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时的有常与无常等学说 |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二)~C 佛陀住世时的有常与无常等学说
(四)佛陀住世时的有常与无常等学说 佛陀在于初夜(下午五点至九点)成就最正觉(成就佛道),到了后半夜(凌晨一点至五点),在于其中间有所言说,都是如实的,因此之故,名叫如来。其次,如来之所说的都如事,事都如所说的,故名如来。为什么叫正等觉呢?凡是佛陀所知见、所灭、所觉的,佛陀都能尽觉尽知,因此之故,名叫正等觉。 有常观与无常等观点——佛陀在这里列举了种种不正确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有: 此世间为常存的,这是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无常的,这是实在的,其余都虚妄的; 此世间为有常、无常,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非有常、非无常,这些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有边,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无边,这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有边、无边,这些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此世间为非有边、非无边,这些是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是命是身(吾人的此生命身体),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非命非身(不是吾人的生命身体),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命异身异(生命与身体各别不同),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为虚妄的; 非异命、非异身(吾人的生命与身体并没有不同),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如来为有终,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如来为不终,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如来为终、不终,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如来为非终、非不终,此事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 佛陀对上述的这些不正确的观点的态度是:所有的这些见解,名叫本生本见(有关于为过去的基本的见解),所谓“此世间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此事为实在,其余的都是虚妄的”;所谓“未见未生”(有关于为未来的基本的见解),就是说色是我(色身就是我),从于想而有终,这是实在的事,其余都是虚妄的。无色是我(无色身就是我,也就是离色身为我),从于想而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色身与无色身,为之我),从于想而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不是色,不离色身,就是我),从于想,而有终。我为有边,我为无边,我为有边、无边,我为非有边、非无边,从想而有终。我为有乐,从想而有终;我为无乐,从想而有终,我为有苦乐,从想而有终;我为无苦乐,从想而有终。一想就是我,从想而有终;种种想就是我,从想而有终;少想就是我,从想而有终;无量想就是我,从想而有终,此为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这就是邪见的“未见未生”。 或者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之论、作如是之见:“此世间为常存的,此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乃至无量想就是我,此为实在的,其余都是虚妄的”、“此为实在的,其余的都是虚妄的”的话,就应该回答他说:“你实在作如是之论?为什么此世间为常存,此说为实在,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呢?像如是之语,乃为佛所不允许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诸见当中,都各有结使(结缚、驱使、烦恼)的。我以真理而推测,则知诸位沙门、婆罗门当中,并没有人能与我匹等的人,更何况欲超出过于我之上的呢?”这些诸邪见,唯有其言说而已,统统是不正确之论,乃至所谓无量想就是我,都是同样的不正确的。 世间自造他造的观点——如果有外道或婆罗门说出这样的话:“此世间乃为自造的”、“此世间为他造的”、“此世间乃为自造、他造的”、“此世间乃不是自造、不是他造的,乃为忽然而有的”,佛陀对此的观点是: 第一,如果说“此世间是自造的”,则这些沙门、婆罗门,均为是由于“触”的因缘的,假若离开“触”的因缘而能说的话,那是没有这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由于六入之身(六根)之故,而会生触(感触),由于触之故,而生受(感受),由于受之故而生爱,由于爱之故而生取(执取),由于取之故,而生有(众生有情之基因),由于有之故,而生起生(出生为有情身),由于生之故,而有了老、死,忧、悲、苦恼等大患灾之阴之集。如果没有六入的话,就没有触,没有触的话,就没有受,没有受的话,就没有爱,没有爱的话,就没有取,没有取之故,就没有了有,没有了有之故,就没有生,没有生之故,就没有老、死、忧、悲、苦恼等大患之阴集。 第二,如果说“此世间为他造的”,又说“此世间为自造他造”、“此世间为非自造、非他造的”,乃为“忽然而有的”等等观点,均为同样的道理,都是由于“触”而有,如果没有“触”的话,就没有的了。 灭除各种邪见的方法——于四念处而当修三行。 三行:内观、外观、内外观;欲修习此四念处的话,就应作内身、外身、内外身的观想。 关于八种解脱——即八背舍,所谓违背三界的烦恼,而舍离、解脱其系缚的八种禅定。 “八解脱”内容: 1.色观色——即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使贪念不起。 2.内有色想,外观色——即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于内身无色想之贪,虽已除了,而想使更坚牢,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而使不起贪念。 3.净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使贪不起,名为净解脱,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具足圆满,而住于定,名叫身作证具足住。 4.度色想灭有对色,住于空处(空无边处解脱)。 5.舍离空处,而住于识处(识无边处解脱)。 6.舍识处,而住于不用处(无所有处解脱)。 7.舍不用处,而住于有想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自第四至第七之四解脱,因各各能弃舍下地之贪,故名解脱)。 8.灭尽定——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是厌受想等之心,而永住于无心,故名解脱。 佛在给周那以及诸位比丘讲这部经的时候,阿难就站在佛陀的身后为佛陀执扇降暑,可见当时天气还是挺热的。当佛陀讲法完了,阿难就走到佛陀跟前,请示说这部经应该如何命名,如何持守?佛陀说“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其实是一语双关。佛陀这样讲,一方面是此经所讲的义理很深,里面的思辨色彩很浓厚,一般人不大搞得清白,不大适当那些低层次根基的信徒;另方面所指的意思是如果按照经中所说的去实行,自然会免得争讼,获得清净,这才是佛陀的本意,因为本经是由于周那的所见所闻而引发,故而让整个僧团从此“清净”无争,才是最符合佛陀的本怀的。
|