能谈得上纯洁与清净呢?这就是垢秽。

  2.那些苦行的人,在得到别人的衣食供养之后,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却不知舍弃,那么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垢秽。

  3.那些苦行之人,打老远见着有人朝着他修行的方向来了,便装模作样地参禅打坐。可是一等到人家走了,便又会举止轻浮,随意坐卧,这就是垢秽。

  4.有些苦行的人,当听到别人正确的见解时,却不置可否,不予肯定,这就是垢秽。

  5.有些苦行之人,当别人心怀恭敬之心,认认真真地向他请教的时候,他却相当保守,不肯回答人家的提问,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些就是垢秽。

  6.那些苦行的人,假若看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时,就会诃责而制止,这就是垢秽。

  7.那些苦行的人,看见沙门、婆罗门食用更生之物(也就是能够反复生长的植物)的话,就会加以呵责人,这就是其垢秽。

  8.那些苦行的人,纵然有好好吃的东西,也不愿送给别人;假如有点好吃的,就留着独自享用,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这就是其垢秽。

  9.那些苦行的人,都自称自己处处为善,即使别人做好事,也百般诋毁,这就是垢秽。

  10.那些苦行的人,时常将颠倒黑白,把十恶说成是十善,这就是垢秽。

  11.那些苦行的人,常常会自甘堕落,忘却根本,不习禅定,胸无点墨,犹如禽兽一般,整天到晚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甚至醉生梦死,自己都不知道为啥为活,这就是其垢秽。

  12.那些苦行的人,会起贡高、骄慢,处处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或者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就是垢秽。

  13.那些苦行的人,不讲信义,做事反复,经常出尔反尔,他们不持戒,不接受别人善意的劝说,与那些恶人结常营私,为非作歹,这就是垢秽。

  14.那些苦行的人,心怀嗔恨心,虚伪自大,好揭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挑拨世间没有世果,见解偏执,做事蛮横,百毒俱全,这就是垢秽。

  佛陀一口气说了十四种垢秽,然后他就问尼俱陀:“尼俱陀,你说说看,上面的十四种行为,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的啊?”

  尼俱陀此时没有话可说了,他只得老实承认:“世尊啊,这些都是不清净的。”

  何谓清净无垢秽法?

  1.苦行之人,并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修行很用功,我应当要得到他人的供养和恭敬,这就是苦行者的无垢秽法(没有烦恼之法)。

  2. 苦行之人,在得到别人的供养之后,心不贪著,毫不贪念,此为清净无垢秽法。

  3. 苦行之人,坐禅均有常法,不管有人没人,都一如常态,此为清净无垢秽法。

  4. 苦行之人,当听到别人正确的知见,就欢喜赞叹,,此即是苦行者的无垢法。

  5.苦行之人,若他人诚恳请教,就马上为人家欢喜解说,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6. 苦行之人,如果看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的话,就会随喜赞叹,此为苦行者的离垢法。

  7. 苦行之人,如果看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时,也不会因此而加以呵责,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8.那些苦行的人,无论东西是否好吃,都会无私地奉献出来,与别人同享,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9.苦行之人,并不称誉自己,也不毁废他人,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10.苦行之人,不会颠倒善恶,而是勤工、持十善业,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11.那些苦行的人,好习禅坐精勤不忘,修习智慧,远离愚痴,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12.苦行之人,不贡高自大,不骄慢自夸,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13.苦行之人,常怀信义,心存忏悔,能持守净戒,虚心受教,常与善知识为伍,经常高朋满座,促膝而谈,此乃苦行者的离垢法。

  14.苦行之人,那些苦行的人,不怀嗔恨,不作巧伪,不恃己见,不揭他短,不怀邪见,无有边见,这就是苦行者的离垢法。

  佛陀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什么叫垢秽法,什么清净无垢秽法。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诸梵志们无话可说,纷纷表示赞同佛陀的看法。我们若从佛陀早期的一贯思想上便可深刻地体察出,佛陀注重的是每个人要从内心上对自己作苛刻的、严格的反省与修炼,唯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的资粮,去从事其他事情。就好像我们时常所说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既然从地而起,那么基础的牢固那是相当地要紧。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修为都没有做好,又如何去教导他人呢?中国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接下来,梵志们向佛陀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从事苦行,如果能达到远离上述的十三垢秽,做到上述的十三清净无垢秽法,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最究竟、最圆满、最真实的苦行了呢?

  然而佛陀的话让他们深感惊诧:“这哪里能称得上呢?做到上述的十三离垢法,也只是做到了皮毛、刚处于起步阶段而已,离最根本最究竟的还差得远!”

  梵志们在惊诧赞叹之余,对佛陀所说的教法愈加兴趣浓厚,纷纷请求佛陀再进一步地开导他们,使他们能心开意解,听闻无上的正法。

  佛陀接着对梵志们说——

  何谓苦行的树节(最核心的部分)?

  诸位!那些修于苦行的人,自己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自己不邪淫,亦不教人邪淫;自己不妄语,也不教人去说妄语。他的仁慈心遍满于任何一方、任何角落;他慈心广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无以伦比,遍满于整个世间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不光是他的慈心,他的悲心,他的喜心,他的舍心,都同样具备上述的特点。若苦行之人,能够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就可以称作是苦行的最高等级和最核心的部分了。

  何谓坚固的苦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可杀生;自己不偷盗,也教人不可以偷盗;自己不邪淫,也教人不可以邪淫;自己不妄语,也教人不可以妄语。他乃以慈心遍满于一方,也以慈心遍满于其他任何的他方;其慈心乃广大,无有二致,无量无边,而遍满于世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他的悲心、喜心、舍心,也同样能遍满世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能够知道并能够彻底洞察自己的过去世乃至无量劫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累劫前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或者许无数世界从生起到毁灭的过程,他都可以做到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对自己的其他身世的事情也是一清二楚,比如能够了知自己出生何处,姓氏名谁、自己的姓名、家庭状况,或者说自己的寿命的长短,所受苦乐的多寡、死后将投生何处,为何生于这个世界,将来几时可以成就无上的圣道,都能够毫无障碍地彻底了知。如果能做到了上述所说的这些,就是前文所说的所谓“坚固的苦行”!

  何谓第一优胜的苦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不杀生,也教人不可以杀生;自己不偷盗,也教人不可以偷盗;自己不邪淫,也教人不可以邪淫;自己不妄语,也教人不可妄语。……他能够修证天眼通,并且他能以天眼观察世间的各种众生,能够观察到众生在这个世间列后,会转生到其他什么地方;他能够观察到众生死后再作投胎的去处,或者生天,或者降生人间,或者转入阿修罗道,也可能转生到三恶道。这些众生们重新投胎后,他们所生颜色的好丑,家境的好坏,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来事业是否会取得成就,寿命听长短,凡此等等,他都能够彻底洞察,没有丝毫的遗漏。他作为一位见到了的苦行人,他能够知晓,众生若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奉邪门外道,那么这个众生死后,必将堕入到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如果有众生,其身行善,口与意也行善,从不诽谤贤圣,信仰纯正,见解正确,那么这个众生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转生于天上或人间。这样的苦行人,不仅对自己的三生了知无碍,对于众生的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如果苦行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这就是苦行的第一优胜。

  这部《散陀那经》,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对如理如法的苦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正确的苦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次第(从利己为主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次第,就是做到清净的无垢秽法,这是基本的一些个人修为,也就是从平时的身、口、意三方面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总共分为十三个要点,佛陀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了我们标准的答案,我们只要一一去对照就可以了。第二个次第,就是达到苦行的树节。我们知道,一棵树,撇去树叶不谈,它主要由树枝和树干两部分组成。佛陀将做到无垢秽法的苦行,视为表皮,也就是一棵树的树节,但树节与树的躯干部分尚有一段距离,因此佛陀便讲了两点,一是戒杀、戒盗、戒邪淫和戒妄语,这是我们常说的五戒中的四戒,这在佛教戒律中属于性戒,也就是根本戒,一般称之为“四禁制”,这个很要紧。前面所讲的只是苦行的一些表面工作,而到四禁制时,就涉及到佛教的最核心的部分。我们不仅要坚守四戒,还要劝勉别人也要坚守四戒,否则只顾自己,就不能算作是圆满。佛陀进一步强调,做到这些仍是不够,还要做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那么第三个次第是什么呢?就是坚固的苦行。那么如何能使我们的苦行达到坚固的地步呢?佛陀在这里讲了我们要做到四禁制、四无量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修习,把自己的身前身后之事都搞得明明白白。如果苦行能够达到此种次第,已经是位了不起的阿罗汉了。

  接下来佛陀还给我们指出了苦行的第四个次第,也就是第一优胜的苦行。如何能做到这点呢?除了做到第三次第所具备的一切,我们还要通过天眼的观察,了知众生的生前以及死后的所有情况。这里面讲了行十善的死后去处,行十恶的死后去处,都能够彻底地了知。

  值得注意的,佛陀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他继续讲了比上面更高一层的次第,也就是比“第一优胜”还要优胜的次第。这个次第是什么呢?我们请看佛陀所说的这样一段话:

  “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我们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佛陀说,我常常把以上这些法门,讲给我们那些声闻大弟子们听,让他们按照我所说的法,去进行清净的修行。自己知晓真理,并且还让别人知晓真理,通过知晓而按理修行,这不是自利而利他的行为吗?这就是佛陀早期所宣扬的大乘思想。佛陀在这里,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自己掌握真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掌握的真理广为传颂,广为宣扬,让更多的人都掌握真理,按真理说的去做,这样才是最圆满、最究竟的苦行啊!所以佛陀的态度很明确,他把从事弘法利人的事业列为“法中复有胜者”,这就是佛教大乘之中所讲的“六度”嘛!因此我们在读经时,千万不能大意,在没有了知事实真相之前,不能妄下断言。有人把《四阿含》列为小乘经典,我个人的态度,是强烈抗议并坚决反对的!

  当听完了世尊所说的法以后,这些梵志们才如梦初醒:啊!现在终于搞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大法啊!这位大沙门被人们称为“世尊”,当之无愧啊。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最无上的精神导师啊。我们的老师与他相比,差远啦!

  这些梵志们惊奇声、赞叹声、感喟声,一时间不绝于耳……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C 善净之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D 二、众集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E 四正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F 七正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A 一、散陀那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B 昼梦之喻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A 一、弊宿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C 二、转轮圣王修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